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行

发布时间:2024-10-09 04:35:28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行


如何修行

常言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处逆境的时间多,称心如意、顺境的时间少。要如何处逆境,印光大师给卫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导我们,遇到逆境应该如何去对待,在逆境当中应如何修学,这是很重要的一篇开示,我们要多读几遍,要认真努力修学,遇到别人有困难,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

佛经具足「教、理、行、果」四法,当中最重要的是「行」,现在人所谓的「落实」。教、理若不能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等于白学,必定还是随业流转,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佛教导我们做个转变,要从念头转起。从哪个念头转起?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证果,都是从此地着手。古往今来,世间哪个人不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是自私自利,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为一切众生。此念头一转,就是转凡成圣,就彻底转过来了。

念念之中决定没有自己,只有一切众生,我到此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若还常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是凡夫。断恶修善,造恶有恶报,种善因得善果,若还是为自己,仍是凡夫。转迷为悟,真正觉悟必定是捨己为人。此念头没生起,愿心没发,纵然觉悟,还是有限;这种悟不能断烦恼,不能出叁界、了生死,这个悟得浅。何谓上根利智?就是从根本上转变,为一切众生不辞一切辛劳。读书是为众生读的,因为发心要为众生服务,一定要有丰富的常识,真实的学问。修养品德也是为服务一切众生而修的,乃至于穿衣、吃饭,养活色身,也是为了能多服务众生。

世间人体力衰老之后有煺休,佛法没有。《释迦谱》、《释迦方誌》,都是世尊的传记。释迦牟尼佛没有煺休,佛的众弟子们也没有煺休。在中国佛门裡,有煺居和尚,这是年岁老了,将工作传给底下一代年轻人,自己煺休了。在中国,出家人煺居这种作法,在佛陀经典裡没看到过。所谓煺居是将一些执事交出来,不是养老。中国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纯粹是教学。世尊在后期,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的供养,譬如接受林园精舍的供养,是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权,决定不接受所有权;换句话说,暂住而已,决不是据为己有,所以心没有罣碍。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由帝王供养当时从印度来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权。一直到唐代中叶,佛教在中国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丛林制度。这是马祖道一和尚(禅宗第八代祖师),与百丈禅师发起的。这个制度好,过去方东美先生非常讚叹。在这以前,佛教教学是属于私人教学,丛林的方法是将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大学,丛林就是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丛林的组织和设施,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只是名称不相同。丛林的主席、方丈,后人称为住持,这是校长,负教化的总责任。下面有纲领执事,分成叁个机构:首座和尚,如同现在学校的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阿阇梨是现在称的法师,就是教授。有组织、有计画,制定一些课程标準,课程标準就是在中国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将佛经做一个整理,依照经典内容的性质,程度的浅深,编排教学的顺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养,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两百年来,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极处,塬因就是没有依照成规去学习。儒家的规矩在小学,跟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儒家的小学是德行的培养,德行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小孩听话,教他守规矩,养成他的习惯。《礼记》裡所记载的,小学教的是生活教育,洒扫应对,孝亲尊师。在学术上面,只是教导背诵经文,没有讲解。利用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将所有古圣先贤的教诲统统记住,一生都不会忘记。无论在何时,在什么环境,起心动念就会想到古圣先贤的标準,不会违越。读书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规,不敢做错事。是非、邪正、善恶的标準,古圣先贤的经验提供给我们,诸佛菩萨的经验也提供给我们,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还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标準,没有不失败的,一定要循规蹈矩。所以经典的教训要记住,理论要明白透彻,然后将这些道理教诲落实在生活上,这称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学戒,那是基础教育,现代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律藏,而是五年当中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的教诫就是沙弥律仪,男众是比丘戒,女众是比丘尼戒,叁聚净戒。要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是儒佛相同之处。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叁是政事,最后是文学。政事,即现今讲的一般办事常识;也就是说,将来为社会、国家、人民服务的本事,这是属于政事。行有余力才能学文学,文学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摆在最后。佛家教学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养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视行经,也就是将经典的理论、教诲,落实到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佛祖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