大众学佛网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2-16 11:07:33作者:大众学佛网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谓即修习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十二卷)

今天,我们《瑜伽师地论》继续卷十二,335页,“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现在就是讲正式修持,做工夫修定、修止观的时候,关于四禅八定,定的境界的认识。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这一段是纲要,先提纲。第一点是先讲,我们修行要怎么样“作意”,任何方法,不管是净土、密宗、禅宗,一切的八万四千法门,第一步都是作意在修,都是意的境界。这个“作意”,前天我想到,有一点要给大家说明:你们一听到作意,就感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这个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现量的境界,是第六意识清净面现量的境界。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心不乱”,念到一心无念境界的时候,那一念清明,一念的空,就是真“作意”。这个时候,空的境界,清明清净的境界,就是你作意在清净上,作意在空上。那么,这个意不是分别意识,意识清净现量的正面。那么,这个清净意识现量的正面,已经接近到第七识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轮回之中,都是意识所造成的;成佛作圣,也是意识所修成的,一切离不开意识。禅宗所讲的“离--心意识--参”,你们经常问,是不是?你们有没有做到过离心意识参?有没有?我们大家的经验上有没有?不要说做工夫,拿逻辑推理来看,在理论上,离心意识怎么样去参啊?当然不知道。拿逻辑推理来说,离心意识怎么参?你问我嘛:离心意识怎么参?离心意识我不参了!真是的!所以,诸法的善念、恶念、白念、黑念,皆是作意之所生。因此,你要了解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讲意识“引满能招业力牵”;诸佛菩萨意识转了,妙观察智,也是作意。

现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修习所缘”,譬如念佛,是“所缘”在念佛;修密宗观想,所缘在观想;参禅,所缘在参上;参话头,所缘在话头;思维理义、教理,是所缘在理上思维,思维本身也就是作意,它本身就是作意。所以,“修习所缘诸相的作意”,就是讲,“及于彼彼诸相作意思维”,“彼彼”就是代表各种,譬如净土的念佛了,密宗的观想了,念咒子了,听声音了,观音法门了,等等等等,乃至数息了,听呼吸了,安那般那了,等等,都是“作意思维”。所以,一切正修行之路,禅定,是思维修。譬如密宗、道家的修气脉,你怎么知道气脉发动了?怎么知道气脉通了?作意,意识思维来的,此思维是正思维,不是凡夫的妄想,妄想思维是妄心。所以,“以思维故,能做四事”,哪四事?

“谓即修习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作意”修持的这个“作意”当中,能够达到四个情形,四个标准:第一点,能够“修习如是作意”,譬如我要念佛,因为“作意”这个理透了,正思维,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如是”,这样“作意”;第二点,因为作意正思维修,“远”离一切分别心的“烦恼”;第三点,“又能练此作意及余”,譬如念佛,或者观一个明点,或者观白骨观、不净观,你所观的这个境界,练习到绝对清明,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一止三明六通”可以做到,等等,定境界可以达到,“及余”,包括其它很多的,下面都有解释;第四点,因为作意专修,“令后所生转更明盛”,作意修止观,譬如修念佛,真念到了念佛三昧的境界,乃至说即身见佛,净土现前,甚至于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即身见佛也都是作意的成就,所以“令后所生转更明盛”。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为什么说声闻众出家比丘的正修行之路,必须要昼夜六时都在作意修习?因为你在“作意”“修习”的时候,“厌坏所缘”。我们人在世间,世间的万缘,环境、人事都使我们起烦恼,因一念专止,止定境界,那么外缘,包括身体四大这个相“坏”了,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厌坏”,能够“舍”除一切“烦恼”。“任持断灭”,就是烦恼切断了,不是断灭见的断灭,由于翻译文字的关系,有时很难读懂。“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所谓“断灭”,烦恼真的断得了吗?抽刀断水水更流啊,是暂时可以断,是一切烦恼妄念像一个波浪一样,不容易那么快地连锁而来。所以,“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这是纲要。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我们现在讲入定了,四禅八定,上面已经说过入定的条件,入定的境界,入定的定义,入定的情形。

我们这两天就要准备考试了,已经讲过的《瑜伽师地论》都要考试。或者是问答题,或者……现在我还没有想起来,你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我想不起来(众笑)就不考了,想起来或者出几十个问答题,或者是出什么,不知道哦。所以也用不着烦恼,不需要准备,你准备了也许我刚好不考你;下面还有一句话,不准备的地方要考你。你不要因为准备了不考你,大概老师不考了,没有这回事,啊。

就是说,“由四”个“因缘”,达到“初静虑”,入初步的静虑,初禅,“乃至”到“有顶”。你看这个翻译,要命了,这个“有顶”是指什么顶?大小乘做工夫,定慧门中,乃至到十地菩萨,都有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那么,这个“顶”是指煖了得顶的境界?还是指色界天,由欲界升到色界天的有顶天呢?

有顶天是到了顶了,有顶天的天主就是大自在天,也有称为大梵天。大梵天天主管一大世界。譬如我们中国讲的玉皇大帝,是欲界天的天主,那只是管欲界。上面最大的是有顶天,在《瑜伽师地论》有,佛说过:有顶天丢一块石头,要经过几百万亿年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达这个地球,与我们的距离有这样远。有顶天的天主许多都是大梵天,大概它是个民主专政,都是大梵天,中间有一个主席,天主,大自在天主,穿白衣的,三只眼睛。那么,大自在天天主是十地菩萨以上的位置,所以,有时修观自在菩萨的法门,又可以与修大自在天主的法门合一的。所以说,北方不空如来的修法有大自在天修法的咒语,比大家普通念的“大悲咒”还要长两三倍,但是同“大悲咒”差不多,几乎没有人背完的。“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前面两三句差不多,下面统统不同了,中间也有“悉唎悉唎,苏嚧苏嚧,嘎啦嘎啦……”多的很,绕口令一样,搞不清楚的,但是非常灵验。

换句话说,这就叫你们要看清“三界天人表”了。你们大家学佛,研究佛学,始终很忽略“三界天人表”,这是最笨的事,也是最罪过的。你要晓得,一切修持同三界天人有密切的关系。破了色界天,进入无色界。色界天人只有光色、音声,没有肉体,色界天还是有情世界。所以,初禅定也叫做初禅天,初禅天的证修,果位可以证罗汉,寄位,等于说,像我们本籍在浙江或者湖南、四川,寄籍是台湾,现在住在这里。大阿罗汉寄住,还在三界中,所以,欲界色界到无色界有也是凡圣同居之天。那么,由初静虑到达,修止没有到家,或者修止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所谓天上人间任意寄住,可以修到有顶天去住。有顶,像我们人头上的顶,头发的边缘,超过头发之外是空的,那个是无色界。所以,这个天叫有顶天。

换句话说,怎么样能够得定呢?初禅定就不容易得,大家尽管讲修持,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在我个人的看法,世界上修持的人,真正得到初禅定的人,今天,至少我也看了几十年了,好像是六七十年来,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一个,很难。那么怎么样得到呢?“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四种因缘,这是讲原理性的,才能得到初禅。

“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什么叫做“因力”,前因呢?前世有过修持,这个功力已经接近到初禅的境界,所以这一生再加修就快了,这是讲过去的因。现在的因,因为你这一生现行发心用功,真正瞎猫撞到死老鼠,撞到过或者一次、两次,这个入定境界的影像有所知道,“邻近入静虑等”,“等”就是各种方法、各种方便都知道,能够因此容易进入定境的方法。譬如念佛,念一句佛号,为什么念佛的人很少有人真能修到一心不乱呢?因为他不懂得帮助念佛的许多加行方便,不够,任何的修持必须要懂加行的方便。这是讲因力的原则,下面还有种种的详细解释。

“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特别注意,大家自己修行不要丧失了自信。就是说,前生虽然没有修持,过去没有前因的累积,但是,这一生靠方便之力,懂一切的方法,一切的加行,虽然没有接近过定的境界,但是努力精进,数数地“修习”,“无间修力”,昼夜六时,一辈子,没有放弃,努力在修,没有间断。因为现生的修持力量,“能入诸定”,能够证到一切定的境界。

“因力”是前生带来的,所以,再来人一修很容易。那么你说:“那我们何必呢,这一生来不及了”。这一生来不及,来生怎么办?所以,这一生还是要努力一点。但是,这一生不是做不到的,注意这句话,尤其诸位出家的同学,应该随时写出来贴在自己的鼻子上,给眼睛看见。“由数习无间修力”,没有间断性,数数的练习,“能入诸定”。

“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这段很重要。什么叫做“说力”?就是说修行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像我们经常说,找些同学,一天到黑坐着闲谈……这两天在九楼,讲女孩子们坐在一起,无话找话说,一说三四个钟头,这是女孩子们的“说力。”呵。假使是同参道友善知识相聚在一起,随时以道为勉力,“说力”,以道为勉力研究经典,研究修行方法。“谓于静虑等”,修定的“增上缘法”,即修定的,关于做工夫的,促使你做工夫修定的各种方法,不管是显教、密宗,哪一宗哪一派,各种加行方便都要懂得。“多闻任持”,多学,多听,多练习。所以,这两天我讲九楼的同学们:有那么好的机会,你们还好像……我在九楼办公,不上来听了——这是自己倒霉,自甘堕落,由十二楼堕到九楼去了。所以,自己要注意,所谓“无量法门誓愿学”,一切方便都要学,“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就是多研究,为了成就自己的道业,无所不学,要无所不知。这个求知不是求知识,而是一个目标:如何使我能够证果、得定。

“即依此法”得了法以后,“独处空闲”要专修了,“离诸放逸”,放逸的事情多得很,譬如我们修行人:哎呀,我事情没有办完,放不下了。家庭没有放下了,妻子没有放下,丈夫放不下了……乃至说:哎呀,我这个庙子放不下了。我佛事没有做完呐。哎呀,我的经没有念完,我的愿力要紧啊。拿修持之路讲,这些话都是放逸的话,借故,天下没有不了之事,“离诸放逸”。

“勇猛精进”就很难,每句话都很难做到啊,文字看起来很容易,大家仔细想,“独处空闲”,你做不做得到?不要吹了,你说工夫怎么好,把你一个人摆到那个深山冷庙里去,电灯也没有,青油灯一盏,这里是蟑螂,那里是蝙蝠,这里有壁虎“叽”呀“叽”地叫,尤其关在那个山上的日月洞里,深山冷夜的时候,猴子“啾——”哭声样一叫,你魂都掉了,你的定?你定到哪里去了?你定到被子里去,把头捂住,最后还找一个水缸,把头套起来,只有定到这里去(众笑)。所以,你每句话想想看,修行?你们在这个环境里打坐,前有电灯,后有电风,这里还有暧气,再不然还有大门,还要上几把锁,当然鬼都进不来,你当然不怕。所以读书、读经,要好好地思量,正思维。“独处空闲”不容易。

像我当年在庐山,一个人去住茅棚三个月,哎,住茅棚才三个月哦?后来看看,真烦!不住了,一个人都烦起来:吃两餐饭,我买了五十个碗,五十个盘子,因为怕洗碗,嫌麻烦。吃了就放着,过了七八天,堆了一大堆自己再洗。但天天要下山挑水,还要砍柴,下雨又多,怕下雨没得柴烧怎么办。柴一砍水一挑,我的妈呀!一两天没有了。等你忙完了以后,下几天雨啊,刚刚把柴烧完了,米吃完了,油也吃完了,啊,又要来。搞的啊,一天到黑还打坐修行啊?忙着为了自己的一个嘴巴……吃下去,还要跑出去屙大便,那个山头上没有厕所,跑到悬崖上屙,那个大便一落下去啊,不晓得要几个钟头才能落到山底下,人这样子蹲着,两只手还要抓住。这个日子一过,为了自己忙成这个样子,还叫修行啊?去你的!五十个碗也懒得洗,洗了几次很烦。本来打的主意很对啊,天天洗碗很麻烦,一大堆我反正花半天一起洗,等到一看到五十个碗五十个盘子,我的妈啊,实在懒得洗,结果还是抓一个两个要用的洗一洗。

所以你们啊,住茅棚,天天想住茅棚?不要吹了,我清楚得很,这些事我都尝试过。当然,在过去,那边不怕鬼,怕老虎。那个庐山天池顶上,那边过去是五老峰,没有树,都是茅草,有树的地方没有老虎,放心。为什么有树的地方没有老虎啊?老虎怕鸟的大便,鸟雀的大便屙在它身上,一身的毛就会烂。所以画家画老虎,千万不要画一棵树在那里,树上还有一只鸟,老虎一定画成从茅草里头出来的。那边都是茅草,我想算了,那么麻烦,我就跑到五老峰那边住去吧,那边都是茅草。那是进去就不准备出来了,或者就被老虎吃掉,或者老虎背我去找个地方,就这两个条件;或者给它当粮食,或者你乖乖的,我骑在你背上,你帮我找一个地方去。这是“独处空闲”的难,这就叫你们读书注意。“离诸放逸”,做得到吗?

“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云何爱上静虑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云何见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十二卷)

对自己原谅,对自己马虎,就叫放逸:等一下下总没有什么了不起吧?哈,我喝杯茶,抽支烟,下个钟头我就开始。这下就是放逸,对自己原谅一下,宽恕、饶恕一下,就是放逸。

所以,“勇猛精进”就更难,拿出勇气来对付自己是勇猛,拿出勇气来对付人家容易,对付自己很难。“精进”做不到,精进跟放逸相反。勇猛就是精进,勇猛是一股勇气,而精进是常流水,***,永远地前进,不断地前进——每一句都做不到!第四句更做不到:

“自策而励”,对自己拿个鞭子来抽。我们对自己原谅得很,拿鞭子抽人家可以,批评人家很容易,对自己非常原谅。所以,每一句话都做不到,做到了嘛,不成功也叫功成一半了。

“住法随法行”,“住法”,你修的这个法门,这条路,就是一条大路一直地去。“随法行”,行住坐卧,做人、做事,任何起心动念没有不依佛法的修持之路去想的,都依佛法的正思维之路去修为。

“由此能入静虑等定”,能够这样,能入一切禅定境界,这是第三点,这叫“说力”。第四点: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怎么样叫“教授力”呢?就是要善知识,要明师。“亲、教、轨范师”是三种老师的名称。“亲”教师就是自己的本师,譬如说,释伽牟尼佛是燃灯佛给他授记,就是亲教师。他对一切诸佛都供养,那都是教“授”师。“轨范”师,榜样的,跟他一起生活**学习他的榜样、规范。就是说,亲教师、教授师、轨范师这些善知识的各种名称,等于我们说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们,或者训导处、教务处,或者什么处等等。依止这些善知识、明师去修,依止。

“或于随一余尊长所”,或者,不一定依后世佛教的规范制度,亲教师,你正式出家的师父***,亲教师;你去受戒,跟善知识参学,那个师父就是教授师;你说:我跟哪个同参,比我年纪大一点的,我的师兄、师叔,一路跟着他出去参学,就是轨范师。或者,不照这个路线,听到或者日本、美国,或者中国大陆的峨眉山、青城山、什么山、菩陀山、五台山,有一位大禅师,是虚云老和尚了,云虚太老和尚了,随便哪一位都可以了,你找一位真有道的,依止他学,在他那里得法,“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难了,我们也不晓得他颠倒不颠倒,要“无倒”,不颠倒的教授,真正的善知识,他教我们正修行路,就是一条捷路,他的经验传授给你,教下来,这最难。

所以,照密宗的戒律,师父不选徒弟随便传法,犯根本大戒;徒弟找老师不认清楚是不是善知识,随便拜师,犯根本大戒,那很难。我们想要找到,可是我们又没有法眼清明,你晓得他有没有法?看看每个和尚头上都光光的,都好像没发,这个怎么办呢?哪个和尚,哪个居士对呢?都看到乱发蓬蓬的,真很难办。所以,这里要自己审察了,要自己的智慧,要得到不颠倒的教授法,教你修持之路。那么,你得了正法以后,道家讲的法财侣地等等,得了正法,找地方去修行,“从此审谛作意思惟”,正思维去修。“审”就是禅宗讲的“参”,自己好好参究。“谛”,自己仔细地参究,要研究,正思维修,才能够证到定的境界。乃至入到初禅定,乃至超过了四禅八定,“余定”,一切定的法门都可以到达。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度人之法,换句话,也有八万四千定慧的境界。所以,得“无倒教授”,不但能够入初“静虑”,也能够入一切“定”境。

下面是这一节的小结论。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由上面所讲的这个道理,也表示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四种“观行”之力。这个观也是修止观的观,也就是说,当上师、老师的,观察来学人的观,同时,也就是自己观察自己的观。第一观察自己或者观察对方有没有前因,有没有宿根,过去世的修持之根;有没有得方便的方法;这个人是利根;还是钝根。老师们不但要观察学生,自己也要观察自己是利根、钝根。

“复次”,再其次。

“有四得静虑者”,得定的道理有四个条件:

“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四种条件。拿佛学的立场来讲,要发心,发一种什么心?这个时候劝你发骄慢心,傲慢心来了,拿心理学来说,就是向上的心。第一种“爱上静虑者”,有人对于修定的境界有追求,天生就会追求这个。像我们同学中,有没有真正追求得定的?当然也有,是少数,大部分是两个腿也降服不下来,想想:算掉了,马马虎虎吧,至少我休息一年吧,年纪大点再盘腿吧。呵,连盘腿都有困难。所以,是贪爱这个。第“二见上静虑者”,理解上、知见上到了,现在要努力发心求证。第“三慢上静虑者”,哎,看看人家入定,古人入定证果:格老子,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敢!他能证果,我就不能证果啊?我就拼条命给你看看!也好。第四是“疑上”的心理,再不然:哎,这个定是什么东西啊?做科学性的研究,我就要求证一下,你说盘腿打坐会得定?我试试看不盘腿也可以入定。这是我随便那么分析这四种,他的解释很详细:

“云何爱上静虑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所以,我经常劝你们多读古人的传记。你们出家的比丘尼多看《比丘尼传》,和尚们多看《神僧传》。你们买的《佛祖历代通载》后面,我就请他附带地印这两本,这本书也是我叫沈**,我说:你去赚两个钱做点功德吧,你去印吧,我的本子拿给他去印。要看了古人修行好的,如何去努力,这是“爱上静虑”,贪爱。先听到修定有那么多好的功德:可以得神通,可以飞得起来。飞得起来就是身通嘛,神足通,愣要两个脚的气脉打通了。你们打坐坐着,通到哪里?通到屁股那里,最后放屁了就完事了,两个脚的气脉打不通啊,是真话哦。我问你们,讲真话,是不是这样?实际境界嘛,不过你们不好意思讲出来。气脉通了,“咕噜咕噜”,最后通到肠,肠“噗——”屁一放,两个腿子酸的要命,气脉通不过去,粗气都通不过去,还不要说精气了。所以说,神足通在理上的解释是“足者,功德具足”,那是解释文字啊。老实讲,你两只脚的气脉不打通不行,那是个事相,不是理上。你说我的两个脚可以盘上三个钟头,算不算是半足通呢?那还不是,那只能说你的腿可以盘得到三个钟头,你气脉没有来。若气脉来了,两只脚、两条腿及色身都化了,色身化了,可以变成气球一样就飘起来,那是真事哦,不是理论。所以,这些等等,都属于“静虑”的“诸定功德”。“功”者即辛苦来的功劳;“德”,得到这个境界,功德。你们后面有风的话不行啊……。

“而不闻彼出离方便”,譬如说,像你们青年人看了密宗的《米拉日巴传》、《寒山大师传》,你们都看过了,对不对?你们都看得掉眼泪,很难过,对不对?都很欣赏,你做得到吗?我骂你几声,多骂你两句,你就光火了,你有米拉日巴的功德吗?行吗?还要恭维你,还要将就你,你才觉得这个老师好。看米拉日巴,他为什么做“巴”,你不能做“巴”?呵,你想想看。你们好几个同学,多受了点气:“老师,我要请假。”你请假?你请你的!对不对?不自己审察自己功德啊。功,修行要功;德,要多大的德行才做到啊。

你光看了《憨山大师传》,憨山大师是怎样修行的?人家对老师——当然,我不想做那个老师,我也不是善知识。至少跟你们讲,人家依师的精神你做到了吗?人家求法的精神你做到了吗?你们那个翘头翘脑的,我有道我也不传给你,我的道不怕放在肠子里烂了,对不对?所以啊,要修功德,自己要反省。因为你看了修定的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他何以能够达到这个方法没有告诉你。告诉你一点,然后你就傲慢,得少为足,下面懒得跟你讲;跟你讲了也没有用,你没有那个功德,不是这个法器,你承不起。你不是那个杯子,怎么拿来倒东西嘛?你是个纸杯子,我是滚开水倒下去,有用吗?没有用。所以啊,听到静虑诸定的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

“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只对于他修成功的果位,看他“胜功德,”“勇猛精进”,就拚命地干,“勇猛”地干,也可以做到。“由此因缘”,可以进“入初”定,或者“余定”。

“如是入已”,依此,尝过定的味道。

“后生爱味。”后来,叫你不修定,不做工夫,也不干了,非钻进去不可,的确尝到过味道。所以现在也难怪你们,因为没有尝到定的味道,坐在那里何其苦也,只有苦。就是这个道理,这叫做“爱上静虑”。他一点一点地解释。

我看下一段可以看下去了吧,念下去就懂了,不需要解释了,困难的地方再解释。我念着看看,你们说要解释就举手。不要我说“对”,你们不响,说“不对”,你们也不响,那我怎么办?

“云何见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这一段懂不懂?懂啊?哎,你说懂,我偏要讲了,你真不懂,我原以为好懂,你还点头,猛点头,点不得啊。本来我不想讲,我这一读啊……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怎么说法?佛说一切无常,他说常。有同学答得出来吗?我拿钱,答出来的200块,随堂发奖金。文字答出来不算哦,要道理。我本来不想讲,一念了以后,怕你们搞错了,不得了的,所以必须要讲。这怎么讲呢?你们200块拿不走,那我自己拿了。

怎么叫“见上”?见到上层,比我们超过的。就是说,有一个人,或者从自己的老师,或者从其他老师那里听到说:世间法,宇宙万有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不是无常——外道见,印度的瑜珈教法,婆罗门的瑜珈术……比方西方的教义:上帝是可以得永生,永生也是常见;道家的长生不老,我们的生命是长在的。所以有许多法师们、学者们认为《楞严经》、《涅磐经》都不是正式佛法,都认为还是常见的。常见是一个东西啊,常见在思想上是落于断、常见,是外道的观点、思想。所以,外道认为修定的理论:得了定,人永远不生死了,这个不生不死不是法身之体,是现在的肉身可以常在,定境界可以长在,这是常见的理论。

能不能得定呢?可以得定,不是不可以得定。晓得无常也可以得定,常见也可以得定,这个思想同工夫不相干的。所以常见,听到修定的人可以活一万年,可以活十万年,做不做得到?做得到,你有信心就做得到,可以得定修到,但是见解上是外道见;工夫上,修定是外道与佛法的共法,所以这个是关键。你们说读懂了,200块,2000块奖金我都愿意发,那我很高兴,这个地方是关键。所以,听到常见,就专门去修定,就修到了,就叫做“见上”这个“静虑”,的确有人做到,譬如《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十种仙道——并没有讲仙道是外道哦,外道是外道,声闻、缘觉,反而被佛归到外道里了,仙道不归在外道里。归纳起来,有十种仙道,修神仙境界的,寿亿万劫,亿万岁,可以活到很长很长了,与天地同寿。不得证入,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悟道,所以嘛,也属于外道。那么,换句话,佛只说了一半,他在仙道寿亿万劫,证得了菩提呢?那当然叫做佛陀了,那就叫佛,一样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首页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