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探究(三十二)

发布时间:2020-02-09 10:18:11作者:大众学佛网

16、加强对光明本愿修证上的认识

\

现在大部分的念佛者,由于对阿弥陀佛的光明证量认识不够,对弥陀净土的形成因缘认识不足,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探讨。因为没有建立对大乘净土法门修证问题上正确的认识与发心,所以在念佛时,不能够深刻的念到佛的悲心本愿上去。如果念佛时的功力,不能够当下发出弃舍这个无常的身相,一心念到弥陀的悲心本愿上去,不能够心心扭转、回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力习性,脱离这个地球的地心引力(业力牵引),心念朝向另外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回向的简单释义),便很难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业缘果报相应,不容易感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清净光明的能量加被,而与弥陀的大悲本愿相应。

17、本愿讨论的重点

由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结构就是在讲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问题,而第十一个愿是四十八愿全体成果的总实现,当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力圆满修成时,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佛无上究竟圆满的法性光明中,因此现在对于阿弥陀佛的行与愿只著重在一个菩萨行者依悲与智启开光明心地的重点融通问题,做扼要精简的论述,俟讲到净土天人、菩萨……等于净土世界前因后果的修行问题时,再将菩萨行者如何圆满净土成佛之道的行与愿做较为广泛的讨论。

(二)菩萨十地证境

1、心地法门的意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修证层次,即是证入菩萨行者十地行门(十种层次的修行阶位)的原动力。菩萨诸地定慧力用的渐次开发,渐次增广,渐次修证,则是产生诸佛究竟智光的泉源。所谓菩萨十‘地’义,依华严经而言,就是指的智慧心地。一个菩萨行者,多生累劫以来发大心、行大愿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如大地般的无穷智慧宝藏,如大地生长无穷万物般地丰盛智慧。唯有将潜藏在光明心地中的智慧泉源挖掘出来,才能像佛菩萨一样的以如虚空般地广大智慧,深入去观察众生的各种根性,根治众生的各种心病而无疑碍。

2、大乘佛法以什么为根本?

华严经上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也就是说,吾人学佛的究竟目的,就是在于追求心地宝藏的逐渐开发,逐渐显现。当明澈的心地如湖水般地晶莹澄净时,就是我们明利的智慧在光明的定境中呈现无碍之际。当光明的定境究竟显发之际,便是佛智光明圆满修证之时。

3、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证问题

经上又说:‘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又说:‘从行境界法智生。’这便说明了一个菩萨行者佛智光明的修证成果是从善修诸智慧之行而来。所谓诸智慧之行,便是指以般若为首的六度万行。而菩萨契入广大智证的般若行门,又是以救度众生同登涅槃彼岸的悲心愿力为前导。亦即经上所言:‘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主,方便其相应。’此乃阐明了一个菩萨行者在长远追求佛道的过程中,乃是以悲心愿力为驱使,为先导而扩展、推动、延伸智慧生命的开发、成长、茁壮、恢廓、深邃、广远……。没有生生世世的将大慈悲愿力再咒愿、再提升、再发挥、再超越、再成就,便不能维持、坚固在生死道中的长远入胎、受生。继续做深远佛道的智慧生命之追寻与完成。相对的,在长劫追求佛智光明的修持中,假使没有以般若无我的禅修观慧做为修行学佛的基础,来牵引、辅助我们的悲心愿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时时将利济众生的慈心悲愿融入修证深广空性的佛智光明中,那么无论您的悲心愿力再廓达、再长远,所做利益众生的事行再广泛、再圆满,也不能究竟的觉悟宇宙万象的真理,充其量只是一个招感人天果报,具有广大福德的入世菩萨行者。而一个菩萨行者生生世世发广大悲愿救度众生的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调伏多劫以来刚强、坚硬、狭窄的凡夫心地,使其在悲心的激发下,日渐宽大为怀,温文柔软。唯有在心胸日益宽大、温和、柔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在般若空慧的引导下,走向修证量等虚空界的广大空性觉海中。也唯有在无我的禅思空慧指导下,才能逐渐扩大已发出的慈悲心愿,令其在救度众生的当时,以无常苦空的无我真理为前导,放舍个己人我、情爱的执看,逐步发出平等、深广的慈悲胸怀去普缘一切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悲导慧,以慧辅悲,两者相辅相成,双运递进的力行下,必能日渐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产生如虚空般普渡法界众生的广大心量,也就是印证华严经上所说的:‘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导,方便其相应。’而逐渐进入出世菩萨圣者解脱智慧的领域,启开如佛一般的智慧宝藏,觉悟更高深更广远的佛智光明境界。

4、如何了解心地法门的修行意义?

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慧的工作。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慧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慧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慧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初地菩萨以大愿力净化心地

依华严经而言,初地菩萨的修行者,在过去长劫学习佛法的行进间,已经发出了无数护持佛教、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其中有关觉悟宇宙真相,庄严佛土的大愿说:‘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开了,现前知见。……,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初地菩萨就是在无数大愿的开发下,依愿修行,渐渐在愿行辗转递进下,柔软了心地,谦下了心地,随顺了心地、宽大了心地、润泽了心地、调伏了心地、寂静了心地、不动了心地……,而在心地逐步寂灭、恢廓的情况下,产生十种进级未来诸地修行的最初功德力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