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73

发布时间:2023-08-13 04:01:51作者:大众学佛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73

学佛答问 (第七十三集) 2001/4/2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73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晚上同学们听经之后有一些问题,要我来为大家解答,这是很好的修学态度,有疑一定要问,断疑生信,功夫才能够得力。我们修学多少年,往往功夫不得力,这里面就是有疑惑没能破除。净宗的修学,古大德教导我们,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如果这三条能做到,就决定能往生。所以有疑问一定要提出来。

第一位同修问:「以前听过法师演说《阿弥陀经》,永明延寿大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可是昨天法师讲经时说,现在一万个念佛修行人,只有两、三个才能往生,连下品下生都没有分。主要是什么原因?请法师慈悲,为我们这九千九百九十八人讲解,使我们有所觉悟和警惕。」

答:你问得很好,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解答。净宗法门在大乘佛法里面称为「易行道」。易行,我们一定要懂得它是跟其他大乘法门相比是比较容易,决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容易,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跟我们讲道理,这个道理多少是要了解一些。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六道三途?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由於妄想分别执著而变现出来的境界,这是十法界、六道三途的来由。

由此可知,佛教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如果这种烦恼习气不能断掉,就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无论哪一个法门,净宗也不例外,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对一切人事物、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执著,六道三界就超越了。如果再把尘沙烦恼断掉,尘沙烦恼是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了,十法界就超越了,你就证得一真法界。最后,能把无明烦恼破尽,你就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是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都没有例外的,这个事情难!

净宗法门为什么说是易行道?易行就是说它不必断烦恼,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也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叫容易,易行道。但是你必须要明了,往生净土虽然不要断烦恼,可是一定要伏烦恼,你烦恼不能够伏住,还是去不成。这就是说从前的人有能力伏烦恼,所以「万修万人去」,他懂得伏烦恼;现代人疏忽了,他不懂得伏烦恼,以为念佛就能往生,这个错了。

伏烦恼比断烦恼容易,只要烦恼不现行,就是不起作用,譬如说我贪瞋痴没断,是非人我、名闻利养没断,但是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够叫我的烦恼不起作用;念头才起,「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打掉了,这叫用功夫。不管什么念头,贪念、瞋念、愚痴,一句「阿弥陀佛」全把它打掉,这样念法功夫才能得力,念到心清净了,清净心现前就叫做功夫成片。顺境、善缘不起贪念,逆境、恶缘不起瞋恚,永远保持平等心、清净心,这才能往生。

还要具备「三福」,三福是根,这个大家要知道,千万不要忘记。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韦提希夫人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发愿求生净土,求世尊教她方法,世尊没有教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这一点可不能疏忽。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具备这个条件,这样念佛肯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再具备第二条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就肯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具备第三条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肯定生实报庄严土。这不能疏忽,佛说得这么清楚。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修一个纯善的心。《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三福是善法;「思惟善法」,想善法;「观察善法」,行善法。又教给我们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恶人、恶事绝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不善,心不善往生就成障碍;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介绍,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佛号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必须要具足善人的条件。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要够得上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心里面一丝毫的不善都没有,这个人决定往生。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世间不善放在心上?这是绝大的错误,别人不善与我何干?我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口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不善,放在口上造恶业。由此可知,李炳南老居士所谓「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两、三个人往生」,那两、三个人是善人,心纯善、口善、行善,他没有不善,所以他的条件具足,这样才能往生。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要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里,而把自己的善心破坏了;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口头到处说,把我们的善行破坏了,这个很可惜!我们要常常记住禅宗六祖惠能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两句话了不起!常常见世间过,往生就成了问题;几时训练到我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没有过,过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们往生才有把握。好,这个问题就解答到此地。

下面第二位同修问的七个问题,第一个:「我们香港经济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在家人学佛就有很大的麻烦。请问在做交易时,应如何存心和作为?自己在做交易时想要说实话,但家中的人都反对、都烦恼;家中的人做生意是为了自己多赚钱,只图自家发,哪管别人家。请问老和尚,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随缘、怎样存心,怎样做才如理如法?这是我们平时修行不可逾越的实际问题,请老和尚详细开示一下。」

答:详细开示一下,行!《了凡四训》所讲的就全部跟你解答了,你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我自己学佛是在我二十六岁的时候,五0年代,我第一部读的书就是《了凡四训》,也可以说我的基础就是奠定在《了凡四训》的教诲上。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是由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位邀请,在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楞严经》。我在图书馆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在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又继续讲讲了两个月,第一次到这边来讲了四个月。在「中华佛教图书馆」,我看到印光法师「弘化社」出版的书籍,我很留意的翻阅,看到印光老法师一生当中对於《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及《安士全书》这三种书籍极力的提倡,我看书本的版权页,我略略的统计一下,这三本书大概在当时印了有三百万册,这个数量非常惊人。於是我就想,他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为什么不大量提倡净宗,而提倡这三本书?道理在哪里?我想了很久,我明白了,他老人家是大慈大悲,救度苦难众生;佛经未必大家能够理解,这三本书好懂,只要在这三本书奠定了基础,你能够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了凡四训》为我们说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你真正参透了,你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做生意,规规矩矩做,你赚的钱是命里有的;你用尽欺骗的手段、不正常的手段去骗人,赚得的钱还是这么多,你又何苦骗人?如果说我用欺骗的手段赚来的,比我用规规矩矩赚来的要多,你可以用欺骗手段,佛菩萨也会赞成。什么样的手段都不行,你就是偷人、抢人,你抢到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的,偷也偷不到,抢也抢不到,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懂得这个道理,了凡先生就规规矩矩做人,一个恶念都不生。云谷禅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生恶念也没有用。」他懂得了。如果诸位把《了凡四训》参透了,你就晓得你应该怎么做生意,你会做得一家都欢喜,你天天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无比殊胜。世间人想发财,不懂得发财的道理,不懂得发财的理论与方法,造作许多恶业,结果把命中本有的财、福报都折损了,真可惜!你命里该有一百万钱财,因为你用心不善,结果你这一生只能够发五十万,打对折了。如果造更大的恶,可能折扣还要大,你说冤枉不冤枉!希望你全家都去念《了凡四训》,看《了凡四训》的讲演,或者现在比较简单介绍的,有电视剧光碟两片,你们天天看,你就会明白。人不能有贪瞋痴,贪心将来做饿鬼,瞋恚将来堕地狱,太可怕了!我在这一生宁愿苦一点,我也不搞贪瞋痴,我也不希望将来堕三恶道,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第二个问题:「经云:『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我们日常工作繁忙,没有念佛名号的时间和条件。有人说:『一心一意工作,别打妄想,这也等於念佛一样。之后再把一天所做的成绩回向极乐世界,这就等於念佛求往生了。』请问这样做我们的心真能清净吗?」

答:我想这不用我开示,你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心一意做工作,不打妄想,你说也等於念佛一样。你这一天杀生,你开个海鲜餐馆,天天杀生,杀了很多,很认真、很用心的在杀,这个功德能回向往生吗?「一心一意做工作」,你是什么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是利益社会、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福报,这个还可以说得过去,「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可是佛经里面讲的功德不是这个,佛经讲的功德是纯善的心、纯善的行为。佛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功德;持戒、得定、开智慧,这是功德。如果佛在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我们没有透彻明白,这是愚痴。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缺德不是修德,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你是个修行人,在日常工作的时候确实要一心工作,你的工作才能做好;工作放下之后,一心念佛,佛也念好了。念佛的时候想到工作,工作的时候想到念佛,两面都搞不好,工作也没做好,佛也没念好。心不能二用,心要专一,这个道理要懂。所以我们做一天的成绩,到底是什么样的成绩?成绩里面有善恶,这个自己一定要清楚。你后面这一句很好,「我们的心真能清净」,那就行了,一定要得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你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含糊,不能够误解了。

第三个问题:「学佛人寿终之后,请问他的皈依证、戒牒该怎么处理?」

答:处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自己保存,留做纪念。我们先人的纪念,这个很有意义,让后代的子孙看到: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祖宗是学佛皈依三宝的,这是给后世子孙种善根,这个很好。第二种方式,你不愿意这样做,皈依证跟戒牒可以随同尸体火化。但是保留做纪念好,这是非常有意义。像老人的照片,我们镶在镜框上悬挂,他的皈依证、戒牒可以放在相框的后面,永远做个纪念,也不容易失掉。

第四个问题:「新道场建立后,要做一堂严净佛事,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洒净』,是照传统仪规做还是用称六字洪名?请老和尚开示其道。」

答:用一般洒净的仪规就可以。洒净之后再念佛回向,这就更好、更圆满了。

第五个问题:「我们做放生法事时,诵《弥陀经》及传三皈后念六字洪名,没有按仪规念大悲咒,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你念《弥陀经》之后一定有念往生咒,这样也可以,显密圆融。你念《弥陀经》、念往生咒,然后三皈,念佛放生,行!

第六个问题:「一个人受重戒后,他又严重的破戒。因为他现在影响面很大,所以我告诉他在佛前发露忏悔,而不要在大众前发露,以免影响大众信心,请问这样做对还是错?」

答:这个作法可以。能在大众之下发露忏悔也是很好;不在大众之前,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露忏悔也可以。但是发露忏悔之后,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这才叫真正忏悔;如果发露忏悔之后,明天还再做,你就完全错了。忏悔著重在后不再造,果然自己明白了,后不再造,不发露也是真正忏悔,你真的改过自新。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在形式,形式上发露忏悔是做榜样给大家看,劝导大家应当常常忏罪。

第七个问题:「寺庙里换新的佛像,请问旧的佛像应该怎样处理?」

答:旧佛像要看是什么样的佛像。如果是金属铸造的,佛像愈旧价值愈高,成了古董。现在有不少人收藏著唐宋的佛像、明清的佛像,价值都非常高。泥塑木雕,时代愈久远价值就愈高,如果是有损坏,应当修补,也可以贴金,所以旧佛像的供奉是非常有价值的;你想这一尊佛像多少人拜过,接受过多少人的恭敬礼拜,为多少众生种过善根,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如果是彩画的佛像,也要看是不是真迹,如果是真迹,值得收藏,像这种旧的东西,连故宫博物院里面都欢喜收藏,当作古物来看待,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尤其是名家所绘的画。如果是我们一般印刷的就不一样了,用得太旧没有人愿意收藏,不可能有人收藏,这样的佛像我们可以将它火化。火化在哪里?最好在寺庙的火化炉里面将它烧掉,不在普通地方烧。或者是把它埋在地里面,我们用塑胶袋将它封装好,到野外去旅行的时候,看到人很少的地方,将它埋在地下,这也行,古人教我们这个方法。或者是把它绑在大石头上,沉在水底也行。总是我们对它一番敬意,不是任意丢弃,表示我们的恭敬心,这样就好。

第三位同修问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恭听法师几天讲解佛法,甚喜!本人是未皈依的信佛者,有以下困惑,请开示。第一,半年来,自闻佛法,感其博大精深,至情至理,愿多听多读,退休在家更有方便之处。但家中亲人尚不理解,以其个人理解,以他在世俗未真正听解佛法的层次上,已甚担心本人走火入魔,迷了的一般关心层次上,有时有不少怨言和争论,对自己影响了净心学习听讲。听了法师讲解,对於骂自己、委屈自己的人尚且要感谢他,当他是菩萨给自己一个磨炼、修行的机会,因此我想做的是忍之外,尚需化解,度己度人,先解开自己的执著、烦恼,有欢喜心后再因缘因机而度他人,以间接的方法度他,自己不生气。除此之外,我应该怎样做?」

答:你能这样做就很好了。所以你看看,你没有学佛之前,要有争论的时候你也会跟他争,现在学佛之后他争我不争。慢慢他就会感觉得奇怪:现在我骂你,你为什么不回我?我争,你为什么会让?他要问,你就给他解答,这叫随机说法。一定要告诉他一个真正的道理,我们这一生到人间来,得人身,意义、价值究竟在哪里?必须把自己的境界提升,这个人生就有意义、就有价值。向哪一方面提升?向道德这一方面提升,绝对不向贪瞋痴提升。要告诉他贪心是堕饿鬼、瞋恚是堕地狱、愚痴是堕畜生,提升贪瞋痴慢,你将来到三恶道的机会加强了。如果我们放弃贪瞋痴,我们勤修戒定慧,向仁义道德这一方面提升,我们的前途无量光明,我们来生即使不念佛、不知道求生净土,也决定生天道、享天福,这样我们这一生在人间才没有白来一趟,来得真有意义、有价值,总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具体方法,你可以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非常好的教诲,对於现代社会,可以说是通情达理。

第二:「本人未皈依,很多事不明了,例如道场规矩。」

答:这没有太大的关系。

又问:「一人在某一个道场办了皈依,请问是否就属於这一个道场的人,一切按这个道场的吩咐办事?」

答:不一定。皈依是发愿正式做佛的学生,依照佛的教诲奉行,就是学习。就好像我们入学校,正式报名注册当学生,没有皈依,那是旁听生,皈依才是正式的学生。至於皈依之后,也不一定在自己皈依的道场学习,你可以选择道场,可以多在道场参访,哪一个道场对自己适合,你就可以依止那个道场。

皈依,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而不是到处皈依,每一个道场皈依,每一个法师皈依,那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皈依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道场,是皈依总体的佛法。所以任何佛教道场都是我们修行的地方,任何出家法师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心要以真诚、清净、平等来对待,这是皈依的大意。

至於学道,皈依之后我要修学,最重要的就是传法的老师,这个老师才真正重要。为什么?我跟他学,他教导我,我选定这个法师,或者你选定这一个道场,你觉得这个道场很适合自己,这个法师跟我很有缘分,我愿意跟他学,这在佛门里面叫做「法子」。他把佛法传授给我,我跟他学习,这个关系最密切、最重要。

第二个问题:「如无分别心,请问是否也能在其他正信的佛教道场听佛法?」

答:可以的,可以在任何道场听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是很明白的教诲吗?善财童子,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那里毕业了,就到处参学,哪个法师他都去拜访、去请教,哪个道场他都去,对他自己只有利益没有损害,这个道理要懂。也就是他自己所修行的这个法门既然是选定了,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必羡慕其他法门,不必改学其他法门,但是其他法门东西可以听,对我们自己有帮助,帮助自己开悟,帮助自己能入甚深禅定。如果自己没有这个定功,没有这个智慧,那先是要「一门深入」扎根。先把自己的根扎好,然后再参学。否则的话,听这个法门也好、那个法门也好,到最后你无所适从,这就坏了。所以自己坚定不移,学一个法门,然后才可以听其他一切法门。

第三个问题:「其他宗教,有按年或月缴纳会费之举,请问佛教道场是否也如此?」

答:有这种情形,佛教道场也有这种情形,但是最好是不要。为什么?如果有这么一个规定,就有很多人不敢来学佛了。我们一定是要以佛法帮助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不能给他做障碍。所以佛教里面一切的布施供养决定是随缘的,随缘好,不要勉强一定要人家缴多少,这个不好。特别是讲经的这种道场,从前李老师他老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讲经道场决定不化缘。为什么?讲经道场要化缘,人家说:「到那里听经要付钱的。」许多人就不来了,把人家听闻佛法的机会断掉了,这很不好。他自己供养,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个可以,不能有一丝毫勉强。因此我们对信徒也应该如此,不应该有丝毫勉强,也不可以暗示他布施供养,不可以。完全属於自动的,这个供养叫净财;如果我们强迫他,这个财就不净。

第四个问题:「供奉三宝是做为一个佛弟子当然之事,供奉和布施在於真诚、清净心,多少随缘,随各人的情况而做。在於理於行,有些道场会否少供奉了不高兴,如何做?」

答:你后面的两句话不太清楚,说「有些道场会否少供奉了不高兴」,这个意思我明白了,就是供养少了他就不高兴,那就不要去好了。你要去,你就多供养;「少供养他不高兴」,你的钱少,你就最好不要去,刚才说了,这是不如法的。决定没有分别心,确实是在於真诚。《了凡四训》里面有个故事说这桩事情,真诚心,供养再少,功德是真实的,是满分的功德;如果不真诚,供养再多,他所得的福是不圆满。

下面一位同修问:「有一位天主教徒乔迁新楼,叫我去帮他念经,请问我应该怎么做?」

答:他请你去帮他念什么经?是念佛经,还是念他们的经?你这个没有说清楚。念佛经好,跟他结佛缘,若念他们的经也很好。天主教的早晚课诵是《玫瑰经》,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玫瑰经》的讲义,这个道场应该还有,你可以拿一份去多看看,也可以赠送你这个天主教的朋友。

下面一个问题:「四月二十四号晚上弘法,有谈到人死之后不要马上触动他的身体,怕生瞋恨心。在台湾或乡下,可以放在祠堂助念;在香港,死在医院或家里马上要搬动,否则要剖腹验尸。请问若遇此事如何做?」

答:这是现代社会对於人的死亡处置欠妥之处,这是现代人的共业,确实是很麻烦。所以在台湾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这个事情,他在医院,医院放弃救治,就是不能救治了,他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两天,或者只有几个小时了,这个时候我们办理出院,把他带回家去,让他在家里面助念,这是好办法;当病重的时候、弥留状况的时候赶紧带回家。如果在寺院里面,寺院里面有送往生的,在寺院里面做当然就更好,这就做得很如法。实在不能,带回家,让他在家里头寿终正寝,这个好。

下面一个问题:「讲到奉事师长,请问是否指一定要从头到尾奉事於原来剃度或皈依的师父?」

答:不是的。原来剃度、皈依的师父,这是引导我们入佛门,我们应当一生不忘他的恩德,这是养我们的厚道。「奉事师长」,我在前面曾经讲过,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养」。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没有认真做到,这个就真正没有做到奉事师长。不是说我对老师很好,我对老师物质生活照顾非常周到,他没有吃的,我供养他吃的,没有穿的,我供养他穿的,他没有房子,我供养他房子住,这是形式。实在讲,真正修道人他不需要这个,他所要的是你自己能够依教奉行,你自己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明理,断恶修善,成圣成贤,这个老师欢喜,这才真正是报师恩,一定要做出成绩来报答父母师长。「奉事师长」有广义、有狭义,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问:「请求法师示范念佛。」

答:这个不必了,我们念佛堂天天都在念。

问:「您能否长期留在香港讲经?现在还缺哪些客观条件?香港对於中国大陆的佛法振兴有关键作用,这里有很大的潜力。」

答:我留在香港讲经当然是一桩好事情。实在说,一九七七年我初到香港来的时候,法缘就非常殊胜。畅怀法师告诉我,在我以前他都没有见过,他说:「法师,你的法缘太殊胜了。」我跟畅怀法师那个时候刚刚认识,在没有开讲的前一天,畅怀法师告诉我:「香港人听经大概第一天人多,最后一天圆满人多,来捧场的,平常来听经的人很少。法师,你心理上要有个准备,尤其是你刚刚出来讲经,身分、名望都不高。」在他的估计当中,听经的人会很少。我跟畅怀法师说:「不要紧,我讲经不在乎听众多少,没有人听,桌椅板凳摆好,我可以对著桌椅板凳来讲经,不需要人来听。生公说法没有人听,他对石头讲;我讲经没有人听,有桌椅板凳,我对它们讲。」畅怀法师听了很欢喜。可是从开讲那一天起一直到四个月,常常听众都坐得满满的,没有椅子坐了,门口走廊都站著人。畅怀法师很欢喜说:「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这是第一次到香港的情形。所以,凡事我们随缘而不攀缘。

我不能常住香港,因为我现在还训练一批学生,这是佛门的大事。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我讲得再好,我死了后继无人,我的成绩等於零。什么样才算是有成就?我死了之后底下有人接著,代代有传人,底下一位讲得比我还要殊胜,我成功了,我真的做出成绩出来了。现在在晚年,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多次给我写信,我们也见面很多次,他老人家常常劝我,叫我不要再讲经,不要再到处跑,一定要定下来写书、教学生,培养继起的人才。我跟他老人家说:「这个我懂得,我早就有这个心,缘没有成熟。」

因为我自己没有道场,我自己没有徒弟,要教学一定要有场所。没有人请我,请我去讲学,我还有条件。在台湾有些佛学院请我,我不去,什么原因?佛学院老师太多,每一个老师讲一样东西,甚至於彼此都不能相容,这样把学生学习的情绪搞乱了,所以我都没有接受。我要怎么样教法?像我的老师教我一样教法。我从前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十年,一个老师教,学一家之言,我很有受用。两个人教两条路,三个人教三叉路口,我到底学哪个好?所以教学,一个人,教私塾的方法,我愿意搞这种教学。

一直到四年前,在新加坡遇到李木源居士,我们谈到培养人才,我把我这些观念告诉他,他很欢喜,在那边办培训班,我一个人教。虽然教得很辛苦,每天要上六、七个小时课,我高兴,我能够把学生带起来,我训练的,几乎各个都能上台讲演。讲得好不好,完全他自己要用功,只要他自己肯用功,在讲台上千锤百炼,能够不间断,十年就会有成就;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你这个根不稳。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我到十年之后才能够运用自如,才得自在,所谓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果没有十年讲台上实际的锻炼,难!所以学讲经不难。要有耐心、有恒心,决定不间断,这个事情难,成败关键都在这里。

我们在新加坡这四、五年来,培训班现在是第五届,第五届今年七月上旬毕业。我们培训大概有六十多个学生,我估计能够讲经的应该有一半。第五届我就让老的学生,前面几届的老学生来教,教得很成功,教学相长。这一批学生将来他自己能讲、能写、能教,以后有因缘,他们来主持佛学院,我们佛教前途是光明的。这一批年轻人非常好学,非常难得,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安慰。

最近我们在澳洲有个小道场,也许很多同修知道我买了一所天主教的教堂。这是过去跟著我时间长的,有十几年的这些老同学,他们虽然长期听经,没有上过台,没有讲经的经验,我在澳洲利用这个地方来训练他们。因为他们跟我时间久,我对他要求就非常严格,比新加坡培训班还要严格。新加坡的培训班我们重点是著重在讲经技术,我在澳洲这个培训班我重点是在德行。所以课程从《弟子规》上起,《弟子规》上完再上《三字经》,《三字经》上完,底下一个科目,我去上《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上完,再上《感应篇》和《阴骘文》,印光大师给我们这三样东西。然后我们才会教《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等於说我们从幼稚园、小学念起,扎根!根要不深,你的德行学问怎么能够养成?这些事情必须要我亲自去教、亲自去督促,至少要用五年的时间。

所以我跟你们同学约,你们希望我到香港来讲经,我跟你们约五年以后,我把这一批学生带起来了,他们能够自立了,我可以放手。现在我要不照顾他们,他们要想成就非常困难。所以诸位同修,你们要想到佛法后继的人才,你就会同意我的作法,所以我必须用五年的时间来帮助他们。五年之后,我把这个放下了,我就得自在了,你们要欢迎我到这边来,我就可以到这里来长住。我们在这个小道场长期讲经,这个可以,跟你约五年以后。

下面一个问题:「请问能否调和我国传统的念佛法门和日本所谓的本愿法门?本愿法门即使是错误的,但是否可以吸收接近的部分?」

答:这桩事情,你们必须懂得中国净宗祖师代代相传的这个法门,也要懂得日本本愿法门究竟是什么。跟诸位说,日本本愿法门原本跟中国念佛法门是一不是二。日本的净土法门是唐朝时候日本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留学,他们拜善导大师为师。所以日本的「善导寺」很多,我在日本看到许多地方雕刻的有善导大师的像,有站像、有坐像,我看到很欢喜,我们在中国很少看到。你只要看到「善导寺」,这一定是净土宗道场,善导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

本愿法门是专依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这个风气在唐朝很盛行。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唐朝时代,中国的法师、外国的法师,包括日本、韩国,曾经很用心的去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这些经教,哪一种最重要?经过许多法师来研究、来探讨,最后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就变成中国大乘佛法的根本法轮。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跟我介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教的概论。他老人家是学哲学的,他认为佛教哲学概论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说法也非常好。

《华严经》究竟是怎么圆满的?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华严经》不圆满。於是专讲往生极乐的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核心,是《华严经》的总结,《无量寿经》就超过《华严经》。那个时代的人,所谓:「《华严经》、《法华经》是《无量寿经》之导引」,就是引导我们归《无量寿经》。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这就是《无量寿经》把《法华经》和《华严经》比下去了。《无量寿经》里面全经哪一部分最重要?大家都公认四十八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到底哪一条最重要?大家公认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什么?「十念必生」,这样才把第十八愿看作本愿,这是日本人看的。我们中国人也知道,但是没有像日本人这么重视。

可是日本人只把十八愿这一条看作本愿,把其他的四十七条疏忽了,这是错误。诸位要晓得,古时候日本的法师没有错误,现在日本法师有这个错误观念。要知道四十八愿每一条都包含其余的四十七条,《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第十八愿如果缺少任何一愿,第十八愿就不圆满,就不能称为「本愿」。一定要晓得,第十八愿圆圆满满包含其他的四十七愿,第十八愿就圆满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认知。我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都详细的讲过。所以日本净宗跟中国净宗没有分别,如果有分别,那是人事的分别,在教义上没有分别,教理上没有分别,方法上也没有太大的分别。要分别,是人为的。人为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没有办法了。

这位同修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法师讲到人死后八小时内,最好是十二小时到十四小时不要动他,因为他神识没有离开,会有瞋恨心,对他对己都不好,对亡者更是有害。如亡者在家,可以做到。」

答:对的,在台湾我们一般同修都理解。像「华藏图书馆」韩馆长在医院,到病危的时候我们把她移到图书馆。所以最好在病危的时候就赶紧回家,或者跟医院商量,医院里面,在台湾是有不少医生都学佛的,比较好办。像台湾的荣民总医院、台大医院,还有长庚医院,医院里面都有佛堂,这就好办多了,医生、护士很多都是佛教徒,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能够合作。假如他不相信佛教,就比较麻烦,所以情理法要互相融通,这个事情就好做。

第二个问题:「如一般现代城市,病者在医院治疗,如病危时医院还要抢救。」

答:抢救不好,抢救是增加病人的痛苦,一丝毫利益都得不到。决定不要抢救,让他心地清净、平安、欢喜,让他感觉一点痛苦都没有,这样才好。

又说:「亡者正在医院床中,医院会随即移动亡者,医院有院规。如果有佛教信仰者在亡者去世前有所要求,而医院能理解和尊重,做适当处理,那就太好了,否则将如何处理?」

答:否则的话,最好这个事情一定在病重的时候就要跟医院打交道,医院同意很好,不同意就要听医生的吩咐。如果这医生说不行了,放弃治疗了,那你就赶紧回家,这样才好。

这一位同修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海外华侨及热爱中国的人说,中国大陆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源地,但回大陆寻找时,发现古典文化没有在大陆,而是漂流在海外。请问正法哪能总在外面漂流,如何回大陆结果?」

答:你想得很好。但是我告诉你,佛法的根还是在大陆,你到大陆去旅游,你没有发现。因为真正修行人,他都住在深山里面,他也不下山,他也不沾名闻利养,绝不贪图供养,也不搞知名度,所以你偶尔遇到他,那是你的缘分,遇不到是没有缘分。大陆上确实有真正的修行人,有真正在埋头办道之人,不为世间人所知,将来缘成熟了,自然开花结果。我们流浪在海外,最重要的要依教奉行,我这几天所说的,你们反覆多听听,你就会明了了。

第二个问题:「当发心行善时,结果众生所获的利益并非美满,这时候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一定是自己所发的善心有漏了。一块田地洒下种子,只要浇水,种子就会长起来,但是杂花、杂草也会和小苗一起生长。请问要如何做,这样一个园丁在浇水的时候,小苗茁壮成长而杂草不生长?」

答:这种事情佛家讲,总在一个「缘」字,这个缘关键是众生的善根福德。众生有善根有福德,菩萨、有心人来提倡善法、提倡正法,自己依教奉行,给大众做一个榜样,对他一定有启发性。如果众生没有善根福德,我们做再好的榜样,他看了无动於心,麻木不仁。在这种状况之下,古人已经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谓是「进则利益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有缘,我们应当舍己为人,纯粹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应当隐居,佛家叫「住山」,住山就是隐居不下山,或者是闭关,完全做独善其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德行、学问向上提升,等待机缘成熟。如果你积得愈厚,「厚积薄发」,你积得愈厚,你发的力量愈强,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做的是独善其身;到七十岁被人发现,他八十岁往生的,末后这十年利益众生,所以是兼善天下,那个力量太大太大了。时间虽然短,他因为积得厚,所以他发的力量强,影响力太大了。

在古时候,我们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也是一样。到中国来的时候,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发挥,他做独善其身的工作,一直到姚兴作皇帝,才把他请出来;他在中国弘法利生的事业只有七年,七年影响太大了。所以大的影响,影响的面大,影响的时间长,一定要积德、积学深厚。所以在没有缘弘法的时候,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等待机缘。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解答到此地。

这位同修问:「有时候忏摩,或者是听经,或者是拜佛,就会伤心流泪,请问是不是业障重?」

答:你的问题,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有说明。我不晓得《无量寿经》你有没有念?如果你有念,念的遍数很多,那你疏忽了,这个答案在《无量寿经》。佛怎么说的?佛说是你的善根发现,不是业障重,是你的善根发现。你听经、忏悔,遇到之后你会伤心流泪,是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个法门,没有学得好,没有学得成就,这一生又遇到,感觉得很难过。可能前生在一起很多同学都已经往生,都已经成就了,自己在临命终时打了一个闲岔,把这个机会错过了,没有能得生净土。既然如是,你就要更用功,更努力,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现在继续不断努力,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要下定决心,不要错过机会,世间不值得留恋。《金刚经》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万不可以执著这个东西是真有。

我在讲席里面也提过,佛在经上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说法一般人不太容易懂,我换一个说法,「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是我们心性幻化的。「色身影现国土众生」,其实还是《华严经》上两句话。我们的色身,国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是一切众生影现。影现就是《金刚经》讲的梦幻泡影。虚空、法界,国土、众生,都不是真实的,就像作梦一样。梦中的境界,事上有而理上无,所以我们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要把它当作梦境一样看待。

住在这个世间,把这个世间看作旅馆,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所以我常说,我们有使用权,我们没有所有权。有人说这个房子是他所有,那是假的,那是迷惑颠倒。「只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你把这两句话参透了,你就得自在,你也能常生欢喜心。佛家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是什么?再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不安。心不安,身也不安,对自己的健康、寿命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理得心安最明显的是健康长寿。理不能不明白,事相不能不清楚,不可以迷惑,不可以执著,甚至於不可以分别,本来没有分别,何必要分别?

好,这个问题到这里统统解答完了。下面还有一点时间,听说今天有同修们发心皈依,我们跟大家做一个皈依的仪式。皈依的大意我们有一个录像带,好像现在也做成光碟。我曾经详细讲过三次,在新加坡居士林讲过一次,在录影讲过一次,在黄金海岸讲过一次,有录像也有录音,大家可以多听几遍。还有同学依照这个录音带写成一本《三归传授》,要多看看。我们今天做,只是一个仪式。佛教重实质不重仪式,所以仪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你要懂得什么是「三皈」,这个重要。你从哪里皈,你依什么?你把这个搞清楚了,你是真正佛弟子,你会得三宝护念,得龙天善神拥护。好,我们现在在外面做一个仪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