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人生观与佛教
发布时间:2023-07-28 04:04:24作者:大众学佛网
现代青年人生观与佛教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
‘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牠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取、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
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
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
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
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
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住、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阳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阴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阳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
师曰:‘有。’
‘有无因果报应?’
师曰:‘有。’
‘有无佛、法、僧三宝?’
师曰:‘有。’
‘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
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
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
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
‘没有!’
‘有房屋田产吗?’
‘无。’
‘有金钱财宝吗?’
‘无。’
‘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
‘你有妻小吗?’
‘有。’
‘你有房屋田产吗?’
‘有。’
‘有金钱财宝吗?’
‘有。’
‘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
‘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牠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取、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
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
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
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
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
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住、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阳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阴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阳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
师曰:‘有。’
‘有无因果报应?’
师曰:‘有。’
‘有无佛、法、僧三宝?’
师曰:‘有。’
‘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
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
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
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
‘没有!’
‘有房屋田产吗?’
‘无。’
‘有金钱财宝吗?’
‘无。’
‘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
‘你有妻小吗?’
‘有。’
‘你有房屋田产吗?’
‘有。’
‘有金钱财宝吗?’
‘有。’
‘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