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

发布时间:2022-03-15 16:53:43作者:大众学佛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此文乃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佛为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即题中诸菩萨万行。因前阿难妙奢摩他之请,佛为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即题中如来密因。次因阿难妙三摩之请,佛为说三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门深入,即题中修证了义;佛敕文殊选择。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又云: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而阿难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复愍末世,请示道场加行。佛复为说四重律仪,道场定慧,并亲闻神咒,则巧修正助已周。

此下阿难请问位次,佛为说妙禅那,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双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中即慧之定,成一圆定;是已登圆教初住,令住在圆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二边,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带果行因,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任运修证,直趣无上菩提,方为一期修证事毕。此亦无修之修,无证之证。前修证了义,乃自利行,此为两利行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本科复分为二。

庚初 阿难谢教请位 二 如来对示缘起 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既悟圆通本根,又闻道场修法,欲谢佛恩,故即从座起,顶礼仰白。智不胜曰愚,根不利曰钝,由智劣故,但好多闻,未能思修正定,得证圆通;由根钝故,于诸漏心,未能进断细惑,以求出离。现前蒙佛慈诲者:即选根加行,两重深诲,得正助熏修,楞严大定,故身心快然安乐,今日获大丰饶利益也。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此明当机已悟正助熏修之法,复请位次也。如是指法之词,发心修证,十方诸佛,最初所修三摩提,从始至终,但未到极证涅槃之前,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楞严》十信,与他经不同,因开初住为十信也。况后初住,明言发此十心,又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也。 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二句应在三摩提下,后再接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与下正文,次序方合。渐次即三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得修行目者:即办道之眼目也。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断障,地地证真,各有方所分剂,不相踰越,名为深入十地之中;云何修习,进断生相无明,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者:请法之诚,五体并投于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者:大众多人一心,伫待如来慈悲法音。瞪瞢瞻仰者:两目直视于佛,瞻仰待教也。初阿难谢教请位竟。

庚二 如来对示缘起

染净二缘,皆由心起。心迷,则依本觉,而起不觉,即染缘起,遍成十二类生,轮回诸趣。心悟,则依不觉,而起始觉,即净缘起,上历五十五位,究竟涅槃。

此科即分为四:辛初 如来许说大众承听 二 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三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 四 示净缘起历成诸位 今初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重赞阿难言,善哉,善哉者:一赞其自己,得正熏修;二复为大众,及末世众生,发利他心。凡修楞严正定,求大乘者,如前云,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始从凡夫,由三渐次,终至妙觉,大涅槃果海,其间经历,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愿其预先,悬为指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三渐是凡,涅槃果海是圣,而非是路,正令现未,修正定者,中中流入。从始洎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汝今谛实而听,当为汝说。阿难与诸大众,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为舟,剔去其实,而虚其中也。即刳剔缘虑分别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领受教法矣!初如来许说大众承听竟。

辛二 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此举所依之真,要阿难起智观察。真如为染净诸法所依之源,而不为诸法所变,以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故。当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离染净之诸相。妙性圆明:即妙真如性,圆满十虚,明照无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其体本来离诸名相,名言未立,相状未彰,岂有世界众生,种种名相之可得?如四科总文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亦如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说真如门,下说生灭门。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上约其体,清净不变,下约其用,随缘自在。随迷悟缘,循染净业,故有生佛之名相。此三句,略示染缘起。因妄,即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此生相无明,而为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三细俄兴,六粗竞作,遂有无情之世界发生,有情之众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灭,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曰生灭皆名为妄。故有二种颠倒,乃至十二类生。此依染缘起,而立众生世界之名相也。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此略示净缘起。由知生灭名妄,乃欲灭妄,方名为真,遂乃发心修行,故有三渐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觉果海,是称如来;此依净缘起,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 无上菩提:佛之智果,乃转烦恼而成;大涅槃:佛之断果,乃转生死而得。是知烦恼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辗转相依,二种名号而已。故曰二转依号,亦非实有体性,即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是也。二所依真如为诸法源竟。

辛三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 分二 壬初 劝识二倒 二 别明二倒 今初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明须识二倒之因。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者,但向耳门,反闻照性,即是首楞严王,如幻三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真。由耳门下手,可以直诣往也到也如来大涅槃。从因至果,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故此耳门,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欲修此门,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类生,非器世界也。二颠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众生,分之为二,皆由最初一念颠倒,以为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即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初劝识二倒竟。

壬二 别明二倒 分二 癸初 明众生颠倒 二 明世界颠倒 癸初分三子初 从真起妄 二 迷本难复 三 成业感果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明真如随染缘,从真起妄。初句征问,下释颠倒之因。由性觉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圆照法界,此依性明体中,圆具十法界之故。下起随缘妄用。因明发性者:因妄加明于觉体之上,遂发生业识之性,此句即性觉必明,因明立所。明即能明之无明,性即所生之业相;亦即论云:依不觉故心动即业相。性妄见生者:业识之性,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生焉;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即论云:依动故能见即转相。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者:从毕竟无名无相之中,由妄见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亦即论云: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现相。此妄相,惟以一念无明,虚妄而有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首句,此有:即能有之无明;所有:即三细之诸相。二句,因者依也,无明为能有,似是所依,以能为三细诸相所依故;三细诸相为所有,似是能依,以依无明有故。其实无明,非真所依,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无明无自体故。住所住相者:以众生为能住,无明为所住,既所住之无明本空,而能住之众生,岂得实有哉?故曰:了无根本;以二皆虚妄故也。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者:承上众生世界,既同一虚妄,则惟有性觉妙明之真心耳。此心为无住本,不但为众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与一切之众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后,方是说有情世间,今界先生后,方是说器界世间。本科唯明众生颠倒,世界二字,但顺便带言而已。初从真起妄竟。

子二 迷本难复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正脉》云:妄业不能亏曰本圆,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圆明,即不变之性体。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体,是生虚妄之惑业。而追穷妄性无体,亦无依据,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复矣!圆顿行人,但要知真不变,达妄本空足矣!真不变则不须复,妄本空则不须离。如《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首句,若久处轮回,心生疲厌,将欲离妄复真,有欲复真,已非真真如性矣!前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以一真之性,不容起见,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如张拙《悟道偈》云: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者:非真,即生灭妄心也,以生灭之心,求复真常之性,则真常亦成生灭矣。即前颂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曰:宛成非相;非相即妄也。以妄心起妄见,如《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矣。二迷本难复竟。

子三 成业感果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明无明属生相,业识属住相,见分属心相,相分属法相,一一非真,故曰非生非住,非心非法,皆是虚妄。然妄上加妄,故曰展转发生。此句双贯上下,上则无明生三细,下则境界长六粗,由法相引起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生力发明者:发明即显著义,以展转发生之力,渐渐显著,生起七转识之粗相,则诸惑备矣! 熏以成业者:诸惑熏习,能成诸业,即起业相。同业相感,即业系苦相。因彼业同,乃得相感润生之惑;于父母有缘处,正当交遘之时,见有明相发现,此即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父母感子女,以受生应之;子女感父母,以生身应之。因有相感之业、会合则中阴之相灭,胎中后阴之相生,由是在胎十月,出胎成人,故有众生颠倒之相。初明众生颠倒竟。

癸二 明世界颠倒 分三 子初 释世界之名 二 示熏变之相 三 辩轮回之状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此别明世界颠倒,属有情之世界,亦从真起妄。初句征问,下释颠倒之因。应同上科,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下接是有所有。此略而不叙者,因此世界,即众生身中之世界,故以前妄因,双贯此文,可不重叙,以是有所有,接成究竟下自明。是有:指能有之无明;所有:指众生之根身,由无明妄力,揽尘结根,所以分段之妄身生焉。因此虚妄,前后左右之界相成立,究其所以,积妄相成故也。

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者:无明本空,非是真因,而为世界所因;世界亦空,本来无住,而有所住之相,皆由众生,妄执四大为身,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所以过、现、未来,迁流不住,因此虚妄,而三世成矣。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者:以三世涉入四方,四方各有三世,则四三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三世各有四方,则三四亦成十二;方世和合,即前云:身中贸迁,世界相涉。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变化众生,亦应其数,成十二类。是知十二类生,皆由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也。初释世界之名竟。

子二 示熏变之相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此正示熏变之相,是由无明妄力之故,则有世界妄生。推原其故,因无明风动,动则有声,故曰因动有声。因此动念习气熏变,故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无而忽有,故曰因声有色。因此色境,返熏妄心,故曰因色有香。以香有能熏之义。因此返熏气分,令心触境,故曰因香有触;触即对也。因此心境相触,而生爱著,故曰因触有味;以味即爱著之义。因此绵爱味著,揽为法尘,故曰因味知法。观知字属意根,以后例前,必有闻声见色等义。此总显一念妄想,由习气内熏,发为六尘,尘必对根,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六乱妄想,熏成业性:业性,即十二颠倒,以为十二类生,受生之因。业因既成,业果必随,故感十二区分,受生之果。所谓熏以成业,业必感果。由此轮转诸趣,生死不休,岂不可畏哉!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此明循尘旋复,是依因感果之故。世间声、香、味、触,略举四尘,仍具六尘。穷十二变,为一旋复,当作二释:一如一声尘,类之不同,对类变化,卵生声,胎生声,乃至非无想声,色等诸尘,亦复如是,穷十二变为一周,旋复即轮回义,亦十二类生,类类具十二颠倒,依最重者先感报,如想重,先感卵生果报。如是一一颠倒,依业种,先后成熟,先后感报,穷十二变,为一次旋复,再起第二旋复。然必约六尘变化者,以六尘为造业之缘,业性为轮回之因。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轮回不息,故类生所以常有也。二示熏变之相竟。

子三 辨轮回之状 分二 丑初 列类生之名 二 示类生之果 今初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显染缘起,而遍成轮回。如能返迷归悟,则可成净缘起,而上历圣位。兹约迷位。乘此轮转:乃有世界颠倒亦成十二类之故,此不独惑现并由业招。若无十二颠倒,则惑不起业不作,十二轮转,何自而来? 是有世界:即十二类有情世界。下列其名,每以四生为一聚、三四十二,不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卵因想生,想性轻举,故多能飞。胎因情有,情性沉重,故不离地。湿以合感,乃以业力,合湿成形。化以离应,但以业力,离异脱蜕。此四生以具缘多少,而为次第。卵生具四缘,父缘、母缘、自己业缘、与父母合,再加暖缘,而得受生。胎生具三缘与上同,不必暖缘。湿生二缘,怛以业缘合湿,而得阳光暖相之缘,即便得生。化生只要业缘,厌故喜新,便得脱蜕。

下八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为一聚;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为一聚。《灌顶》云:有色情而合,是休咎精明;无色情而离,是空散销沉;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灵;无想想而离,是土木金石;非有色情离而合,是水母等;非无色情合而离,是咒诅厌生;非有想想离而合,是蒲卢等;非无想想合而离,是土枭破镜等。此且总标,下详其相。初列类生之名竟。

丑二 示类生之果 分二 寅初 别列类生 二 勒成名数

此十二类中,一一皆云,因世界者,以前文,世界颠倒文中云: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正明皆由世界颠倒,虚妄有生也。共有十二颠倒、十二乱想。下文云:一一类中,各各具足,十二颠倒。又云:具足虚妄乱想,今每一类中,乃从重者,感报受生,非只此一种颠倒乱想也。此科即分十二。

卯初 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此卵生一类,由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卵惟想生,虚妄即是想,由虚妄想,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动颠倒属惑,以想性轻举为动,与不动真心相背,是名颠倒之惑,有惑必定起业。

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此依惑起业。卵以气交,如雄鸣上风,雌鸣下风,故名和合,气即业也。八万四千:按尘劳之数。气有刚柔,刚者成飞扬之乱想,柔者成沉滞之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此依业受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卵羯逻蓝:此云凝滑,在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即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 鱼、鸟、龟、蛇:此出本类之名;气刚飞扬者为鸟,气柔沉滞者为鱼等;其类充塞,极言其多也。

卯二 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此胎生一类,亦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胎因情有,杂染即是情,由是杂染爱情,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欲颠倒属惑,以色贪恋爱为欲,与清净真心相背,是名颠倒之惑,有惑必定起业。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此依惑起业;胎以精交,故名和合滋成。滋即精交滋润,即业也。八万四千,亦按尘劳之数。情有偏正,竖者为正,成人仙之乱想;横者为偏,成龙畜之乱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此依业受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胎遏蒲昙,此云疱,在胎二七,胎卵渐分之相。即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人畜龙仙:此出本类之名。情正而竖立者,为人仙;情偏而横行者,为龙畜,其类充塞。

卯三 湿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局尸,流转国土。含蠢软动,其类充塞。

此湿生一类,由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由是执情贪著,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趣颠倒属惑,以趋势附利为趣,与湛寂真心相背,是名颠倒之惑,有惑必定起业。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此依惑起业,湿以闻香趋附,藉阳气而生,故名和合暖成,即业也。趋势之辈,惟利是图,翻覆无定,故曰翻覆乱想。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此依业受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湿相蔽尸:此云软肉,即湿生初相。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即所感之果,傅流展转,遍诸国土。 含蠢蠕动,此出本类之名,覆为含蠢,翻为蠕动,其类充塞。

卯四 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此化生一类,由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由是变故易新,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假颠倒属惑,以假托因依为假,与不变真如相背,是名颠倒之惑,有惑必定起业。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此依惑起业,触以触类而变,朝秦暮楚。爱此忘彼,故名和合触成,即业也。随情任意,厌故喜新,是为新故乱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受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化相羯南:此云硬肉,以蜕即成质,故无蠕相。自此以下,皆曰羯南,以是诸类通称也。此即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 转蜕飞行:即脱故成新,此出本类之名,如蚕化为蛾,脱行为飞;雀化为蛤,脱飞为潜等,皆属转变,其类充塞。天、狱鬼等,亦皆化生,中阴趣果,速疾无难。

卯五 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此有色一类,由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色乃色质,性非通明,是为留碍,遂事日月水火,为求光明色相,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障颠倒属惑,以其障碍难通,坚执求明,与妙明真性相背,是名颠倒之惑。 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此依惑起业。著即显著,或服日月之精华,或事星辰为父母,以求感格,而获光明,故名和合著成,即业也。想托彼之光华,成己之精耀,是为精耀乱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受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色相羯南,流转国土。 休咎精明:此出本类之名,或为日月之精华,或作星辰之明耀。吉者曰休征,凶者曰咎征。在物而为萤火蚌珠,其类充塞。

卯六 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此无色一类,由因世界颠倒,虚妄有生。无色,乃灭色归空,是为销散。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惑颠倒属惑,以色身障碍为患。有欲销碍入空,与性色真空相背,是名颠倒之惑。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此依惑起业。暗即晦昧心灵,幽潜神识,故名和合暗成,即业也。思欲灭色,暗昧阴隐,是为阴隐乱想。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报之相。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无色羯南,流转国土:此类既是无色,何谓羯南?以虽无业果色,不妨依定果色立名也。空散销沉:对四空天说,空指空处,灭色归空故;散指识处,遍缘散乱故;销指无所有处,销除七转识故;沉指非非想处,沉沦空海故。以至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皆无色摄,其类充塞。

卯七 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此名有想一类,谓但有想心,而无实色。罔象者:若有若无,仿佛不实。缘想不息,故成轮回性。影颠倒属惑,谬执影像,邪妄失真,与法身实相相背,是名颠倒之惑。 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此依惑起业。忆即爱念忆想,然后托阴,故名和合忆成,即业也。如此世间,志慕灵通,潜神圣迹,结想状貌,是为潜结乱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报之相。神鬼精灵者:神鬼,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其类充塞。

卯八 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 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此无想一类,谓但有色,而无思想。愚昧暗钝,毁弃聪明,屏除知识,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痴颠倒属惑,痴迷无智,谬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与妙明真心相背,是颠倒之惑。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此依惑起业。冥顽无知,以无想为真修,将愚顽为至道,于无知觉处,妄生和合,故名顽成,即业也。念若死灰,心同槁木,是为枯槁乱想。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报之相。但有顽碍之色,而无思想之念,故有精化土木,神为金石,华表生精,望夫成石之类,充塞世界。 当知此等,痴心凝结,但以顽念,化作顽物,如木枯槁,根性尚在。顽念力销,依然流转,如枯木逢春,依旧发芽,无想报尽入轮,亦此类摄。

卯九 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此非有色一类,谓本非有色,藉物以成色。互相假待,展转不休,故有轮回。伪颠倒属惑,以虚伪为心,假托形势,与真如实际相背,是颠倒之惑。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此依惑起业,迷昧天真,假藉浮伪,任运耽染,依附成形,故名和合染成,即业也。此如世间倚权借势,屈己从他,是为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报之相。本来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诸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体如豆粉,状类裀褥,则非无色,以虾为目,待他有用,不能自全,故非有色。又水母因虾而得行,虾因水母而有托,递互因依;蛲蛔依人,亦此类摄。

卯十 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此非无色一类。谓本非有色,因声呼召,引发神识,则非无色相,引之不已,故有轮回。性颠倒属惑,以迷惑自性,因随符咒调遣,与不动真如相背,是颠倒之惑。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此依惑起业。多由邪咒呼召,而显灵异,故名和合咒成,即业也。此如人间,不明正理,互相诱引,乃随呼召,听令从命,是为呼召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报之相。故有随咒咀而灵异者,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者,为妖为怪,斯皆邪物,听人驱役,报吉谈凶;如乩坛樟柳鬼等,其类充塞。

卯十一 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此非有想一类。谓非同卵生,想中传命者,乃二妄相合,展转互取,故有轮回。罔颠倒属惑,以性情罔昧,与圆明妙性相背,是为颠倒之惑。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此依惑起业。异者,将他作自,取异为同,故名和合异成,即业也。此如世间,背亲向义,谬袭他宗,纳彼从我,相承继嗣,本无有子,乃称有子,本非是父,竟认为父,同异难分。彼此回互,是为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此依业感果之相。非有想相,成想羯南者:谓彼此异质,本非有想,欲成其相,但以二妄相合,竟成其想,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者:蒲卢,亦名踝赢,细腰蜂也。《诗经》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青桑虫,蜾蠃运泥作房,负桑虫纳其中,咒祝曰:类我类我,七日化为其子。桑虫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为异质相成。此皆好为诬罔诱取他人财物,纳为己有之报,其类充塞。

卯十二 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平声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此非无想一类。原为怀怨抱恨,图害而来,怨结莫释,故有轮回。杀颠倒属惑,杀心不止,杀业俱生,反托至亲之父子,而行至怨之杀害,与慈悲忍辱之理相背,是颠倒之惑。 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此依惑起业。怪者,怪诞,出人意外,罕见罕闻之事。父母至亲,竟敢吞食,逆天背理,灭伦乱常,故名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即业也。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此依因感果之相,必由前世受人至恩至爱,反而负恩仇害,怨对相值,报此仇恨,故有此生,非无想相,无想羯南者:初抱为其子,非无恩爱之想,后父母竟遭其食,恩爱断绝,是为无想。出乎意外,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此虽报怨,实属逆罪。 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祠黄帝用一枭,一破镜。孟康注曰: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祠皆用之。今云破镜鸟,恐译人之误。《述异记》云:破镜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此兴孟康注,食父食母,又一不同也,录以待考。初别列类生竟。

寅二 勒成名数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辛初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七终

辛二 示净缘起历成诸位 分四 壬初 正答因果诸位 二 结显清净修法 三 推重初心劝进 四 判决邪正令解 壬初分十 癸初 渐次三位 二 干慧一位 三 十信十位 四 十住十位 五 十行十位 六 十向十位 七 四加四位 八 十地十位 九 等觉一位 十 妙觉一位 癸初分三 子初 结前开后 二 立位翻染 三 示所立位 今初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此明真如不变之体,能随缘成染成净。前约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颠倒十二类生;此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单复六十圣位。故呼阿难,而告之曰: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此即互具也。以类生之众生,心中妄种皆具,一则现起,名事造,余则冥伏,名理具。总括种现互具,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者:此举喻显妄,以真心喻目;一念妄动喻捏目;乱华发生,喻十二类生,各互具颠倒。然清净目观晴明空,本无空华,因捏成有,放手元真。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颠倒二字,指喻中虚妄种现,一百四十四颠倒,但由一心本真,故即具足众妄。妙,指不变之体;圆,指随缘之用。虽随缘而不变,曰真净,虽不变而随缘曰真明,此全体大用。本来妙圆真心,合喻中目字,颠倒,即是一念妄动,合喻中捏字。具足如斯,虚妄乱想者:由一念妄动,本无实体,虽无体本空,而迷位现有,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合喻中乱华发生。是则无边生死,毕竟妄想元空,而净明真心,体本自若;则返妄归真,转凡成圣,复何难哉?初结前开后竟。

子二 立位翻染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此法说。云:汝今要得真修实证,五十五位,直至妙觉,究竟成佛。所得之妙三摩地者,亦是不难之事。三摩地:指耳根三昧,圆教初住,分修分证。位位有果有因,有因有果;前位修因,此位证果;此位复修因,后位复证果。至此无功用道,中中流入,妙觉果海,为满修满证。《正脉》科为正答因果诸位。此云因果,有纵有夺,若纵之,则前前皆为后后之因,后后俱为前前之果;若夺之,则惟佛为果,而等觉以前皆因也。故知旧注于此判证,而不言修,非为确论矣! 于是本因者:指最初一念妄动,为本来诸妄之因,如前文喻捏。元所乱想者:于本来所起之颠倒乱想,种现互具,如前乱华发生,空元无华,因捏妄现,所现非实。而颠倒妄想所起之处,究竟不离真常之心,故于此建立三种渐次,方得妄想销除,颠倒殒灭,翻染成净,则诸圣位,亦从此成立。不是说三渐次位,尽能除灭,必三渐次后,历位修断,方得种习俱尽耳。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净器者:本元净之器,喻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如来藏性,清净本然,全体大用也。除去毒蜜者:喻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也。汤水,喻圆通中定。灰香,喻圆通中慧。洗涤其器者:喻毒蜜虽除,气息尚在,必以定慧洗涤,种习俱尽,然后方可贮甘露也。净器虽盛毒蜜,其体本来不变,故除毒洗涤,堪贮甘露;喻佛果清净心中,堪承最上法味也。二立位翻染竟。

子三 示所立位 分二 丑初 征起列名 二 别释其相 今初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前二句征起,后乃列名。此总标三种渐次者,正明修三摩地,入道之先锋也。列名中六句,皆上修下断意。谓第一欲修习耳根圆通,必要先除助因。助因者:五辛乃助恶之因。第二欲决定真修者:必要先刳正性。正性者:淫、杀、盗、妄,正是性业之罪,当要刳而空之。第三欲增进圣位者:必要先违现业,现业者,以根奔尘,为现在惑业,又感将来生死苦报,当要违而离之。然此三者,前二惟戒,均属助行,后一定慧,乃为正修。所以从凡至圣,从因至果,莫不皆依正助熏修。则知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五位,为所增进。故后结云:如是则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是也。初征起列名竟。

丑二 别释其相 分三 卯初 征名依食断辛 二 深明贪辛过患 三 结名第一增进 今初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初句征起,下明类生,依食而住。求三摩提者,当断五辛,此别详助因,为助成恶业之因,下教依食而住。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全形命,要依四食,方得住持,非同法性身人,则不须食也。是食为界内众生,身命与慧命,安危所系,而修习者,应知检择也。 四食者:欲界人天、修罗及畜生段食,所餐饮食,必有形段故。 鬼神触食,凡遇饮食,但触其气也。色界禅天思食,禅天无饮食,但以禅思为食,非思饮食。无色界,以识为食,既无形色,惟以识定续命,义言以识为食也。此约胜者言。劣如地狱饿鬼,历劫但以业识,不能断命,是亦识食类。他如望梅止渴,悬沙止饥,亦是思食类。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此为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说。佛返问曰:食有几种?外道不能对,因说此四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世间食物,凡有益于身心者,皆名为甘,非局于甜味也;凡有害于身心者,总名为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正明饮食,不可不慎也。是诸众生,求三摩地:指修习耳根圆通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辛菜虽非有毒,实有于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应断绝。 五辛,《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应云兴宜,出乌荼婆他那国。慈愍三藏法师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冬到彼国,不见其苗,此方所无,故不翻也。初征名依食断辛竟。

卯二 深明食辛过患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五辛过患不一,若熟食,则壮相火,发淫念;若生啖,则动肝气,增嗔恚。佛智所鉴,不爽毫厘,物性必然,宜敬信而戒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此天远鬼近过。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然善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乐闻法,因嫌其臭秽,不肯亲近,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唇吻,常与鬼同住。因天仙远故,福德日见消除,饿鬼近故,长无利益之事。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此无护遭魔过。是食五辛之人,发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圆通。既要习定,不能断辛,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上招饿鬼,此引魔王,其过转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现作佛身,来为说法:乃谤持戒,为小乘道,非诽也毁犯也禁戒。赞叹三毒无碍为大道,大雅不拘于小节,大象不行于兔径,说淫、怒、痴,即戒、定、慧。信是魔说,无恶不作。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此成魔堕狱过。上皆现在恶因,依因定必感果,命终之后,自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咸资有漏,享受魔福,福尽祸生,直堕无间地狱。二深明食辛过患竟。

卯三 结名第一增进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修习圆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断五辛;果能永远断除,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增进,初学修行渐次。问:五辛何以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答:五辛为助恶之因,助淫、杀、盗、妄,四重律仪之因:熟食发淫,为淫欲助因;生啖增恚,为杀生助因;纵能宣说十二部经,无非贪求,名闻利养,妄谈般若,又为盗妄助因。是虽辛菜,能断不食,即除助恶之因宜矣!初除其助因竟。

寅二 刳其正性 分三 卯初 征名先断淫杀 二 示以进修余戒 三 详明利益结名 今初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初句征正性。谓淫、杀、盗、妄等,上之五辛,但为助发之因,今此正是彼恶之业性;乃生死相续,正业之性也。阿难!如是众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之位,须要将此正性,刳而空之。刳空之法,先要精严受持清净戒律,而后工夫,方能入手,得三摩地,所谓因戒生定也。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然戒法虽多,淫杀为最,必须永断。不惟执身不行,要且执心不起,方为真断。此中特指淫心者,以一切众生,皆以淫欲,为正性命,又为修三摩地,之大障碍故。永断者:种现俱尽,如枯木不萌,寒灰不焰也。 不餐酒肉者:以酒能乱性,恐成助淫之阶,而肉必伤生,实为杀害之本。即虽素食,但遇生气之物,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不得便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阿难下,显示应断。是修行人,原为超出三界,不断淫欲,及与杀生,而能超出三界者。断无是理也。初征名先断淫杀竟。

卯二 示以进修余戒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如来常以淫欲过患示喻者,以淫欲之害大矣!故又嘱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毒蛇践之,则必遭其毒,乃至丧身失命;贼而曰怨,遇之则必报其仇,甚至劫财夺命;然其为害虽酷,但一身一死而已,而淫欲之害,则法身慧命,永劫沉沦无间。一日之中,而受万生万死之报,而修行之人,岂可忽哉! 先持声闻四弃,杀、盗、淫、妄,四波罗夷罪。此云弃,犯之永不共住,永弃佛法海外。比丘尼四弃之外,再加四弃,触、八、覆、随,谓之八弃,以妨淫习也。执身不动者:身口七支,皆不许犯,非不执心,因力未充耳。譬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小既能持,更进于大。故云:后行菩萨,清净律仪。菩萨大乘人,力量大,清净律仪,乃大乘戒。从心止绝,一念不生,故曰执心不起。

卯三 详明利益结名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远无有相生相杀之业。淫心断则不相生,杀心断则不相杀。偷谓窃取,劫谓强取,偷劫既已不行,而于世间,无有负债之业累。偷劫亦兼妄语,如矫现威仪,希求利养,妄言证圣,求彼礼忏,贪其供养,同于偷劫。还债因负累,既无负累,故不还债矣!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首句蹑前持戒,是清净人。次句表彰大定,修三摩地。定是正行,戒为助行,以显因戒生定意耳。此科,文是圆教相似,又因定发通,是人修定,便能发相似五通。父母所生之身,即以肉眼,相似天眼通。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观见十方,周遍无遗,亲睹于佛。即以肉耳,相似天耳通,闻佛说法,而亲奉圣旨者:亲奉如来旨意也,相似他心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界;相似神足;宿命清净,相似宿命通。却能三世无碍,故曰清净,因得宿命,永不堕三途,艰难险阻之处。《正脉》云:肉眼观见十方,即色阴尽相;后文云: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是也。按位当在初信。齐小初果,旧判观行,于后违经,至阴魔中详辨。今并别判,勿泥旧闻。次四句受阴尽相。后文云: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又云:得意生身,随往勿碍。今言睹佛闻法,又言亲奉,则须亲到,非遥见闻,而下得通游界,则愈与后文合也。按位,当在二三两信,齐小二果。末二句,想阴尽相。后文云: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今言宿命清净,则明是去尘垢,而照生死也。又言:得无艰险者:既以彻通宿命,除己愿力,永不误入恶趣,所谓离诸生死,险难恶道也。按位,当在四五二信,对小三果,此之业报,略假戒为助行,全本耳闻,妙定修发,通该十信前五,备显六根清净。观见十方,则眼根清净;闻法亲奉,则耳根清净;得通游界,则鼻、舌、身根清净,以三皆合知,相依远到也;宿命无难,则意根清净。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正脉》云:此中前半,以诸戒助成正定,即观行位。后半即齐五信,并小三果。在圆通中,方至动静不生。是则第二增进,乃对上第一,故名第二。又对上初修不定,故以决定修行,渐次增进释之。二刳其正性竟。

寅三 违其现业 分三 卯初 征名承戒修定 二 结解即获法忍 三 由渐入顿结名 今初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此释违其现业。现前六根,所缘六尘境界,起惑造业也,故曰现业。而违者,即旋根脱尘之义也。然此三渐次中,前二皆蹑持戒,以为助行,是因戒生定。此蹑圆通本根,以成正修,是因定发慧。由是正助兼具,故能安立下之诸位也。此中违其现业者,即前第二决定义中,逆彼无始,织妄业流者,是也。即就耳根,不许出流闻尘,而使入流照性。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即前科上半,所持诸戒。而特申心无贪淫者,以其为四重之首,坏定之魁,警人必除之意,因前持戒。故得离尘。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即于外六尘境界,亦不随流放逸。然言不多,弗许绝无者,以根中虚习未尽除,而尘影犹存,但以无漏,而熏有漏,非全无漏也。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此正明尘亡根尽。首句承上云,不多流逸,足见亡尘之功未纯,此因不流逸,因之加功进步,反闻照性,而得不流逸,旋复本根,自归元明。尘既不缘:按耳根圆通,此当入流亡所,动静不生,根无所偶,偶即对也,既无对则根亦不立。按耳根圆通,此当闻所闻尽。至此六根反流,全归一闻性,无复见、闻、嗅、尝、觉、知,结根之用,故曰六用不行。此正入一亡六。所谓但得六销犹未亡一,小乘涅槃,正当此际。按位,当在七信,齐小乘四果。 《指掌疏》违其现业即在此。现业有二:一流逸是现业,不多则小违。二六用是现业,不行则全违也。初征名承戒修定竟。

卯二 结解即获法忍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正脉》云:此即尽闻不住,所证境界。首二句,即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正由不住内自觉境,法执荡然,故融及世界,无有情器之分。皎然:洞开之貌。下喻但表明彻,盖明月在有碍物中,不能透彻,便如二乘明内境,不能与外法融通也。今菩萨觉所觉空,表里洞彻。故如月在琉璃,岂有不透彻者乎?此当八信,相似色自在也。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正脉》云:此即空觉极圆,所证境界。前方空智,此复空空,既不为智所劳,亦不为空所缚。故身心快然,极为洒脱,盖法身荡然,真心廓尔之意。妙圆者:无缚故妙,无碍故圆。平等有三: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二有情、无情,同体不分。三自心、生、佛,吻无高下。获大安隐:此当九信,心自在也。以身心一如,身亦心也。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正脉》云:此则显然全同寂灭现前,但彼约自心,此约佛理,二义平等也。密谓秘密,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之境也;圆谓圆融,交彻互摄,重重无尽之境也;净谓清净,明相精纯,纤尘不立之境也;妙谓神妙,一切变现,皆不为碍之境。此四佛境,现菩萨依正之中,此当十信,相似慈云,覆涅槃海也。盖圆顿理融,故令似位,全似分证耳。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正脉》云:此之结尾,是预许后之诸位,故言从是渐修。即者速也。即获者,犹言不久当证也。无生法忍:即初住所证圣位,通指彻于等觉也。温陵曰:《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此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吴兴曰: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二结解即获法忍竟。

卯三 由渐入顿结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此结名第三增进,实由前第二增进而来。前但得五信三果,未至无漏;今则由渐入顿,解除根觉空灭诸结。如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而至得无生忍也。初渐次三位竟。

癸二 干慧一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此位分明,束前渐次中,所含十信,总成一位。而孤山说,合十信为干慧,理在不疑。但亦圆满成就之意,有人非之者,以见通教,干慧名同故也。不知此乃借通名圆,自应依之。阿难!如是,依三渐次,精勤修习之善男子,由二渐中,正性刳空,淫心永断。至此,则断性亦无,故曰欲爱干枯。由三渐中,现业违背,六用不行。至此,则根境不偶,心境绝待,种现俱销,三界生缘迥然不及也,故曰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残质:谓最后之身。不续:谓后有永断。续生以欲爱为因,根境为缘,今既干枯不偶,因缘双绝,果报无托,故不续生。此束前七信,三渐前半止,但明干义。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此束后三信,而显其圆满成就也。执心虚明:即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所以外无尘障,内无根碍。三渐后半,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即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此即虚明无障碍也。至此,则纯是人空智,与法空智。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者:人法双空之智,增明圆满,俱空之智,即三空之智现,而照用遍界,故曰蓥十方界,蓥犹饰也,以智慧庄严十方报土。如三渐中云:妙圆平等,获大安隐者。二句明慧义,因此干有其慧,故名干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出其得名所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而习气最细。今言欲习初乾者:指欲爱最细习气即断性亦无,亦得干枯也。未与如来,真如法性,流水相接者:谓未破无明,未会亲见法身真理,是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若至随分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则与法流水接,定慧均等,则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矣!二干慧一位竟。

癸三 十信十位 分十 子初 信心住 二 念心住 三 进心住 四 慧心住 五 定心住 六 不退心住 七 护法心住 八 回向心住 九 戒心住 十 愿心住 今初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此十信位,名与常途全同,论义则与常途迥别。今科名从十信,而义唯遵经,销归初住耳。后初住明言,发此十心,又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故孤山说:为初住开出,理无可疑。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者:此心指十信满心,因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此心,亦即干慧后心。中中流入有二释:一、于闻性之中,用中道观智,无功用道,逆法流水而深入,以后位位,皆不离中道故。二、即以此修证圆通之心,用中心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中中流入妙觉果海。 圆妙开敷者:中中流入时,仍是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如莲华之层层渐开也。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者:此两句明乘此心开意解,益加增进,且此圆通妙性,既到干慧后心,已发真妙圆,一登此位,是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第二妙字下,应有圆字略也。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者:此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已经亲证实到。信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妙信常住:决定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妄想荡涤,灭尽无余矣!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妄尽真纯,中道理彰,亲信此理,信心坚固,常住不退,故名信心住。

子二 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首二句全蹑前位。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表非相似位之信。可证此信位,是初住开出。因妄想灭尽,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 下文方是本位念心,由前一切圆通故,五阴不能覆,十二处不能局,十八界不能碍。一切诸法,悉皆圆融通达,融会贯摄。如是乃至过去六句,明念心功用。念者忆念,不惟现在生中,应断之习气,忆念无忘,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正脉》问:入住菩萨,何有舍受之事?答:圆顿人,不取变易,常于分段,得大自在故也。此属宿命、漏尽二通。五根中念根故,结名念心住。

子三 进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初二句摄信心住。从真妙圆,中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次二句以成就精字,合成精进二义。盖精明,即如如之智体,真净,即如如之理体。今言以精明,进趣真净,即纯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正脉》问:理智一如,何言进趣?答:体虽无二,而方便随顺,不无趣相,所谓不趣之趣,性不碍修之旨也,故名精进心。

子四 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以前位以如智契如理,是双兼理智而成,此位别约智成。承上进趣真净,故得心精,时时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以即用也。盖前干慧地有云:纯是智慧,正明初得相似,惑智尚未融化。至此则曰:纯以智慧者:乃精真发化,一切惑习,无非智慧。此随分觉所得之真智真慧也,故名慧心住。

子五 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位别约理成,首句蹑慧心住也。意谓虽执持智慧精明,若无定力以执持之,则妄念起,而寂湛不能周遍,正念失,而寂妙不能常凝。盖无寂之照,如风里之灯,无照之寂,如暗中之目;今以定力执持智明,故寂湛者得以周遍,寂妙者得以常凝。如《清凉》云:智周鉴而常静,用繁兴以恒如,此之谓也。然既曰常凝,无有不定时也,故名定心住。 《正脉》云:以上五位,属五根,如果木之种植,根于地也。下五位属五力,如果木结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用也。

子六 不退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进力也。首二句双蹑定慧,则定慧偏枯,多遭退失,故此则定慧相资。定光发明者:定功极而慧光发明,乃以定发慧也。明性深入者:慧性明而定力愈深,而以慧入定也。定慧等持,惟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子七 护法心住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定力也。首句蹑前进力。心进安然者:显非事行,为有功用之进修也。乃是自心寂照双流,任运前进,故曰安然;不假用力之意。而能保护任持,不失定心。然保护任持何法,即如来藏,清净本然之法。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者:即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相接续,正由定力冥周,故能与诸佛如来心精通吻,乃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故名护法心。

子八 回向心住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慧力也。首句即觉慧增明,而得保持不失。妙力,即妙慧之力用,能回他佛慈光,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他佛心佛,心光佛光,互相回向,究竟心佛不二,不妨自他历然。 犹如两镜,光明相对。彼此光明,互相对照,光内现光,影中含影,故曰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摄相入,重重无尽。回向有二义:回向他佛,是向佛道;回向自佛,是向真如。证极真如,即成佛道,二而不二,故名回向心。

子九 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信力也。首句蹑上位,明心光佛光,潜通冥应,故曰密回。他人看不见,乃属自己智境。到此位,即获心光佛光,常凝不动,而与无上妙净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失,而漏落于有为。若一念漏落有为,即名破戒,所谓心地大戒,故名戒心住。

子十 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念力也,愿即心念故。住戒,指上位安住无住戒体;自在,属本位。能从体起用,发大自在之用。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所云随愿者,愿去何国,一念即能便至。所谓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以戒根清净,所去之处,无不随心满愿也。故名愿心住。又通论十心,前六修自心,后四合佛德矣。三、十信十位竟。

癸四 十住十位 分十 子初 发心住 二 治地住 三 修行住 四 生贵住 五 具足住 六 正心住 七 不退住 八 童真住 九 王子住 十 灌顶住 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此十住位,生佛家而为佛子,经中全显,生法王家,亦是安住华屋,依秘密藏,无住为住,乃名十住。 阿难!是善男子:指前十信位已满之男子故称善。以真方便:即耳根圆通,文殊选根偈云: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若不修耳根方便,则终不能发;因修证耳根圆通,方能发此十心妙用,此皆指前十信位也。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者:即前十用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则十心一心,本无二体。前云十信位,是初住开出,此知初住位,是十信合成。名发心住者:元因发此十心,圆成一心故也。又此菩萨,三心圆发,万行繁兴,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也。

子二 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首句心中,即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中,谓依此妙心,发明妙智。以妙心,喻如琉璃,清净皎洁;以妙智,喻如精金,具足精华;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者:以者用也。妙心,即十用涉入之一心,此心即系真如之理,既发明妙智,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一切诸行,由斯履践;如建楼者,先平地基,治即平也,故名治地住。如中阴,乘彼业力,结为境界,于中妄成,依止之处。

子三 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者:即前履以成地之心,以心即智,亦即始觉;以地即理,亦即本觉。同一觉体,智照于理,理契于智;若智若理,互相鉴照,故曰涉知。俱得明了者:即理智俱得明了也;故能得游履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一切皆无留碍;广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速疾,山壁不碍。

子四 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与佛同者:指上位所修妙行,与佛行相同,故得领受佛之真如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此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义;必要自己业,与父母业同。则中阴心相体信,冥然相通,故曰阴信冥通。若以法说,以己智求佛智,佛之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谓阴信冥通。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故曰: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子五 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上位入如来种,即是游诸佛正道之胎。永嘉云:潜幽灵于法界,即此义也。亲奉觉胤者:谓亲揽诸佛权实二智,则为得大觉法王之真胤矣!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喻如胎中,五位已成,人相完全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

子六 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首句蹑上句,权智外现曰容貌;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曰如佛。心相亦同者:以权资实,内照真如,为心相圆满,亦皆如佛,故曰亦同。成正知见,故名正心住。

子七 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首句蹑前外貌内心,皆已肖像。合成者,表里如一,同佛身心也。日益增长者:即道胎日益月增,渐渐长成,时刻无间,故名不退住。与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实异,彼但信心不退,此则住道不退也。

子八 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前位身心,合成增长,十身灵相,自应具足,盖十身者,卢舍那也。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又如来身,自具十种身。温陵曰: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十身中:菩提、法、智属于内身,余皆属于外身,此乃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按《华严》八地方具十身。今经八住即具,二经皆属圆教,固应前后互融也。童真者:菩萨虽得是身,具体而微,未大显著,犹如胎满,初生六根,四体虽具,而纯璞未散,故名童真住。

子九 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首句蹑前:形已成,胎已出,亲得为佛之嫡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

子十 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首句蹑前位。虽亲为佛子,年龄幼小;今渐长成,故日表以成人,可当大任。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恐其力不胜任,且先分少分,试其能力如何耳。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 盖大王者,即是金轮王,为四大部洲之主;刹利者,即粟散王,乃一国之君;故金轮王之子,称太子。刹利王之子,曰世子。若据金轮王灌顶者,《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罗缦,奏诸音乐,取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 彼第十法云地,方受是职,今十住位,亦名灌顶者,此约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表以成人之道,亦分得此名耳。非同彼经十地之灌顶也。 温陵曰: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法王子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顶王子。四十住十位竟。

癸五 十行十位 分十 子初 欢喜行 二 饶益行 三 无嗔行 四 无尽行 五 离乱行 六 善现行 七 无著行 八 尊重行 九 善法行 十 真实行 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此十行位。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今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摄物利生,所谓念念具足诸波罗密也。然行门虽多,约之不出十度;后五度,慧度开出。 阿难!如是修习十住之善男子,既已灌顶受职,成为诸佛真子,且而具足无量无边如来藏中称性功德,而行施度。如《华严经》云:随诸方土,有贫之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肉不吝;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为十方随顺也。 结名欢喜行有二:一者、见有求乞者,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倍生欢喜;二者、随乞施与,令诸众生,悉皆满足,生欢喜心。所谓自他俱利,机应皆喜,名欢喜行。

子二 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此戒度。乃以戒德感化,而善能利益者:戒德备于己,感化成于外,即所谓不言自信,不化自行,不劳费力,而利无不周矣!《华严》云: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乃至菩提涅槃。又自得度,令他得度,乃至自快乐,令他快乐。凡有十句,皆双标二利,故名饶益行。以戒德而饶益也。

子三 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此忍度。《正脉》云:《华严》首标,此菩萨常修法忍,彼名无违逆行,即无违拒也。凡有辱来,违拒不受,即是不忍,今无违拒,即是忍。《华严》谓:无量骂辱、打辱,皆能欢喜忍辱是。今言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者,亦《华严》云:菩萨思惟,自身苦乐,皆无所有,即自觉也。又云:我当了解,广为人说,即觉他也。 自觉觉他,他无违拒,嗔恨无从而生。自无违拒,甘受外辱,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空,亦不生嗔恨;是知无嗔恨,方为真忍辱也。

子四 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此进度。种类出生,谓十二种类,随类化身,处处出生,广行教化,菩萨行愿,精进无尽,故穷未来际。既能穷未来际,则三世平等普入;既能种类出生,则十方悉皆通达,是则竖穷横遍。夫种类出生,即第一心;尽未来际,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十方通达,即广大心。四皆无尽,故结名无尽行也。

子五 离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禅度。一切合同,种种法门者:以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即以一念定心,持种种法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得无差误者:故能随类说法,对机受益,千难交攻,其智不昏;万机并赴,其心不扰;故得无差错误谬。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未免差误,是为乱心。今一念定心,寂而常照,故名离痴乱行也。

子六 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此慧度。下四度从此开出,合成十度。此一多无碍,同异俱成。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异即是事,以理能显事,则以一理之中,显现一切事相,即一能现多,理不碍于事也;以事能显理,则于一切事相,各见全理,即多能现一,事不碍于理也。名善现行者:明此菩萨,于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矣!

子七 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方度。即大方便力之所运用。如是指善现,理事无碍,固如是矣!此明事事无碍,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也。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十方界,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二俱不坏其相;谓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互不留碍。《正脉》云: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留碍于大也;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留碍于小也。结名无著行,一有执著,安能小大并融如此。三祖云:‘极大同小。永无边表;极小同大,亡绝境界。’永无与亡绝,即无著也。

子八 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此愿度。《华严》云:此菩萨于大乘愿,不退转故。种种现前:蹑上不惟理事,与事事无碍,而菩萨妙行,无不具足,悉得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者:随举一行,咸皆到于最上究竟之处。言第一者,即最上义;波罗密者,即究竟义。又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也。 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此岸众生,至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息。今经称第一者,即此义也。结名尊重行者:以行至于此,诚为可尊可重也。《华严》云:难得行,如世间尊重之物,甚为难得也。

子九 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此力度。谓此菩萨善能身体力行。如是,指前种种法门,咸是第一波罗密多。于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圆融无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者:此明其建立利他之教法也;遍历十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而一言一行,可为轨辙;可为法则,故名善法行也。

子十 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一一皆是者:蹑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诸行究竟,皆是一真实相也。清净无漏者:谓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诸有漏法。一真无为者:谓非劬劳于权小,肯綮修证,有为功用。性本然故:作二句之由,意谓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其性由来清净,不待浣之而始净,元本一真,非待修后而始真;所以性本然故,名真实行。五十行十位竟。

癸六 回向十位 分十 子初 离相回向 二 不坏回向 三 等佛回向 四 至处回向 五 无尽回向 六 平等回向 七 等观回向 八 真如回向 九 解脱回向 十 无量回向 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回向十位,回佛事而向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即真如,具足佛道众生,准《华严》回向,即是发愿。圭峰大师云:回向不出三处:一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三回向众生。今经文简略,各有隐显。如众生显,余二则隐,佛道真如,隐显亦然。显者,正当发挥;隐者,亦以意含,非全无也。故此经与《华严》文虽不类,而旨无不合也。 此位菩萨,以前十行,涉俗心多,今以愿济行;若有行无愿,行不究竟。阿难!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显同显异,现界现尘,则其神通,已满足矣! 八行种种究竟,九行成佛轨则,已成佛事矣!十行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矣!一真无为,则藏性之用,已精真矣!远诸留患:是总摄十行。以十行既备,圆成双超空有之行,界内不为著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亦即双超世出世间也。以上皆属前文,此下方成本位。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者:以其正当度生时,即灭除度生之相,此即双超空有之中道。正当度生时,此不落于空;灭除度相,此不著于有;正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义。应无所住,即不住一切相,此灭除度相也;而生修行度生之心,此当度众生也。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生之相,如《正脉》所云:回有为行,入无为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趋向真果也。二句各说,同成趣真之意。 《宝镜疏》云:度生之法,须识即相离相,中道妙义。不落二边,方为可耳。由其即相故,当度众生;以其离相故,须除度相;以其回无为心,则不著离相而落空,故能救护众生;以其向涅槃路,则不著即相而滞有,故能离众生相。此则第一、即相离相,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二 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次明有为无为,中道妙义。坏,即上灭除,可坏,即上度相;即坏其可坏,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也。远离,即能离,诸离,即不见我为能离,亦不见他为所离,亦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谓诸离。并此诸离,亦复远离,既远离诸离,故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也。所谓涅槃不安,生死不立,善获中道;虽知一切法空寂,而不欲于空起心念。结名不坏者,不坏度生事业,依旧广行布施。此则第二,即有为无为,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三 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次明本觉妙觉,中道妙义。本觉湛然者:本觉心佛,显现湛然,觉海澄停;如《华严》谓:广大清净也。觉齐佛觉者:觉指自己本觉,齐佛觉,谓与诸佛所证妙觉齐等,无有二相。结名等一切佛者:指自身本觉法身,与十方诸佛法身,无有高下。如前文所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也。此则第三,即本觉妙觉,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四 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次明因地果地,中道妙义。精真者:因地心也;佛地者:果地觉也。发明:即开发了明。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正如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量刹土也。结名至一切处者:即尽佛境界之意;《华严》此位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而后言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此则第四,即因地果地,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五 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次明依报正报,中道妙义。世界即所至之处,依报也;如来即所等之佛,正报也。前二位,虽觉齐佛觉,地如佛地,犹有自他之分;今称世界如来者,即自他融一不分也。 互相涉入、得无挂碍者:如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轮。如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珠趣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摄,主伴交参,故得无挂碍也。

名无尽功德藏者:《华严经》云:住此回向时,得十无尽藏:一见佛、二闻法、三忆持、四决定慧、五解义趣、六无边悟、七福德、八勇猛智觉、九辩才、十力无所畏;以如是等,皆无尽故。此则第五、即依报正报,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子六 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次明理事一多,中道妙义。盖同佛地者:明理一也;各生净因者:明事多也。意谓于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则一也;因而曰清净者,皆成真因也。依此真因,展转扩充,名曰发辉,从因克果,直取究竟涅槃之道。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者: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有异名,其体本来无二,故曰平等;能生无上道果取涅槃道故名善根。此则第六,即理事一多,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七 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次明自身生身,中道妙义。真根既成:指前位,随顺平等善根;由此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故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本性,即本觉之佛性。众生所具之佛性,与我本来同体,此即起同体大悲心,回他向自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者:我性既已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岂可遗失众生,而不度哉?此即回自向他也。是名随顺平等大悲心,观察众生回向。此则第七,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子八 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次明真如变不变,中道妙义。上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也;约真如随缘义;皆我本性,离一切相也,约真如不变义。下入本位。惟即与离,二无所著者:不著,即超有也;不离,即超空也,若言即一切法时,而复离一切相;若言离一切相时;而复即一切法;若言随缘时,而复不变;若言不变时。而复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则第八,约真如变不变,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九 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次明无缚无脱,中道妙义。首句即上位,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已得与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无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下入本文,然真如体遍十方,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自应同彼,于十方界,得无障碍,成就普贤身、语、意业,精进自在力,乃至成就普贤行愿,弥满法界;前位住理无碍,此位理事与事事二无碍矣!结名无缚解脱,即入法界,不可思议解脱。此则第九、即无缚无脱,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十 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次明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性德圆成者:承前二位而来,八无著,得性德之全体,九无碍,得性德之大用,体用备具,故曰性德圆成。孤山所谓:三德妙性圆成。无著,即般若德;无碍,即解脱德;无量,即法身德。法界量灭者:良由体无不遍,用无不周,随举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毛,皆等法界,一一无有限量;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此则第十,即法界有量无量,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通结前十回向,以三处区分,显有差别;而实位位圆满中道:一悲不碍智,二智不坏悲,此二回向众生;三本妙合觉,四因果同地,五依正互融,六性修双即,七自他同根,此五回向佛道;八即离双超:九真俗自在,十体用圆极。此三回向真如。六回向十位竟。

癸七 加行四位 分二 子初 结前起后 二 别明四位 今初

阿难!是善勇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修习正定,始后干慧,终于十向,不住妙悟,有向上之心,并丈夫之气,虽炽然修行,不住于相,能起无修证之修证,位位备历,故曰: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此结前也。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以余乘教中,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前于干慧,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真圆。经历信、住、行、向,次成四种加行。妙者,愈增于妙,圆者益极于圆,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 盖此四种,名为加功用行,乃入道要门,始终地位,皆以增进,渐次深入;如下文所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如渐次中,非加行莫入干慧,乃至等觉,非加行莫入妙觉。今独于十向之后,列四加者,以显十地之法尊胜,非此莫能进入,此开后也。

子二 别明四位 分四 丑初 暖地一位 二 顶地一位 三 忍地一位 四 世第一位 今初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此别名四加,泯心、佛而灭数量,拣异唯识,位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观法。今经但以心佛对辨,而成四位。暖地犹云:佛即心;顶地:心即佛;忍地:即心即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以心摄众生,佛摄真如,是总摄十回向三处也。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者: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证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将发未发,故曰若出未出。喻如钻火然木,火譬初地,本觉智火,本来在木中;木譬无明,今本觉智火,欲出未出,无明之木;将然未然。加功至此,喻如钻火,欲然其木,先得暖相现前,名为暖地。龙牙禅师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丑二 顶地一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成其初地,佛觉之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体观自心,即佛境界。而心相未能全忘,为若依;心相垂尽,为非依,喻如登高山,其身已入虚空,不过脚跟未离山顶,下有微碍。今下有微碍,故曰若依,身入虚空,故曰非依。碍而至于微,而心相亦复无多也。故结名顶地。

丑三 忍地一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暖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是心、佛犹存二相。加功至此,则心佛二同,所谓即心即佛也。佛觉泯为因心,因心泯同佛觉,虽心佛历然,而因果融即,常于加行心中,见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彻自心,故曰:善得中道。但将证未证,心中明了,吐露不出,喻如忍事之人,若欲怀之于心,便欲诉向于人,有欲出之于口,又非可以话会。故曰: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丑四 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者:暖地中,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中,虽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数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数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数量;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迷觉二字,双贯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谓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觉中道者:亦非觉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证之中道也。今则不但无迷,亦且无觉,下无己心,上无佛觉,若心若佛,二无所目,则数量俱销,心佛双泯,犹云非心非佛也。 南泉云:莫认心认佛,认得亦是境,古人唤作所知愚。马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结名世第一位,此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而于一念中,法尔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说虽次第,行在一时,所以名为妙圆也。七加行四位竟。

癸八 地上十位 分十 子初 欢喜地 二 离垢地 三 发光地 四 焰慧地 五 难胜地 六 现前地 七 远行地 八 不动地 九 善慧地 十 法云地 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地有多义,略约二种解释:一、成实义:谓地地皆以真如实相为体,坚固不坏。二、发生义:谓地地皆发生佛地功德,大用重重无尽。温陵曰: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问:四加行亦皆称地,与此同耶异耶?答:非同非异。何以谓之非同?功德超胜故;何以谓之非异?同为趣进妙觉之因地故。据前四卷末,如来但立因果二地,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则,但以修习圆通本根为因地,而以佛究竟妙觉为果地,中间皆圆成果地之位也。

阿难!是善男子,于世第一地,善能成就,则障初地,一分无明,豁然顿破,而如来三德秘藏,全然圆证。于大菩提:即无上菩提,不出三藏全体,十玄妙用。此菩萨位居分证,不云成就,但是通达。而善得者,即现量亲证,不离自心,通达佛觉故。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二句,即释上二句,以自心本觉,与诸佛妙觉,融通无二,能尽诸佛,微妙境界。即前文所云: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也。此不但通达,而且尽佛境界,如三世诸佛,所应得者,我已得之,如一切众生,所本具者,我已证之;是故极生庆快,名为欢喜也。

子二 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指九界之性;前位觉通如来,即九界之异性,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虽同一佛境,而此境未亡,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因对异说同,异固是垢,同亦是垢。所以于无间道中,无修而修,定慧双流;解脱道中,无证而证,并将此同性亦灭,是谓离垢清净,故名离垢地。

子三 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者:前位同性亦灭,细垢已离,但未至离离;今将离垢之离复离,是为净极。明生者:譬如古镜重磨,垢尽之后,更加拂拭,则净极明生,真觉显露,灵鉴无碍,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是名发光地。

子四 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明极者:蹑前位。光明始生,未至明极,此位妙明极盛,觉智增长,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而言觉满者:明其称性故,所谓觉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前云:寂照含虚空也。名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烁绝之胜用而已。

子五 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地前智名异,地上智名同。初地觉通如来,异性灭,惟一佛境,即同也。二地复经同性亦灭,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再经两地之修证,则前之异同,至此则杳不相及。及尚不能及,况超胜乎?故名难胜地。唯识谓此地,真俗两智,行相违合,今令相应,极难胜故。

子六 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从初地至此,销异灭同,明生觉满,复超同异,凡情圣解,悉已铲除。有为功用至极,即契无为真如也。性净明露者:真如妙性,本来清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当在八九两地;而八地,真无功用,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但约性显,而名现前也。

子七 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真如本来无际,望之不见其影,穷之无有分量;今言尽际者:即所谓尽其实际,于无际之际,迥超极造,故名远行地。

子八 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承前既已尽际,乃得全体。一真凝然、湛寂不动。动即变动,而如理精真,无有变动,菩萨当住此地,遍观诸法,诸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尘一毛,一一无非真如自心。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名不动地。

子九 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正脉》云: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华严》、《金光明》,多指功行,而本经惟说本真,自体自用。前位,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位,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十玄业用,皆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即法界无障碍智也。问:‘七行之尘界互现,五向之依正互涉,与斯何异?’答:‘七行方有是愿,未说亲证本真,自体自用,法尔本具,显现发挥也。’《华严》、《唯识》、《金光明》、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余谓说法,固可以说为发用,然方是大用中一用耳,故明用,不遗说法,而说法,岂尽大用耶?余地既皆不尽同,此何必同乎?故须具十玄,方为称真之用,然亦岂遗说法哉!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阿难!是诸菩萨:诸者众也近指,四加以至于此;远指,该前之四十一心。从此已往:往者去也,即自九地以去,后三位也。不可指前,若指前,应言已还,且下文意,亦复指后。修习毕功,功德圆满者:谓言修习之功行,于兹已毕,出世之功德,亦称圆满,此去只论证,不论修。亦目名也此地,为修习位:显修习之功,终极于此,故另结之,以清眉目焉。

子十 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妙是法,阴云是喻。谓真慈普被,弥满成阴,妙智大云,叆叇密布,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良以慈阴妙云,是十地圆满之因德,涅槃性海,是十地将证之果德。涅槃梵语,此翻多义,今略取圆寂之义,谓真无不圆,妄无不寂。即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依不生灭之根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趣涅槃果海,到此将证未证故,但曰覆也。结名法云地,以慈智是法,云字该摄阴字,仍是双举法喻以结之。八地上十位竟。

癸九 等觉一位 分二 子初 正明本位 二 出所得慧 今初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此正明本位。《起信》等诸经论,十地后不开此位;在法云地,即谓方便满足,始觉还源,本始合一,得智净相,乃合入十地耳。 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齐佛际而破生相。如来逆流者:谓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修因克果,此就断果言之。若就智果言之,则如来出菩提觉际,而菩萨入菩提觉际,彼此正当相交,故云觉际入交。 《正脉》云: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剂正齐,但有顺逆之不同耳。譬如入海探宝,前商已得诸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耳。 温陵曰: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相齐,故名等觉也。

子二 出所得慧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阿难!从干慧初心,中间所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是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解脱道前,无间道一分,至坚利之慧,能破最初生相无明之惑体;是等觉位中,方始获得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宝镜疏》云:此经始终,有二干慧名,古来诸疏,议论纷纭,全无定准,致令后学,亦无可据;良由未悉本经之的旨耳!盖九界众生,咸因三种业流,致有五住烦恼,以感二种生死。五住者:所谓欲爱住、色爱住、无色爱住、见一切住、无明住也。三种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也。以前四住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断;后一无明住地,即无明流,感变易生死,至佛果乃断。

以此论之,则前干慧,乃是金刚初心,先断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者也。以故经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自初信之后,即志断无明,但其积习深厚,故历五十四位,至等觉,金刚后心,生相无明才干,以此定慧坚强,方始永断,故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也。 温陵曰:前名干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名干慧,以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水接。吴兴曰:以障妙觉,无明初干,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也。

癸十 妙觉一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如是,指始从干慧,终至妙觉,重重单复十二,方能穷尽,妙觉果位。单七者谓:一名一位为单。如干、暖、顶、忍、世、等、妙之七者是也。复五者,谓一名十位为复,如信、住、行、向、地之五者是也。以其单有七重,复有五重,故言重重单复十二也。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尽者,穷极之义;众生迷真起妄,从此法界流,菩萨返妄归真,还归此法界,穷源极证,始本合一,能所双亡,方为尽妙,名究竟果觉,得成无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等觉,只但称齐,始本尚未合一,今于最后一刹那间,证入斯位;但惟本觉,无别始觉,寂照一如,理事相即,三如来藏性之体全彰,四无碍法界之用显现,穷玄极妙,不可思议。成无上道:成就三菩提,三涅槃,至极无上之道也。初正答因果诸位竟。

壬二 结显清净修法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是上来,耳根圆通,称性起修,所经之种种诸地,皆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所建立也。盖金刚观察者,体用双举也。金刚,即藏性之体;观察,即藏性之用;此正藏性全体大用也,亦即首楞严定之体用也。如前所谓,金刚王宝觉自分证位中,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由是位位,转入转深,而至等觉,金刚后心,完全皆是用此,金刚观察之力,内照之功所成也。如幻十种深喻:如观音自陈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亦即文殊所谓: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故如来结云:是种种地,皆用金刚观察,如幻三昧也。 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此中喻虽有十,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古德有云:修习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者此也。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是自性本具圆定,即根中不生灭,不动摇之性,是天然本具之定体,而能照见于此,是为微密观照,圆解大开,于是称性起修,于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前文问答,皆无是名。

如《庄严论》云:安心于正定,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所谓毗婆舍那。《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 今详此经语气,似不全同彼意,毗婆舍那,全归修意,盖是不离自性本定之中,双用即定之慧,与即慧之定,亡尘照性,定慧双流。无修而修,拣彼凡外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拣彼权小新成之实证。故曰:‘清净修证。’从三渐次中,悟圆理,而起圆修,渐次深入,究竟宝所矣!二结显清净修法竟。

壬三 推重初心劝进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通结一经,大定之始终。自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如来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然后逐答阿难所问三名。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文至此处,是禅那证位,故云如是种种位次,皆以三增进故。正助熏修,从始逮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三增进,乃为证楞严之最初方便矣!

善能成就者:先从大开圆解,悟明根中不生不灭之性,即是首楞严天然本具之定体。然后蹑解起行,依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从耳根下手,一门深入,中间经历,信、住、行、向、地,四加等觉,五十五位;无修而修,不妨幻修,无证而证,不妨幻证,于本无渐次,深入之中,不妨幻立渐次,而深入之。真菩提路者:即上诸位,真实归菩提家之道路也。干慧非真,妙觉非路,以干慧相似觉,未发真信,犹未起程,故非是路,是以除之;以妙觉、究竟觉已经到家,亦非是路,故亦除之;则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三推重初心劝进竟。

壬四 判决邪正令辨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知楞严正定,全体大用,不出金刚观察。始从因地,终于果地,先顿悟根性为因心,然后依悟修证。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欲人舍邪,而归正也。此邪、不定指邪外,凡执六识为真因,以事行为真修者,皆名为他观。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为邪观也。如第一卷、二种根本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亦此意也。四判决邪正令辨竟。并上二详示净缘起历成诸位竟。再并上三大科初正说妙定始终竟。

戊二 通示全经名目 分二 己初 文殊请问经名 二 如来备说五名 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此文殊请问经名。夫名者实之宾也,义者,名之实也。斯经自正宗以来,所诠经义略备,而能诠之名未彰;故以文殊,请问经名。此菩萨是根本大智,有欲如来,依义立名,即得总持之要。 温陵曰: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旧名助道者,特助道而已。 尔时者:当总示逐答诸文,已竟之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解见在前。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正求佛因义立名,使现未众生,因名思义耳。云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己二 如来备说五名 分六 庚初 境智 二 机益 三 性修 四要妙 五 因果 六 总答 今初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文殊请名,如来具答,告文殊师利曰:是经二字,总贯下五名。此第一题,境智为名。上十三字为境,属密题;下八字为智,属显题。详玩五名,皆显密双彰。此密题境字,乃是理境,为显题智之所照也。 大佛顶:大者,即众生之心,当体得名,横无边涯,竖无底蕴;佛顶,即佛之肉髻顶相,以表无上最尊,无见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

悉等六字,此云白伞盖,七卷中。元有摩诃二字,翻为大,此不列者,因上大佛顶,连用之意,即体大也。悉怛多,般怛啰: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纯净绝染,即相大也。伞盖为展覆之具,普被一切,即用大也。正表一心三大之义也。 无上宝印者:总摄上一真法界,一心三大,圆融绝待,更无何法,能超过其上,故云无上宝印,即海印心印。《华严经》云:海印三昧威神力。《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则法法皆心,诸佛诸祖,递代相传之心印也。此上是密题,为理境。 末八字是显题,为智照。十方如来:指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清净者:离分别、绝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谓照心海之智眼也。如珠有光、还照珠体,故以境智为名。

庚二 机益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第二题,机益为名。上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前云五题,皆显密双彰,独此题惟显无密。细察其意,救护亲因,亦仗楞严秘密神咒之力。阿难性尼皆此经当机,凡务多闻,而未全定力者,皆准阿难;凡欲惑炽然,不思出要者,皆准性尼。救度阿难,脱离淫难,及护持会中性比丘尼,欲爱干枯,顿证三果。此二人皆大权示现,亦可谓之密,以上属机。下属益。得菩提心者:顿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无上菩提之果觉。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万法;遍知,万法唯心。得此圆智,是之谓益。

庚三 性修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此第三题,性修为名。十方如来,必须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因;然后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谓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权、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属性具,为密题;下四字属修成,为显题。言性虽本有,修即不无,所谓无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非同新成之实证,故曰:‘了义修证’。

庚四 要妙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第四题,要妙为名。上七字为最妙,属显题。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方者,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广者,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华严》具此三大,斯经亦具,益见与《华严》同旨矣!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染净一如,略取方华即果,处常、净二义。王者,自在之意,亦见斯经与《法华》同条共贯矣! 下八字为最要,属密题。佛母,表其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含摄义,十方一切诸佛,皆从此经之所出生故。前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 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真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庚五 因果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此第五题,因果为名。上四字,及首楞严为果,属密题,诸菩萨万行为因,属显题。按此经原系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故名《灌顶章句》。此依总彰别,意显此经,所有章句,皆属《灌顶部》出故。 《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庚六 总答

汝当奉持。

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正脉》云: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夫既说全经,而又备陈经目,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可谓委悉尽矣!二如来备说五名竟。并上大科,二如来答定竟。

丁三 当机获益 分三 戊初 叙述所闻 二 顿悟禅那 三 渐证二果 今初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此出名总答。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前文重宣神咒,述功劝持,并恳示进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闻此经,文殊问名,如来备说,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正脉》云: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得其别相,可以开悟,得其总相,可以奉持。盖开悟宜详,而奉持宜简,然总别互收,利益齐等,故双述显益也。

戊二 顿悟禅那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前叙闻并及大众。此悟,乃大众同悟也。顿悟禅那者:自如来逐答,三定别名,并未言禅那,独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即是说禅那耳。文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正脉》云: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戊三 渐证二果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前虽悟同大众,而证有分别,此阿难进位于二果,非大众同证也。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足见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故,虽证二果,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也。请位至此,名圆位因果周。三当机获益竟。正宗大科,丙初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九卷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四册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