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佛法
发布时间:2019-12-13 14:25:12作者:大众学佛网第六课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于成佛,皆依据佛法为轨则,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凭。在成佛前后,还须以此法救度众生,三世 (2) 诸佛,莫不如足。就因为自度度他,都离不了它,所以佛法才列为三宝为一。
佛福慧具足,大觉已圆,其所示现的应化身 (3),吐词为经,举足为法,作天下后世,修出世道者的规矩准绳。此中若就具体言之,经律论三藏,全部皆是佛法,若就局部言之,则一句一偈 (4),悉含妙用,如碎珊瑚,段段皆宝。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萨道时,曾舍性命,以求半偈 (5),虽仅有八个字,而其价值,亦可想矣。
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此三藏,亦有大小乘之分,其内容有如下列:
小乘
经藏 ─ 四部阿含经。
律藏 ─ 四分律、五分律、及十诵律等 (6)。
论藏 ─ 六足、发智等论。
大乘
经藏 ─ 华严经等。
律藏 ─ 梵网经等。
论藏 ─ 瑜伽师地论等。
佛在世时,所说的话,即是法宝。佛灭度 (7) 后,后人曾将原有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著作,汇集成为完整的典籍,名之为「一切经」或「大藏经」或「藏经」,至今日,其卷数已由最初萧梁时 (8) 的五千四百卷,增至八千四百十六卷,可谓集佛法之大成矣。
【注释】
(1) 乘是车乘,有运载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称为三乘,行人即修行之人。
(2)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
(3) 应化身,为佛三身之一,应机缘而化现之佛身也。凡不现佛身,而现六道之身,皆名化身,故应化实为一类。
(4) 或译曰颂,为定字数,结四句的文体,以三字乃至多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用以总摄经文之义。
(5) 过去释尊尚在修道,未成佛时,帝释化为罗刹, 对之说半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尊闻已,请罗刹为说全偈,罗刹言:我以人为食,你如能舍身为我食,我则为说,释尊许之,渠乃复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尊乃攀登高树,自投于地,是时罗刹复现帝释身,自下抱之,顶礼赞叹。
(6) 佛灭后百年时,付法藏第五祖优婆多之下,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生五部派别。其中昙无德部,律本曰四分律,弥沙塞部,律本曰五分律,萨婆多部,律本曰十诵律。
(7) 或译为入灭,涅槃,泥洹等。修道圣者,形体灭尽,于入于不生死的解脱境界,谓之灭度。
(8) 六朝时,萧衍篡齐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史家称为萧梁。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计五千四百卷,此是佛经有藏之始。
【习题】
(一) 何谓三藏?
(二) 写出释尊往昔, 舍身以求半偈的全偈。
(三) 小乘三藏的内容为何?
(四) 大乘三藏的内容为何?
(五) 何谓大藏经?
(六) 大藏经,最初仅若干卷?现时增至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