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关于昏沉 对治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16 11:39:34作者:大众学佛网

关于昏沉 对治的方法

  禅坐昏沉有几种情况造成:

  一、吃饭经常过饱,饭后禅坐。

  二、体弱,如伤风感冒、感觉头重脚轻。

  三、坐姿势不对,偻背蹋腰,头习惯性低垂,压制血液流通。

  四、平时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经心,缺少认真专注。

  五、过份劳累。

  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问法、求法。

  七、无信心于真理,出离心不够,菩提心欠缺,正见不坚固,放逸。

  八、惯性于无所用心。

  对治的方法:

  一、饭以健康所需七分饱为准,不过饿过饱,不饭后打坐,少欲知足,清淡素朴。饭后可多散步经行,也不要太剧烈运动。

  二、生病、感冒引起的可问医用药;也应多礼拜忏悔消业障。

  三、禅坐姿势调整好,除不要太僵硬、死板,以免心火上涌外,也不要偻背蹋腰,头过份低垂。要顺其自然,以放轻松而不放逸、不僵硬为准,以顺生理(身体)的自然生长状态,血流顺畅为准。

  四、培养专注、负责任的心,立下大志、抱负、理想。不要得过且过混日子等死,不浪费生命。大事成就皆从小事认真做起,有毅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生怕死和犹豫不决,专注正念。

  五、不要过份劳累。劳逸结合,安排好时间,用智慧工作,事半功倍。六、请教善知识,虚心诚实,不虚荣怠惰,应谦虚如圣人。明了之后,认真专注正念。

  七、立志探讨真理,不浪费生命,思维真理,拥有伟大目标,成就伟大人格,培养正见、出离心、菩提心,认真专注正念。

  八、好好思维佛法难遇、中国难生、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既有暇满人生,应省思轮回生死、苦海不尽、因果业力实实在在无欺无妄,再不努力用心修持,何时证解脱出生死,生命有限岂能蹉跎?提起正念!

  如此对治,若习惯性禅坐闭眼即昏沉,可睁眼或低眉敛目观呼吸,发热切的、专注的、精进的大心,下定不成就不罢休之心,平时也可多经行,多于一切活动中提起专注、聚精会神的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明明了了当下的一切。另多礼佛,每日次数可一二三次,每次礼拜以不过分劳累为准,一般有微汗出、背发热即可,重在持之以恒。礼拜完之后不要马上吹凉风、洗凉水,以免感冒;孕妇则可暂时注意身体,不礼拜也可,多观照,提正念,持圣号,听经闻法,诵经,听梵音,培养胎教即可;体弱过虚者礼拜也可酌量而行,可暂少礼拜或先不礼拜,问讯、恭敬如孕妇一般。若因睡眠不足引起,则可多调节补充,但绝不可过多地睡,以健康所需为准,也不要在禅坐时睡,以免养成习惯。

  以上提到的几种情况,昏沉者不一定全部都有,有一二种情况就可能造成昏沉。但若修行者明其情况,持清净戒,具强烈正见正念,发勇猛精进心,那是完全可以根除的。至于因吃有抑郁神经造成昏沉性的药,则可听从良医指导。静坐时须知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然后提起正念(观呼吸,或念佛、或看话头等),放下私心杂念,不执著分别,不攀色声香味触法诸缘,不急躁昏沉,自然而然,则当下清楚分明,虚静空寂。如此无执无住,淡然坦然,则戒定慧就会慢慢成就。如能经常这样观照,舍诸欲贪、物质、精神上的执取,了无挂碍,如如不动,则假以时日,自能成就,但不得急于求成,否则又成执著。学会看破放下即可,直待得生死也无迷惑恐慌,彻底了无一法可得,方有个商量处。否则老老实实持戒、闻思修也就是了。切莫大话、空谈,造诸生死业,到时自救不得。老实做人修行吧!须知真心是纯朴、清净、无妄的,必须如此才相应。

  修行人禅坐时,不要打妄想、昏沉;但打妄想、昏沉也不是可害怕的事情,不是压制的什么都不想,痴痴呆呆,而是当下要非常清楚明白地专注于正念,不故意胡思乱想或昏沉,只要明了无住著即可。万一有妄念来时,不要害怕而压制,也不要追随、贪著、回味;只要无所住,妄念自生自灭,只要保持明白觉察其生、住、灭就可以了,。执著、压制、贪恋、回味都属于“住著”了。同时保持好正念,专注于“呼吸”或“佛号”、“话头”等,因人而异,各随其所宜,贵在坚持。若无意妄想去了,明白是妄想的当下,要果断地撤离妄想,坚决地提起正念,热切地专注于呼吸、佛号等,不要怕、压,也不要随、贪、忆。为何要无所住生其心呢?因为具足正见的修行人完全明白妄念、妄想是生灭法,是习气惯性的谬执,也知其无实,是无常、缘起空性。它只是法尘的显现,是因缘的产物,是无实如幻的假相,不是永恒不变的。故此当下既不恐慌,也不贪恋,不随不著,不故意回味,从容镇定地观察、清楚、洞照分明,不执著它,只明白地保持正念、提起正念即可。不论好坏的妄念、妄想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只要不住著它,自然消失,心依然是清净的。心本清净的,只因妄起无明,才会生死染污不清净了。至于昏沉的对治,可见《关于昏沉》,只要正念强烈,保持觉醒、明白、无住无著的话,戒定慧自然慢慢增上的。要顺其自然地提起正念,不要太过压抑,但也不要太过放逸,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观照。经常警醒自已,不要陷入假相的执著分别中,一切皆是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回归当下的平静!

  呼吸的观照,佛陀说是甘露般的法门。我们一口气上不来就死掉了,呼吸如此地与我们亲近,但我们一直没有发现,乃至于它在我们忘记的当下也依然在奉献着。发现呼吸,静静地觉知它、看着它、听着它、随顺它,不要压制、不要强迫它,顺其自然、保持专注就可以了。长即长、短即短、冷即冷、暖即暖、粗即粗、细即细,让心随着呼吸的规律而平静、安详、安定,以平静、安定的心去反观平常的身心不稳定、脆弱变化的一切,这样智慧将慢慢增长,烦恼将慢慢断除,这就是禅修中观照呼吸的方便和殊胜。观察入微、洞照分明,般若、涅槃自然慢慢现前。但即使观照的过程中入定了,也不要执著定的境,应该以定的心境来观照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应该以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法义来平静地省思身心世界的本质,这样才能最终彻底地明了真相。如果你习惯于念佛,那么你也可以随顺呼吸念佛,吸的时候念“阿弥”、呼的时候念“陀佛”,重要的是要具备正见、正念,顺其自然的观照身心世界的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直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看住话头,一念未生时,这是从心的“体”上切入禅修的主题;专注呼吸,观照无常、苦、无我的身心世界,这是从心的“用”上切入禅修的主题。它们本质上是不二的,但功夫(此功夫不是气功的功,指的是修行的法)上则有差别。前者直接了当,单刀直入地契入如来佛性、心之本源;后者则是从“用”上慢慢观照,具足正见、正念,实证涅槃。对于不能一开始就体悟话头、一念未生时的修行人来说,后者可以是很殊胜的方便,它是佛陀所开示的甘露法门,能够以这为前方便,然后慢慢悟入佛心的话,则不至于找不到门路而无从下手了,那样空着急或走错路则是很可怜的,毕竟呼吸是每个人当下即有的本来现象啊!但如果能直接了当看破放下,直契佛心、本心,则是难能可贵的。总之,重要的是修行得法,不走弯路、错路,这样成就才有希望。不明白者,一定要请教善知识,不要浪费生命,沉沦三界哦!

  专注呼吸,经常地省思无常的法义即能走向解脱。如此地以无常的法义洞照身心世界的本然面目,自然能够看破放下。持续地观照,最终将断除生死烦恼的困扰。

\

  禅修时,对身体痒、痛、麻、热、凉等,心里的妄念、境相乃至外境的物质、声、香臭、味道、触、法尘等皆不用执著,当然,没有境相也不用执著,也不用贪恋境相、希求境相,这些都是假相生灭法,无始以来众生就是在假相生灭中执著、分别而苦恼不停息的。真修行者明白这些皆无常变迁、缘起无我、有受皆苦,故而无所住,远离执著分别,放下惯性的无明、贪恋、嗔心,安住无分别的觉照中,明明白白而不随境转(生烦恼),顺其自然,了无挂碍。如此正念分明,无迷惑,不离觉照,远离执假为真的颠倒,心无所住,则如如佛,与真理相应,与佛相应,乃名佛道。生灭无住即不生灭,日常生活、工作(二十四小时)也应如此观照,远离颠倒梦想、迷惑不安,脱离无明、解除困扰就在当下,如此才是功夫(非气功的功,那是生灭法);也才能当下真正清凉自在,法喜充满,无忧无恼。若明白时,吃饭穿衣、生病健康、如厕工作皆不碍修行。

  若修行人初修阶段妄念已较少,心里已比较宁静,这只是开始,不要执著一时宁静而以为什么都不做、无想就是了,此未究竟也。若执著此则易入无记空,成外道无想定。须明白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性缘起,应该正念现前,看破身心世界皆无常苦空,皆缘起无我。当下无执,精进观照,不住动静二相,不住一时宁静,直须破生死无明,断除贪嗔痴之坚固习气,二六时中再无挂碍,行住坐卧了了分明,不为境转,随机接物,随缘自在,无住幻妄方是真正功夫。佛法说,不妄想乃是正念分明的无所住著,是正思维而不执假相,不随境转之意;不是说暂时无想、压制不想,变得什么都不能做。如此傻傻呆呆不明真理,怎会是解脱呢?一切无常,妄念也无常,不随、不贪、不嗔、不住则妄念自生灭矣!又何妨面对一切境呢?又何妨行一切善呢?不要贪著静境而怕动,心若真静,则动也是静,重要的是看破放下,不要嗔恨动境而执静境。心若真静,又何碍动境纷然呢?动静皆是执著分别,真正看破则是真正大静,真正大静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何碍诸动——妙用现前呢?当然初修者明白此理,但定慧未圆满,觅一静室修行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殊胜的方便,但切莫最后执著贪爱上了。真正正见、正念具足无迷惑则可以历境炼心,最好还是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为要。

  压抑心意识状态无想是不能起妙用的,真正的功夫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四摄六度。无所住、正念分明故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压抑心意识状态暂时不想,不明白“想”即是无常、空性,所想的诸境也是无常、空性的,只要放下,则妄想自生自灭,不碍清净的感受。行、识、物质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能明白,看破内外皆空性,又何妨碍心境现前呢?心境无住,则可大起妙用,此乃真菩提。六祖曰:“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不明彻的,切须体悟《金刚经》、《心经》妙义,以便不走弯路、错路,或者请教大善知识发明心地,不要整天贪嗔痴慢疑妄想纷纷,也不要以为如驼鸟般自欺,以为暂时压抑就圆满了。那都是不能究竟解脱的,那都是没有完全看破放下的愚痴、自以为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