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发布时间:2019-12-24 14:09:58作者:大众学佛网

  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湛如法师

  所谓幸福,一般指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定义为: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学者甚至列出幸福公式来为幸福感评分:

  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所谓幸福系数,即幸福感的差别系数。比如小孩的幸福感和成人之间就有很大差距,他们很可能只要有一根棒棒糖就开心半天,这就是有较高的幸福系数。那么,相对而言,小孩的幸福感就会比大人大。渴求度越高,幸福感也就越大。我们从大家最关心的被满足感来举例分析:

  在幸福系数(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况下,被满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当被满足度(Z)小于零时,幸福感将是一个负数,也就是渴求的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当中。例如,炒股希望本周赢利10%,结果却亏损10%,结果当然是不幸。

  当被满足度(Z)等于零时,那么幸福感(F)也为零,炒股情形中,相当于不赔不赚。

  当被满足度(Z)大于零小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有进步,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有幸福感,但还有欠缺。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是盈利小于10%。

  当被满足度(Z)等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满足了,此时获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也是10%。

  当被满足度(Z)大于1时,说明渴求的结果超出期望值,那么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像。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赢利大于10%。

  这些理论,虽然都揭示了人类幸福的一些共性,但与佛教的幸福观念有很大差距。

  在佛教中,感觉被称为“受”,即对各种境界而产生的苦、乐等精神作用。按照《俱舍论》所说受有五种,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其中喜受,是对应于心理的感觉;乐受,则是对应于生理的感觉。舍受,即平等之受,既没有开心感也没有不开心感。

  所以,我们世间所谓“幸福”,可以归于“乐受”之中,指身心适悦的感觉。乐受也叫乐根。《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说:“乐根云何?答:依顺乐触所生身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根。”佛教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称冠以乐字。如乐土、乐邦、乐果、乐法等等。佛教常说“离苦得乐”,这个乐,主要侧重于解脱道。按照经典所分,乐包括有世间与出世间两大类。《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有五种乐: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三、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四、菩提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五、涅?乐,梵语涅?,华言灭度。谓菩萨息化归真,入无余涅?,获最寂静,是名涅?乐也。

  通俗来说,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解脱苦之乐。远离乐。即证初禅之乐,是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寂静乐,即第二禅以上的乐,系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菩提乐,即证得菩提之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涅?乐,即远离现世生死之苦,一切惑业寂灭,而得究竟安稳,不生不死之境地。《法华经》之“药草喻品”说:“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乐。”

  佛教对于世间的所谓幸福,有著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目前最有针对性的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世间的幸福都是暂时的。

  《涅经》明确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教唯识学更细致的分析人的所谓快乐的变化。比如,我们口渴的时候,能得到一杯水就是幸福的。我们可能当时就会认为,拥有清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喝下去,喝到肚胀,幸福感就会变为不幸感,我们会觉得痛苦。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一次饮水过量会水中毒,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这样不仅不幸,而且可悲。可见世间幸福感的无常、虚假。就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曾说过:所谓幸福,就是前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一个欲望还没有产生的那一刹那。正视世间幸福的暂时性,可以帮我们摆脱贪执。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已经给我们上了财富乃至幸福无常的生动一课。人们在反省过去对于财富的贪婪的时候,也意识到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以往总是希望从购买更多的消费品来获取幸福,甚至只有通过疯狂购物,才能缓解心里的压抑和紧张,导致“购物癖”的产生。而现在危机让财富的泡沫破灭,也让追求财富的脚步放慢。大家此时发现,幸福可以来自亲密美好的人际关系,幸福可以来自内心的和谐安宁。当我们有时间欣赏窗外的绿叶和鸟鸣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淡淡茶水,似乎也变得非常甘美。这是红酒雪茄刺激所不具有的宁静淡然。

  第二,金钱不能天然带来幸福。

  对于财富,佛教从解脱道的修持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从声闻乘角度说,修行人不为物欲所累,视金钱如毒蛇,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而大乘菩萨道则强调“善知方便利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如维摩诘居士、善财童子,都是身家亿万。《法华经》强调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是,佛教并不认为财富天然就能带来幸福。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则黄金不过是地砖而已。只有善用财富,才能带来幸福,乃至获得解脱。大乘菩萨,对于财富应该说是宝而不贪。

  《心性罪福因缘集》卷下记载了一个比丘送玉的故事,颇可玩味。僧伽陀国有一沙门,叫那求陀,智慧戒律修行慈悲,均已具足,所以很得大家的尊重。国王也到那求陀住的地方来供养他。供养的东西,有金银琉璃等各种珍宝。国王走后,那求陀就把这些东西施舍给了穷人。晚上,一伙强盗来抢劫,把房子里面的东西都抢光了。那求陀发现屋角还有一块琉璃玉居然拉下,连忙捡起玉来,追著强盗说:等一下啊,你们等一下!强盗十分奇怪,就停下来。那求陀欢欢喜喜地把宝玉递给强盗说:你们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可是七宝里面的宝玉啊!强盗大为惊怪,说:你怎么对财宝一点都不吝惜呢?那求陀说:我看见财宝,就像看见粪堆一样,怎么会贪爱!现在你们替我把粪堆清扫干净了,做得真好啊!强盗听了,大感惭愧,便要把抢来的财宝还给那求陀,那求陀坚决不要,进而为他们解说了佛教对待财物的态度:

  “人间暂时由贪浮财,三途多劫受苦如是。是故智者见财厌舍,其诸愚人爱财生执。大师释迦教比丘云:汝等比丘,不求欲乐。于诸法中,可生厌离。观身如沫,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乃至梦中不生贪乐。所以者何?多诸苦故。比丘常以少欲知足为其所行,是故我今不贪财宝。犹于身命更不生于一念爱心,何况其余浮云财物哉!”

  强盗们听了这番话,痛哭流涕,都跟著那求陀比丘出家了。

  那求陀送玉给强盗,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佛教宝而不贪,是因为自己还有更大的宝贝在。曾有达者把经商的人分成三类,一是生意人,二是商人,三是企业家。生意人单纯以追求利益为原则,有时候会见利忘义,甚至为利害人。商人则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循商业原则,讲究商业道德。而企业家则更进一步“兼济天下”,获得财富的同时,不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慈善回馈社会,把创业当做享受幸福的过程,而不拘泥在计较财富数量上。比尔盖茨乃至郭台铭这样的富豪,都是这类企业家的典范。

  第三、从细微处感受幸福

  学者研究幸福曾发现,幸福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细微琐屑生活小快乐的积累。调适好心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幸福瞬间,就能获得持续的幸福。大家都喜欢无门慧开禅师的四季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善于体会不同风景的美丽,感受不一样的幸福时刻。我们有以下六点忠告:

  1、选择快乐而不选择利益。遵从我们内心的热情,选择对我们有意义并且让我们开心的事情。比如亲自泡一杯茶,而不去应酬一餐饭。

  2、多和朋友在一起而少和工作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永远处在忙碌状态。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

  3、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淡化对自己的期望。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只有佛陀才被称为圆满,连菩萨都有细微无明没有断除。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能,不要勉强自己承受根本实现不了的期待,不要成为过高期望的奴隶,让自己的幸福系数提高。

  4、简化生活而不是需索无度。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环保的意识,不是单纯指物质方面,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环保,需要知足、感恩、惜缘、包容、担当。

  5、更加慷慨而不是吝惜钱财。金融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超过物质的影响。世界范围看,不良状态并没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我们习惯性的捂紧口袋,只因为我们觉得经济环境差了,赚钱难了。可能我们拥有的财富,其实已经够普通人生活几辈子。我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加倍的慷慨,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时侯,有更多的人需要用我们的财富给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

  6、感激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生活艰难永远都是摆在眼前的事情。从微软角度来看,软体帝国,还面临著“垄断”的诉讼。生活什么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没有我们幻想的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要把已经拥有的幸福当作理所当然,而要学会珍惜点点滴滴的幸福,比如家人的和谐,身体的健康,朋友的善缘,师长的关爱。我们要心存感激,要向他们表达感激。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世界,广结善缘。这样的世界,才是幸福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