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解深密经》译文【唐 玄奘译】

发布时间:2020-03-11 10:52:44作者:大众学佛网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所说的六种修学事项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件修学事项里又各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以财产智慧帮助其它众生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用知识、智能和真理帮助其它众生;其二是用衣服、财物、金钱帮助其它众生:其三是以生命帮助其它众生。持守戒律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防止邪恶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恶的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其二是鼓励良善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良善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济生命为原则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其它众生、能把其它众生引导到良善道路上来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去完成。安忍于逼迫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能安宁忍受怨家对头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宁忍受身心中种种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处理一切事情时,均以真理为标准,用真理来协调一切身心行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励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恶行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从事良善行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从事一切救济行为。静中思维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以改变思维结构、消除身心烦恼为目的的:其二是以开发内在德性为目的的:其三是以引发帮助众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对世俗学问观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认识存在本性的智慧;其三是研究生命特质、本性和要求的智慧。这第三种智慧为救济众生的慈悲行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为什么说菩萨这六种修学事项、修行方法能将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判断的。善男子!那些依据六种修学事项改变精神活动的修行人,他们必然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执着于邪恶的心理情绪,不为之所染污:二、消除了贪恋的心理:三、修行生活中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四、不执着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实境界作为自己修物生活的归宿。

什么叫做不执着于邪恶情绪、不为之所染污呢?这就是说,凡违背于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坚决地避免之。什么叫做消除了贪念心理呢?这是说对于按照六种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报不会去贪恋执着,对于他人向自己表达的感激之情也不会去贪恋执着。什么叫做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呢?这是说,在修行生活中不掺杂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见解和行为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为标准:同时能根据环境的限制,恰当地选择从事合适的修行事业。什么叫做不执着于修行方法呢?这是说,六种修学方法都是根据实现真理的需要,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无绝对的价值,因此不会去执着它们。什么叫做以最高最真实的生命境界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归宿呢?这是说,在修行人按照六种修学事项从事精神改变工作时,他都能明确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追求最高最圆满的觉悟,这样修行人就能够持久地坚持下去,绝不会中途停顿下来。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与修行生活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指哪些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以下六件事是与修行意旨完全违背的:其一,深深陶醉于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事物中,陶醉于财富及权力之中,把这些世俗事物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看成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幸福的:其二,一切根据自己的兴趣欲望,随心所欲地纵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其三,对于他人的迫害、环境的逼迫不能安宁的接受,而是起而反抗之,认为这才符合生存活动的要求;其四,在修行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老是心有旁骛,老是依恋于感官愉乐的境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给自己的生活赋予真实意义:其五,不能离群索居,超越于世间政治之上,来静心思考真理,认为人群政治的虚伪、动乱和腐败等,都是人类生活课题中本来就有之意义:最后,无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超越受现实生命拘束的种种立场、观点、学理、偏见之上,深深执着于世间的形而上学,认为它们才是真理的表述。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修行人遵照六种修学方法去实践,他能招感些什么果报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遵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的果报大略说来有下面几个方面:其一是获得巨大的财富:其二,修行人未来生命周期的生存状态将会是良善的:其三,现实生活中没有怨家的迫害,身心常常安逸、满足:其四,他将成为巨大权力的拥有者;其五,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病患:其六,子孙众多,家族兴旺。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您说有些修行人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时,可能会下知不觉地掺杂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我现在想知道,这些思想和行为是指什么?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你们仔细观察修行生活就会发现,在现实的践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面四种情况,在这四种情况下,虽然修行人仍然勉力而行,可是他并不能真正断除痛苦烦恼,因为他的修行生活被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污染了。其一,他虽然勉力而行,但缺乏对其他众生的同情心,无法真切感受其它众生的痛苦和欢乐:其二,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不与真理相应:其三,他虽然勉力而行,却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忘:其四,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没有「非如此行不可」的那种珍重情怀,践修生活仍然是他生命中的外在性行为。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虽然勉力而行,却不与真理相应」,这是说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或是其它诸种辅助性的方法践修时,没有正确地理解其精神,反而把它们给破坏了。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什么叫做「并非真正有益于众生生命的行为」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些修行人在根据教法指导从事利他之行时,他仅仅拿财物资助其它人,便觉得满足了,没有想到还应该把对方从非良善的生存方式引导到良善的生存方式里来,这种利他之行就叫做[并非真正有益于众生生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修学佛法的善人,并不是仅仅靠用财物资助众生,就能使接受资助的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和安乐呀!打个比方说,污秽的东西,不管数量是多是少,其品性终究是有臭味的,你也不可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其数量,使之变得洁净、芬芳。世俗生命在其现实的存在中,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流转变化的特点,所以它的本性就是苦恼的、受环境逼迫的、不得自由安乐的,你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想仅仅通过财物上的资助使其获得真实的安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修行人只有通过方便善巧的方式,把教法中的道理显示给他们,把他们渐渐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引导到正确的生活方式里来,这样才能改变世俗生命的流转本性!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耸!您说的这些能把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的修学方法里,究竟有哪些净化的表现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已经说过,这些修行方法,总的说来有五种净化的表现,还可以根据以前教法的总原则对此稍作发挥。大略讲起来,修行人按照诸种修学方法去践修时,如果他所做正确,那么在他的修行生活里肯定会有以下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菩萨按照这些修学方法来修行,并不强求别人了解他,虽人不知而不愠;第二,在接受这些方法之后,不执着它们,不因此而把自己封闭在其它学理之外:第三,对这些方法不会产生怀疑、困惑,不会心里问:我依靠它们真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吗?第四,按这些方法修行的人终不致于抬举自己、轻视别人:第五,修行人终不致于学有所成就骄傲自满,或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第六,他终不致于浅尝辄止:第七,对于同样按这些方法修行而成就极大的人终不致产生嫉妒心理,对于按照同样方法修行而学无所成的人终不致产生吝啬的心理。

如果更加具体地对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修行人按照每种修学方法去践修,如果他所做正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也肯定会有七种净化的表现。以财物智能帮助其它众生的修行人,在其修行生活里有下面这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用来帮助其它众生的财富和智能是正当的、清白的、净化了的:第二,在帮助其它众生时,他恪守着全部的戒律:第三,他对修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与真理相应的;第四,他获得的修行精神结构是完全净化的:第五,他修行生活中的语言功能是完全净化的;第六,他获得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七,他能一切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里摆脱出来。

修行人按照持守戒律所要求的方式去践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了解为什么要制定某些戒律,哪些戒律针对何种情况才有效:第二,他了解一旦触犯某一戒律后,应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第三,他时时刻刻遵守着戒律,绝不时断时续;第四,他以极大的诚心和毅力持守着戒律,绝不掉以轻心;第五,他了解哪些戒律是鼓励善行的:第六,他了解哪些戒律是制止恶行的:第七,他对戒律学已获得全面的详尽的知识。

修行人修学「安忍逼迫」时,他的修行生活会有下面这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知道自己现在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行为的必然结果:第二,在碰到一切不利于己的环境、不利于己的事情发生时,不愤怒、不责駡别人、不在心里记恨、不与别人争斗、不恐惧忧患、不出言嘲弄等:第三,不会睚眦必报,不打击报复,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四,不会把对别人的怨恨之情在深层心识中牢牢隐伏起来:第五,如果要去劝谏他人时,说话的方式一定很巧妙,不致触怒对方,同时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常加反省,不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或指责自己的错误:第六,不会因为恐惧什么而忍受逼迫,已经消除了恐惧这一心理经验,因为恐惧一样东西,就表明你还深深地执着着它的存在:第七,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就听从对方的话,放弃修行生活。

修行人在按照「自身策励」这一修学方法践修时,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会有以下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知道对于修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必须适中而行,不能走极端:第二,不因为自己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就抬举自己,看不起他人:第三,能勤勉不懈地制止一切邪恶的思想和行为:第四,能勤勉不懈地从事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工作:第五,把实现真理、转化生命看成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第六,不遗余力地鼓励、倡导良善行为:第七,不遗余力地鼓励、推行一切利生济群的行为。

修行人在练习静中思维工夫时,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的静中思维是以体认终极真理为目的的,他最后必然能引发出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二,他的思维结构是圆满无欠缺的:第三,他的静中思维是与观照思维一起发生作用的:第四,他的思维功能是愈来愈得到强化的:第五,他的思维结构是与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智能相适应的:第六,他的静中思维能消除诸多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第七,他能在思维状态里更深入更亲切地体会真理教法,又通过体会真理教法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结构。

如果一个修行人按照「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修学方法来践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会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修行人既不在存在之上增加什么,也不在存在之上减少什么,他远远舍弃了[增加]和[减少]这两种偏见执着,这样他就能很好地领会有关[三种走入真理之路」的教法道理,这就是说,对于「没有实体存在」、「没有认知对象的存在」以及「不应对世俗之事贪恋追求」这三条「走入真理之路」能在远离极端、远离偏见执着的意义下加以深切体会:第二,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三种样态,这就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第三,他能如实理解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知道所谓「没有实体存在」是从意识执着、生命过程以及存在实态这三个角度立论的;第四,他能如实理解种种世俗学问,这涉及建筑、医药、逻辑、语言等诸方面;第五,—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教法道理:第六,他能把教法总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佛教哲学的理论系统:第七,他能运用观照思维对无穷无尽的事物属性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因此他的超越性智慧不仅能成就真理而且也能成就与真理相应的一切道业。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的五种行为在其修行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了解,如是五种行为,有五种作用。大致说来,由于菩萨们心无染着,在现世生活中,就能够恒常地郑重地修习各种方便方法,不会松懈或懒惰。由于菩萨们对于世俗生活无所顾恋,就不会放纵自己,沉迷声色,这将为来世的良善生活作奸准备。由于菩萨们坚守戒律,绝不犯罪,因而其修行方法能够圆满、清净、纯洁,能够引向彼岸。由于菩萨们不去妾加分别,所以各种有益于修行的助缘,也就不会白白地丢弃。最后,由于菩萨们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归诸人群、众生,所以其未来生生世世的果报都会良善而奇妙,乃至最终会将他引向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以上所谓引向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中,何种方法最为广大?何种方法没有染污?何种方法最为智慧?何种方法不可倾动?何种方法最为清静?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心无染着,心无顾恋,以及把功德归诸众生,这些修行方法最为广大。不违犯戒律,不妄加分别,这些修行方法没有染污。运用智慧简择分析,此一方法最为智慧。已经处于第八阶位的菩萨,其修行方法不可倾动。佛地所领摄的一切方法,最为清净,最为圆满。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菩萨所获得的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靠这些方法得到的生命形式,无穷无尽,无有终端,这些究竟是什么缘故?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善男子!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奇妙美好的生命形式,是相互作为对方的条件而存在的,菩萨在生生世世的生活中,又能精进努力,从不间断,故而其生命无尽,其清净解脱方法相应无尽。

观自在菩萨再次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道理说那些按照诸种修学方法去践修的人,是深深信念和爱乐着引导生命进化的修行方法本身,而不是贪恋于依据诸种修行方法所获得的美好果报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陈说的:第一,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自身即是无上快乐的源泉:第二,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真实福祗的真正原因:第三,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帮助修行人获得未来世良善生存状态的直接的、现实的基础;第四,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能消除染污生命真实本性的一切染污性事物:第五,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不属于世俗生命世界中那些终究会变动消亡的无意义的东西之列。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