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发布时间:2023-10-21 04:01:43作者:大众学佛网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时无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中成为众生唯一怙主的佛陀,都在佛子海众的围绕中。愿我一一刹那都对诸佛菩萨献上殊胜供养,如虚空般广大,遍满法界广兴供养。这样尽未来际,也无丝毫疲厌之心。
大家发愿时,意境里要有三个大——境大、供养具大、供养心大。境是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供养具是一切财物和法,即以一切花香灯果、饮食衣服、幢幡宝盖、伎乐歌舞,殊胜美妙,胜过诸天所有,乃至一切殊胜正行,都奉上诸佛;供养心是尽未来一切劫数,毫无疲厌。
初地菩萨就是这样发愿的,《十地品》说:“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龙树菩萨说:童子过了四岁以上还没有满二十岁的阶段,叫做鸠摩罗伽地。菩萨最初生在菩萨家时,就像婴儿。得到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远离诸恶,叫做鸠摩罗伽地。要证得如是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常欲不离诸佛。
问:菩萨本应度众生,为什么常常发愿不离诸佛呢?
答:菩萨在还没有入菩萨位、尚未获得不退转而得佛授记的阶段,如果远离诸佛,就会失坏诸善根,沉陷在烦恼中,这样尚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人?就像一个人乘着船想救人,船到江中就出故障,救人不成,自沉水中;又像把少量的热水投入大冰池中,虽然融化了一点冰,自己却凝成了冰块,同样,菩萨在没有入法位时,如果远离诸佛,以功德微少没有方便力,这时想度众生,虽有些许利益,自己却反而堕落。因此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而且,菩萨思维:我未得佛眼的缘故,与盲人无异,如果没有佛的引导,就会无所趣向、误入歧途。
再者,菩萨见佛,能获得种种利益。或者眼见佛,心得清净。或者听佛说法,心中爱乐,能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获解脱。既然值遇佛有这样的无量利益,怎么不一心常求见佛呢?比如:弱小的婴儿,不应远离母亲;出门远行,不应离开粮食;炎天酷暑,不应离开凉水凉风;数九寒天,不应离开火炉;渡越深水,不应离开船筏;身患疾病,不应离开良医。比这些更不应的是菩萨不应离开诸佛。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属、一般的善知识、人王、天王等都不能像佛那样利益菩萨,佛能利益菩萨,令菩萨远离种种苦处,安置到佛的果位,以此原因,菩萨应当常不离佛。
弥勒菩萨说:“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大乘庄严经论》)心不清净的人很难见佛,如果能常见佛,就能得到极大义利。在佛前听闻无上的大乘法,所引生的净信将恒时充满相续,这样毫无疑问,无须精勤就能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没有比常见佛更切要的了。而且,如果想安住法门,诸佛常常亲授教言,就像有人陷在泥沼中无法自拔,以力士的力量能抓其发髻轻松地抛置岸上,依靠佛的加持和宣说教授,以大悲之力能把他从罪业深渊的轮回引到菩提果位。
以上显示了见佛能获得教授等极易成就菩提,因此,发愿常见诸佛极为切要。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来是照亮世间的明灯,通达一切法门,普能生长三世众生的福德,令众生皆得清净。如来妙色身,为一切世间钦仰赞叹,即使在亿劫中常常瞻仰,也不会生厌足心。如果佛子观视佛的微妙色身,必定弃舍对三有的耽著,回心向往于菩提之道。)又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又云:“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有人怀疑:由发愿真能实现常见诸佛的愿望吗?
龙树菩萨说:菩萨常常爱乐念佛的缘故,舍身受身常能值遇佛陀。譬如众生串习贪欲深重,就会受孔雀、鸳鸯等淫鸟的身形;串习嗔恚偏多,就转生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的恶毒旁生。同样,菩萨不看重转轮王人天的福乐,唯独心念诸佛,随他心中所重的就受相应的身形。而且,菩萨常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之故,所生之处,常遇佛陀。
所以,平时常发见佛之愿,加上能善修念佛三昧的因缘,以愿力和修习力一定能常见诸佛永不分离。
9、摄持正法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三世诸佛所宣说的十二分教所有法蕴的文句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门真实摄持,并对众生无误解说一切能成就菩提的修行。而且,愿我能令普贤道——菩萨的菩提心究竟清净。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无疲厌地勤修。
“光显”:如光明显示万物的形态,以说法能显示成就菩提的道路。“究竟清净”指极善净治违品,令普贤道究竟清净。为什么说普贤道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普贤道的体,普贤道则是菩提心最具体、最圆满、最深广的展现。
为了发好此愿要把握两点:一、要明确所愿境,就是要知道在哪个方面发愿心;二、要知道为何需发此愿,对发此愿的必要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首先,观察所愿境有这几方面:一、发愿自己摄持正法的文义(第一句);二、发愿为众生开示教法,主要从能诠句的角度解释教法文句涵义(第二句);三、发愿在自他相续中长养正法,实修实证(第三句);四、发愿:如此尽未来际摄持正法,永无止境(第四句)。总之,发愿摄持一切正法、开显一切正法、修证一切正法,尽未来劫,念念相续,时时修习,无有疲厌。如同《十地经》所说:“愿受一切佛****,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
第二:为什么要发起摄持正法愿呢?麦彭仁波切说:“了知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的事唯有圣法,并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及众生的安乐善道,一切唯从圣法光明中出生’生起信解后,应当发起住持圣法的大愿,经中说此愿含摄佛子无量愿的缘故。”(《随念三宝经释》)
这段话讲了怎样发起住持圣法愿,就是以两点为前提:一、了知在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的事唯有圣法;二、信解三世所有世间、出世间的安乐善道唯一从圣法光明中出生。再加一条理由是:经中说住持圣法愿含摄佛子无量行愿。也就是《胜鬘经》所说:“菩萨所有殑伽沙数[1]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是大境界。”
下面分段解释:一、在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的事唯是圣法。
我们问自己:在一切所知法中能够永久信赖的法是什么?我们先找出哪些法是会变坏而不能信赖的,把这些法排除了之后,剩下来的就是能永久信赖的法。
一切世间有漏的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自性。即使我们内心不舍弃它,以它的自性也注定会灭尽的。如果灭尽之后能出现更好的显现,我们也很满足了,但我们对它杂有烦恼的缘故,灭尽之后还会引发后有之苦。这就决定了这些法都不是可永久信赖的。
比如,世间人梦想当明星、当富豪、做总统,甚至想做转轮王、大梵天王,他们认为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等是能获得安乐的最实在基础,把安乐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上面。他们的判断完全错了。这些有漏有为法没有不破灭的,等到破灭时,什么也依靠不上,而且会导致身心极大的痛苦。
这样就可以断定:所有的有漏有为法都不能作为永久不变的信赖处。排除掉这一部分法后,有没有可永久信赖的法呢?有!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稀有的圣法,唯独它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全身心投注。
我们依止圣法,圣法是否会在某时某处变得不可信赖呢?决不会的。只要我们内心不舍弃圣法,无论何时何地,圣法都在自己的心中,当下就能依止,决不会出现“想依止却不能依靠”的情况。
如果把心寄托在世间法上,比如名声,一旦名声破灭,心中就只有失落之苦,这时找遍世界也找不回名声了。虽然心里还留恋不已,但毕竟已成往事云烟。其他财富、权势、眷属,甚至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有哪一样可以真正信赖呢?
观察至此,应当生起大的觉悟。要猛然醒悟到“唯法是依”——唯有圣法是永时依靠之处,是永住心间的善友。由此觉悟就会引发住持圣法的大愿。比如,噶当派的修行人行持“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他们修行的信条。我们学无常时都知道一条——死时财富、眷属、身体都带不走,唯有法是自己的依怙。它的重点也是要观察到追求现世法毫无实义,最终都落空的缘故。观察到量,心中会断然舍弃世间法,一心摄持正法。这时是生起了决断心,也就是生起了一分摄持正法的愿。注意,要点是:一旦思维到唯有圣法是依处,就会引发摄持正法的誓愿。修无常的这一分,其实就是修摄持正法愿的初步。
讲到这里,还有疑惑:为什么圣法能作为永恒的依处呢?答:因为圣法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不会因为时空的变换而不成立。换句话说,它永远成立、颠扑不破。
为什么?因为这是佛的慧眼亲见一切所知相而如实宣说的,所以能作为永恒的依处。进一步能观察到,执著、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没有相应诸法实相而导致的。如果能依止开示真理的圣法,一定会从光明步入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因此,一切有情能永久依止的、也必须永久依止的,唯独是圣法。我们只有依止圣法,以心摄持圣法,才能灭过、增德,生起一切现前、究竟的安乐。
所以,正确的方式应是内依止法,不这样做的话,任何生命都不会有归宿,任何心灵都不会有安宁,最终都不免要沦落到无依无靠的境地。这一点在现前的时代体现得最充分了。当今人类一味驰求财富、名声、生活享受,崇尚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但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就是极度的精神空虚。现代人心灵没有了归宿,没有了根,没有了寄托。
人们内心无法安顿,就想依靠频繁地更换来避开内心的苦。我们要观察到,这是因为所依靠的基础是坏灭法,把人生寄托在这样虚假不可靠的法上,怎么有安宁呢?所以当现象变异时,内心就强烈地不安,就陷入恐慌的状态。这时又需要去抓一个新的,这样走下去,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和寂静。
相反,依止圣法的人,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的法,过着简单的生活,却有最充实、安乐的人生。他的内心会越来越安乐,会拥有最永恒的安定。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显示了生命只有依止圣法,摄持正法,才有永恒的依处,才有真正的安宁和归宿。所以,我们应当发起住持圣法的大愿,这对自己对众生都有最真实、最永久、最核心的意义。
二、三世所有世间、出世间的安乐善道唯一从圣法光明中出生。
佛的法分为人天乘、声缘乘和菩萨乘三类。人天的安乐善道从人天乘正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因果法深刻了知行善得乐、造恶感苦的因果律,生起断恶行善的欲乐,由此修持五戒十善,才能获得一切人天增上生的安乐。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人天乘的教法,生起因果正见,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下士的意乐和加行,进入人天的安乐之道。不然,因果观念在人心中消失,就会致使意乐和行为邪恶,堕入痛苦的恶道。
其次,声闻缘觉的安乐善道从四谛圣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四谛法深刻了知流转和还灭的缘起,由此引发出离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才能获得超越生死的出世间安乐。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声缘乘的教法,认识苦集灭道,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中士的意乐和加行,进入解脱正道。否则,人心没有住持四谛法,则无法了知生死是苦性而发出离心,摄心修道,截断生死根本的我执。这样就会在乐著生死的心态中,永溺生死之流,无法解脱。
再者,诸佛菩萨的安乐善道从大乘圣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开示甚深广大义的大乘妙法,才能发起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以深广的大乘道圆满无边福慧资粮而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大乘教法,依此修心生起上士的意乐和加行,才能进入无上的大乘道。如果有情的心没有住持大乘法,则无法苏醒大乘种性,在自相续中发起大悲和智慧,也就不能圆满断证功德而成就佛果。
总之,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道都唯是从圣法光明出生的,圣法如果在世间隐没,众生就会堕入恶趣、生死和小乘的衰损中。因此,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暂时和究竟安乐,我们必须发起摄持一切圣法的大愿。
三、为什么说在这条住持圣法愿中含摄了无量的佛子愿呢?
我们知道,圣法是大师佛陀按照自己所修证的道果为无量众生开示一切暂时和究竟安乐妙道的言教,佛子遵循佛陀圣教修行,就会获得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之果。在佛子心中发起的种种行愿其实都是希求摄持圣法的愿,比如供养愿是希求摄持供养法的愿,守持净戒愿是希求摄持戒法的愿,不忘菩提心愿是希求摄持菩提心法的愿,自在无碍愿是希求摄持般若法的愿……。像这样,佛子所有恒河沙数无量行愿都摄入在住持正法这一条根本大愿中。
圣法是如此无上微妙,自然应当发愿以不忘陀罗尼全分地受持,并且尽可能地为众生开示演说。“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以正念和智慧为体性。具体说,以正念和智慧把佛法的文义毫不忘失地受持在心中,未曾听受的法义也能在心中清晰显现,就是不忘陀罗尼。有了它,能恒时为众生演说正法,自己也能清晰忆持正法句义,这是陀罗尼的作用。大家希求成佛,就要发大愿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的根本事业就是转****,为众生“光显一切菩提行”。这时候没有陀罗尼,就会非常不方便。讲经说法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如果记忆力不好,很多东西有印象,却不能原原本本地表述。如果获得不忘陀罗尼,那就非常顺利,讲起来毫无障碍,非常准确。
所以,我们在缘前两句发愿时要有这个内涵,就是要发愿获得不忘陀罗尼,像录音机那样不漏失信息,把佛法全部忆持在心,而且原原本本地为大众宣说佛法的文义。
大家知道,阿难尊者就有这种能力,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那时候闻法没有录音机,阿难尊者全凭陀罗尼的能力把佛传的教法忆持在心,佛涅槃后,以阿难尊者为主结集了佛的三藏教法,成为后世众生安乐的源泉。我们发愿要成就像这样的摄持正法的能力。
像省庵大师发四十八愿,很多愿如“愿得闻持陀罗尼门,自然记忆一切经典,为人演说,而无疲倦”,“诸佛为我说法之时,悉得听受,乃至一文一句,无有遗忘”,“愿我得大智慧,悉皆通达一切佛法”等等,都属于摄持正法愿。裴休《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中也有一段说:“从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穷一切教门,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法义深浅,因果有无,性相二宗,顿渐二教,悉皆通达,开导众生。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修习一切佛法,穷尽一切教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施戒忍等六波罗蜜,不论哪种深浅法义,不论说因、说果、谈有、谈无,性宗、相宗、顿教、渐教,一切都通达无碍,开示引导众生。虽然现在能力达不到,但恒时运转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守持这一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总之,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2],法所化现,法为其主[3],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像这样,忆念一切功德由法出生,法是诸佛之母、是安乐之源后,应发大愿尽未来际摄持正法、光显正法、修持正法。以此愿力推动,日日夜夜对于正法闻思修行,闻受正法、忆持正法、读诵正法、思维正法、修习正法、演说正法,以此为起点,坚持不懈,最终达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佛果境界。
--------------------------------------------------------------------------------
[1] 殑伽沙数:恒河沙数。
[2]“受行法分”即法不是以财物等领受,唯一是以行持法分而领受,唯有行法才能受用佛陀的三身等。
[3]“法为其主”,即诸佛不是无因而生,而是以法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