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8集

发布时间:2024-10-25 04:01:49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8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三面,从第一行看起:

【龙树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

这个信,著重一个净字。龙树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不生。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是清净心,所以叫做净信。用功,真实的用功,没有别的,就是去妄念而已,这叫真实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个妄念还存在,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犹在,这样的断恶修善,如果说是从粗显方面来说,他的果报依旧在六道,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是很微细的念头没断,断恶修善,那也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之流,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见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实。诸位要晓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实则不虚,真实不虚。唯独心性这才是真实不虚,也就是说只有清净心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里面有一个妄念,般若就不生了。

我们在佛法当中常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评小乘人;小乘人对於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他只证得半个解脱,法身他没有,般若也没有。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般若?就是他还有一法,他心里面还有妄想、执著。所谓两种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圣者、权教菩萨,我执没有了、断掉了,法执犹存,他还有法执,所以说他还有微细的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智慧。必须法执也破了,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智慧就透一分,破两分无明那就透两分,般若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般若现前了。此地提醒我们,我们用功,什么叫真实功夫?离一切相,是真实功夫;本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是真实功夫;「应生无所住心」,像这些教训,这些句子很多很多,这都是真实功夫。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留意,其他枝枝节节的小问题,自自然然就解决了。所以,金刚般若名实相副,从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相应,有性相相应、有事理相应、有因果相应,种种深解不同。】

上面举的这三种,每一种都有浅、都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从这三种相应来观察。前面讲到我们念佛用十念法,这个十念跟古时候慈云大师的十念不一样。慈云大师的十念,他是以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当中,佛号不拘多少,有的人气长,有的人气短,尽一口气叫一念。他是教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实实在在找不到时间做早晚课。但是早晚课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平常课诵有没有,没关系,早晚课诵最重要,就在这个时候培养一种习惯,到这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念佛,就会念经,就会念佛,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来讲,决定是有助於往生;临终功夫得力、不得力,与这个关系很大,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如果实在找不到时间,没有功夫做,用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那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实在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我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号。十句佛号,实在讲一口气就念掉了。这个时间短,时间短容易相应,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相应。相应,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不要看时间这么短,念得这么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里头还有杂念存在;如果没有杂念这就相应了。所以这十声佛号里头,我们保持著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将来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净念相继,这个十念就是净念相继的根本,净念相继的功夫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每个人工作都很紧张、都很繁忙,这个方法不但对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无妨碍,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时间很短,它确确实实叫你把妄念统统放下,让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净;这片刻的清净,对你的精神、体力就有很大的帮助。你的精神体力好,头脑清醒,当然你的办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好处。这是讲一念净信。下面这是说明,释显其故,释是解释,说明缘故。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佛讲的这个没错!我们乍看起来好难,好难做到。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时候,这十句佛号一句接一句,就是净念相继。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这短时间之中,你看看与这一句相应不相应?这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确确实实这其中事相没有了,事相离了,法相跟非法相也离了,跟经上讲的就相应。相应才是真实功夫!

【此是正面释生信得福之故(清净信心生起来)。何以能生净信,何以能得福。须是除却分别心方可。】

我们今天唯独在十念当中体会到,在十念当中觉察到,真的它相应了,这是净信。清净心生起来之后,十念法就永远不会中断,一天九次,一次都不会中断。你看看早晚课诵,一天只提醒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个十念法一天九次,时间隔得很短,时间不长,过一段时间又提醒一次。

所以实际上这个效果,比早晚两堂功课的效果要大、比修其他法门真的要大,又不妨碍工作。这个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净,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么叫福德,以为发了财、做了大官,这个就有福了,这个观念都搞错了。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颠倒错乱,看错了,是非看错了,利害看错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报还不以为那是福。清净心是福。佛菩萨在经典里面虽然为我们说出来,而实际上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一下子也不敢承认。真正的幸福快乐,决定不是物质的享受。物质的享受,从物质享受当中得到的快乐,就像什么?外面境界的刺激,离开外境,乐就没有了;必须有外面境界来刺激,你就会得到快乐,这个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诸位要晓得,享受五欲六尘那个快乐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价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点短暂的快乐。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你看像不像!佛跟我们讲,真正快乐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个快乐从内心里面生出来,像泉水一样,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叫法喜充满。那个快乐怎么得来?清净心。清净心会有什么快乐?生智慧、生般若,他怎么不快乐!我们凡夫的心不快乐,因为生烦恼。诸佛菩萨、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净,他生般若、生智慧,这是真乐,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里头生智慧,真快乐,那个是有福报!这是说明,圣人的标准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就是苦乐的标准都不相同。我们凡夫哪有乐?天天等於说是在服毒,天天在打毒品,那有什么快乐?所以,真的快乐要离分别心。诸位想想,分别心没有了,执著当然没有了。先有分别,而后才有执著,执著是烦恼,分别是妄想,妄想没有了,哪来的执著,当然烦恼就断掉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

这个四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四相是从分别来的,离开分别,这四种相都没有了。

【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

经文上「是诸众生」,这个诸就是众多。离四相,从粗显、明显方面来讲,小乘初果就离了,离得浅;大乘实教菩萨离得干净。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也离了,离得怎么样?拖泥带水不干不净,这种情形。因此等级就分很多,所以叫诸众生。他没有离得干净,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样一样来修。这个说法,唯恐诸位同修不能够具体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再举比喻说,大家就好懂。譬如我们一个人,我们自己,自己的习气,贪瞋习气很重,贪财、贪名、贪色,现在我修行觉悟了,财不贪了,这是众生之一,这个断掉了,但是名、色还贪,这就叫不干不净。你所贪的东西很多,几十样、几百样,才离开几样,还有很多没有舍掉,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这个就分很多等级了。诸众生,诸的意思就在此地。

【四相空,即我执空】

我执破了。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

【非法,即是无,即是空】

这是非法相。

【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

有舍掉了,不执著了;空也不执著了,空空也不执著了。

【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

佛经里面也称这个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这是教给我们真实用功的下手处,真实用功的受用处,真实用功的境界。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能够生欢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进展,妄想、烦恼天天减少,清净智慧天天增长,这是真实的福德,也是《金刚经》上讲的真正的福报,得福!

【我法二执】

这两种执著。

【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这是再往深一层去观察,妄想、执著都有这两种状况。从分别而生的,就是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尘境界,从这个地方生的,这个粗,这个相粗。前面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对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很容易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必对外面境界,自己会生这些烦恼,这个就微细了。这个微细的执著,不是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习气。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梦中所现的这个境界,我们六根没有接触外面境界,现那么多境界出来,那都是过去生中的习气,所以那个境界就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梦中也现不出来。怎样它会现出来?有定功,甚深的禅定当中也会现境界,那就是极其微细的,这叫俱生我法二执。俱生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必要学、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现行。贪瞋痴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还不懂事,很小的六、七个月大的小孩,现在小孩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小孩六、七个月,你仔细观察,他就有贪瞋痴,就看出来了;不像从前,从前的小孩,说实在的话,要到二、三岁以后他才有。他不懂得贪瞋痴,那个阶段叫天真。从前人在童年的时候,天真的时间保持得很长,相当长的阶段;现在不行了,现在作人好可怜,你看几个月大就起贪瞋痴慢,就起贪瞋痴了。什么原因?他家里都有电视,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著电视,在那里头把他俱生的烦恼统统都勾引起来了。这就说明,现在已经没有天真,天真烂漫没有了。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不好过,日子不好过。从前的人倒满像样子,可以作,现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现在的小孩实在讲非常可怜,生下来还不到几个月,烦恼就起现行。两个小孩在一块儿的时候,给个糖吃,他就会抢、会争,抢不到就会哭,贪瞋痴完全表现出来了,这都没人教他的,这叫做俱生烦恼。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得出来,这是微细的。我们要断,先从粗的断,从粗断到细。细执一定要用定功来断,定功才能伏得住。极其微细要用智慧来观照,那才行;照见五蕴皆空,那个问题才叫真的解决了。定功伏住它,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实在讲,我们在大乘经里明白,所谓灭断就是转、转变。转变之后,烦恼、执著真的没有了,变成无上的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真实的智慧。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

【是人分别我执已除】

是人就是前面讲的「是诸众生」。这些是诸众生都是认真修学般若法门的,分别、我执已除。

【贪瞋痴虽未去尽】

分别我执的粗相离开了,粗相舍弃了,可是贪瞋痴还没有断得干净。

【已经很薄】

这种境界,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自己能够察觉得到。对於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淡了,这是功夫真的进步了。有一个很明显的观察,譬如过去看到新的东西、新产品,一看到就欢喜心,就赶快要买、赶快要得到;现在看到,好像很淡薄了,有没有无所谓。购买、希望得到的念头轻了,减轻了,你要晓得,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进步了;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个看不到功夫。从你生活当中,你对於五欲六尘的享受淡薄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淡薄了,那叫真功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错会了意思,以为我每天读多少经、读多少咒,那个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经在观念上搞错了。真正要测验你的功夫,也错了方向,得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真实的功夫就在生活当中,看看贪心是不是减少了。再检点检点瞋恚心有没有减少?以前看这个事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顺眼,现在看看都可以过得去,不像从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你瞋恚已经放下很多。从前对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现在对於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减少了。修行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检点、去观察,我们是不是有进步。这都是讲的真实功夫。先要淡薄,然后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动心,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见色,在色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你眼根得三昧了;耳根未必,耳根也许还会喜欢听一点东西。每一根来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都不起心动念了,那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这叫念佛三昧,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真的得到保证。

「还须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这里,要努力、要精进。必须要知道,没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圆满的。所以等觉菩萨还要再用功,否则的话,他那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无明而不破,那行,那个可以;怕的是你没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个不行;那真的是等觉菩萨。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来乘愿再来,那个不一样。许许多多等觉菩萨都是乘愿再来的,这说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再看底下这一条:

【但见诸相即著有,但见非相即著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些话都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这个用功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照,怎样去作观,怎样观照。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把从前俗情统统放下,以一个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方法,重新来观察这个世间,跟世间万事万物相接触,佛教我们看相、看体,看它的作用。以前我们不会,糊里糊涂的,现在学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那就对了。这三方面观察是同时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时完成的。「相」是现象,有,相是有,体是空。所以说,这个看法跟诸佛的看法一样了。如果但见相,只看到相,著有了;相是有的,著有了。凡夫就著有,凡夫是单看相,不晓得相的体性,不知道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现象之所以然,他著有。

但见非相即著空,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他不住於相,专门看体,专门看体就著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为什么说小乘人堕在偏真涅盘?偏真涅盘,佛有的时候也说,叫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什么作为都没有。无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无为坑里面去了,这个意思,著空,著空的意思。他之所以著空,他的脑子里头想,他就想空,他就想一切万法之体是空的,这样他就著空,执著空了。这也是错误,都不能见性。

著空、著有都偏在一边,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一般讲偏见,不是正见;佛与大菩萨才叫正知正见。这个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这叫正知正见。见诸相非相,这就对了。见诸相是有,不著空;非相是空,不著有。这种观察法,这样的观照功夫,空有两边不著,我们学会了,要马上会用才行。你真的学到手了,真会用了,真能够会用,你的生活就过的是诸佛菩萨的生活,那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了。你整个人生都转变了,你的妄想、执著统统没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坛经》里面,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这个境界二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这才是见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说则见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都是从本性上说的。则见如来,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你就明心见性了。见了性,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来的。修来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那个福报有大小、有长短,是可以称量的;自性里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想像、去度量,诸佛如来也不能。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所以,性要是显现出来了,那是真实的福德。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

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自古以来,不善学般若的人往往都著空,这也是古今大善知识教学般若最怕的一桩事情。学的人执著空,那个麻烦就很大,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大!你执著有,像须弥山那么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这个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么大,差不多,很小!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著空就很麻烦,执著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执著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平常能够观察得到的,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以为造作一切罪业都是空的,没有果报,什么样的坏事他都敢做,那还得了!佛菩萨都救不了。执著有,不要紧,执著有他还会相信因果报应,那个人好救,执著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怕著空。所以般若一定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白,决定不可以错会意思。

【先将非法一面堵住】

所以《金刚经》选择的对象,《金刚》是高等的般若,不是初级、中级,是高级的,佛选择对象的条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选择这个对象。而世尊在经本,经本是教科书,在这里面一再提示,是教给我们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这句话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在前面曾经说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义趣,就是我们在事实上、事相上,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而行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著衣持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守规矩、守礼数,一丝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马虎,做一个好样子,不仅仅给修行人看,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样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真正学到般若波罗蜜。前面说得很多,无论我们现前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某一种工作,都没有障碍。有些人对於佛法的精义没有能够通达明白,以为学佛对他的工作会有妨碍,对他的生活会有妨碍,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凡是提出这些问题来问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他对於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说他了解,他是错解了,他没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都有极大的帮助,完全是正面的帮助,一丝毫的副作用都没有;换句话说,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帮助你事业顺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才值得诸佛赞叹,九界瞻仰。如果说佛法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妨碍,这种佛法还值得赞叹吗?还值得我们修学吗?

今日之下,学佛人当中,不学佛的我就不必说了,学佛的同修当中,有多少人错会了佛法?太多太多了。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些同修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是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看到他那个学佛都摇头、都感叹,你搞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全都错会了。这说回来,金刚般若好!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到了。可是学要学得彻底,要学得透彻才管用;不透彻、不彻底,不能管用,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处真多,会给你带来一生的幸福快乐,会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从前生活在苦恼之中、迷惑之中,现在生活在快乐当中、幸福当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么会一样!「脚踏实地,躬行实践」,一定要认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饭、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般若波罗蜜,那你就真的会了。

【法相、非法相皆不执著,是用功之要诀。】

因为法相跟非法相都不执著,就是前面龙树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不生,般若就生」。法相、非法相都不执著,就是一切法不生。稍有执著,你心里头还没有完全放下,障碍般若现前。那个障碍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业障,你有业障。所以般若波罗蜜消业障非常之快,只要两边不执著,业障就消除了。多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消业障怎么消?去拜忏,拜梁皇忏、拜水忏,种种忏悔法,结果有没有把业障忏掉?我看是愈拜愈多,业障没消掉,愈拜愈多!为什么会多?分别执著愈来愈多,那个业障就愈多。怎样消业障?分别执著都放下,没有了,业障才消掉。拜忏的确是能消业障,拜忏的时候要空有两边都不著,才能消业障。我们一般拜忏是著有,那怎么能消业障?空有两边不著,才行!

所以《金刚经》上所讲的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用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就能够得真正的利益,如果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反,你决定得不到效果。念佛也是如此。前面跟诸位说过,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他执著,著有,他没有放下,妄想、烦恼都没有放下,所以那个佛号只能说种善根而已,不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所以两边不著,是用功的秘诀,这个「要」也很好,重要的秘诀。这一段从正面说,底下一段则从反面说。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这从反面说,说明你心里只要著相,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就是执著;只要你有分别执著,必定四相都起来了。诸位要晓得,四相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的生活都在虚妄之中。在虚妄境界里面生活,苦恼无尽,祸害无边,这就是六道轮回。佛不为我们说出,不说得这么清清楚楚,我们迷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法子觉悟,没有法子看出事实真相。这就是佛的慈悲,佛对於众生的恩德。我们看注解:

【无我人等相,我执空也。无法相,法执空也。】

无非法相,空的观念也没有了。我空、法空、空的念头都没有了,那叫真干净了。

【是名三空】

这个三空,大小乘经典上都说,在佛学名相术语里面称之为「大三空三昧」,就是说的这个,大小乘统统都有,但是它的内容、境界,当然大小乘不一样。

【由见三空,从此精进,净念相继,便证清净法身。】

由此可知,般若会上的菩萨,确实跟一般菩萨不一样,那就是他的修证是以大三空三昧做基础。像我们盖大楼一样,我们今天修学以什么为基础?以地面为基础。他们已经盖了十层、二十层,从那个基础上再往上盖,这个味道,他这个水准高。那个净念相继,跟我们现在讲的净念相继当然不一样,净念相继也有等次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大势至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圆通章》上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明显给我们说出来,净念相继的等次有五十二,五十二个阶级。每一个阶级功夫、境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净念相继。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听到净念相继,并不是很单纯的、功夫都一样的,不一样!里面有浅深程度不相同。

又如我们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里面也是分很多层次,亦不相同。如果要是都一样,那往生哪里会有九品!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这意思就很明显,功夫成片最低限度要分九个等次,这不是很清楚了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亦复如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也有九品;这就说明事一心不乱里面,功夫层次不相同。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头还是有九品;这就说明,实报庄严土至少也有九个等级不相同。这些我们都要知道,都要明了,自己用功才晓得把自己的功夫不断的向上提升。正如同我们走路一样,我们去旅行,去走路,走到什么地方,我们晓得到了某一个目的地,一站、一站往前走,这个走得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每天走路到哪里不晓得,那就糊里糊涂的,糊涂就会生烦恼。方向清楚、目标清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清清楚楚,这才能生欢喜心、生法喜。

这个底下也说,也有讲到一心不乱。到证清净法身,净念相继要到证清净法身,这是高段的功夫。像我们刚才讲的念佛的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还不行,还到不了这个功夫;要到理一心不乱,证得法身了。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见性就是证法身,这是净念相继高层的功夫,高等的功夫。「故曰,得无量福德。」这个无量福德是当然的,为什么?性德现前了。佛告诉我们,真如自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相就是福德。

如来的智慧德相,我们怎么知道?佛在《华严经》上说了,《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上也说了,不及《华严》讲得详细。《华严》是经文长,讲得详细,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华严经》的人不多,因为经太长,现在人没有耐心,看到部头太长,不想念了,看都不想看了。可是我们在座的同修,净土三经,我相信多半都读过。净土经里面虽然不及《华严经》讲得那么详细,但是它所描绘的,也足以让我们赞叹。我们看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正报,身是清净身,金刚不坏身,永远不会变、不会灭;身体是透明的,没有污秽、没有肮脏。身是清净的,大地也是清净的,真的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净则土净」。心清净了,身清净,身是透明的,像琉璃一样;身清净,土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不是我们这边的泥土、沙石,不是的,它的地是琉璃的,佛经典上讲的琉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在玉里面可能价值还很高的,我们称为宝石。我们这个世间的翡翠是最好的宝石,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比,一文都不值,那个质料差远了,差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透明的,从地面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底下。你们在经上看到黄金为地,那个地是马路。琉璃地上,黄金铺的马路,不要人工去铺,自然现出来的。福德不可思量!不是人工设计的,不需要人工去铺设,自自然然变现的境界,自然变现的。

如果你要是不以为然,不能相信,认为这是神话,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有时候作梦也做到美梦,梦中境界非常好,那个梦中境界呈现出来了,里面也有好多好境界,谁设计的?谁去造的?你没有看到人设计,也没有看到人在那里建设,为什么梦中境界现前,马上就有了?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那是真的,佛讲的不假。是从你心性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是人工造的,都没有自己在那个地方去打妄想、去分别执著在设计,没有!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我们这个地方是用生灭心去建筑的,都市种种建设,天天在那里分别,在那里执著,在那里去想,设计建筑,用生灭心,所以时间久它就坏掉了。年代久了就变成废墟,有生有灭,是因为你生灭心建筑的。西方世界,佛心清净,大众的心清净,清净心里面显示出来的。清净心没有生灭、没有念头,所以显示出来依正庄严也是不生不灭。依报跟正报的关系,如此的密切。我们冷静观察、冷静的思惟,还是佛讲的有道理,我们可以采信。这是讲得无量福德。

也许有人要问,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在我们这个世间,天天还去托钵,每天打著赤脚,鞋都没得穿,过出家人那么苦的生活,我们看到,都不愿意过那个日子,他的无量福德在哪里?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应化身来的,不是他的报身,不是他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有报身,《梵网经》上就透了一点消息,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千百亿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这透了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是卢舍那,「卢舍那」是谁?《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由此可知,《华严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佛到我们这里来,要度我们这些烦恼的众生,《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相。我们众生烦恼、习气、业障重重,释迦牟尼佛也要现出那个样子,才能度我们。释迦牟尼佛如果要度一群猪,他要现一个猪身,到猪里面去投胎,天天跟那些猪在一起,也跟它们讲经说法,度它们;现个人身就不能跟那些畜生讲话、讲经说法,就不行。应以什么身得度,示现什么身。所以,世尊有他的净土,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真的是福德不可思量,无量福德。他能够现无量无边的身,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种能力我们现在人讲神通,也是他无量的福德,他能现,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帮助一切众生。佛帮助一切众生,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帮助众生解决了问题。

「此即是理一心不乱境界」,在我们净土宗,这个境界是属於理一心,就是以三空三昧做基础,再精进,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这一句,我们也要把它看活,不可以死板板的看作这是净土宗。你这么看,不能说你错,但是这个意思不圆满。任何一宗、任何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它的总纲领就是修觉正净。法门再多,所修的无非是觉正净而已。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虽然讲三个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因此任何一个法门,功夫的总持都是净念相继。所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包括整个佛法;不但是整个大乘包括在其中,小乘也不例外,都概括在其中。

【此节经文,从反面显其必应三空之故。】

这个词句非常肯定,必是必须,非这样做不可,一定要入三空。换句话说,决定不能有执著,分别执著一定要把它舍掉。分别执著,可以说是我们无量劫来,修行没有能够成就的根本障碍。前面说过,我们不是这一生才修行,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善根、福德不必说,因缘,我们在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遇到《金刚般若》,遇到净土三经、五经,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统统具足了。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这个根本的障碍你晓不晓得。知道这个根本障碍之后,把这个障碍除掉,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成功了,我们的功德在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如果不知道障碍在哪里,不晓得把障碍除掉,这一生虽然是三个条件具足,不能成就,这真可惜!因为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很不容易,太难太难了。我们今天三个条件具足,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碍;你要认清障碍,除掉障碍,那就圆满了,功德就圆满了。

【以明丝毫著相,便是分别心,便非清净自性,便是逐妄、迷却真性、起惑造业、苦报轮回的凡夫。】

读这一段文,确实惊心动魄,寒毛直竖。这对於真正希望在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开示,那就是丝毫的分别执著都不能有,我们这一生念佛才保证往生。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得到究竟圆满。所以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不能有;有了,就是障碍,障碍我们清净心,清净自性就是清净心,就是逐妄。换句话说,这是走了回头路,我们无量劫来,就是逐妄、就是迷真。这一生当中好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有可能脱离三界轮回,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被这个障碍障住了,这个多可惜,又走了回头路。

所以,世间五欲六尘留恋不得,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动了心,起了贪瞋痴的念头,能立刻想到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立刻把它伏住,把它打掉,这叫功夫,这个叫得力。不能再迷,迷了真性的人,不可能不起惑造业。惑就是迷惑,一有分别执著就迷惑。分别就是起惑,执著就是造业。起惑造业,又搞六道轮回了,所以这叫轮回心、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轮回业修学佛法,佛法也是轮回,你出不了六道。

但是佛法是善法,你所得的果报是高等的,你身心清净。善心、善行,像经上常讲的慈悲喜舍,修十善业,生三善道享福,你得这么个果报;如果你的心行不善,还是有福报,恶道里面享福。恶道里还有福报吗?有!我们在新加坡就看到,新加坡有很多神庙,信徒很多,初一、十五你看多少信徒去烧香拜拜,去祭祀鬼神。饿鬼道里面有福报的,他在鬼道里享福。畜生道里享福的更普遍,大家都能看到,多少人养的宠物,很享福!你看看,它什么心都不要操,主人侍候它,照顾它非常周到,它的福报很大,比人大,人享福要像它那么享福不容易。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宠物,我们学佛的人警觉性高,人不如畜生,养宠物的那个家庭,哪个最有福?宠物最有福。它的主人侍候它,主人是它的奴婢,它才是真正的主人,主仆颠倒了,真正的主人是那个宠物,仆人照顾主人、侍候主人,你想想看,颠倒了。这就是什么?它修的福报很大,但是它的心行不善,堕畜生道;修的福,它还是照享,畜生道里面享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在这一部《金刚般若》也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谨慎小心。所以要晓得,用轮回的心,就是分别执著的心;轮回业就是分别执著这些事相,这是轮回业;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结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报,这一生所修的都变成福报,这是很可惜,依旧去做一个苦恼的六道众生。底下一段教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要以佛心、要以菩萨心来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报。究竟果报就是了生死,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了,这才算是究竟,这个果报才算是真实。

【广修六度万行】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好事、善事,对於众生有利益的,尽心尽力去做。

【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

这就不是轮回心,就不是轮回业。心里面怎么样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么样?没事!这样做,很快乐,不疲不倦,你不会感觉得很累。一般人做事,做一点事他都感觉到疲倦,感觉到累了。为什么累?他执著分别,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那怎么不累!当然就累了。菩萨一天做那么多事,没做、没事,没有事,他怎么会累!

我们常常劝人,尤其年岁大的人,要多休息,实在讲休息都累。为什么休息会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头没休息,所以他还是累,还是会疲倦;最要紧的是要念头休息。心清净了,这个身一天到晚做,做再多都不累。这些事情,诸位同修你不妨试验试验,就能体会到了。这是真的,你会做得精神饱满,甚至於晚上不睡觉的做,都不会累,愈做愈快乐。如果你不相信,我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年轻人跳舞,跳上两天两夜,他欢喜,他不累。还有人打麻将,打个通宵,他也不累,那是什么?精神专注,他也没有别的妄想,他打牌要是打妄想的话,他要输钱,所以他也集中精力,也入了三昧,他也行。不过那个不究竟,那个心里还是有念,不过他的念集中了,他不是很多的妄念,他集中,只有一个妄念、几个妄念,他妄念少了,所以他能够不疲不厌。如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那个精神饱满,那个不会疲倦的。所以许多人觉得:我读《无量寿经》,一本念不下去,会很累。来跟我说。我说:那怎么办?好了,你就分几段念,一次念一小段吧!这没有法子,这证明妄想太多了。他一说这个话,我就晓得,妄想太多了。一部经,初学的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定力都没有,你才晓得他的妄念多少!这个病很严重,一定要克服。

要学著心中若无其事,要真正放得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佛在经教里教导我们很多,从你执著最重的放起。譬如我们对财看得很重,我们就从财先下手;我们名看得很重,你就从名先下手。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哪一个病最重,就从那个地方下手。一般讲起来,把财看得重的人是比较多一点,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们从前在台湾,道安老法师的确不贪财,财看得很轻,道安法师名看得很重。所以有人就骗他,组一个公司请他作董事长,他很高兴。董事长要出钱,他的钱马上就拿出来,被人骗去了。哪一个毛病重,从哪一个毛病下手,把它舍掉、把它断掉,心中若无其事。所以这个若无其事,这里头境界也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要知道,自己哪个毛病重,从哪个地方下手,舍!舍,他的心就清净了。

「湛然凝寂」,这是功夫成就了。湛然是比喻,像清水一样,水很清,没有污染,很清很干净,没有波浪。水在平的时候,在定的时候,这是湛然凝寂。「不为所动」,不会再被境界所动。从前我贪财,现在再多的金银财宝在面前,不动心了,这就成功了。所以心要不动,事情要做。心不动,就是佛心、菩萨心;你所做的一切事业叫菩萨事业,就不是轮回业。心一动,还有一点点分别执著、贪瞋痴慢,那是轮回心,所做的佛事都是轮回业,何况世间的什么善事、恶事,那不必说了;关键就在这一点,真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实义。」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