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楞伽经详解

发布时间:2020-02-16 11:02:04作者:大众学佛网

【原文】:“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解说】:虚空是色,随入色种。佛所说的这句话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科学家部分证实,但这部分也没研究透。对于空即是色这样的问题没有经过实证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空怎么会是色呢?我们从三点来解读:

第一、分析空,这是现代人普遍能理解的方法,比如前面所举将牛角无限分割的结局就是一无所有,看上去很坚韧的牛角原来并没有什么!牛角原来是空的,空就是牛角!因此空即是色。随入色种,就是空与色不一不异,空中有色,色中有空,彼此互缘,虚空之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从色种起,便融而为一。空与色的关系在现实中随处可见,譬如鼻子是色,鼻孔是空;碗面是色,碗腹是空;房子是色,房内是空;等等,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觉到空的重要性。

第二、自性空,世界上无物不变,人们的精神观念也在不断地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万法皆空,皆无自性。譬如桌子上的葡萄,无法永久不变地维持新鲜状态,放久了会腐烂分解掉,如果它有自性,它将永远不变。显然这不可能。

再比如,你写了一本书,你自以为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但实质上你写的那东西没有一丝一毫是你自己的,你无论怎样寻找也不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首先,你要想完成这本书必须使用文字,试问哪一个字是你发明的?哪一个字是属于你的?通篇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是你的,文字本身的意义更不是你的;其次,书中的任何一句话也不是你的,如果你从小同狼生活在一起,你是否会说人话?再次,书中的思想内容也不是你的,那些思想、那些故事从何而来?从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中来,从你所阅读的其他书籍中来,从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中来,而绝不会从你自己的内心中自发而来,假如你打小就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不让你与外界或他人接触,你是否还会有书中的那些故事?因此你写的这本书是没有自性的,这本书的自性是空的,而恰恰是这自性的空构成了这本书,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共性的、大家通用的,你不过是对这些东西进行重新组合罢了,从文字到思想均不存在你的独创性,你是文字的再加工工具,而不是内涵。这就是空即是色的道理。

有人问老子的“道”是不是他独创的?首先“道”这个字是不是老子独创的?显然不是!其次“道”的思想更不是,老子的“道”源自《易经》,老子不过是对《易经》理解最深的智者。《易经》是不是人创造的?不能说是人创造的,应该说人发现了《易经》,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易经来自古代的占卜术,占卜术也不是一个人搞出来了,由于当时的原始人群普遍对自然存在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占卜术产生的土壤,占卜术的形式本来多种多样,逐渐形成了人们统一的认识,这就是易经,易经中融汇了太多的共性。

有人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是独创的?更不是了,他的狭义相对论是以高等数学、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等为基础创立起来的;他的广义相对论则是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统合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黎曼几何学、微分几何学等建立起来的。

任何所谓的新东西都不是凭空自发出现的,均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因缘和合成的。这些要素都是共性,单独拿出来都不是该新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属性。譬如掌声是怎么来的?单独的一个巴掌能不能弄出掌声来?显然不能,必须要两个巴掌,必须有空气,还要有心念和力的作用等种种因缘合在一块儿才能发声。空气是掌声吗?巴掌是掌声吗?心念是掌声吗?都不是!我们单独观察掌声,发现了什么?什么都没发现,空气、巴掌、力等因缘散去了,掌声就消失了。由此可见,掌声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有人说,掌声是声波。声波的形成要靠空气等媒介,没有媒介就不会形成声波,没有空气,你击掌也无法形成声波,因此空就是掌声的全部内容。而掌声是声尘、是色相,因此空即是色!

第三、修证空,修行者在修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能亲证到自心现量,能够真切体验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这是最深奥的唯识论思想,世界上没有任何思想比它更难理解,因此也很难让人相信,有人称佛学为主观唯心论,这是很荒谬的。主观唯心论是唯我的,片面夸大个人意识的作用,而佛学是无我的,我心非我心。古往今来,对于自心现量有所感悟的人总是欲言又止,想说说不出来。大道是不可说的。其中的玄妙只有自证自悟。

我们再以前面讲过的“一件红毛衣”为例来说现量。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一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了不可得,毛衣没有自性,是红色、毛再加上手工等因缘和合而成的衣,如果把毛衣上的红色还原成颜料,把衣拆开还原成毛,那你还能找到衣吗?因此衣是空的,没有自性。一件红毛衣的现量不能用语言去描述。

现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知道画家画画要先打出轮廓,然后再在轮廓上涂颜料,没有轮廓那就等于乱涂。这个轮廓非常简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当于这幅彩色画卷的基石,层层的颜料都要在它圈定的范围内填涂。画的轮廓类似现量,但只能说似现量,而不是真正的现量。真正的现量在哪里?在心里。心里的那个样子就是现量吗?也不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那个样子,有了分别心,因此不是现量。现量到底在哪里?现量与真如为缘,如来所见皆现量。严格地说,一念无有、正智照之才能称为现量。现量对境界无识别摄取的作用。心念初起、欲动未动之时称为现识。识表明有摄取功能,但在尚未摄取时称为现识,已经发生摄取行为则为转识。

佛祖曾以镜子照物来说明现量,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是说像镜子照物那样无分别无意识的状态,切不可理解为镜子里的影像就是现量,那肯定不是,因为镜子照物是显色的,而现量是绝对不显色的,显色非现量。

现量有无自性?有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真空妙有,因此现量的自性就是真空妙有,是永远不变,不可毁坏的。在现量的状态下,无物不被看空,一切如幻,但在这如幻的真空中却存在妙有,比如衣服的现量是一无所有,衣服是假的,是物质的,无物不变,因此衣服是容易坏变的,但万变之中却有不变,不变的是衣服的功用,衣服的功用是什么呢?是遮体御寒等。这种功用在火烧、捶打的情况下会坏吗?显然不会!会受时空的限制吗?也不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变的都是衣服的形式。只要有遮体御寒等等功用的存在,就完全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衣服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没有衣服之前,就存在这样的功用,因此人们才想到做衣服。人们之所以能想,说明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有这样的种子,以前没有衣服穿是因为种子尚未萌发。如果把功用比作佛,那么衣服则是佛的化身,化身没了,功用还在,因此衣服是真妄和合体。可见,我们可以感知得到的现量就是事物的功用,功用既然原本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说明功用就是心识的功能。但遮体御寒这样的功用并非最本质的功用,因为它被杂染上了人的欲望,是为人类服务的功用,遮体御寒只是为生存本能服务的。离人情感和需求的功用才能反映功用的本性。但最本质的功用是不可说的。为了遮体御寒才去做衣服,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人眼识、身识(如手)和意识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是有为识的作用。有为识的作用不论多强大也都是有限的,譬如人类目前无论怎么折腾也没能逃出地球。

整个宇宙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无为识的作用,无为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藏有漏无漏一切种子,整个宇宙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而来,怎么变的呢?高深的学问就在这里,就是当下一念,这个宇宙就变出来了。变出来的这个宇宙就成了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当下的一念是什么意思?当下的一念就是现在的一个念头,《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譬如昨天的宇宙我们还能见到吗?现在的一切刹那就变成过去,现在的一切我们得到了吗?将来还未发生,将来的一切我们会得到吗?显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缘皆不可得。整个宇宙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前灭后生,永无止境。我们所见只在当下一念的刹那。经云:“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仗境为缘长六粗。”意思是无明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缘无明,无先无后,互相攀援。无明相当于男人,属妄动,阿赖耶识相当于女人,属静。无明将妄种播进阿赖耶识的土壤中。不觉中种子萌发,起心动念,一念而起三细相,即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这三相显现极快,绝非光速可比,超越时空,几近同时。无明引起心念波动,心念一动即造业,从而形成无明业相;心念一动,现识迅速转,成七转识之相;心念一动,境界立现,宇宙万物、根身器界之相皆现眼前。阿赖耶识中具足万法的种子,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在一念之中变现而来。有了境界相,立马呈现六粗相,即智相(非智慧)、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起业相是指身口意造善恶业之相,不同于无明业相,要区分。

六粗相比较容易懂,有了境界相之后必然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关键在三细相上,境界是怎么变出来的,这是所有凡夫的疑点。这也就是最深奥的佛学唯识论思想。凡夫对此无法理解,有些耍小聪明之人说佛学的这种观点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懂佛学,最好先闭嘴,什么心理作用啊?所谓的心理作用那是意识作用,一切唯心所现并非意识所现,意识是有为识,主造作,不能无为而兴万法。唯心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所现,无佛法在身之人是体验不到阿赖耶识存在的。阿赖耶识是宇宙的心识,并非是人的心识,是第七末那识把阿赖耶识错误地当成自己了。阿赖耶识蕴于整个宇宙当中,并非只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世间的一切皆由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如果把真如比作太阳本体,那么阿赖耶识则是太阳发出的光,光所照之处,云腾致雨,万物竞相生长,生机勃发,如果没有光的作用,会不会有生命?显然不会,这不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吗?但这样的变化太慢,太阳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实在太渺小了,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质,具足不可思议的强大能量,非太阳能比,霎那间就能诞生整个宇宙、霎那间就能让整个宇宙发生无数次生灭变化。这才是阿赖耶识的真正内义。

人在修证到八地时之所以能感受到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而变,那是因为证到此地的人已经与境界和心识皆融为一体了,人、境、心皆是现量,无分别,主客观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见佛学与片面夸大主观的主观唯心论、片面强调客观的客观唯心论以及片面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哲学都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唯心论、唯物论的观点都是意识的产物,意识的作用无法深入到内证的境界。因为意识是分别作用,而佛法的作用是现量无分别的,两者无法协调。

现量既然缘真如,为何它还会被转、被熏?其中的道理一直是佛学界争论的焦点。一般来讲,当证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真如之性已经显现,这时人的定力相当强大,是不会被染熏的,以后境界越高越染熏不了,成佛之后,具足一切法力,既无法染也能被随意染,佛具有法报化三身,无法染的是法身,随意染的是化身。世间相皆是佛的化身。法身佛是恒定不变的,永远不会被染。化身佛必须随世间缘,否则无法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佛的化身,都有佛性,开悟即是佛,不开悟即是凡夫。如来现量是恒定不动的,凡夫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肉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体,本身就是杂染识,无始以来即被染,并非什么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就是佛,怎能不守自性?不守自性同凡夫何异?根本说不通,乃外道之见!阿赖耶识之现量只是瞬间现量,被称作真识,真识加妄想心就是阿赖耶识,真识并非真正的如来现量,如来现量不具有任何识的功能,只有物质的才具有识的功能,不脱离肉体凡胎,就不可能摆脱识的作用;脱离了肉体凡胎,心识回归本性,心性一体,转识成智,不再有识的作用,就是真如,真如所照才是恒而不转的真现量。真识是第一念的现量镜状态,虽为无漏种子,却因识而变,一念无明刹那即转,瞬间现量(即真识)转现识,现识转七转识,前六转识造业,造业生善恶,才引起世间波澜壮阔的生灭变化。

修证到第八地的人一切看空,无功用行,心性一体,得如幻三昧,照物则现量现前,观一切现量如幻。出定时,见现量转,比如锋利之性,渐见有质、刃、光泽、还有把,叠现在锋利上,则知为刀也。质、刃、光泽、把,皆为共性,非刀之自性,假有,色相显,空即是色。入定时,见质、刃、光泽、把一并转空。心现时,则刀现,心不现时,则刀灭。由是知,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色是虚空。这句不难理解,一切色法如幻,已经说得不少了,诚如物质是由空空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空空的原子构成的,一切色相皆空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空,刹那转空。

持所持处所建立。持就是能持,指能持色相的虚空,所持处所是指安住于虚空的色相,建立,就是色与虚空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色是虚空之所现,虚空是色之所安住。

性色空事分别,当知。(由色与虚空的关系看)色相与空相的自性差别,应该能够知晓了。

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四大种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四大并非是指世间所见的土地、水、火和风,借其名方便之用尔。但世间的地水火风包括其他一切色相皆是由四大种变现而来。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化万物,四大分离,则万物消散。但四大种性不变。地显坚性,水显湿性,火显暖性,风显动性,坚湿暖动就是四大的种性。四大种藏在阿赖耶识中未受熏时不显性,四大种受熏生起时便首先显坚湿暖动四性。四性而化万物。坚湿暖动自性各个不同,皆是不变性,虽然不住于虚空(亦不住虚空),为什么说它们不住虚空呢?如果说住,它们住在哪里?摸不着,看不见,你说哪里就哪里,哪里都有,哪里也没有,怎么能称作住?(非彼无虚空)但并不是它们没有虚空,因为它们都不实,它们的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坚之性是不是空的?湿之性是不是空的?暖之性是不是空的?动之性是不是空的?四大皆空!但空中妙有,坚湿暖动皆有自性,永恒不变。真空妙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留心,随处可见,比如碗,碗是空的,这个空碗里到底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个碗要是实心的行不行?留作大家思考。

这几句经文看似内容少,但所涉及的佛学知识是深不可测的,全面解读一本书也不够,好多东西都没有说透,但也只能权且到此,后面还要继续,不能停留在这几句话上,想说的东西后面会逐步展开。

【原文】:“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解说】:观牛有角,故兔无角。意思是看到牛有角,就说兔子无角。角这个观念本来与兔子无关,如果你从来没见过长角的动物,会不会想到兔子有无角的问题?显然不会,因此兔子无角这个本来不存在的妄想是因看到了牛有角而引起的。于是便执牛有角,执兔子无角,这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兔子安了一个角,根本不该有这一说,是不是画蛇添足?兔无角这样的观念是不是妄想?兔无角这样的妄想就是断灭论。如断灭论者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诸识俱在,死了之后识就彻底灭了,这样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见到活着的人有识的作用,所以就说人死了,识没了。就像观牛有角,故兔无角一样荒唐(活人相当于牛,死人相当于兔)。

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译为假如把牛角析为微尘,到了微尘这一步再继续分,一直分到刹那不住,一无所有,(由是观之,牛角并不实,也是空的)。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译为牛角既然也是空的,你还拿谁去对比说兔无角呢?(牛角既然连微尘都不可得,你那兔无角的邪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表明兔无角的妄想失去了根基。)

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若以析牛角的方法来观他物,有无二见之妄法一并破之。

【原文】: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解说】: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当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等妄想,你们这些大菩萨们,当正确思维自心所现诸妄想,随入一切刹土,成为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法门而教授众生。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解说】: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言说:“色等外尘和八识皆空,色等妄法恒常滋养妄想心生,导致根身器界建立,第八识变现出众生。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前六识,自性、法有五即五法、人法二无我等一切空、一切净,这些都是诸佛大悲方便所说的。长与短,有与无等等,辗转相互攀缘而生,因为无所以生有,因为有所以转化为无。以析微尘的方法去除分别心,(因为微尘分到最后是一无所有,万法皆空,一切都空了,都一样了,所以就没分别了),分别心去了,对色法的妄想就不会再执着了,于是就能够安住在自心现量的境界中,然而这是持外道恶见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外道之妄想那是虚假的境界,声闻乘所见也是一样的。能够度化众生的是大悲者所说的自觉之境界。”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解说】:这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所现虚妄难尽的生灭流注现象,又问佛:“世尊!如何才能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诸识流转生灭呢?是一下子除净,还是一点点除净呢?”

【原文】: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解说】:佛告大慧:“要逐步除净而不是一下子除净。就像庵罗果(芒果)要一点点成熟而不是一下子成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注生灭,也像庵罗果成熟的过程一样,是渐净非突然净的。比如制陶的人制造各种器皿,是渐成而不是一下子成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之幻相,也像制陶器那样是逐渐净而非立即净的。比如大地渐生万物,不是一下子就生出来了,如来净除自心流转现象也像大地生万物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比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都是渐渐学成而非一下子成就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幻相,也像人学种种技艺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此段说的是渐修,下段说的是顿悟。

【原文】:“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解说】:“比如明镜,能突然呈现一切无分别不实的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也像明镜照物那样顿现一切无所有的清净境界。比如日月,顿照间,一切色像均被显现出来,如来为让众生远离自心现一切习气过患,也像日月照物那样突然为众生显示不可思议智最胜境界。比如藏识(如来藏识)自心在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一念成之,无先后,彼诸依佛(报身佛)也像藏识变现根身器界那样令众生在一刹那成熟起来,而他自己则以修行者的样子安住在色究竟天。比如法身佛所作依佛(报身佛和化身佛)顿现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也是这样,对于法相之有性无性等恶见妄想,照之令刹那除灭。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就是法身佛。一念清净就是一念都没有,一念尚存都不是清净。心里存在佛念都不行,能念所念一并灭掉。但法身佛虽无念而有正觉,所说的明心见性最根本的就是要见到一念清净心光这个性。法身佛是无为的,永恒静止,寂然不动。它能顿现报化二身而行无为法。

报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这是指成就无分别智而说。无分别智是大智慧,犹如太阳那样照遍世间,不分善恶。因而从十地成就报身佛时,一片光明,无有他相。文中所提彼诸依佛指的就是报身佛,因为只有报身佛为了方便向大菩萨们讲经说法才住色究竟天(色界中最上层的天,据传释迦牟尼佛祖成佛时就住色究竟天)。大菩萨们成佛之时皆需报身佛加持灌顶才能登佛地。

化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差别心光就是化身佛。报身佛的无分别指的是无分别智,报身佛是无相的,化身佛是有相的,因为化身佛来世间为解救众生必须显身,既然显身就表明有差别了,为何还说无差别?因为世间的一切不论有无生命,皆是佛的化身,我们看似有差别,而佛却能把这些差别看作都是一样的,花草树木、飞沙走石、猪马牛羊以及人没什么不同,因而化身佛在世间能随意变化,有时化作恶人、有时化作好人,有时化作风,有时化作雨,等等。

渐修和顿悟是修佛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先渐修才能产生顿悟,才能突然明了;只有顿悟才能有信心进一步渐修。渐修和顿悟是交替进行的,渐修是量变,顿悟是质变,每一次顿悟都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进入新的渐修阶段,新的渐修又会产生新的顿悟,直至成佛。

【原文】:“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解说】:佛学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在大乘唯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唯识学的根本。文中所说妄想自性就是指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就是指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在春游的日子里,你和你的男朋友在花丛中漫步,你男朋友折一枝鲜花送给你。这鲜花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当它从你男朋友手中被递过时,你却认为它有意义,无形中你就给这鲜花附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你认为这是他在向你表达爱,那花本来并不香,而你在接过鲜花时却感觉无比香,那花本来很普通,而你却认为很漂亮。这时,你忽然听到他问你:“好看吗?”你回答道:“好看!”他说:“你比花更好看。”听到赞美,你很受感动,不觉间一丝红晕浮现在你的脸颊上,你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你忽然感觉他的手轻轻放在了你的肩膀上,你的头晕了。

上面这段情景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鲜花进入你眼睛的瞬间,你只有第一念的照镜感觉,你眼识所能照到的地方皆无遗漏地被摄到,这种无遗漏就叫“遍” ,全面周遍。但此时尚未分辨,只是照,因此这体现的是眼识和阿赖耶识的功能,眼耳鼻舌身五识与阿赖耶识都只有遍,而无“计”和“执”的作用。此时花的相分变成了阿赖耶识的见分。就在这一刹那,第七末那识便将花在阿赖耶识中的见分执取了过来,你见是他送给你的花,便立即心生欢喜,于是暗自揣度,花是爱之花,是他的一份心意,这种揣度、计度、分别、思量就是“计” , 此时这花的含义完全偏离了第一念的感觉,花已非花,你的感觉关注的已经不再是花,而是他,而你却假意地关注花,试问你还能看到花吗?由此可见被末那识所执取的这个花的见分是个蒙上了感情色彩的假象,而且末那识顽固地执着于这个假象,因此末那识对花的认识是片面的,主观的,不全面的,也因此表明末那识没有遍的作用,但有计和执的作用。花本来并不香,你却感觉很香;花本来很普通,你却感觉很漂亮,这是因为你的意识所接收到的鼻识和眼识信息被末那识的贪爱之情给染污了,已经无法辨清真伪了。当你的耳识接收到他赞美你的声音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心花怒放。当你的身识接收到他手的信号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崩溃了。于是你便成了他的俘虏。由此可见,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对所缘外境进行周遍计度,因此意识具有遍和计两种作用。有人问,舌识在这里没体现出来呀?这个问题还用我说吗?自己琢磨去!意识主要以分别、判断等理性思维为主,但由于受到末那识的染污,因此意识所谓的遍计其实只是对末那识执取第八识被染污了的见分的遍计。意识要想真正见到真相,只有彻底断绝末那识的干扰。末那识就像水中的污物,让人无法看清水底的真实。意识为什么要分辨?因为不分辨不行,水太浑浊了,分辨也分辨不清。只有将水彻底澄清,意识才不必分辨,连思考都不必,水底之状况一目了然,一切真理尽现眼前,还有必要去胡思乱想吗?因此只有断除末那识的干扰,意识的理性之光才能将阿赖耶识照亮!这个时候的意识已经离识与识别的作用了,不再叫意识,而是转识成智,这种智叫妙观察智,但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想转成真正的妙观察智是不可能的。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后,将具有最全面的照遍作用,但无需“计”的作用,以智照遍,一目了然,何须揣度?

当你男朋友送花给你的时候,你是否能远离情感的干扰去看待这枝花?这样的意义又何在呢?意义就在于你不仅仅能看到这花好的一面,还能看到坏的一面,因为花再好,命运却是短暂的,由此你该试想一下,当你年老色衰的时候,他还会说你比花漂亮吗?你要想看透一个人,只有修佛,修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有感觉,不自觉中,你就能看破他在想什么,若进一步提升层次,你甚至能看穿他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佛学三性中的第一性,遍计所执性。由上可知遍计所执性就是指对于内外之境周遍计度妄想妄执认为实有之性,其实都是幻觉,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依他而起的。遍计所执性分为能遍计、所遍计和执遍计三种。能遍计就是指周遍计度之心,如第六识。所遍计就是指被能遍计所周遍计度的对象,如外境。执遍计就是以能遍计之心执着于所遍计之境。

依他起性:一粒树种不借助任何外在条件能自动发芽长成大树吗?不能!如果各种外在条件都适合该种发育,但种子自身有病或存在缺陷能不能发芽长成树?也不能!种子必须在内外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芽成长。但内因若要起作用,必须通过外因来实现,内因自己不能自动产生作用。在色法上内因叫因缘,外因叫增上缘,共二缘;而在心识方面除了因缘和增上缘之外,还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心识必备四缘。

我们还以树种为例,树种要实现生长的特性,必依外缘。如果没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种子是不会萌发的。种子萌发,种芽钻出土壤后,还需要合适的光照、雨露和大气等条件,才能逐步发育成大树。这些促使种子萌发的温度、湿度、土壤,以及种芽成长所需的光照、雨露、大气等外在条件就是增上缘。适合种子发育成长的叫顺增上缘,对种子发育起破坏作用的如恶劣天气等是逆增上缘。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必依增上缘才能体现生长的特性。

我们再以种子为例来看因缘,因也就是缘,为啥称之为因缘呢?因一般指内在的起主要作用的元素,缘一般指起协助作用的元素。但因也是一种缘,是能发生主要变化的缘,因此把内因叫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在哪里呢?在种子内部。种子的内部有什么?我们发现有胚和胚乳,种子外还包有种皮,我们把胚、胚乳、种皮都拆开来看,里面还剩什么?什么也没有,因在哪里?这个所谓的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空的。只有当胚、胚乳、种皮和外界的环境共同作用时,种子的内因才得以体现。相对于种子的内因来说,胚、胚乳、种皮都是它的外缘,也就是增上缘,所有的增上缘合在一块才共同促成了种子因的发育,当然种子发育与否首先体现在是否有种芽钻出,种芽是种子生命活性的标志,但种芽未钻出种子之前,就是一无所有。由此可见,所谓的真正的内因并不存在。

因相当于舞蹈,缘相当于跳舞的人,舞蹈要由众多的人来合演。缘散了,人走了,舞就不见了。一切不依外缘而能自动发生作用的自性不存在,比如上帝能不依外缘而自动创造世界;一切依外缘发生作用的自性也不存在,正如人走舞散一样。总之,在世间法中,依他起性只是一个虚幻的现象,并不真实,因为所有的一切缘本身就不真实,都是虚幻,以幻而变幻,都是无自性的;但若依圣智为缘,排除一切妄想杂念,静心修炼,将会转识成智而入佛地。因此依他起性是连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桥梁和纽带,是佛学三性的核心思想,占有极重的地位。

圆成实性:就是指如来之性。因依圣智为缘,证得人法两空显现圆满而成就诸法实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原文翻译:法依佛就是法佛所能依的佛,法佛寂然不动,但受大悲愿力所熏,为救众生故,以报身佛现身说法,有人称之为真如不守自性,其实真如并没有不守自性,法佛就是真如,他在以报身佛现身时,法体不动,正如天上的明月,湛然不堕凡尘,有一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谁掉到凡尘里了呢?是报身佛,是法身佛把报身佛推下去的吗?显然不是!报身佛就像那千江之月,明亮如故,但不过是法佛的影子而已,诚如我们在路上走,身后留下影子,那个影子是我们派出去的吗?

报身佛随顺说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和共性)、自心所现的无始习气因相、妄想相续执着因相,所有这一切不论真妄,皆如虚幻,凡有执着皆不可得。(有人问,“真”也不可得吗?不管真不真,都不可得,你一执着“真”心里就见相,见相就是假了)。大慧!执着依他起性,从而生起遍计所执性相(因依他缘他而见妄想故)。大慧!(执着于依他起性),就像那工幻师(比喻心),依草木瓦石(喻各种缘)起种种幻,变化出众生各种形色(喻一切法),起种种妄想(指遍计所执),所有这些妄想都不真实。因此大慧!依缘起自性(依他起性),起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依有种种妄想心,所以种种相呈现(行事是呈现的意思)出种种妄想相,执着习气妄想,是遍计所执性生起的原因。大慧!这些都是报身佛所说的法。

【原文】:“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解说】:大慧!什么是法佛呢?离八识心、妄想自性、如幻之诸法相;而以圣智缘清静无为之自觉境界,成就四智,真理法汇聚大圆满者,就是法身佛。建立就是成就的意思。施作指成所作之大智慧。这种智慧有所作,也无所作,无为而作,作而无为,照而不辨,一切非了非非了,在而不在,作而不作,为而不为,有无有,玄而玄,寂而静,生无所生,灭无所灭。

【原文】:“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解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心智慧,这是菩萨的六种度生行为,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意思是度到彼岸。

施是指布施波罗蜜,布施的作用在于可以度脱顽固的贪心,贪心是度生死海到彼岸最大的障碍。布施就是舍,彻底地舍,干净地舍,心里一点障碍都没有。当你舍出去感到后悔时,你不如不舍,因为感到后悔即是造贪业,贪念不去,你怎么修也等于白修。舍出去感到快乐、轻松、自在才算初得菩提。但如果你是为了快乐而去施舍,依然属于贪。贪图快乐、轻松、自在就是贪。舍出去希望佛知道也是贪,贪图得好报也是贪,你自己就是佛,还需要哪个佛知道?心到佛知很荒谬。必须是发自内心地,真心为众生,不求自己得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大悲心!当然无条件地施舍是对出家人而言,出家人(受菩萨戒者)无论怎么舍,总会有众生去供养,因此出家人舍善应该是最彻底的,但出家人绝不可有舍出去还可以赚回来的心,一有就等于没舍,反而造更大的贪业,必须是诚心诚意地舍,连命都可以舍,毫不畏惧,有畏惧心就是贪生,贪生怕死依然是贪,有贪修也白修。佛祖绝不会让世人倾家荡产地搞施舍,当鼓励世人量力而为,但这种量力不应有后悔心或犹豫,否则干脆别舍,要舍就心无障碍,干净地舍,既然舍了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等于没舍,一个快饿死的人,你送给他一颗小米粒与你什么也不给他有区别吗?抠门的人就是贪念太重,贪心不去永不成佛。但当你决定出家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舍去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否则你还是在家里做个凡夫吧,因为你有贪念、有牵挂,根本成不了佛。上面所述是就施舍钱财物而言。天下受苦众生多如牛毛,施舍者的能力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若能弘扬佛法,帮助广大众生度过生死海成佛,那功德才是无量的。

戒是指持戒波罗蜜,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佛陀制定的戒律称作律仪戒,包括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摄善法戒是菩萨发愿所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为了阻止菩萨发嗔心而不想行利益众生的事而制定的戒。持戒的作用在于戒能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且能阻止其胡思乱想,时时戒在心中,从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修行的根本,戒就相当于度河的船,人在船中不可能像在陆地上那么自在,只有那么小的一个空间,想乱动也动不到哪去,如果河面上有风浪,你更不敢乱动,但当你度过河之后,船就可以舍弃了,重新获得自由。因此戒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一个重要工具。修行者在悟到第八如如不动地的时候,戒自然而然就舍了,此时,戒中的一切规范与他都无关了。戒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修行者行善,为什么一定要行善?因为人生来没有不贪的,贪念是无始以来就有的,起初是贪吃、贪睡,然后就是贪玩、贪色、贪财、贪物等等。贪时时在、处处在,因贪而起嗔痴诸念,即使庙里的僧尼也因贪时常起纷争,一切贪都是恶念,一切贪都是妄想,妄想不除何以成佛?对治贪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行善,善是施舍心,正好能抵消贪念。修菩萨心的人一定要先从布施开始,当你感觉贪念明显减少时,再来持戒,否则贪心太重,想持也持不住。

忍是指忍受苦,也叫忍辱波罗蜜。包括三种:一是生忍,对众生之忍,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其坑崩拐骗、诽谤陷害不恼火等等;二是法忍,对不可抗拒的色法之忍,也就是对自然的忍受,如饥渴寒热疾病天灾等等;三是无生法忍,佛说让我们止心念,一念不生,而且要以坚定不移的意志长期守在定中,无任何私心杂念,我们是否能做到?能做到即得无生法忍。忍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真功夫。

精进是指勤奋不懒惰,也可称精进波罗蜜。精进通六度,各度皆需精进,如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智慧精进。修佛切忌懒惰,懒惰不会修成佛果。

禅定梵语为禅那,指禅定波罗蜜,不是一般的禅定。如为得神通而修禅定,则是凡夫所为,不会成佛;如有人为求解脱而修禅定也可能到彼岸,但到彼岸也不会成佛。因为佛法是无边广大之法,犹如阳光照遍寰宇众生,如果你只为自己得解脱,只为照到你自己而修,你想你能得多大的法力?禅定波罗蜜是专指菩萨禅定。菩萨除了使自己得解脱外,还要通过修禅定得种种法力和智慧神通,从而使广大的众生都得解脱,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禅定波罗蜜。大菩萨们可以行走坐卧都在定中,因此能广施善行而不造善业,因为处在定中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不造业,这是菩萨们不堕凡尘的原因。禅定十分重要,禅定生智慧,智慧能使我们得解脱到彼岸。不得禅定者一概不成佛,因为不得禅定烦恼杂念不可能了断,满脑子杂念还修个什么呀,就是凡夫!

心智慧是指般若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为何称般若,不直说智慧?将胜义谛智慧称作般若是为了与世俗谛智慧区分开才设的。通达人法二无我,离心意意识自性相,万法皆空,一切无所有,金刚道前,刹那间,大圆满,异熟空,入佛地,得四智,成就般若波罗密。这是指大菩萨和佛所成就的智慧,未脱离肉体凡胎肯定无法彻底完成,菩萨们也只是部分获得,因此凡夫不要去幻想。

以上就是六波罗蜜,修得六波罗蜜即可度过生死海到彼岸,获得不生不灭,到达清净无为自觉之境界。六波罗蜜是为了对治六种烦恼、无明而设的。布施对治贪;持戒对治一切诽谤罪恶;忍辱对治嗔怒心;精进对治懒惰;禅定对治散乱,如心总长草;智慧对治愚痴。此六度既度己也度众生。

原文译为:大慧!化身佛说六度波罗蜜法门,令众生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分别识相上解脱出来,成就无分别观察智,这样的智慧远超外道的分别见,两边见等邪见,也远超无色界中诸定的偏见。

【原文】:“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解说】:大慧!我们再来说法身佛,什么是法身佛呢?离攀缘是指能离能缘之心,攀缘离是指所离所缘之境,能所双泯,则一切能造作的根尘识量皆可灭,这不是凡夫、声闻、缘觉、外道、执着我法者能明了的境界,是依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起来的,这就是法身佛。(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非一非异。比如八识,凡夫八识各个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功能;但最胜八识说八识其实只是一识,八识各个平等,不分你我,眼睛可以听声音,耳朵能视物,到大菩萨地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因此大慧,自觉最胜相应当修学;自心所见一切虚妄不实之境界,应当除灭。

【原文】:“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声闻乘,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陈如等五个伺从讲四谛(关于四谛后面章节会讲到,这里不详述),他们因通过听闻佛祖的音声而悟道,就称他们为声闻。后来把所有修四谛而觉悟的人都称作声闻,四谛的教法就被称为声闻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这里指教法。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修声闻乘可以获得声闻四果,分别为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只在天界中往生,天界包括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四果阿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分段生死(也就是肉身生灭),但因尚未断无明惑,故还须经历变易生死。

自觉圣差别相。是指缘最胜义在修炼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差别相,如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再入佛地,每一地的相都是遵照最胜义修的,因此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这些相同前面所说的自觉圣究竟差别相是不同的,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到头了,成佛了。而这里是指各个阶段的相。

性妄想自性计著相。相就是法;性妄想自性计著,就是对于性,妄想有自性因而起执着心。两者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法执。

原文译为:大慧!声闻乘通两种分别相,一个是自觉圣差别相(这是声闻乘与菩萨乘相通的地方,也说明了声闻乘存在真实性的一面,声闻乘能灭人我执),另一个就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是声闻乘与外道相通的地方,是邪见,属法执。菩萨乘即使没证到去法执,也知道心外无法,不起执著心,因而能够远离;声闻乘却固执地认为心外有法,而起法执,生邪念,因而最多只能自己得解脱,不能令众生解脱,无法圆满)。

【原文】:“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解说】:所谓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就是以修四谛而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因而离欲望,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共相流注,心外涅槃之相如实得见,得寂灭。心一寂灭,则得禅定解脱,如幻三昧道果,得正智解脱。(这是声闻乘的观空之法,也可以跳出三界,但最终只能入住于有余涅槃中,自得其乐)。外不坏相是指声闻乘在修炼过程中会见到神仙般的境界,如莲花、空中城堡,如幻殿堂等等,这就是声闻乘所见涅槃,是在意识清醒时亲见的涅槃。这个涅槃之境是依佛祖所说四谛箴言证得的,因而也算是正道,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外不坏相。(说声闻乘是外道,是相对于菩萨乘而言的。声闻乘住涅槃;而菩萨乘不住涅槃,不享受快乐,菩萨因乐而生大悲心,这是声闻乘和菩萨乘的区别)。声闻乘修习者(因见涅槃之故,便执着地认为心外有法,那法是真的,因而贪念生起,起贪念则无法到达圆满,恋之不舍)受无始妄想无明习气不停染熏,(虽摆脱了分段生死)但不能摆脱不可思议变易生死,得自觉圣乐境界,这就是自觉圣差别相声闻,(也就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不顾众生,独自快乐,无大悲心,其法力是有限的,无法获得大自在)。证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菩萨们,不会像声闻乘那样享受断灭门的快乐及禅定之乐,而是顾悯众生发本愿(此时发大悲心发大愿非常有效。这个大愿必须来自本心,否则无效;必须是自发产生,而不是强迫自己;不是意识认可,而是如来藏识认可。不达七八地菩萨地不会感觉到如来藏识,未证到此地的时候,一切愿都是杂愿,发什么愿都无用。未见涅槃,你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不知道涅槃的快乐就不会自发生起顾悯众生的大悲心,发愿者你可以扪心自问,你有大悲心吗?你曾有过最大的快乐吗?如果不曾经历快乐,你的大悲心将导致心境失去平衡,大悲心将占据你的整个心灵,从而大悲心将变成杂念,这样修下去永远是凡夫,最多是个好人。而经历过涅槃的人知道什么是快乐,因而产生的大悲心恰好与之抵消,从而使自己的心重归清净。这是修炼上的真功夫。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能生起大悲心,有的不能生起,那就要看造化了,生起大悲心就是菩萨,否则就是声闻或外道。这个大悲心作用非常强大,能有效抵消对涅槃的贪恋之心,从而能使功夫精进,),(去救度众生)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独享快乐)。不作证意思就是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大慧!上面所讲的就是声闻所证得的自觉圣差别相乐境界,大菩萨们在这个境界上

大菩萨们在这个境界上,不应该修学。

【原文】:“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就是执地水火风四大种有青黄赤白四种共相,有坚湿暖动四种自相,认为这些都不是造作者创造的,是本来就有的。佛祖善巧方便宣教说四大有自共相,这只是佛祖根据众生根性不同,因材施教,随顺说法,但凡夫愚昧,当四大之性呈现在他们眼前或心中的时候,他们便在四大上起有自性的妄想,执为实有实法。大菩萨们应知四大有自性是妄执,因此要舍弃,随证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和邪见,渐入诸地安立。以上所说就是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青黄赤白为何是四大的共相?因为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四大种作为种子本无色,比如青色,谁能确定地水火风哪个种是青色的?无法确定,但地水火风这四大种相互作用就能产生青色,因此颜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的共性。而坚湿暖动则不一样了,只有地才显坚性,只有水才显湿性,只有火才显暖性,只有风才显动性,因此坚湿暖动是四大各自的自性。

先胜指佛祖,善说就是善巧方便说。非作生,意为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

四大为何无自性?四大是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皆空,何来自性?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