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菩提甘露115: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3-04-14 09:24:51作者:大众学佛网
菩提甘露115: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识

学习佛法,就是要去体会佛菩萨的境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就是要把内心里面无明烦恼的名言种子、业种子去转化,转染成净,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因为我们以前都是凡夫的境界和经验,现在要去学习佛菩萨的境界和经验,这个境界和经验不容易学,那我们怎么去学呢?

就是要依靠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步步深入。

佛陀的言教都是指导我们修行的,祖师菩萨造的论是解释佛经的,也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教授,但是由于一般人的条件不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经论的内涵,必须靠善知识的善巧引导,让我们从自己的缘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迈上去,让佛言祖语能够现为教授。

否则我们自己看经书,会觉得佛法很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看得见却够不着。

善知识是真正有经验的过来人,知道我们的条件如何,学修的下手处在哪里,能够帮助我们对治烦恼,除遣疑惑,破除我法二执。

我执跟法执的概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但是知道概念不一定就能够破得了,修行最终就是要去破我执跟法执,让我们究竟解脱。

依止善知识,当然不是随便依止的,所依止的善知识要具足一定的德相。

但作为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错,对善知识要有信心。

有信心的话,善知识才会为我们作指导,让我们突破修行的障碍,跨越心灵的樊篱。

如果我们连很小的事情都不信,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给我们讲。

对善知识的信心就像电脑的网卡一样,要靠它去接收信号,网卡要是坏了,信号就没有了。

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就得不到指导和加持,就像网卡坏了,信号就断了。

我们遇到善知识示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行为时,不能用自己的逻辑来推理,更不能用凡夫的心态分别善知识的过失,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看清楚境界低的人,境界低的人看不清楚境界高的人,心胸格局窄的人,不了解心胸格局宽的人,心胸格局宽的人却能把窄的涵盖进去。

因此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他依止玛尔巴尊者时,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经历了多少折磨,但他对善知识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汉地的祖师也是一样,禅宗里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丹霞禅师,成就很高。

他准备出家的时候,想要找一个当时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整个佛教界公认的大德做师父。

他到处去问,大家都说马祖道一禅师最有成就,就千里迢迢跑到马祖道一禅师那里去求,说我要到你这里出家,请求成全。

马祖道一禅师告诉他,你的出家因缘不在我这里,我不收你。

丹霞禅师说,我已经梦寐以求了很多年,到你门下来出家,你居然不收我?你说我出家的因缘不在你这里,那我究竟应该到什么地方出家?

马祖道一禅师就告诉他,你应该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出家。

丹霞禅师磕了三个头就走了,他真的就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出家去了。

到了石头希迁禅师那里,丹霞禅师就给他跪拜顶礼,说我要到你这里出家,石头希迁禅师就让他住下来。

在两年的时间里,石头希迁禅师既不跟他说话,也没有教他什么佛法,就让他去劳动。

丹霞禅师很听话,就在庙里天天劳动。

后来有一天,丹霞禅师刚好遇到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就给他讲了一句话:“庭前草长。”意思是庭院前面的草已经长长了。

丹霞禅师非常有悟性,他回去后马上端了一盆水,拿了一把剃刀,去找石头希迁禅师,就这样落发了。

剃度之后,他赶紧礼谢剃度的师父,石头希迁禅师摸摸他的头,说:“佛子天然。”

丹霞禅师再次礼谢。石头希迁禅师问:“我还没给你取法名,你怎么就再感谢?”

丹霞禅师说这个就是法名,然后石头希迁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些佛法。

刚刚讲了几句,他就跑出去,说我不听了。

石头希迁禅师觉得奇怪,说我好不容易给你讲法,人家求都求不到,你还不听?

他说佛法我已经听够了。石头希迁禅师说,你怎么能说佛法听够了?我刚才讲了什么?你怎么认识佛法?拿出来给我见识见识。

丹霞禅师就跑到佛像前,坐在那里不说话。

石头希迁禅师就对他说,你将来必定有大成就。他后来果然成了一位成就很高的大禅师。

这个公案的意思是说,禅师开悟是有一定因缘的。

禅宗所有大德的开悟都是有因缘的,净土宗、密宗,其它的宗派也是一样,大德以下的弟子们能有成就,都是有因缘的。

过去在丛林里,不论是禅宗、净土宗还是其他宗派,出家学习佛法,要读哪些经论,不是自己随便乱读的,要经过善知识同意才行。

善知识让弟子怎样修行,弟子就怎样修行,所以,必须对善知识有坚定的信心才可以。

在丹霞禅师的公案里,如果马祖道一禅师让丹霞禅师去找石头希迁禅师时他不去找,或者另外去找别的善知识,最后就不一定能有大成就。

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要有信心,对他的引导要有信心,这样才能走得上去。善知识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初学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次第,二是方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