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发布时间:2023-08-13 04:01:49作者: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常随佛学,它的意思是说:像这娑婆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从他刚开始发菩提心追求无上道以来,一直勇猛精进。他以不可说尽的身体、寿命大行施舍,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作纸,把骨头剖开作笔,把血剌出来当墨,用这些来书写佛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堆积起来,竟有须弥山那么高。为了宏扬佛法,尊重佛法,连身体性命都不爱惜,就更不用说舍不得王位、城池、村落、宫殿、园林或别的任何东西了。

不仅如此,毗卢遮那佛还实践了种种极难极苦的苦行,及至最终于菩提树下成就觉悟,显示了种种神通,示现了种种变化,以无穷无尽随机应化的佛身,出现于种种法会场所;出现于诸大菩萨集会听法的道场;;出现于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会众的道场;或出现于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和众生的道场;或处在刹利、婆罗门、长者和居士的集会听法道场,以至于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生的集会听法道场。在这所有的法会道场中,他都用圆满的音声,发出雷霆般的震动,并根据众生所喜所乐而各各施教,为其说法,使其成熟,直到最后佛本人示现寂灭相,入于涅槃,才算功德圆满。

如佛陀所作的所有这一切利乐众生行,都是我应该牢记在心,念念不舍,随时遵循效法的,这就叫常随佛学。

就像这样,在一切法界处、一切虚空界处,在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刹中,在如微细尘埃一样不可穷尽的佛刹中,都有如来在艰苦地修行,为利乐众生而精进努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一切念念相续中,追随效法一切诸佛。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常随佛学,我将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效法追随一切诸佛的努力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随佛修学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随佛、菩萨和二乘圣者为利乐众生而不断学习修证的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心口意业对佛的随学,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常”是尽未来际,“随”是随顺相应,“佛”指一切觉悟者,“学”是仿效修习。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可提升人的生命品质,速证菩萨道果。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世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都是我们学习的表范。

学习的对象是佛,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业都堪为最佳模范,所以应随学诸佛。我们凡夫之辈,可能无力量效法佛菩萨的大悲苦行,因此也可从平易之处下手,渐至福德智慧之高妙处。如世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都是我们需要效仿的懿范。

切记,学习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学知识,而是以佛从因至果的修行、事业为所缘境,引动心智效仿它,也就是运用观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转入颠倒境界。

佛陀之所以被世人尊敬,就是因为他能观机施教,说法度生。弟子们之所以都愿意常随佛学,就是因为他老人家处处平易近人,于日用寻常中体现了他的伟大处,时时以身作则,为众生榜样,令众生效法。

就连身为天主教徒的德国语言学家“麦克斯 穆勒”说:“佛陀是他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九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

《增壹阿含经》佛看顾病比丘的故事:

一日,佛陀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共聚一处。这时,在罗阅城中有一位比丘身染重病,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也没有其他比丘前往探视。病比丘昼夜称念佛的名号,心里想着:“为什么世尊没有来关心我呢?”

这时,佛陀以天耳听到这位比丘的心声,便集合所有比丘前往探访。这时,病比丘远远看到佛陀到来,想起身却全身无力,佛陀见此,赶紧到病比丘前,告诉他说:“慢着,慢着,不用站起来,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佛陀告诉病比丘说:“现在你的痛苦有没有减少一些呢?”病比丘回答:“弟子的病痛一直增加,没有减少。”佛陀再问:“有谁来探病吗?”病比丘回答:“从生病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来探病。”佛陀又问:“你没有生病的时候,有去探望生病的人吗?”比丘惭愧地回答:“我不曾去探望过一个病人。”

佛陀告诉病比丘:“现在你不用感到恐惧,我会亲自照顾你。就像我在天上人间,亦会去探视一切病人。无人照护者,就去帮忙照护;若是失明者,就充其眼睛,以此救护一切病人。”接着,佛陀为病比丘清除不净,并且帮忙敷好坐具。随后,佛陀拿起扫把清扫污泥,然后敷设坐具,准备盥洗衣物,并扶病比丘坐下来,用净水为他沐浴。之后,再扶病比丘坐到床上,亲自喂病比丘吃饭。待病比丘用餐完,佛陀告诉他:“你应当舍三世之病。要知道有漏皆苦,只有修行成道,才可以出离苦海。”

比丘专注聆听佛陀的开示,即证罗汉果,漏尽烦恼。佛陀问病比丘:“你已解除病苦的根源了吗?”病比丘回答:“我今蒙如来神力所加持,已解除生死大患,未来亦当学习世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救护无量无边众生,令其身、口、意三业清净。”

佛陀回到迦兰陀竹园,并请阿难尊者集众,让比丘们到普会讲堂集合。佛陀问在座比丘:“你们舍俗出家学道,应当坚固信心,修持梵行,舍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烦恼,并脱离十二因缘之轮回。”比丘们众皆信受奉行。接着,佛陀告诉诸比丘:“你们既已出家,同一师学,从今以后,应当互相关心,若有病比丘无有弟子,要派人前往探视。探视病人的功德如同见佛。”这时世尊便说一首偈子:“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

比丘们听完佛陀的开示,皆欢喜奉行。

世尊为盲比丘穿针的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据说因他贪恋睡眠,白天经常打瞌睡。佛陀怕他因纵意睡眠而荒废道业,曾呵斥说:“咄!男子!蛤蟆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因佛陀的呵斥,他顿时生起了惭愧心,于是昼夜不息地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导致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以上佛陀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呢?首先心里缘着佛的行为,细细体会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后,引动自心,誓愿按这样学;发愿后,身心就去实行。总之,要明确随学的内容,发起随学的誓愿,而且在实际中去实行。

以上面的公案来说,应该细心体会佛对待病比丘是怎样的发心和做法,心里有具体清晰的观想;然后引动自心,发起誓愿随学:佛是这样慈愍众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样。这样心里常常想佛,常发随学佛的愿,以串习的作用,平常遇到众生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想到要像佛那样做,以慈愍、谦下的心来帮助众生。

又如,常常忆念佛为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随学佛陀,在遇到艰苦环境时,以愿力摄持,就不会生起苦恼、怨尤,见到世间的富贵也不羡慕贪著。

学佛有两种学法,一是虚学,一是实学。只是口里讲讲,不去实行,是虚学;见佛那么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实学。学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个文凭,而是学到与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随佛学,最后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获得大自在。学佛时间,不是十年、八年,是尽未来际。学的次第,是从低而高、由浅至深,不断改正,不断修集、完善,最终圆满成佛。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按常规,说娑婆世界时应配释迦佛,说毗卢遮那如来时应配华藏世界。这里为了表示“真应不二”(法身和应化身不二),所以说“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处的意思。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本师来说,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精进不退,单单修布施度,就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所写的经典堆积起来高如须弥山。佛因为重法而不惜身命,连最爱惜的身命都能舍弃,何况王位、都城、宫殿、园林等的身外之物?除了布施,佛还行持了种种难行苦行。这一切佛因地的修行,我都愿奉为榜样效仿而行。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最胜仙人舍身求法的故事:

一天,净威菩萨恭敬请问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行的因缘,佛为其开示最胜仙人舍身求法之事。

久远劫以前,许多仙人在山林间精勤修习、广行慈心。一天,最胜仙人思惟:“具足慈悲心虽能利益众生,但唯有深入经藏、闻思法义,具足智慧,才能帮助众生除灭烦恼,建立正确知见。”最胜仙人希望以正法度化众生,便积极于大、小城镇间,寻找善说法要的明师。

最胜仙人为众生求法的心,震动了天魔。一天,空中传来天魔的音声:“最胜仙人,你希望求得佛所说的法偈吗?只要你愿意剥除自己的皮肤为纸,刺取身中的鲜血为墨,割截自身的骨头成笔,书写此偈,我将为你说法。”最胜仙人一听,心想:“过去无量劫以来,这血肉之身饱受轮回之苦,却未曾利益过众生,今日逢此殊胜因缘,应当不惜生命,舍此危脆之身,而得微妙之法。”于是,最胜仙人发起欢喜精进之心,立刻剥除皮肤为纸,刺取鲜血为墨,割截骨头成笔,双手合十仰望天际,祈请天魔为他说法。天魔原意为刁难仙人,阻碍其求法,没想到最胜仙人竟如此舍身为法,让天魔失望不已,随即离去。

仙人看着天魔离去,依然向天祈求:“我今日虔诚求法,不惜生命,剥除皮肤为纸,刺取鲜血作墨,割截骨头成笔,皆是心念众生。此愿真实不虚,恳请所有世界大慈大悲能说法者,闻此至诚之心,慈悲示现。”仙人祈愿之际,东方距此三十二刹的他方世界中,普无垢佛国的净名王佛即示现在仙人眼前,绽放清净耀眼的光明,刹那之间,慈照最胜仙人,剥皮刺骨之剧痛消逝无踪,泣血靡烂之肉身平复如故。

净名王佛即为仙人开演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仙人听闻法义,成就无碍辩才,更以此智慧为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皆得入三乘圣道。仙人如此慈悲说法度众经一千载,命终生于净名王佛普无垢国。

释迦牟尼佛告诉净威菩萨:“过去的最胜仙人,就是现在的我。由此可知,如果有人能恭敬求法,十方诸佛将不舍此众生,无论何时何地,皆能亲见佛面,得闻正法。”

《大般若经》常啼菩萨求法的故事:

以前,有一位常啼菩萨,曾经为了求学“般若波罗密多”,走到一片荒凉的旷野中,这时虚空中传出声音,告诉他说:“善男子,你只要往东方走,不管白天或黑夜,你都不要畏惧任何疲累饥渴,昏沉睡眠,寒冷炎热的痛苦,你将会得到般若的经典,遇见宣讲般若法门的比丘,如果能遇到讲解般若法门的人,就算他外相生活在五欲之中,你也要对他生起信心,把他当作佛菩萨看待!”

于是常啼菩萨一心往东方走。在寻找的路途上,备受坎坷艰辛,让他数度痛哭失声,但他还是一路忍受。后来,有一位如来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距离这里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香积的城市,这个城市由五百个七宝砌成的花园围绕着,里面正中央的七宝宫殿中,有一位功德圆满具足的法胜菩萨,和六万八千个美女正在园林中欢聚,享用无比的妙乐。他在为诸眷属演说般若波罗密多,你可以前往听闻。”常啼菩萨因为如来的加持力,听到如来的指引时,当下似乎也听到法胜菩萨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在演说般若波罗密多。

但是常啼菩萨非常贫穷,身无分文,没有能力供养法胜菩萨任何珍宝。他一面哭,一面想:“我生生世世漂流在轮回中,虽然曾经卖过自己身上的肉,也在地狱中受尽切割的折磨,但都不是为了正法而受苦,我现在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这样的高僧大德,卖自己的身体来作供养吧!”于是,他哭着大叫:“谁想买人?谁要买人?”这时,魔嫉妒他求法之心,不想让他满愿,故意不让旁边的人听到他的叫卖声。

后来,有一位帝释天观察到他渴求般若法门的真心,便化身为一位婆罗门,向他买人肉、人油和人的骨髓。于是,常啼菩萨便用刀子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时血流如注;当他又继续割取身上的骨髓时,被一位商人的女儿看到了,很不忍心地询问他割肉的缘由以后,愿意为他供养法胜菩萨。不一会儿,他在帝释的加持下,身体便恢复正常。

然后,商人女带着种种无上妙供,率五百眷属,和常啼菩萨一起来到香积城,城中有以七宝构成的般若宫殿,宫殿是用红檀木庄饰的,并有种种珍宝缨珞,四周挂有如意宝灯,殿内燃着熏香,在中央的四宝筴中,有用琉璃写在金函的《般若波罗密多》,有很多天人来到这里供养这部经。这时,常啼菩萨一群人上前供养之后,商人女及其眷属都发了无上菩提心,接着便恭敬请示法胜菩萨:“前所见之诸佛,从何而来?去至何处?”法胜菩萨便宣说了《诸佛无来无去品》,之后,就从法座上起身回去,一去就入定了七年。

七年之间,常啼菩萨和众眷属,不敢懈怠。不敢睡觉安坐,天天站立行走,就这样苦苦等了七年。七年将尽,天人告诉常啼菩萨,还有七天,法胜菩萨就要宣讲佛法。于是,常啼菩萨为了听法,想将听法之处,二十几里以内的地方洒净,一尘不染。此时,魔又将所有的水变化消失,不让他使用。于是,他和商人女及五百眷属,全部刺出身上的血,用血来洒净地上的灰尘。这时,帝释天知道了,便将所有的血,以天界红檀加持,让那块地变成红色的。当他们将一切都庄严妥善了,铺好狮子座之后,法胜菩萨出来,一上法座,便宣说《般若经》当下常啼菩萨立即得到六百万禅定法门,面见无量诸佛菩萨,据说现在他在妙音无尽如来座下,与诸佛同在。

学习这些公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从理上解释“书写经典”:皮、骨、血是肉身支分,经典是佛法。以不坚实的肉身修行佛法,就是“书写经典”。比如,身行施舍是写布施法,运身礼敬是写礼敬法……像这样,日夜以身行道,所写的佛法如须弥山般高大。

也可以解释为:皮、骨、血等组合之身,分解到极微尘,再分就成了空性,是书写空观的法;观皮、骨、血等只是假名,是书写假观的法;观空假不二,皮骨血等原同法界,是书写中道第一义谛的法。

以上佛因地的修行,我们要随学的是佛的发心、佛的求道,佛重法不惜身命的精神。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乃至”中包括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之间所作的无量修行。“树下成大菩提”到“示现入于涅槃”是说佛示现八相成道的利他事业。

佛在菩提树下成大菩提,显示种种神通,起十八种变化,随众生心现种种身。佛在种种众会中,有教无类。有时处在菩萨众会道场中,为菩萨说法;有时处在声闻、辟支佛众会道场中,为小乘人说法;有时处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的众会道场中,为王臣说法;有时还处在长者居士乃至天龙八部的众会道场,不辞辛苦地说法度生。佛不舍弃一个众生,何处有有缘众生,就在该处现身说法。在种种众会中,佛以梵音声相,如大雷震般响亮,随众生欲乐,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示现趣入涅槃。这一切佛的利生事业,我都发愿随学。

我们发大愿随学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听闻正法,这是修学佛法的入门要道。而闻法则需要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的心态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也就是说,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心怀成见,不能心生排斥,否则就像一个杯子,由于覆盖、裂缝、有杂物,再好的法水也装不进去,即使装进去了,也会变质;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由于土地坚硬、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应该要用恭敬心、清净心、柔软心、稀有心、至诚恳切的心闻法,才能获得法益。

听闻正法能令我们获得究竟觉悟。在这个世间没有比听闻正法更殊胜的事了。《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如是认知,每次闻法时相续中定会充满欢喜,无需强迫,自会以大欢喜心闻受。认识到佛法的珍贵,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恭敬正法、恭敬法师、不轻正法、不轻法师。

第一、极为敬重正法:应作是念:“依此正法,能得大利益,此法极为殊胜。我今有此善根,悉为佛法所赐。”如是敬重正法,视其为无上对境。

第二、极为敬重法师:应作是念:“父母养我色身,法师育我法身,法传自师处,生生世世利益我,此恩德无量无边。”有此感恩之心,自然会敬重法师。即使法师功德与己相等,或不如己,也不轻慢,极为敬重。

第三、于法不生轻蔑:即不轻视正法。所谓轻蔑,即作是念:“此法甚是粗浅,乃对初学者所宣之法,于我上根者而言,闻此种法无何意义。”或想:“此法我早已了知,无必要对我重复宣说。”

第四、于法师不生轻蔑:即不轻视法师。所谓轻蔑,即作是念:“此人水平尚不如我,如何能讲法。”或想:“此人种性低劣,能力甚差。”这些都是轻蔑之心,应当断除。

《贤愚经》中“鸟闻比丘法而生天”的故事:

佛陀时代,有位精进用功修道的比丘,饭后到祇树给孤独园经行,经行完毕,便诵经用功。比丘的声音十分清扬、幽雅,尤其是诵经时的声音,更是无比庄严。这时候,天空飞来了一只鸟,这只鸟听到如此庄严的音声,感到十分欢喜,就停在一棵树上,心生恭敬地聆听比丘诵经,丝毫没有注意来了一位猎人,正准备弓箭要射杀它。猎人一箭射来,这只鸟立即命终。

由于它在往生前,是一念专注、恭敬法喜地听着比丘诵经,所以立刻生到忉利天,相貌端正,身上散发着耀眼、奇异的光芒,其他天人都无法相比。天人怀着感恩的心,带着无数的天花,来到比丘面前,向比丘恭敬顶礼,以天花供养比丘。

比丘便问:“请问您是何人?为什么要对我问讯、顶礼、供养天花呢?”天人回答:“我过去生是一只鸟,因为听到您诵经的声音,感到非常地欢喜,所以就停在树上聆听您诵经,在那时被猎人所射杀,却因临终前的一念法喜,得以生到忉利天,享受天福。这都要感恩您!”

比丘听了也很欢喜,便对天人阐说种种胜妙的佛法,天人听了之后,心开意解,立刻证得须陀洹果。

阿难问佛:“为什么这只鸟只是听闻比丘诵经,就可以生为天人,并且又证得须陀洹果呢?”

佛告诉阿难:“如来所说的法是十分地甚深、微妙、殊胜,像这只鸟,只因为听了比丘的诵经声,对于法音感到法喜充满,就能获得无量的福德,更何况是人呢?如果有人能够对佛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信受奉行,他所获得的果报是无可计量的,必定是远远地超过这只鸟所受的福德!”

修学净土宗更应常随本尊阿弥陀佛修学,弥显亲切而必要。《无量寿经》记载: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贪欲的觉受、瞋怒的觉受、伤害他人的觉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贪欲、瞋怒、害他的细微念头。心不粘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乐,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在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前来问讯、提供帮助。勇猛精进,无疲无厌。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引导永劫的大行,以万行圆满宏愿,并将功德回施于众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也应当如是成就。

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都市茅棚》268、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

十方诸佛,天地万物,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恩师。

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恩师。

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觉醒的因缘。

我们的一举一动,恩师都在时时关注,视同心子。

我们的每一步成长,恩师都在悄然辅助,视同心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恩师最疼爱的孩子,恩师永远不舍得惩罚我们,只会适时以一个适当的方式提醒我们:断恶修善,生起出离心,增上菩提心,获得究竟解脱。

我们做错了,恩师会为我们纠正;我们继续做错,恩师继续纠正;我们执著做错,恩师执著纠正;我们强行做错,恩师强行纠正。

世界如此圆满。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多一点则偏,少一点则不圆。云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饥了有饭,困了能眠。

世界为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觉醒。缘起如梦,无常幻化。地水火风空,工农商学兵,人人为我梦碌碌,我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一切众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来妙用;天地万物,即为法身显现;芸芸众生,尽显妙思纷纭;古往今来,无非前尘影事。

万法归一,一即一切。恩师即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都市茅棚》222、应与智者交

“应与智者交”:亲近有智慧的圣贤,依止善知识。

所谓“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轮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我们学习佛法,不论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怎样才能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呢?善知识犹如一条路、是我们和法之间的桥梁,顺着他的指引,才能真正体悟佛法,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引导我们,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让我们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善知识有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具德善知识,我们如果按以上标准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善知识呢?正确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比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等。

二、由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介绍的老师,可以说是善知识。

三、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识介绍的另外一位老师。

寻找善知识错误的心态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第二:盲目拜师。跑很多地方,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恶业。

第三: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也最危险。如佛陀身边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识示现在世间,就看你有没有善根发现,有没有条件随学。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善知识面前,弟子够不够虔诚。众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师,请加持我们。”密勒日巴说:“弟子,我需要你们的虔诚。”

佛法讲业感缘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业感的,当你看到善知识示现过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这是因为自己的业不清净而导致?如果不培养自己反观内省的习惯,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矛头永远是对外的,会一直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自己却不知道。以这样的等流习性寻找善知识,永远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一切见闻都是唯识所变。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没有好、坏,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还是与善法相应。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颂所说:“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

我们今生如果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是非常幸运的。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名医扁鹊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开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未雨绸缪的善知识: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无动于衷。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大摆筵席,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应该请那位客人!”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客人来赴宴。

附录:师徒缘(网文):

有句话说:年复一年的禅修,不及忆念师父的一刹那。很深奥的道理。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当多生的那份缘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多数是师父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门来,但师父心中自然明了。当师父一眼认出了弟子时,而你却全然不知。

师父会以特殊的方式来点化你,使你自己来到师父的面前。接下来是艰难的磨合,总要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是你真正的师父,他也许会责骂你,摆布你,冷落你,抬举你,宠爱你,放任你,经过不断地热炒冷拌,让你云里雾里,高山谷底,天上人间,摸不着底。因为不打你不醒,不弃你不安,不伤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压你不伏……真是爱恨交加,受尽折磨。然后你也不断地试着逃开,而又无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为你发现你根本无法离开你的师父,你必须依止他。你还会急于知道接下来他又会给你一点什么颜色瞧瞧。师父像烈焰,太近会被烧灼得遍体鳞伤,太远又感觉到寒冷,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太难了。此是师父强化有为,而令弟子进入无为中道。

弟子总在不断地表白自己,然而你却总是一败涂地,师父根本对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伏自心。依师如觅爱的感觉,但又有别于男女之间的那种。你会发现你十分渴望见到你的师父,乃至于提及师父时心中的那份喜悦,难以言喻。但如果你真流于世俗的感情,那么你已经自动地取消了自己依止修行的资格。有时见到师父你又会紧张异常,恩师就像一面明镜,从内在散发的那种清净,觉性,智慧,让弟子照出了自己业障深重。在师父面前,弟子惭愧万分无地自容,满腹话语,又难以启齿。这样来来回回的磨练,等弟子身上粗重的习气磨掉后,你才能建立内心对师父完全的“信”“任”,这时师徒间才会有传承性特质的沟通。这时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领悟到师父语笑言谈中无尽的悲心与方便,你才能体会师父为弘法利生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辛酸,你才能看懂师父的钵中饭,杯中茶,笑中泪……做弟子难,为师更难。

具德的上师是延续我们的慧命,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粉身碎骨难以为报。如不是恩师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时,弟子必会生生世世报答师恩。

在恩师的调伏下,你发现你的眼神越来越来柔和,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善良。你的言语越来越温煦,生怕伤害别人的心。你的心越来越慈软,甚至于对伤你最深的人,你也会生起无尽的慈悲,为他找到合适的理由。当你静静地忆念师父的时候,师父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总是在眼前浮现。那清净的本心和雀跃的姿态,时而如孩童般的纯真,时而如佛菩萨般的慈悲,时而如长者般的庄肃,时而如春风般的和煦,师父时时处处散发着自然的魅力。

师父就像一块吸铁石,而弟子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父吸引,无法逃离。你完完全全被他摄受,甘愿降伏自己于你的师父。以你清净的身语意供养你的恩师。那些良善的特质像光芒一样映透你的心扉:敞开,接纳,宽容,慈悲,清净,明觉,智慧,安祥,淡定……甚至那犹如亲人般的温柔,勇士般的愤怒,都像一场场清凉的甘露法雨,长久涤荡着你的心灵。你内在同样的特质也被激发出来,你多么愿意像你的师父那样。你深知证悟者的一切所为,都是随缘恒顺利益众生的方便示现,其本身已无任何过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渐渐地,你发现你的心胸越来越敞开,心量越来越大,身心越来越柔软,能承担的越来越多,你在回归自性。而这些都源自于师徒间心心相应的传授,无需言语。弟子视恩师如佛,师徒间相应法的修持,有着无量的传承功德与加持利益。你得到了最亲近的法脉传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谓的“法”。这也必须具德具缘。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种修行的方法。

在师父面前不要隐瞒你自己,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你的师父,无论你有怎样的缺陷,请相信你的师父,他会以最大的悲心来救度你。你越是执着什么,上天越会给你出什么考卷,非要你放下,这是佛菩萨的慈悲,上天对你的恩赐。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过。在最薄弱处修,在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站起来,立稳脚跟。

找到能激发你惭愧心,出离心,让你对佛法生起大信心的师父,全身心的依止他。用心悟,用心修,用心行,直到把心放下,直到你对这个生灭无常的世界再没有任何意见,任何牵挂。证悟之前,不要离开善知识,若相应,就恭恭敬敬的依止你的师父吧,他将帮助你得以证悟,引领你走向解脱。在师承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听话。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的师父到底是谁。大解脱自在的师父可遇不可求。若你忆念他,那么请相信,他一定也在忆念你。或许在某个路口,某一天,某一刻,你努力的机缘成熟了,宿世的因缘,不懈的努力,总会相遇!

珍惜!珍重!

《都市茅棚》243、得见众沙门

“得见众沙门”:乐于亲近贤圣沙门和善知识。

沙门在古代印度是统称所有出家修道的人,这个偈子里则专指佛教僧人。《瑜珈四律论》里把沙门分为四种:第一种叫胜道沙门,指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善士;第二种叫“说道沙门”,指已经证得或者部分证得圣果,宣讲正法的贤圣僧;第三个叫“获道沙门”,就是依法修行还在修道过程中的出家人;第四种叫“坏道沙门”,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境界和佛道不相应,损害佛法的诸士。本偈所说,当然是除坏道沙门以外的善知识。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亲近善知识至为重要。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学佛者必依于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趋向菩提之门。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识的指点;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识的培养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

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善知识是渡河的船师,陌生路上的向导,危险地带的护送者。菩提路上积聚了福德和智慧资粮,若无善知识的护送,于内易被烦恼妄念之贼乘虚而入;于外易被恶人所诱,误入歧途,断送善根。亲近善知识能远离恶友,时时修习善法,是圆满修行的保障。善知识的指导,可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引导我们从凡夫而通往佛地。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为宗旨,经文殊菩萨指引,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无论是大到国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参访,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亲近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宗镜录》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六祖坛经》云:“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华严经》中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具德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今生的努力不断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观过不成就”之公案:

往昔,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随佛左右。善星比丘极为聪颖,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参阅经文而讲经说法。然其不具清净心,见世尊一切行为皆为欺诳,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世尊。时阿难为世尊侍者,其问世尊善星比丘转生之处,佛告之:“善星仅有七日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为饿鬼。”七天后,善星比丘转生为一具九种丑相之饿鬼,下场极为悲惨。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结果亦唯自趣毁灭而已。是故以观察过失之心依止上师,过患极其严重。

《杂宝藏经》中一则“观德获成就”之公案:

昔日有一女子,颇具智慧,亦诚信三宝。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岁已高,颇为糊涂。此女供养饮食后,至诚祈请老比丘说法,敷设法座后,女子闭目静坐,恭候闻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故趁女子闭着双目时,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认为老比丘在为其示现无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当其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诸法理时,即证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说法之恩。实际老比丘根本无说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净心观想,如是而获大利益。

亲鸾上人求道之心: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

赵王拜访赵州禅师。禅师正在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禅师谈得很开心。回去以后,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来送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弟子们不解:“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什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他了。苏东坡哈哈一笑说:“禅师!你的修行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佛印禅师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哪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