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5集

发布时间:2024-10-25 04:02:03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5集

请掀开经本,卷二,第二十四面,第二行:

【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必至佛果,方究竟舍。故佛法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

这是为我们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总纲领,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行於布施。行於布施要紧的是要不执著,也就是世尊所说的应无所住,这就是舍,空有两边都舍。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别的,唯有舍而已。舍,也就是平常讲的放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执著;因为这个执著没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现前,所以这品无明叫生相无明。十法界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很多科学家、哲学家都在探讨,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怎么发生出来的?怎么样发展变到现前这个境界?他们都不断的在研究、在探讨。这个问题,大乘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就是一念生相无明,只要有这个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存在;这一点点执著没有了,这个现象全都不存在,所以叫它做生相无明。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是从这个一念生的;也有大乘经上说,一念不觉,就是那个一念,最初的那个一念,一念不觉;都是指等觉菩萨最微细的这一分法执,他没有破,破了之后就成佛。

而实际上,每一尊佛到这个境界,他这一品生相无明都不破,保留著,他不会把它破掉。有没有能力破?有!随时都有能力破,但是他不破。为什么不破?为了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要一破了,他就完全走了,那还有什么众生好度?没有了。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都空了,还有什么众生好度?度众生实在讲,佛经上讲的比喻「梦中佛事」,很有道理。梦里面觉悟了,梦里面还有众生在颠倒错乱,自己晓得我是在作梦,我醒了,不妨在梦中说法帮助那些没悟的众生觉悟,干这个事情。如果他一下醒过来,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梦里面众生就没人度。这是佛讲慈悲,真正慈悲到了极处!在佛法里面说,这叫留惑润生。留著一品生相无明,其他的都不保留,就是统统放下了,唯独这一品保留。因为保留这一品,他才能够在十法界,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示现什么身,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那就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他要留著一品。我们看佛,佛也留一品,佛要不留一品,怎么能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只要来示现的,都留一品,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都保留。但是我们要晓得,他不是没有能力断,有能力而不断,不断是为一切众生,这叫大慈大悲。所以到果地,方是究竟舍。

【心量大到无量无边,方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名词,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得很多很多,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因为道场天天都有新来的同修,前面没听到的,於是多少也要讲两句,以补足他没听到的。这个名词是可以翻成中文的,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这一句叫做尊重不翻。大乘佛法,在法上讲就是这一句,如果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得到这个法,那么就成佛了,你就证得佛果。所以佛是果地上的名称,这是果法的名称,好像一个是学位,一个是你所修的学分,是这么一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比较更容易体会,这一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到究竟圆满,那就是无所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

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诸佛如来独有,而是一切众生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统统都有。有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当中完全没有智慧,这原因是什么?看这一句就晓得,心量小,心量不大,所以你的智慧不能现前,这是真的。智慧是随著心量扩大的,你的心量愈大,智慧就愈大。天人比我们人道智慧就大,道理在哪里?他的心量比我们大,色界天人他们除了修禅定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的心量当然比我们大,智慧比我们大。声闻的心量比色界、无色界天要大;辟支佛的心量比阿罗汉大;菩萨的心量大过二乘。心量愈大,你本性里面的智慧就透得多。所以心量小不行,小心量是迷!到等觉菩萨,前面讲了,还有一分法执没破,所以他的心量比不上佛,佛的心量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是明白这个事实,就晓得把心量拓开很要紧!菩萨修行叫我们舍,叫我们放下。舍什么?实在讲就是舍这个小心量,舍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心量就不大,舍尽了,那就是圆满菩提,就达到无上。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这个第十九段,小标题的题目是:更明所以。「所以」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说得可以说是相当的明白了。世尊先用虚空来说,说明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唯恐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彻底,不够彻底就有疑问,疑,那个障碍很大。在烦恼里面,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疑能障圣道,是菩萨修行过程当中重大的障碍,必须把疑情断尽才可以。世尊很慈悲,唯恐我们的疑惑还没有能断尽,更明所以,再进一步说明所以然的道理。

底下用问答的方式。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你以为如何?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头字字句句我们都要注意,每一个字含义都非常的深广,读到后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金刚经》文字之美,文字简洁,实在是非常好的文章。

【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

假如江居士要没有这么说法,我们对这一句意思,就很可能把意思错会了,是不是可以身相见佛?会误会到这个意思。其实,佛的这个意思很深。

《金刚经》上凡是讲如来,都是指本性,指真如本性,从性上说的;凡是说佛,都是从相上讲的;所以经上有的时候讲佛,有的时候说如来。所以这个意思是:可不可以就在身相上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这个身没有说佛身,没有说佛身就是指一切万法,也就是在一切万法相分上,能不能在相上见性?实在讲就是这个意思。可不可以在相上见性?这是一句问话。

此科,这个科就是这一段,这一小段,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前面所讲的道理。再说明其所以然。

【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於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

前面是反覆的说,实际上往后还要继续说,不仅世尊在《金刚般若》这一分里头这样重复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不知道反覆多少次。我们想想,如此重复反覆,有这个必要吗?确实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再多次的反覆,你还没放下,你还没有舍掉!换句话说,必须到我们真正放下了,真正到舍无所舍,佛就一句话也没得说了。只要还有一分法执存在,纵然我们是等觉菩萨,佛对我们还有话说,因为还有病,还没有完全好,还需要大夫,还需要治疗。等到一切尽舍,舍无所舍,你的病就完全恢复,也不需要大夫,也不需要治疗,就无法可说了。

由此可知,反覆对我们是好的,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贪瞋痴慢一天反覆多少遍?比这个经上多!一年反覆多少遍?生生世世反覆多少遍?所以烦恼习气根深蒂固,诸佛如来帮助我们,都没有办法拔得干净。佛用同样的方法,让我们在觉悟这一方面,不断重复加深印象,如果这个印象能够超越我们旧的那些习气,那就有办法了。这就是古人讲,要把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我们就成功了。熟处就是指贪瞋痴,贪瞋痴太熟了,我们要远离,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弃、疏远它,把它变成生、生疏,把无住生心来好好的培养。我们净宗就是培养这一句佛号,老念这句佛号,不断重复在念,培养这句佛号,希望佛号变得很熟,世缘变得很淡,那你往生就决定成功了,这就是生熟把它交换一下。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这个经不长,这一部经文总共只有五千多字,能够看到世尊教化众生的手段,看到他所用的方法,从里面体会到他的巧妙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结归,结归到可以身相见如来,结归到这一句。

【不住於相,要在证性也。】

学佛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见性,不仅仅是禅宗标榜著明心见性,大小乘无论哪一个宗派,没有例外的。若不见性,那就不是佛法。什么叫见性?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见性的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了,彻底明白了,究竟明了了,这就叫见性,这才能解决问题。

【执相即著有】

执著在现象上就著了有,心里头有了。

【不执即著空】

叫你一切不执著,不执著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你已经执著空了;都在执著,不可能不执著,是一切凡夫通病。

【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六道凡夫著有,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知道身是缘生之法,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这个身相,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那个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关系就比较疏了,譬如这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把身体看跟衣服一样,衣服脏了,你可以换一件新的,很容易换一件,身体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没有恐惧,没有痛苦,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换个身体,那痛苦得不得了,死去活来,舍不得!执著了,这叫迷惑。执著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阿罗汉比我们凡夫高明,不执著这个身了,他证得空。什么叫偏空?偏是对圆讲的,不圆满,偏在一边,执著空。执著空那也是错,就是前面讲的「执相即著有,不执即著空」,小乘人不执,小乘人执著空。他比我们好一些,他出三界六道轮回了,他出了这个。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不能见性,你看看前面讲,要在证性,他没有办法证得自性。原因在哪里?因为他执著空,空还是一个相。这是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详细,小乘人也是有病。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著空,即堕於断灭。性与相是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就是现象的本体。这桩事情,说难似乎不难;说不难,好像也很不容易。原因在哪里?我们无量劫以来,在这个迷惑颠倒错乱的境界里面生活,已经养成习惯,佛虽然为我们说明,虽然为我们点破,可是离开佛堂之后,还是过的老样子,还是在老习惯里面生活,这个问题就麻烦了。也就是说,大乘佛法真实的受用,你就很难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了。所以一定要再认识、再肯定,也就是像前面所讲的:不断的去重复、不断的去肯定。使事实真相能逐渐逐渐为我们觉察,这就叫功夫。首先认识事实真相的三方面,体、相、用。体是心性,本经里面讲性,有的时候也讲心,体是心性,作用它就现相,有体必有用。如果体要不起作用,那么这个体毫无意义,也不能称之为体。体必有用,起作用它一定现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它现相。体能现,相所现,能现是一个,所现的无量无边。能现的永远不变,所现的千变万化,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会变的我们就叫它虚妄,不变的就是真实。说到这个地方,诸位要是略略能够领略到一点,你就晓得佛为什么要我们证性,证性就是不变了。变里面苦,生老病死,苦!不变就不苦了。不变的话,我们世间人常讲青春永驻,那多好、多自在!不变了。问题叫你证性,就是找到不变的。我们现在变的相里头有不变的性,你真能把这个性找到之后,说老实话,那个相也就不再变了,好处多!好处不可思议。晓得相是虚妄的,相虚妄,相不重要,性重要。相既然是虚妄的,不是重要的,你何必去执著它!可以用它,不要去执著它,这就对了。

「如又执著空」,著空是哪些人?四空天人著空、无想定人著空,这两种人的确很悲哀,因为生到无想天,生到四空天,时间很长很长。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他就毫无作用,毫无进步可言,完全止在那个地方,不能再进一步,这是佛常讲的堕无为坑,掉到无为坑里头去了。不但是四空天人,连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毕竟是善根深厚,他有期限的,不像无想天,无想天很麻烦,出不了三界。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他堕在偏真涅盘里面,也就是住在偏空里头,时间是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头,他会觉悟。辟支佛也是堕在偏真涅盘里面,时间是一万劫,他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他就会觉悟,他就会回头。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回小向大,他能够从小乘里面觉悟去修菩萨法、修大乘法。不像四空天人,四空天人最长的寿命八万大劫,比阿罗汉加上四倍,而且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堕落,出不了轮回。由此可知,佛法里面的禅定跟世间禅定,因与果都不相同,都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同时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体,相是体之表现,表里不二。由此可知,佛问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执著的话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执著那就不是了,一有执著,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权教菩萨以下都有分别执著,《金刚经》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权小菩萨,法身大士,佛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那个不一样。

【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

度众生的意思很广,前面说过,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最重要的要度自己,自己是众生,第一个要度的。

【若著空无为,如何能度。】

著有不必讲了,著有是决定不能度,当凡夫了,执空也不能得度。

【故般若要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

空有两边都不住,不住如何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你去修,修不住,空有两边不住,那你就是修金刚般若法门。

【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

愈是在大乘经上说得愈透彻,不但把理论讲得透彻,同时讲心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也讲得非常透彻,像《华严经》,不但说得那么样清楚,末后一品经文「入法界品」,世尊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跟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所以《华严经》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带表演的,非常难得。

我们晓得,中国古时候,古人,读书人,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四书》,现代的人几乎把它忘掉了,《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我们读《华严》之后,回头再看《四书》,可能是朱熹看《华严经》得到的灵感,因为他编的方法跟《华严经》一样,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他是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这两篇是《礼记》里面的。《大学》讲方法,什么方法?给诸位说,过日子的方法,生活的方法,非常亲切!《中庸》是讲道理的,它有理论、有方法。《论语》跟《孟子》是表演的,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看孔子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论语》里面的理论方法就是大学、中庸。孟夫子如何能将这个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表演给我们看。所以《论孟》就很类似《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真正是高级的教科书,编撰的方法非常圆满,带表演。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的人,真正有一个入门下手之处。

【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包括无情的众生,皆是此相。

【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

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的现象,这一句里面统统都包括了。佛的意思,可不可以就在相上见性,佛问话重要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

下面是尊者的答覆,答得很妙。双明,这个意思是双关的。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这个话是双关语,第一个不也: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

句子要这样念法,「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底下那个不可以的「不」,是两个讲法,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所以这一句是两个意思。为什么是两个意思?这是在两种状况之下。

不可以相作性,你要是把相当作性,那就错了。

【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

这是不可以的。

【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这个答覆是双关的,这句话是双关语。这种答覆一般人很难明了,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在般若会上,虽然这个法会里面有大菩萨,他们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参与这个法会的也有凡夫,当时舍卫国大城这些凡俗的佛弟子,他们得空也会到只园精舍听佛讲经,这些人就难懂了,所以必须要加以解释。底下这是解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

这个前面都曾经说过。

【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

这两句话很要紧。性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融的,任何现象都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一样,离了性决定没有相,所以从相上能见性。性要是没有相,性在哪里?我们六根缘不到,真如本性虽然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我们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不但五根接触不到,我们的心也接触不到,心是念头,念头接触不到。法相唯识家所讲,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它的功能,从内去缘,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对外它能够缘虚空法界,有这么大的功能,它缘不到自性,没有办法见性。这就是说明,性要是没有相,性就显示不出来,幸亏性现了这么多相,使那个真正明白人,性在哪里?相就是,所有一切万相就是。

正如同我们晚上作梦,我们晓得梦是心变现的,心是能作梦,梦是所作的;心是能作,梦是所作。没有作梦的时候,问你,你心在哪里?找不到,不晓得在哪里。这一作梦的时候,那好办了,心在哪里?梦境就是,梦中随便拈一物,那都是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你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样样都是,无有一法不是,真是随意拈来。见了性的人,才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也可以学,性在哪里?我随便拈一个给你看一看、比一比,像不像?满像这个样子,其实不是,怎么不是?我们是学那个见性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见性。真正见性是什么样子?於一切现象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就见了性。我们今天不能见性,亏就吃在分别执著上,没能离开分别执著。果然离开分别执著,那就对了,那是随手拈来,无有不是。所以这个东西,自己没入境界学不得。

【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

可见得性相关系之密切,因为它是一体的。

【但看执著不执著】

关键就在此地。

【著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

佛法里面常常讲障,讲二障、三障,这个障主要就是讲障碍你见性,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意思。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学,那是从事上讲的,它的本意是障碍你明心见性。障就是执著。由此可知,执著这个病非常严重,执著这个病很深很广,一定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痛下决心要把它断除。

【不执著,即不落二边。】

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般若之理,全在於此。」世尊二十二年所讲大般若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须要观照,仔细用功。」这个观照前面说过,实在讲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在行门里头,也是一个总纲领,就是三皈戒。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求受三皈,受三皈的意思,就是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无论你用什么功夫,用什么方法,方法多,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再多,门道再多,都以这三个原则为标准,决定不能违背,这是总原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修行依靠的地方。可是现在讲佛法僧三宝,大家都错会了,说佛你就想到佛像,你就依靠它,这个错了。古人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怎么能靠得住?法宝,法宝是经典,行吗?中国历史上三武灭法,佛经不知道被烧掉多少,也靠不住!僧,出家人,出家人自己修行没成就,怎么能给你做依靠?这是我们把佛法僧三宝搞错了。传授三皈的时候,佛法僧三宝不是讲这个,是讲自性三宝,那是真的,真正的皈依处。

这种误会,可能很久很久就发生了,不是我们现在。因为我们读《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年,他在《坛经》里面给人家传授皈依,他不用佛法僧,我们想他的意思,一定在那个时候就有人误会,所以他的讲法就不一样。你在《坛经》上看到,他传授三皈,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三个字,他用觉正净,听了这三个字不容易起误会。然后他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是皈依觉悟。要依靠觉,觉而不迷。我们现在是依迷,没有依觉。所以这个皈依叫翻邪三皈,回过头来,反过来。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就连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我们要依觉不依迷,过去都是依迷,不知道觉悟,现在转过来。佛是觉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什么?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完全没有错误。依这个,这是自性法宝。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净、清净的意思。所以才叫我们要依觉正净,这个讲法我们很清楚,不会产生误会。

学佛的同修很多,很多人受了三皈,不晓得皈到哪里去了?不学佛已经迷了,学了佛再加一倍的迷,这个麻烦就大了,愈迷愈深,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有个真正的依靠,晓得从什么地方回头。我们从迷惑回头,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依正知正见;从污染回头,贪瞋痴是染污,从这里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真的三皈,这是真正三皈了,真的皈依了。一生当中,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觉正净,不可以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觉正净,你就又回到从前的老习气的地方去了,不是佛弟子。一定要回过头来!这也是最好观照的方法,念念不忘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这个样子有没有用处?有用处,但是对什么人有用处?对真正皈依的人有用处,如果不是真正皈依的人,不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知道。真正回头,真正依靠觉正净,你家里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什么意思?提醒自己。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佛像摆在那里,就提醒我觉而不迷,它的意思在这里。佛并不是说:我成佛,我是老师,你的老师,你要供我的像,天天拜我。那佛不是著了相吗?佛不就分别执著了吗?佛哪有这个意思,佛没有这个意思。所以用这尊像,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放一两本经书,一看到这个经书,正而不邪,我这个心起心动念正大光明,没有邪思邪念,是这个意思。看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这个样子给我启示,常常提醒我。家里面供像,供西方三圣,观音、势至那是僧宝,所以你们供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画的,三宝具足,要懂这个意思。他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叫你回头,不叫你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供养佛像、供养经书真正的意思。如果你没有回头,没有真正皈依,你供养佛像,你是愈迷愈深,迷信!你已经迷得够深了,现在还找佛菩萨再来迷惑你,佛菩萨可不负这个责任,这是你自己会错了意思,你自己迷惑颠倒,他并没有意思迷惑你,可是你不知不觉被这些形像迷惑了,那实在是没有法子。要仔细用功!

皈依,如果皈依的老师,没有把三皈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讲得很明白的话,不要紧,我们这边有录音带,还有一个小册子,那个小册子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而这个录音带就在新加坡讲的,前年讲的。所以诸位仔细去听,仔细去看,明白就好了。形式上的皈依不重要,哪一个出家人给你授都没有关系、都一样,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不要分别这个法师好,那个法师不好,那你《金刚经》就白听了,《金刚经》就是叫你离一切分别执著,你还在搞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任何一个法师给你授三皈仪式都是好的,只要以真诚心、恭敬心来接受,一定要明理要照做,要守住这三个原则,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

【约相说是身相】

这个身就是指一切万事万物。

【约性说当体即空】

如果就它的性体上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底下这句经文就说出来了,它的体性是空的、空寂的。

【相妄性真,故说不可。】

因为它两个不一样,相是虚妄的,性是真的,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

【但是,性能融相】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融相,

【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

他这一句话答覆是两个意思,怎样得见如来,怎样不可得见如来。就是说你有没有见性,见性了可以,见相就是见性;如果著相不见性不可以,你著相,相不是性,相是生灭法,相是无常法,性是真常,性是不生不灭,那怎么会一样?不一样!见了性,那就怎么说都可以;没有见性,是怎么说都不可以,道理在此地。这个答覆很好,答覆得很圆满。我们看底下这一句,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见解、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两句经文在本经里面也非常重要,说它重要就是这两句用它来作观,很方便、很容易。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就用这两句话来作观,很得受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乃至虚空。】

都包括在身相的里面,可见得身相的意思很广很广。

【既知虚妄,不可驰求。】

真正知道一切相是虚妄的,他对一切相不会再追求,决定不会再追求了。现在一般人都讲求享受,不追求不就没得享受了吗?这是一般人的观念,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很大的错误。假如你要说:我的享受是我追求到的,释迦牟尼佛都要拜你做老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能力,追求不到。这个事情诸位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你一生所有的享受,不是你追求来的,是你命里头注定的,哪里是你追求来的?你要是命里头没有,你能够求得到,一切诸佛都要拜你做师父,他没有办法,你有这个办法还得了!所以真正明白的人,他不求了,不求他福报里的享受自然会来,不求就来,你说多省事!你辛辛苦苦费尽心思求来,结果还是命里有的,你不叫冤枉!那才叫愚痴,冤枉!所以他就不操心,他不求了。他不求,怎么样?依照佛的教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能够离相再修福,他后面的福报一天一天增多,福德不可思量,那才叫真的会求!那个求是这样求法,就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正这种求法;不会在物质上寻枝摘叶的去追求,那个是错误的。

【不可驰求,不可住著】

纵有福报也不执著。不执著,福报给大家享,不会把福报拿著,我要留著慢慢的享,那就错了,那你就住相了。福报现前的时候大家享,大家享,你的福报就享不尽了,必然是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多,一天统统都分给大家去分享,永远不住,那个福报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如果是一住著,我要留到慢慢的享,福报就享尽了,后面就没有了,你留住了。所以不能留,不能住著,不要求,不要去执著,不可以住著。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

这是讲最大的利益,对我们现前来讲,不堕轮回不是来生不堕轮回,这个意思前面曾经跟诸位说明过,现在就不堕。了生死,现在就了;脱轮回,现在就脱,就现在,不是明天,不是再过几个钟点,不是!现前就是,大乘法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常讲,真正觉悟的人直下承当,现前就是。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地讲的诸相,就是前面说的一切相,前面用身相做代表,一切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性,那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到本性,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见性。一切相都是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可以身相见如来。这个注子里头说:

【诸相即一切相,只须彻底明了皆是虚妄。】

前面世尊这两句话很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虚妄,当然我们不要去追求它,不要去追求,也不要去执著它,不可以住著就是不必执著它;不要追求、不要执著,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这就对了。我们学佛是学这个,这才有真实的受用。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是凡夫,不可能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起心动念里面不外乎两种境界,一个是贪,顺自己的意思就起贪心,不顺自己的意思起瞋恚心,一个要,一个不要,这两种心态,这都是迷。这个念头一起来了,把《金刚经》这两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心的不贪了,不顺心的也不瞋恚了,你心马上就平了,用这个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是真心。

前面讲了,修行要在转识成智,如何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两句经文就有效。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平等了;心平等,平等性智,第七识转了;心清净,第六识转了,妙观察智。你看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妙观!不一样。众生迷观,看得迷惑颠倒;情观,情识在起作用,喜怒哀乐爱恶欲在起作用,烦恼!所以像诸佛菩萨一样,清净心、平等心,妙观,看得清清楚楚,绝不起心动念,万法皆如,万法平等,没有高下,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所有的相都是虚妄。

【相不障性,即见如来】

见如来就是见本性了。

【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

不必要把相灭掉才见性;相灭掉了,性也没有了,见不到性的。像无色界天人就是把相灭掉,身都不要,没有见性,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可见得那个没有用处的,灭相见不了性的。

【犹金之於器也】

这一句是比喻,好比金跟器一样,拿金比喻作性,器比喻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金造一个佛像,我不要相了,我只要金,不要相要金,那金你能得到吗?不要相,金也没有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

【相实不可断灭】

相它会变,千变万化,它不会灭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它不会灭的,要是灭了,性就不起作用,性就没有了;所以它会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希望变的那个境界,有理论有方法。我们现在晓得所有一切相当中,佛的相最好最殊胜,我们现在把我们凡夫境界变成佛的境界,可能,只要我们依照佛教导的方法去变就可以。《金刚经》上讲原理原则,《无量寿经》、《弥陀经》上讲一些详细的办法,依这个理论、依据这个方法,不要很长的时间,转凡入圣,不是小圣,是大圣!转凡夫为诸佛如来的境界。

【因其本由性现】

就是相不能变,它是性的作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说的华藏世界,我们现在所感得的六道轮回,都是性现的,所以这些幻相,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转变,转变之权确实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不执著,即不为相所转。】

我们凡夫最可怜的地方就是心不能做主,不但身不由主,心不由主!随著外面境界变,这个很糟糕。外面的境界,现在的境界跟从前不一样,现在这个世界讲求的是民主自由开放,实在说民主自由开放就是无法无天,种种境界都在诱惑!你看的、听的,你所接触的,都是诱惑你做坏事,不叫你做好事。里面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怎么不造罪业?你造了罪业,来生就要搞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觉悟,要有真实的智慧。外面五欲六尘都是妖魔鬼怪,它都是时时刻刻要陷害我的,把我往地狱里头拉,你有这个警觉心,这就好!所以一起心动念,赶紧想著《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这个就可以能够抗拒它,不受它的诱惑,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主是清净心,主是平等心,保持得住才能做得了主。如果我们不被外境所转,外境就被我所转,我们能叫这些妖魔鬼怪改邪归正,来接引他、来诱导他走上佛法,这就是菩萨普度众生。

由此可知,你要想发心度众生,两个样子:一个被众生度去了,一个真的你度了众生,就这两个样子。这两个样子就是一迷一觉,觉了才可以度众生,迷了就被众生度跑了。

【凡夫执著,住法相生烦恼。】

这是一般凡夫,每一个人都说:日子过得好苦,生活好辛苦!苦的原因在哪里?就是这一句话,就是因为你把这些幻相当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认为凡所有相都是真实,这是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你看错了。你在这些妄相当中,拼命去追求,总希望能得到它,能保持它,殊不知全是假的。不要说年岁大,年轻也不行。我到这个地方来,有一些同修好心,每天买一份报纸给我看,我看什么东西?我都看报纸上大篇大篇的讣文。这一边的讣文,开头四个大字「敬告亲友」。二十、三十去的好多!人命在呼吸之间。命都保不住,你还能保住什么?你还能执著什么?你想想看,你能得到什么?佛给你讲真话,不喜欢听,骗你的就很喜欢听。我在外国讲经听众没这么多,可是有一些人在外国讲经,听众听说都是几千人,买票进去听,一张票二十块美金,讲什么经?发财经。我听了,点头很有趣味,讲经的人发了财,来听的人破了财。卖票!连传授三皈都定价钱,灌顶都有价钱的,灌一次多少钱,都有价钱的。我在美国一些地方,有些朋友说:法师,你要定个价钱才行,有价钱,人家才会来!你不定价钱,没有人来。说明现在这个社会奇形怪状,反常!讲真的不听,掉头而去,讲假的骗他,一窝蜂全都来了。所以佛跟我们讲的话,句句都是真的。凡夫为什么会有烦恼?执著,天天打妄想。

【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

我们也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人烦恼也很多,他多在哪里?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他厌恶世间法,住非法相,这是讲二乘,那还是高明的;修行人现在有很多跟在家人一样,也住法相生烦恼,那个烦恼也相当严重。所以这些过失,佛在经上全都给我们指示出来,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幸福?离一切相,刚才讲了,当下即离。身也不执著,身在这个世间活一天、活两天,与我不相干,我执著干什么?何以不相干?自己没事!身还在这个世间,大概是大家需要,佛法需要!自己不需要了,你说这个多自在多快乐!诸位同修们听到就是,大概出家是这样,那我在家呢?在家也一样,在家也是菩萨、也是佛。你能够看破,能够真的放下,你现在这个身在家庭,你的家人需要你,佛法需要你,佛法需要你弘扬,家人需要你度他。你现在的身,已经跟你那个命运一刀两断脱离了,你超越命运了,你现在的身是什么身?乘愿再来身。就在我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之中,就在自己工作之中,这一转念头,从凡夫变成菩萨。从前是凡夫,你是来受业报的,你过去生中行善,你来受乐的,过去生中造罪业,你来受苦的,你是来受果报的。现在念头一转,业消掉了,没有了,苦乐都不受了,那么这个身,身就是弘法利生,普度众生。弘法利生、普度众生,从哪里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所以在家你度一家人,你自己已经得度了,现在唯一的工作,就是度你的一家人,度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度你所认识的这些人,活著就为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还有什么理由,这个身还住在世间?没理由了。所以转凡成圣,转生死为涅盘,转烦恼为菩提,就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转过来,统统都转过来了。果然转过来,你就不辜负世尊为你说的《金刚般若》,真的转过来了。修行人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这个一定要懂得,不要看到修行人一定是出家人,那你这个看法就错了,自己本身就是修行人。

【佛教人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

处顺境,在这里面去修,修什么?把贪爱之心断掉。逆境里面一切不如意,在这里面修,修什么?把瞋恚心断掉。由此可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修行最好的境界,你怎么可以离开?离开没得修了,离开什么成就都谈不到了,就要在境界上修,所谓是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去锻炼。

【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

这是讲整个功夫过程的三个阶段。初学的人要用观照功夫,观照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提高警觉,常常想著佛的教训,想佛的教训一句两句就可以,不要太多,太多反而用不上,愈简单愈好。《金刚经》上随便哪句经文都可以,一两句,境界现前马上就提起来,不要忘记。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方法非常之妙,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遇到的时候,才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境界恢复到平静。换句话说,时时处处、念念之中,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心里面不可以有一样东西,真正做到心地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常常保持。心里面只许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牵挂,什么也不放在心里,你就得大自在了。生活一切都随缘,你就会快快乐乐,那是真的快乐。这是观照功夫。

观照久了就得定,也就是说我不要用这功夫,心都能保持清净,这个心在一切境界里头,它不会为环境所转,不会为外境所动,这就叫得定,照住就是得定。到底要多长的时间?这是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定,我们的根性不相同,修行的环境不相同,功夫不一样,有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定,有的人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得定,这个不一定的。最后,照见了,这是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大乘法里面叫真正成就,得定不算是成就,照见是成就,照见就是开悟了,我们讲明心见性,这个见就是见性,就是前面讲的证得本性。

这三个阶段,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也不例外,但是名词不一样,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观照,比这个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层,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再提升叫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照见。所以在阶段上讲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字不相同而已。但是净宗的方法,比一般大乘要巧妙太多了,它的方法简单、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修学,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句佛号你念六个字也可以,你念四个字也可以,都可以。你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快念也可以,慢念也可以。怎样念得才如法?不必问人,念得自己很欢喜、很快乐就如法,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念到不被外面环境所转,就成片了,功夫就成片了。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都是佛号。还有在境界上有这个情形,确实我没有念佛,心里也没有念头,耳朵里听的有佛号,声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不要害怕,这是正常现象,这个表示你的功夫得力了;你也不要欢喜,也不要傲慢,继续念下去。虽然有这个境界,如果你要是三天不念,保险就没有了,不会永远保持的。可是你要是常常念,这个境界会常常现前,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都不稀奇。念到妄念都不生了,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那就得定了,那就是事一心不乱。念到见本性、破无明,这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照见,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止观圆满的境界。

各宗用的名词不相同,其实它的境界,方法的层次,完全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印证了佛菩萨常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都是事实。然后我们对於自己修行这个法门,以及别人修行的法门,不会受到影响,不会赞叹自己,毁谤别人,不会有这个见解,自自然然自己会谦虚,会尊重别人,这个就对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