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中国人最懂教育

发布时间:2024-10-17 04:02:21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中国人最懂教育

净空法师:中国人最懂教育

节录自净空老和尚讲演集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世界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四个,其中三个相继灭绝,唯有中国独存于世,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懂得教育。实在讲,中国因为有传统教育的深厚依托,才得以延续数千年的国脉,一路平安走到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四个字--孝亲尊师,这是对人的终身教育。这个教育从哪里开始?从胎教开始。五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胎教,这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

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小孩?在母亲怀孕的时候。母亲怀孕时,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德行。为什么?她的喜怒哀乐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激素,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小孩出生之后谁最先教他?妈妈。妈妈不离弃婴儿,婴儿离不开妈妈,这种母子间的亲情是人类的天性,所谓「母子连心」。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孩子,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不能离开母亲的视线,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母亲的言行举止应当合乎规矩。规矩是什么?是《弟子规》。《弟子规》不仅用来规范小朋友,更需要母亲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表率。我们看到婴儿出生后,他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这就是在学习。等到他到三岁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千天。这一千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作用非常大,根深蒂固,是真正的扎根教育,如果这一千天的根扎好了,一生都不会动摇。就是说,不要轻看三岁之前的孩子,其实他懂事,他有辨别是非、邪正、善恶的能力。为什么?他的妈妈给他做出了表率。中国古谚云:「三岁看八十」,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三岁之前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命运,因此教育必须从胎教开始,这是人生成败得失的起跑线。

中国世世代代贤人辈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构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中国在历史上动乱的次数很少,时间很短,繁荣安定的时间很长,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非常赞叹。欧洲的学者们研究中国历史,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达到几千年的长治久安?最后一致肯定,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

中国古时候家有家道,家道是什么?祖祖辈辈所重视的伦理道德,以四维八德来说,合起来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家家都要学。可能有的人家特别重孝,有的人家特别重义,有的人家特别重仁,故其后代承传重点略有不同,但世世代代都依靠这十二个字来保持家风不坠。中国人慎终追远,注重世代传承,不冀一己、一事、一时之成功,而求建树于永恒,所以,长辈对后人必定会认真地去进行道统教育,让他们能够承传祖德,光大门楣。中国有句古话「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意思是媳妇一进门,长辈就要向她传授家道门风,让她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儿女一但长大养成习气,就不好教了。这是中国过去的教育思想,跟外国人的观念不一样,是非常好的教育哲学,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一个人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早期教育,孟夫子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孟夫子出生的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了,但他很有缘分,有机会看到孔子的书。诸位要知道,这个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得到,随便到书店里去就可以买。那时没有笔没有纸,文字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绳索一片一片地串起来,你看那时做一部书是多么困难!因为数量太少,真正稀有难逢。所以,孟子有缘得到孔子的着述,分量当然不会很多,只有几种,可是孟子很得受用。他之所以能得受用,是他的早期教育好。诸位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孟母最初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看到人家上坟,觉得很好玩,他就跟着去学上坟;他母亲一看,这可不行,得赶紧搬一个地方。可是新搬的地方靠近市场,市场里面有人杀猪,孟子看了之后很感兴趣,就模仿着做杀猪的游戏;孟母一看,坏事,还得赶紧再搬一次家。第三次搬家,搬到一个靠近私塾的地方,孟子就去学读书;孟母一看,这个地方不错,就长年住了下来。从此孟子埋头苦学诗书礼乐和孔子的典籍,后来终于成了圣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后人:教育的根在家庭,合格的母亲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证。诸位还可以在中国典籍里看到,孔子是母亲教出来的,孟子也是母亲教出来的,文王的父亲王季是太姜教出来的,文王是太姙教出来的,武王、周公是太姒教出来的;所以,作为中国母亲,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尊崇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做母亲的人,如果能把《弟子规》落实在家庭教育之中,那就是落实了圣人的教育,这样人家的子女,必然是忠臣、孝子、圣贤、明君。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很有哲理。『无后为大』并不是说只要能生个儿子,就算有后。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有了儿子要把他教育好,要使自己的家业、家风、家道能够承传下去。如果生了许多儿女,个个都是败家子,做出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来,辱没门楣,那么有这样的儿女反倒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所以,古人的教育,在孩子六、七岁起就开始严加管教。谁去教呢?老师,不是父母。父母没有办法再教儿女,因为关系太亲近了,学问也不够了,父母讲话他不一定听,所以要送给老师去教。从前儿童七岁起,跟老师一道生活,跟同学住在一起,一个月放假回家一次。老师不是父母,他怕,他不敢不听。教他什么呢?完全是生活教育,教他怎样奉侍老师、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教这些。

中国古代家教的文献有几百种,在《四库》里面都能看到,而《弟子规》则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它荟萃了古代家教的精华。当你读这一本书的时候,等于把中国几千年的家教书统统都读遍了,这难能可贵。《弟子规》教什么?它的纲领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入则孝,出则弟」,它以孝悌为根本,然后再教谨、信、爱众、亲仁,最后是学文。

孝是什么?孝就是与家人处好关系,跟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处好关系。悌是什么?悌是与外面的人处好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有领导、被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亲戚、邻里乡党等等,与他们所有的人处好关系,这叫悌。古谚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悌就是人和,人和就天下太平。中国古人很少讲国家,开口都讲天下,你看那个心量多大!心量一拓开,自私自利的心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总喜欢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时时刻刻都做好样子,这就对了,这就是孝悌。所以,诸位不要把这个词的意思想得那么狭窄,否则就错会了孝悌的涵义。

中国古人很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大公无私的品德,因为从前是大家庭,人们聚族而居,不能有私心,否则就会丧失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造成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过去,一个大家庭往往有三百左右的成员,个人起心动念必须要顾及全家全族的利益,而不能只想着自己。家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所以能治家者必能治国。《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宗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治国的本事是在治家当中历练出来的。

中国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关键不是在制度上,而在于人的素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主流,叫做士大夫。古代四民--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是士,是读书人。从前读书人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虽然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圆满达到这个标准,但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总是希望一生尽量接近这个标准。过去读书人志在圣贤,功名利禄是附带的,不是他主求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质。所以,无论什么制度,只要人的素质好,有道德、有教养,就能做出好事;反之,如果人的素质很差,把伦常道德抛弃了,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会出毛病。从前,末代帝王违背孝悌忠信,违背礼义廉耻,这个朝代马上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如果这个帝王不离开伦理、道德,他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国老百姓是很有耐心的,对国君小的过失能够容忍,不会轻易犯上作乱,除非是做得太不象话、太严重,才会引起革命,才会造反,把你推翻。所以,一个朝代能否长治久安,症结在什么地方?在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伦理。伦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一个「爱」字。五伦之一是父子有亲,这个亲是人的天性,是本性,是性德,只要不被污染你就行,你就亲爱。你在家是父亲,你就要慈爱你的子女,慈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是儿女,你的义务是要孝养你的双亲,为父母养老送终。第二是君臣有义,义是通过教育把爱提升到君臣的层面,它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义务和亲爱。做国君的要励精图治,爱护自己的子民;做臣子的要忠心事主,忠于职守。第三是夫妇有别,「别」,不是身分和地位的悬殊,而是家庭分工不同。过去,丈夫承担着家庭经济的责任,他要创造财富,来保障家人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家庭中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教育儿女。中国古人对于儿女的教育十分谨慎,这项任务不能交给别人,必须由母亲亲自负责。丈夫和妻子有这种职责上的差别,所以做丈夫的要做到有恩、有义、有情;而做妻子的,因为她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职责,就要求她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能够言传身教,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这样合理明确的家庭分工,保持了夫妇间的恩爱,稳定了家庭的结构,真正达到夫义妇德、和谐美满的目的。然后,再通过教育把这种亲爱扩展到兄弟、朋友的层面,这就是五伦的另两个方面--「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

五伦中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种关系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出来的,是本来存在的,是大自然的法则,是天地运行的秩序,故称之为道;与道相应的思想言行,称之为德。道德的原点是父子有亲,这是天伦,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懂得教育的原点,才能懂得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自性性德的发扬光大。

从黄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从孔子到我们现在又是二千五百年,五千年来贯穿中国的道统是什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称之为礼。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礼要是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儒要是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断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五常扩展到社会就变成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重复的,除掉重复的,有十二个纲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儒家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纲领。

在中国古人看来,学校办得再多,教学科目再高深,如果不落实「礼」,不将「礼」运用在日常生活规范中,这种学问就没有任何价值。中国传统教育的这一特色,在古礼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孩子二十岁行冠礼时,他的平辈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他的朋友、兄弟姊妹、祖父母、叔叔伯伯,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和鼓励。只有他的父母、还有他的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表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同等的。在丧礼中,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老师去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但也要心丧三年,要在心里感念老师栽培的恩德,时时记起老师的教诲。古代,皇帝接见群臣,是面南背北行君臣之礼,但他在接见自己老师的时候,不以君臣之礼相见,而是以主宾之礼,就是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这样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老师的地位之高,人们是何等地尊师重教!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小孩亲近圣贤,让他们读圣贤书。圣贤书里面最重要的是经与史。经长德行、长学问,史长见识、长才干。一个人通晓经史,德才兼备,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圣贤教诲引导,有历史经验借鉴,就很容易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经与史从小就要学好。《三字经》作为童蒙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德育无不涉及。地理要熟读,为什么?读地理会爱自己的国土,如果对它一无所知,爱心生不起来。多读历史,会爱自己的族群,爱自己的国家。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历史,家庭历史就是家谱,世世代代的根本。一个人因为爱家,就会常常想到要多做好事,荣宗耀祖,这不仅自己光荣,祖宗也有面子,父母也被社会大众所尊敬。古人之所以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有远大的目标,经与史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现在一般人对这两门学问疏忽了,这个疏忽亏吃大了,做人失去了方向,一生没有幸福,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

《学记》是我国古时候的教育科学,经考证,这个文献最晚应在汉朝时完成,其中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学术界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想。《学记》给我们解释了教育宗旨,指出每个人到这个世间都有一定的职责。在家庭社会上你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这叫伦;你应当要做的事就是义。譬如父慈子孝,你在家是父亲,你就要慈爱,爱你的子女,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是儿女,你的义务是要孝养父母。又譬如兄友弟恭,身分是哥哥的,就要友爱弟妹;身分是弟弟的,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古人对于这些非常重视,如果有谁逾越了这个范畴,那就是违背了做人的根本,违背了伦理和道义。《礼记·大学》所表述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哲学的大根大本,其中的三纲八目是老祖宗传下来教学总纲,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是儒家教学的总纲。「明明德」三个字,说明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我们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德」。「新民」,现在的字义是「亲民」,但是古人批注为「新民」,亲民、新民意思都好。新是什么?新是进步,所谓日新又新,年年进步、月月进步、天天进步,向什么地方进步?向明德进步。「止于至善」,至善是性德,是教学目标,五千年没有变。从什么地方下手?从八个纲目下手。譬如格物,佛法里面讲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破所知障,这样明德才能显现出来。明德是人人本具,个个相同的。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有障碍,业障薄的人就显得聪明,业障深的人就显得愚昧,道理在此地。所以,儒家的教育首先要把烦恼除掉,教你「明明德」,让你恢复本来的面目。

教育的内容,就孔子教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些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头一个「人伦」,人与人的关系。五伦是道,随顺五伦是德,道德是根本。所以夫子教学的头一个科目是德行,比什么都重要!你的德行建立了,跟大自然的法则就相应,就能随顺大自然,这就是行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你搞清楚,才能够没有对立,没有矛盾,和睦相处,天下太平!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其它的是细节。像一棵树一样,这是根本,其余是枝叶,只要把根本搞好,枝叶一定繁茂,花果一定丰硕。所以,中国古代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德行,着重于道德的培养。道德与因果的关系密切,善因感善果,恶因有恶报,因果通三世,觉悟的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很深,人要是真正明了因果的道理,起心动念自然就会收敛,绝对不敢有邪思邪行。所以,中国古代教育的硬件设施,每一家都设祠堂,祠堂教伦理、教孝悌;每一县都设孔庙,孔庙教道德;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因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立体化教育模式。中国人特别重视祭祀祖先,近年来政府还特地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不是迷信而是教育。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人们要追思祖宗的德行,歌颂他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和牺牲,看看有哪些德行值得我们效法和继承。因此,祭祖实际上是一个慎终追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仪式。中国传统教育宝贵,祖宗千万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些智慧和经验是永恒的真理,光彻寰宇,超越时空,经得起十方三世的考验。

《三字经》这本书大家都晓得是教童蒙的,里面内容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纲要。先让小朋友念熟、背熟,以后就会发觉一生所学都出不了这个范畴。这种教学的方法,在佛门里面、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里面都不例外。这跟外国的教育确实不相同,外国教育没有这种理念。中国童蒙教育,小朋友五、六岁上私塾,现在叫上幼儿园,念什么?念《三字经》。《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说了什么?说了最深的道理。什么人能够做到这句话?大圣人,在佛法里面讲只有佛陀才能做到。人性本善,一开学马上就教给你,你一生所学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个方向。你如果能够证得性本善,那就叫成佛。

《弟子规》是做人的规矩、处世的规矩、待人接物的规矩,是止恶向善的基本戒条。虽然它总共只有三百六十句,但细细地观察,它讲了多少事情?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文字不多,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守,就一定能够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弟子规》的内容,如果与《十善业道经》去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十之七、八都是相同的意思。如果你能把《弟子规》做到,十善业你就可以打七、八十分,有这七、八十分作为基础,再继续努力一点就可以拿到满分。这桩事情,我们近两年通过在庐江汤池做的实验,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人民是非常好教的,不难!问题在哪里?没有人教。

中国古代,政治是为教育服务的,国家把国民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个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才会由衷地赞叹中国人的智慧,觉得中国人确实了不起。《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国之君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教学。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政权一建立,马上就展开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了教学,国家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生在世,如果只图物质上的受用,那跟禽兽有什么差别?人跟禽兽不同之处就是接受圣贤教育,懂得伦常,懂得做人的道理。现在整个世界的动乱,很像中国春秋战国时的样子。战国时代,实在讲很不象话,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历史时期。秦始皇依靠武力统一了中国,虽然武力能够夺取天下,但不能靠它来治理天下,秦始皇崇尚武力,焚书坑儒,以暴治国,所以秦朝气数最短,仅仅十五年就怆惶收场。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楚汉相争五年,汉高祖灭了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高祖的接班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懂得「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知道如果迷信暴政,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人民必然不会屈服,这样就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于是他就想到了教育。那时候诸子百家的学说很活跃,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孔孟学说跟其它的学派处于平等的地位。汉武帝召集了许多学者专家来研究讨论,教化人民最好要用什么样的学说?最后接受了大臣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孔孟学说。汉武帝接受儒家学说,这是一个高明之举,提示的人高明,决策的人高明,给中国带来了两千多年的福祉。此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朝代更迭,国体始终不灭,不被历史淘汰,由此可见这个决策多么高明、多么重要!诸子百家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唯独孔孟没有。孔孟是述而不作,讲的是古圣先贤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经验,没有创新,没有发明,没有标新立异,所以我说孔孟是老实人。董仲舒、汉武帝看重老实人,因为老实人不忘本,不忘老祖宗,这样才能做到源远流长,长治久安。汉武帝果断地采纳了大臣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学成为中国的学术主流,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汉武帝统一了中国的版图,同时也用儒家教学统一了中华民族的意识,构筑了中华民族之魂。儒家学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奠定了六百余年汉朝的基业,使汉朝国力鼎盛,人民安乐,长期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懂得教育,落实教育,在教育上收到良好成果的是中国人,中国人重视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孔子创建了私人教学的典范,而国家正式制订教学的政策,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我们在史籍里可以看到,距离我们四千五百年前的尧舜时代,国家已经正式设立了教学机构,尧舜命令契为司徒,司徒就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长官。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伦理、道德。中国人重视这个,其他的像科学、技术、艺术,都放在其次。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首先是教你做个好人,做个善人,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它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学说,到汉朝以后再加上佛教。佛教是古代帝王从西域请来的,佛教传到中国后,一比较交流,发现佛教跟中国本土文化完全相应,没有丝毫的抵触,因此中国人立刻全盘接受。佛教最初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皇帝封两位来华的西域法师为国师,可见国家对佛教的倚重。当时,传统教育是由宰相来管,宰相底下有个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国家的教育部长。而佛陀教育则是皇帝亲自来抓,所以佛陀教育的推动力度超过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全国能很快的开展,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三个根,儒释道。儒家讲孝悌忠信,道家讲因果报应,佛家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家的前面两句跟儒相应,后面两句跟道相应,儒释道三家水乳交融,并行不悖,三根同源,共同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共同教化和造福中华子民。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中国古人心量大,没有嫉妒、没有排斥,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佛教。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明,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内容很广泛,一个人不仅要懂得养父母之身,更要懂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孔子的弟子问什么是孝?夫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指能够赡养父母;但是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我们仅仅知道养亲,而不知道孝敬的话,又怎能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所以,养亲容易孝亲难,孝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养父母之心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不要让父母担忧,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除了健康,父母不会为你在其它任何方面担忧,这样你才称得上是个真正的孝子。譬如,我们来到学校学习,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走上工作岗位,和同僚不能相处,长官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更何况打架斗殴这些不学无术的事情。所以,我们从这里观察,发现真正的孝子一定会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中国古人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虽然这句话曾经受过错误批判,但实际上它有很深的内涵,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日本很多企业都奉为圭皋,当一个人要从普通员工升为主管的时候,企业主一定会访一访他的父母对他满意不满意?看他是不是个孝子?因为只有对父母尽孝的人才会对公司尽忠。

再者,养父母之志。父母亲生养我们、教育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学识,为社会大众多做奉献,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譬如过年的时候,温总理常常在工地上,或者到农民的家里,去探望慰问人民群众。过年了,他没有陪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会不会觉得温总理不是一个孝子?

其实不会。他的母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她觉得自己的儿子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她非常心满意足。所以,《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说的就是这种更高层次的孝--养父母之志。


除了品德教育之外,古人对读书也很重视。读书就是背书,过去私塾老师不讲解,只教句读,让你把古圣先贤的典籍统统背熟。小孩记忆力好,念个二、三遍就会背。会背之后,老师督促再念一百遍、二百遍。为什么念这么多遍数呢?一生都不会忘记,即使到八九十岁时写文章,引经据典,都不要查资料,背得太熟了。「少成若天性」,完全叫你背诵,不讲解。天天教你朗诵、教你熟记,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把你的妄想打掉,使你的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的教训铭记在心,作为一生行事做人的指南,这是小学阶段童蒙养正的教学方法。古代中国不设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小学是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完了,十三岁就进入太学。太学里面的教学,不再背诵,因为全部背过了,而代之以讲解、研究、讨论。太学很有味道,真正的读书乐,哪里像现在读书这么苦?我们看现在做学生这么苦,做老师这么苦,吓得来生都不敢做人,太苦太苦了!过去太学里,一个老师只教几个学生,哪些科目有哪些学生参加,完全因材施教,多则十来个人,少则五、六个人,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小班制。所以老师常常备着酒菜,学生挑着担子,老师坐着车,学生赶着车,到处游山玩水,走到哪里就讨论到哪里,不要带书,连参考书都不要。学生的书都背得很熟,老师也背得很熟,说起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知道,所以那个教学真是快乐。游览的地方大抵都是些古迹,与所教的内容皆有关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面讲解、研究、讨论,一面亲身实地考察,感受会格外深刻,两、三个月之后回来,课程也就圆满地结束了。太学毕业,参加国家考试。国家规定,县市考秀才,省考举人,国家考进士。那时,不满二十岁考取进士的很多,考中进士就有资格做县市长,优秀的举人也可做县市长、做地方官。现在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孩他也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好?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效用,真的是智慧、学问、品德全面地成就一个人。所以,中国人最懂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成果。这桩事情,在国外,英国汤恩比博士常常提到,赞叹中国人智慧。

中国过去国家办的学校,那是培养国家干部,有县学,有省学,国家有太学,都是专门培养干部的。这些干部从哪里来?从私塾里选拔出来的。这个事情谁去做?地方官做,现在来讲就是县市长,他们常常去访问,到处去视察,为国家寻觅推荐可造之才。汉武帝制定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国家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看他是不是孝子,然后看他是否廉洁。如果他能孝亲,就是一个懂得报恩的人,日后定能为国家尽忠,为社会造福;如果他为人廉洁,就会珍惜自己的名节,不致贪污腐败。这个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任凭怎样改朝换代,这个制度始终不变,历朝历代都选孝廉。所以,古代地方官员在执政期间,考察他的政绩第一条就是为国家推选人才。国家最高的悬赏给谁?进贤者受上赏,奖给那些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人。

中国古人对于领导者非常尊敬,《孟子》说「爵一、齿一、德一」,就是尊敬领导者、尊敬上了年纪的人、尊敬有道德的人。为什么中国古人对领导者如此敬重,把他们排在第一个,这是不是官本位?不是。因为古代人读书做官,并非为了发财致富,而是想着如何去回馈社会,他念念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他们值得人民尊敬。譬如,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读书读累了,就出来玩,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他很好奇,就问:「你会看命?你帮我看一看,我以后能不能做到宰相?」年纪小小的范仲淹,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把这个算命先生给吓了一跳,忙问:「你为什么年纪轻轻口出狂言,出口就要做宰相?」被这个算命先生一问,他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就改口说:「那你帮我看一看,我以后能不能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在算命先生看来,是贵贱完全不同的职业,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读书只想做宰相和医生?」没有想到年纪小小的范仲淹这样回答说:「唯有良相良医可以救助别人。」这样的话从年纪小小的范仲淹口里吐出来,让这位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动,他说:「你这样的存心,就是一个宰相的存心,你以后做官一定能够做到宰相。」我们知道范仲淹以后做官,他真的做到了宰相,因为他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襟怀。再看看现代,我们周总理小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他:「你读书是为了什么?」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恩来就挥笔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彪炳千秋的一代良相,能够成为亿万人民衷心爱戴的泱泱大国总理,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有那种忧国忧民的圣贤之心。

中国文字和外国不一样,是智能的符号。翻阅字典,我们看「教」字,「教」是六书中的会意字,左右结构,左边两个叉叉是上行下效的意思,表示上面怎么做,底下怎么学;另一边写成篆字很好看,好像一只手拿着小树枝,在轻轻地敲打,这是老师在提醒学生勤奋学习。「育」字,上面的「子」字反过来写,从肉身,含有「养子使作善」的意思。过去做父母的都期望小孩将来能成为善人君子,能建功立业,为家族增光,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可是,依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没有教育了。过去教师,首先教你怎样做人,至于做事,那是属于技能、技术的培训。你看孔子教学,他讲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最后才是文学。政事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教育,教人谋生的技能,这是物质方面;文学是文化艺术教育,属于精神生活的层面。你看,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首先强调的是德行基础,把德行作为国民教育的大根大本。可是现在的学校,虽然办得名目繁多,但大多数都好像是知识技能传习所,所谓老师也不过就是教学生怎样考试怎样做作业的人。孔老夫子的教育四科,前面两个都没有了,前面两个是根本,可是现代教育却把根本丢失了!

今天整个世界的社会动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这四个教育没有了,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演变为现在社会上常常出现的兄弟姐妹相杀、父母儿女相杀、夫妻相杀、恋人相杀、同事相杀、上下级相杀……这些人在杀人的时候,心中充满仇恨,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杀人是过失,不知道杀父母是天地间第一等大罪,你看这个问题多么严重!去年,在巴黎、伦敦那边的同修告诉我,两个星期之前发生了一个兄弟相杀的案件,十四岁的弟弟把哥哥杀了。弟弟不知道杀人是有罪的,不知道杀害哥哥天理难容。这是怎么回事?肯定是传媒教出来的,电影、电视、网络里面暴力色情泛滥,他从小这些东西看多了,以为这种事很平常,杀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告诉当地的同学们,我说现在一个星期你会听到二、三次;十年之后,你会一天听到二、三十次;二十年之后,你会一天听到二、三百次,这就叫世界末日。西方宗教里所讲的末日,依我看不在地球毁灭,也不在核武战争,而是人不再像人。人一但失去道德底线,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就会连禽兽都不如!恐怖分子在哪里?说不定就在自己家里,就是自己的儿孙,三句话不对味,他就杀你,看你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说明教育是大事,不是小事,全社会要重视起来,现在赶快挽救还来得及,如果再迟个五年十年,恐怕真是神仙下凡也救不了。今天我们谈伦理道德教育,在时节因缘上来讲已经是走到了最底限,不能再迟,再迟就不得了。我和布什总统见面时谈到这个问题,他也十分重视。我跟美国朋友们讲,美国的忧患绝对不在国外,而在国内。这么多年来,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向上递增,这是很可怕的征兆,应当要特别引起警觉。

有一份美国杂志,讲到青少年犯罪率,太可怕了。为此我特地到加州、洛杉矶,在广播电台做了两次座谈。首位邀请的是大洛杉矶地区的检察长、法官,第二位是帕萨迪那的市长,第三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长,我们四个人在一块儿座谈。我就把这个事情提出来,向检察长咨询,问这个报告是不是真的?他说是真的。我说现在有没有办法控制住?他说没有办法。我就说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如果控制不住,任其发展下去,美国大概三十年会亡国。」他听了愣住了,没有法子回答。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然而对下一代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讲经,甘贵穗居士告诉我,听众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她说你在旧金山开了博士班。现在科技发达,在美国有许许多多读博士学位的人。这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为什么还那么迷信,还会走入邪教?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因为他没有接受过根本的教育,他所接受的仅仅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见闻,可以使人掌握某些技能,也可以使人变得比较聪明,但知识不是智能。智慧,超越时空,潜能巨大,是正确认识世界的根本,只有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中才有,它的教学内容,完全针对现实的生活。首先给你讲伦理的道理,也就是教你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从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君臣关系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讲起,让你清楚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什么身分?与其他人要怎样相处?自己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这就是教育。人事关系明白之后,进一步,再教你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更进一步,讲到所谓玄学,即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懂得了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方向,世界才会太平,这就是中国人智慧的教育。

今天社会这么乱,原因在哪里?伦理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乱了,忘记了做人的责任。于是变成什么呢?人越来越自私,自私当然就会发生冲突。人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你想社会安定怎么可能?孟子讲得好:「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当前的国际社会完全是一派乱象,人类非常危险。诸位要知道,21世纪,要挽救世界人类的颓运,正如英国的大哲学家汤恩比所说,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舍此别无他途。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具有维系社会安定和睦的功能,「和」是它的核心,共存共荣是它的理念,表现在「道、德、仁、义、礼」五个方面,如果不讲求这些,要想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谈谈社会上的小学教育。台湾有一些同修,提倡「儿童读经运动」,他们把这个构想送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很欢喜,在它的名称上增加了「孝廉」二字--「儿童孝廉读经运动」。为什么加上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能挽救社会。「百善孝为先」,提倡孝道,人就能知恩报本,做事情就会恪尽职守、尽分尽力;奉行廉洁,就能杜绝贪污,官清民顺,自然天下太平。

儿童读经能不能达到效果?我觉得有困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正确的示范引导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我们的传统教育丢失得太久,几代人都被耽误了,如果没有好的修学环境,没有形成社会家庭的共识,没有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推行,就很难收到效果,这就需要全社会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使我想到,国民党早年在台湾曾经一度提倡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次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遇到当时教育部几位官员向方老师请教,复兴文化的工作应该怎么做?方老师答得妙极了。他说,第一,台湾所有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第二,电视台跟广播电台统统把它关闭。这些官员听了摇头:这做不到!方先生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只要这些东西存在,还谈什么复兴!这话说得很正确,所以台湾演变到今天,大家都看到了,是全世界最乱的一个地区。五十年前方老师就看得很清楚,不是做不到,是政府没有这个魄力,没有这个认识。

对电视、广播、电影、杂志、报纸,我大概四十多年没有接触,自己保护自己。不去看这些东西,看了,就会吸收一些垃圾,这是完全违背自性的。我们有时间就应该多读圣贤书,读圣贤书有真乐,一如夫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住在香港,每天晚上读书至少读到十二点,一个星期总有两、三个晚上读到两点钟,乐!读书真乐--跟圣贤人做朋友,亲近圣贤人。多年来,人家送我的书,我首先看版权页,只要上面写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了。要问为什么?因为作者的心量太小了,把钱看得太重,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所以用不着耽误时间去读。看来看去,还是古圣人的东西好,智慧高明,心胸开阔,不要版权,无私奉献,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念念都是为天下苍生着想。

现在学生都被电视、网络教坏了,怎样把他教回头?太难太难了!电视和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思维。现在电视里头演些什么?离不开恩怨情仇、色欲暴力。这些负面的东西,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全学会了。因此,电视和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它确实也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一但失去道德的制约,必将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成为人类的梦魇。电视、网络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特别快,受众面特别广,信息量特别大,因此电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绝对不容低估。我们今天佛陀教学与时俱进,采取国际网络、电视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用网络教学已经有二十个年头,用这个方法,一个老师能顶得上千万个老师。网络这把双刃剑,如果能充分运用好,社会得益,国家有救。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如果国家领导人真正觉悟了,聘用专门人才,礼请好的老师,利用电视教学,在电视台专门开辟一个「中华传统教育」频道,就可以拓宽传统教育的受众,让子孙万代受益。

现在国家很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多年来做了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虚心地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教训,过分地强调所谓创新思维而忽视了道统继承,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德育的规律,所以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什么是教?《礼记·学记》告诉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说教育有两个功用,一个使人们善良的方面得以增长,另一个是使人们的过失得以挽救。看看我们当代的「教育」,学校普遍重视的是技能的培训、学科知识的灌输,两眼死死盯着考试成绩不放,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把教育的核心问题给忽略了。

此外,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大学》有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把教育的先后次序给搞颠倒了,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育应该从哪里起步?答案是「百善孝为先」。《三字经》非常简练地概括出来,就是「首孝弟,次见闻」,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孝悌之心,然后再教给他知识和技能。为什么?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祸害社会,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孝,对朋友不忠,即使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增长他的自私和骄傲,成为恶业的根源。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是和孝悌之心的根本缺失是有关连的。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别人的资助后,竟然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叫人心寒。大家在探讨这方面的原因,众说纷纭。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代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感恩了。试想,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他们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想着去报答的话,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关心,又怎能铭记心上,时时想到回报?在国外,我们也看到不少类似的情形,政府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残疾人、老年人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做了各种伪证来欺骗政府,以冀获取更多的好处。资助弱势群体,本来是政府的的责任,是文明社会的善举,但是这些被资助的人,对政府对社会却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对比之下,中国老百姓的素质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在十七大之前去东北搞调研,当时李克强在做辽宁省委书记,他介绍我们去考察抚顺棚户区的改造情况。我们去了之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真的是感恩戴德,写了很多的诗歌赞美政府。校长说:「不应该感谢我们,是我们对不起你们。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就应该解决了,我们到现在才解决。」老百姓感谢政府,感恩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从两者对比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外两种文化底蕴不同,教导出来的百姓也不一样。

过去,学校是私人办的,称为私塾,私塾不够普及,因此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到私塾去接受正规的教育。怎样把圣贤教育拓展到一切社会层面,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得到圣人的教益?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补阙作用。社会教育,我们今天称作文艺表演,如戏剧、歌舞、音乐、绘画这些东西,几千年来用这个寓教于乐的方法,使民间不认识字的人,没有念过书的人,他也能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我母亲不识字,没有念过书,但什么道理她都懂。从哪里学来的?乡下庙会的时候唱戏,从那里学来的。中国这些戏剧,内容是什么?忠孝节义,善恶报应。它的指导原则,就是孔夫子的一句话--「思无邪」,所有的艺术表演,都要符合这个指导原则,不能让人家看了、听了之后产生邪思邪念,否则就是诲盗诲淫,贻害社会。

虽然现在也讲文艺,可是意思跟从前不一样,古时候的文艺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道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你看《诗经》,孔老夫子删选诗歌的标准是三个字--「思无邪」,你就晓得中国古代的艺术是诱导人的正知正见。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无论诗词、歌舞、戏剧、小说,实际上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思无邪」,就是教人们的思想没有邪思不正的成分。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诗词、歌舞、戏剧,都是以弘扬道德、宣讲正气、净化人心为主要的内容。我们听了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讲话,就能感受到这种社会教育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后代的汉赋、楚辞、元曲、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各种民间艺术,大多都用艺术的方法来表现积极的内容,达到「思无邪」的教化标准。可是,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现在的电视、网络、电影、歌舞节目,唯恐人心不邪,唯恐天下不乱。现在的东西,离不开暴力、色情、杀盗、谵妄,受害者的年龄听说已经降到两岁,两岁小孩就让他增长邪知邪见,你说怎么得了?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说孩子不好教,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脾气很厉害,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非常严重,原因在哪里?我们来观察分析一下,现在谁是家庭的核心?孩子是核心。我们说,没有人生来就是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都是我们大人不会教,把他给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教育,绝对不是口头上说教,而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古人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只用言语来教训,孩子们会产生怀疑,引起争议,说你自己都做不到,还能说我?他不服气。所以《弟子规》上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给儿童作正面的表演,他就会去跟着效仿,健康成长。

过去小学生入学,头一天做什么?行拜师礼。拜师礼简单隆重,我小时候亲身经历过。我六岁时上私塾,私塾在一个祠堂里面,父亲带着礼物,那是供养老师的。进学堂,要预先向老师约请,定好哪一天去拜师,所以学堂里早有准备。大厅里供着孔子的神位,但没有孔子画像,因为那时画像很少,只写一个牌位供在那里表示尊敬。老师站在旁边,同学站在两边。父亲带着我,我跟在后面,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之后起来,父亲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旁边,然后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送上礼物。每一个新同学上学时都要按规矩做一次,所以老同学在旁边就看了很多次,印象特别深。你看,老师跟家长的关系与现在不一样,以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他如果不认真把小孩教好,他怎么能对得起别人的父母?良心怎么能安?做父母的给老师行这样的大礼,是全身心的付托,从此这个孩子就委托给老师好好地教导照顾。当年,我们在学校里犯了过失,会受到老师处分,那时候处分是体罚,打手心、罚跪。放学回家,如果被父母亲察觉了,第二天一定会带着礼物送给老师,感谢老师的教导。现在不一样,现在听说学校老师要处分学生,家长会去告状,这样老师还敢教下去吗?不敢教了。所以从前我们看到父母对老师那么尊敬,就绝对不敢犯过,为什么?犯了过,不光自己受罚,父母还要去给老师赔罪并且送礼酬谢。这是我们当年的亲身经历,终身不忘,终身受益。

众所周知,大乘佛法在印度本土已灭,唯独在中国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千余年来发挥着安世济民的作用,荫庇着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首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圣贤教人孝悌,教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对佛法的弘扬利益太大了。佛法需要这样的养分,它才能够成长、茁壮、开花、结果。所以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中国佛法在历代的成就远远超过印度,道理就在此地。中国几千年来圣贤辈出,仁人君子占人口的比例相当大,所以中国长期以来,官清民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繁荣祥和的景象。在圣贤的示范引领下,人与人之间谦卑自牧,明礼守信,人人懂得自己的身份位置,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和睦相处,所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主动侵犯过邻国,外国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不能不佩服中国人爱好和平是真的,不是口号。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能够做到内外一片祥和?值得深思。

我们从历史上看,中国汉唐以来,被誉为「华夏之子」、「礼义之邦」,很多国外的人都喜欢到中国来朝贡。如果他们来的时候带十件礼物,中国皇帝就会下令派人给他带上二十、三十件礼物回去,回礼一定要比送礼重两倍以上,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心的厚朴,不占别人的便宜。所以当时很多的外族,都很喜欢到中国来朝贡,他们来到中国一看,中国确实不愧为礼义之邦的称号,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彬彬有礼,他们回去向自己的国王一禀报,很多国家都把中国的皇帝奉为「天可汗」。什么是「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我们看天可汗的称号,不是中国的皇帝凭着武力强大,四处征讨别的国家、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看到中国治理得如此之好,不愧为礼义之邦,他们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要接受中国人的教化。现在某些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到现在中国经济发达,他们就宣扬「中国威胁论」,这是什么?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如果知道中国有开放的历史胸襟,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就不会产生妒忌,就不会提出这么愚蠢的谬论。

明朝,郑和下西洋,正值中国国力鼎盛时期,他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人数最多的时候二万八千多人,最长的舰相当于今天太和殿的两倍之长,到达很多国家和地区。他每到一地,带给当地人们的是茶叶、是丝绸、是先进的造船术和造纸术,并没有侵占别的国家一寸土地。所以直到今天,郑和在东南亚的很多地方,还受到尊重和敬仰。中国的文化不仅造福中国自己,而且也影响到世界,在日本,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金融之王涩泽荣一,他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启了日本儒家式企业经营之风,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当代新加坡政府更是兼收并蓄,在加强法治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儒家伦理教育的推广,所以就使得新加坡在取得西方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的同时,避免了西方国家的种种社会弊病和道德危机,成为当今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国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长治久安,有它大道理在。西方崛起才三百年,现在已经走到末日--这个话不是我们说的,是西方人自己出了一本书,书名叫《西方的没落》。西方现在真的是麻烦,走到了恐怖时代,社会自信心丧失,前途一片渺茫。他们中的有志之士开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要到东方来求宝,到中国、到印度来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在印度,向印度教、佛教中去寻找;在中国,向儒释道来寻找;寻找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方法。如今,以孔子命名的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世界空前的追捧,这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我们中国人首先对自己的老祖宗要有信心,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信心,他们的智慧、经验经过五千年的验证,如果有问题早就被历史淘汰,绝对不会流传到今天。

学习儒家传统教育,中国人比外国人要方便多了,因为是本土文化,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儒家传统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孝亲。孝亲里面最重视养老,养老是作儿女的责任。但是现代的教育,与中国古时候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孝亲非常淡漠,许多人变成了「啃老族」,这不能怪年轻人,怪谁?怪老一辈没有把他们教好。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上一辈没传没教,怎么可以怪下一辈?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学校在教什么?什么都教,就是不教怎样做人。现在的教育,如果要不客气地说,就是教你怎样竞争,怎样赚钱,怎样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的荷包里来,就像孟夫子所批评的那样,重利轻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到社会上,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六亲不认,极端自私,试问天下如何不乱?我过去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间很长,这个老人非常爱国,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发脾气骂人。他感慨很深,因为现在真正懂教育的人太少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差不多断了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三、四代人都被耽误了,学校教育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传统教育不光自己不知道,父母不知道,连祖父母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传统教育会丢失?原因是西方文化冲击了古老的中国。其时恰逢满清末年朝政腐化,国事一败涂地,知识分子对传统失去了信心。当时的中国年轻人被西方国家表面上的强盛所迷惑,对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学产生了怀疑,害怕守着老祖宗的成法会亡国灭种。他们不做深入具体的历史分析,反而无端问罪于先人,认为是老祖宗的学说害了中国。于是就有人提倡全盘西化,一时狂飙乱起,嗡嗡嘤嘤,竟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极端错误口号,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被贬得一无是处,传统文化统统不要,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批狂热分子大吹大擂,崇洋媚外,替人数宝,跟在洋人的屁股后面摇尾乞怜,一副战战兢兢害怕挨打的可怜相,完全失去了民族自尊。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真的受尽了屈辱,在国际社会抬不起头来,没人瞧得起。但是时过境迁,现在西方国家的问题出来了,校园枪案、绑架、暗杀、暴力、强奸、吸毒、早恋、堕胎、叛逆、心理变态、少女妈妈……种种前所未闻的怪事层出不穷,教育成了西方社会的梦魇,于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痛定思痛,把眼光投向东方,他们要到古老的中国来求智慧,寻答案,找办法,这是一群觉悟过来的人。

早年,李老师单独跟我谈话的时候非常感叹,他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老师一生当中要遇到一个能继承道业的学生,这种机缘实在可遇而不可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事业没有人继承,一但死了,所有的事业都灰飞烟灭,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等于人失去了灵魂,不是被异族同化,就是被他国消灭。过去老师教学生,家长教儿女,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成就就是老师的成就,下一代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就,因此中国古人的教育非常看重道业传承。这个基础太重要了,中国这种教学的理念跟方式,五千年来没有改变,只是在最近这一个世纪被疏忽了。这个疏忽我们不能只怪父母,成因很复杂,读一读中国近代史就会了解。满清亡国之后,君主政治被推翻,代之以民主政治,限于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当时国家没有办法统一,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此后虽然有个形式上的中国,实际上每个省都是半独立的状态,地方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遣,烽火遍地,战乱频乃,民不聊生。接着日本人侵略中国,把中国的社会秩序打乱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传统教育没有办法落实推行。日本人侵华战争长达八年,我们亲身经历,天天在逃难,我们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许多年过去了,社会秩序都没能够恢复正常,圣贤教育就这样渐渐被淡忘了。这种情形很像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教导的那样:「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此「无有语者」。传统教育在中国丢掉将近一个世纪,影响到几代人,这是国家民族的大不幸。对这种遗憾的事情,我们不要急于责备先人,而是要找出历史原因,再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步恢复传统教育。

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提出两个命题,我把它节录下来,大家共享。第一个命题,二十一世纪,只有宗教能拯救世界。他所说的宗教有四个,中国的儒、释、道加上西方的基督教,其中儒、释、道作为重点讲得最多,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文化是多么推崇!第二个命题,谁是地球的继承者?他说是中国人。中国人自秦以来就统一,虽然改朝换代多少次,始终国魂不灭,维持着大一统,其中有大道理在,值得深思。中国人可以说得天独厚,好像老天爷特别眷顾这个族群,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族群有善根,这个族群世世代代有好的教育。我们看,全世界许多国家或族群,有几个讲孝悌忠信的?有几个讲礼义廉耻的?有几个讲仁爱和平的?找遍全世界,只有中国。

现在外国人都在拼命学习孔子,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外国人都说好,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相信在21世纪唯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才能够拯救世界,这个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影响和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炎黄子孙一定会重拾自信,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儒家文化的摇篮、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大乘佛法的第二故乡,一定会对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