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既然佛说所有相都是虚妄,为何还要烧香拜佛

发布时间:2023-10-16 04:03:20作者:大众学佛网
既然佛说所有相都是虚妄,为何还要烧香拜佛

我们到寺庙里常常看到佛、菩萨的圣像高达、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虔诚的佛教徒众虔诚地顶礼膜拜,以示崇高的敬意。然而,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作就是佛、菩萨的本身,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了。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看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如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心,要射中靶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须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木雕的佛像也不例外,不过是木纤维、漆彩的因缘暂时聚合而成。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

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执着于事物的表相,存在永存不变的观念。“偶像”也在佛教所破除的“相”之列。因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体即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缘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犹不及,又如何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及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煞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渡众生的作用。

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工人若造成观音即观音,造成阿弥陀佛即阿弥陀佛,若造成玛利亚也就成了玛利亚,造成耶稣当然也就成了耶稣。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为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就是叫迦叶佛、日月灯佛等等,又何妨呢?正如杯子,喝茶的叫茶杯,喝酒的叫酒杯。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以随意塑造,称呼,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

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到“佛像只是让人们仰慕效法,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时佛正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夕阳都是能当作佛来想,来看的。

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大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如果你叫一位老太太把一块石头当作佛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芸芸众生,又有几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呢。

佛教为了救度广大的众生,所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浅薄、愚钝昏昧的众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崇拜佛像的意义,在于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不在偶像的本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