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妒人之技能
发布时间:2020-03-12 10:54:02作者:大众学佛网【勿妒人之技能。】
就是不要妒忌别人的技能。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财产是夺得去之物,故用谋,技能则无所用其谋,唯有妒而已矣」。所以财产跟技能,一个是身外之物,一个是自己身上自带的技能,身外之物可以夺得去,所以这里讲谋人财产,它是可以谋夺得去的。实际再讲,谋夺也谋夺不去,前面讲的很多的例子,这一生暂时给你夺来的,来生还得还,一分一毫都没有差错。这里的技能更不能够夺取了,所以没有办法去谋的,别人学到的技艺,那真的是别人的,自己不懂就是不懂,自己不如人就是不如人。本来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古人也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如果在这世间无有所用,无有福禄,没有福报,也不可能生到这个世间来。所以既然来到世间,我肯定有我立足之地,那我何必要去妒忌别人?妒忌别人的,以为可以把人家压下去,其实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是什么?增加自己的烦恼。
所以这里讲,「究之妒人技能,於己何益?徒自增其烦恼耳」。究之就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妒忌别人技能,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妒忌人的才能自己也不能增加才能,反而损伤的是自己的道德,减损了自己的福报,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加重了自己的恶业,这也是愚痴人。所以佛你看在《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要去三重障,三种重大的障碍,这三种大重障会让我们堕恶道。第一种是傲慢,第二种是嫉妒,第三种是贪欲,这三种都要放下,它是毒,贪瞋痴三毒。嫉妒、傲慢属於瞋。这统统都是什么?不知道宇宙本来一体,而深深的形成了一种人我的错误观念,把人和我对立起来,这对立之中还加上了恶念,一定要把人压下去,自己要超过别人,这就是妒忌。别人比我好,我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有好事、有喜事,我心里就不自在,这都是妒忌,当我比别人好又生傲慢。所以傲慢和妒忌都是同根的,烦恼的源头都是一样的,就是深深的我见,这个很麻烦。所以儒家圣人教导我们,纵然不能够完全消除我见,也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要有人我的这种执著,要把人我看成一体,至少要把人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骨肉、手足,希望别人都能好,别人好就是我好。这就是佛家普贤菩萨讲的随喜功德,我随喜别人的好处。《太上感应篇》上讲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是什么?慢慢的形成人我一体的这种爱心,真正把人我对立放下,我见没有了,那就是转凡成圣了。所以佛家的圣人,你看阿罗汉就没有这个观念,没有人我的观念,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放下了。不要说阿罗汉,连须陀洹,初果的圣人,都没有这些相。所以放下妒忌心,这也是修道入门要把这个障碍消除。
这里不妒人家的技能,「技能有二:有有益於世者,有无益於世者」,人的技能有这两类。「有益之技能,当敬而法之」。我们存什么心态?如果有益於世的技能,真的对百姓有帮助、有利益,那我们应该生起恭敬心,应该去效法、去学习,希望我也能够掌握这个技能为大众服务,这是善心,怎么还可能嫉妒他?自己不能够为大众服务,还不让别人为大众服务,这种心太恶。所以大凡嫉妒别人的人,下场都很悲惨,不是自己得那种见不得人的重病,就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为什么?因为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心坏了,所以他的身、他的家自然会招致恶报。对於无益之技能?这个技能对世间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什么利益的,我们「当怜而戒之」,要可怜他,并且要引起警戒,不要学习他,这是无益之技能,学来没有用,浪费时间。如果是有害的技能,那就要禁止,这是对社会带来危害的。这样子,「非唯不当妒,并亦无所用其妒也」。你看你把心摆平了,因为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你想通了,有什么可以嫉妒?不仅不应当嫉妒,实在讲,没什么好嫉妒的。
所以这是安士先生几句话给我们开解,让我们放下嫉妒心。道理明白了,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这个事实。所以后面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结果这十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好的,第一个儿子驼背,第二个儿子是瘸子,第三个儿子四肢萎缩,第四个儿子双足残疾,第五个儿子是疯疯颠颠,神经病,第六个儿子是痴呆症,第七个儿子是聋子,第八个儿子是瞎子,第九个儿子是哑巴,第十个儿子犯了罪,后来死在狱中。结果当时同朝的有一位朋友公明子皋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蒋瑗,就问他,说您平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有这样的奇祸?你看十个儿子没一个好。蒋瑗自己反省说,平时我也没做什么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胜过自己的人就嫉恨他,奉承自己的人就喜欢他,听到别人的善行就会生怀疑,听到别人的过恶就很相信,还很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有所得。你看他倒过来了,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他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见人之失如己之得。所以蒋瑗自己反省,我就是做了这些事而已。结果子皋听了之后很感叹说,大夫,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不得了,马上会有灭门之灾,你怎么竟然还无所谓,好像还没觉察到什么似的,你这十个儿子得的这些奇怪的病和灾祸,恐怕还不止这些。你看古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知道嫉妒心这是最大的恶念,是会遭天谴。蒋瑗听到之后就大惊失色。子皋又说,天虽高远,却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还不算晚。蒋瑗听了之后,很难得,真正改恶修善,从内心里面转变自己的恶念,对自己的嫉妒念头提高警惕,没有过几年工夫,他这些嫉妒的念头统统都改正过来,结果他的儿子的病一个一个的都好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正报可以转依报,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我们的这些亲戚眷属,也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都算是依报。正报?正报是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转善了,这个依报环境自然也就善。最怕自己的心坏了,把本来有的福报全部一个个的都减损了。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用春秋时期卫国人石祁的一席话说,转凶为吉。这一席话是什么话?这是当时,这也是个典故,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作乱的人,叫孟获,就逃到了卫国,结果宋国人就请卫国把孟获归还。卫国当时不太想归还,於是这个臣子石祁就说,不行,说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的恶,在宋国作恶的人如果在卫国得到保护,这会导致国家的灾难,保护他有什么好处?我们不能够为了一个人失去一个国家,交结邪恶的人而丢掉了友好的国家。结果石祁这一席话,卫国的国君就决定把孟获归还给宋国,这样子也就使到卫国得到了安全,转凶为吉。蒋瑗听到了他朋友的一席话也转凶为吉。所以一言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善言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平时待人接物当中要常存著一个度化人的心,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可能对方因为你这一句话,从此改造了他的命运,那你这句话就功德无量。
下面又说到,宋景公三言火星转移的故事。宋景公是春秋时候宋国的国君,有一年有一个火星,大概是天上的陨石,掉下来了,刚好落到宋国这个地方。宋景公就很担忧,请了会看星相的臣子子韦来看。结果子韦就说这是个灾星,最好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就说,宰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我怎么能够转移给他?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又说,国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怎么能够嫁祸给他们?结果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到年成上,一年的丰收与否,转移到这上面来。景公又说,年成歉收,百姓会困苦,我这当国君的怎么能够坐得安稳?所以也不愿意转移到年成上。结果子韦后来说,上天他很高明,能够觉察人的心理,你这三句话可以说堪称明君,这个火星我看不需要转移它自己就会走了,结果过了没多久果然见到这个火星就转移了。这都是说明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人心从恶转为善的时候,这个境界马上就转善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真肯转。要转先从最重的烦恼转,最重的烦恼就是刚才讲的,傲慢、嫉妒、贪欲,贪欲就是前面讲的,谋人之财产,这属於贪欲,妒人之技能属於嫉妒,从这里去检点内心,看看有没有这些心态。如果有,立即改过来,因为不改过来,它会让我们命运产生很多坎坷。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你要改了,一改的话,那就是「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从古到今历史上嫉妒产生的果报那都是惨烈的。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是孙膑与庞涓的相争,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孙膑跟庞涓都是同一个师门出来的,他们的老师鬼谷子深通兵法,教给他们这些学问。结果庞涓他的才华、能力比孙膑要差,心里就暗暗生起嫉妒心,但是这个人他是非常的狡猾,内心的阴暗面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同门师兄知道,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恭敬,非常友好,好像是患难兄弟一样。孙膑人心是比较善良,也没有觉察庞涓的嫉妒心理,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常好。结果后来两个人学成了,就准备要为天下做一番事业。正好这个时候魏国正在广纳贤士,庞涓是魏国人,所以他就先下山,告别老师,告别孙膑,并且临走的时候还挥泪说,我此行如果真正得到魏王的重用,我一定向魏王推荐你,让你也来跟我一起做一番大事业,於是下山了。庞涓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所以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聘为大将军。当他成为大将军之后,他就想到自己对师兄孙膑有过承诺,可是孙膑确实才华出众,比我要高,如果我把他请来了,将来他骑到我头上怎么办?你看妒人之技能。如果不请他,将来孙膑被别的国君请了来对付我们国家,那我们不就更惨了。所以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向魏王做个介绍,但是他没有很好的介绍,他就把孙膑请来了,请来之后,孙膑当然以为,同门师弟,信守诺言,就很高兴的就来了。结果在庞涓家里住下,住了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说要去见魏王的机会,孙膑有点纳闷。结果没几天突然他就被一群兵士绑起来,然后送到一个官员那里,这个官员就判他,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就把他的两个膝盖骨给挖掉,而且还在他脸上刺了罪人的印记,这个印记表明他这一生都要蒙羞,而且他膝盖骨给挖掉了,成为了残废,不能走路。孙膑这才醒悟,是他这个师弟妒忌他,来害他。
因为变成残废,以后就不是庞涓的对手了。所以这个时候孙膑就想了个法子要逃跑,怎么办?他就装疯,然后在一个猪圈里面,庞涓命人把他关到猪圈里面,他就在里面一天到晚就在猪粪里面打滚,人来了之后,还把猪粪往口里塞,装得是疯疯颠颠的样子。庞涓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孙膑确实是疯了,他心也安了,知道天下没有人再跟他成为对手。结果后来有一次齐国的一个使节来了,孙膑他知道了,他就抓紧机会,表达了自己受屈辱的这个状况,而且愿意到齐国效力。刚好孙膑也是齐国人,於是齐国的使节就把孙膑偷偷的就运走了,带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他投奔大将军田忌,刚开始因为他是残废人,大家对他也不是很重视,结果孙膑有一次帮助田忌赛马。这什么?田忌他很喜欢跟齐王赛马,但是他的马不如齐王的好,每次都赛输,一连三场都赛输。结果孙膑就给他一个建议,说你这样子,这三场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来比赛,你第一场用你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你输一场,然后你再用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果然田忌将军,赢了两场,输了一场,就获胜了。齐王就觉得很奇怪,你每次都是输给我的,这次居然赢了,就问,你用什么计策?田忌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说是孙膑的主意,於是乘机就向齐王推荐孙膑。
这个时候正好魏国的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因为赵国来向齐国求救,齐王就问孙膑的建议。孙膑就说了,现在最好是什么?直接出兵去攻打魏国首都,因为重兵现在都被带去打赵国,魏国里面国力它的兵力空虚,我们不要直接去救赵国,而应该去打魏国,这样子就迫使他们侵犯赵国的军队要赶快回来,而且是奔波劳顿,这个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必然能打胜,出了这个主意。结果齐王听了就很欢喜,於是就这么做。这就是有名的叫「围魏救赵」这种兵法。结果果然一攻打魏国,朝廷马上班师回朝,命令庞涓立即回来救护。结果庞涓带著兵日夜奔赴回到首都,结果回来之后,正好遇到齐军伏兵,打得个落花流水。所以那场战役齐国是大胜,而且把庞涓都捉住了。孙膑他心还是很好的,他就没有杀庞涓,没有报仇,反而把庞涓给放了。后来十年之后又有一次战役,这是魏国攻打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韩,结果在这个战役当中,庞涓的兵最后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就自刎而死。所以从这个历史的故事我们看到,庞涓以小人之心妒忌孙膑的才华,结果自己也是落得个不得好死,这是很可怜。所以真正君子要大心量,绝对不能够妒忌别人的技能,而应该善用别人的技能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别人有一技之长,他去做这个好事,不等於我做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做?这是勿妒人之技能。
在妒忌里面一般来讲多数都是同门之间会产生妒忌,或者师生之间会有妒忌,如果没有这样的缘分他也无所妒忌,你看不同门的,他就不犯这个比肩。所以在同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懂得随喜人家的善事,随喜人的功德。譬如说见到别人修行进步,我们要由衷的欢喜,看见别人得到名闻利养,我们也不能够生嫉妒,而应该随喜他,而且祝愿他在名闻利养当中不要堕落。你看这是善心。刚才讲的庞涓妒忌孙膑的历史故事,妒忌人最后自取灭亡。
在外国也有相同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师妒忌学生的故事。这是在欧洲丹麦,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当时欧洲的科学发展得很迅速,发明电、电动机那都是在一八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事情。丹麦的皇家科学学会,当时会长叫大卫,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这方面的贡献都很大。他有个学生叫法拉第,法拉第就是著名的发明电动机的科学家。当时大卫看到自己这个学生法拉第很快就表现出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却没有去扶植他,反而嫉妒他。法拉第当时已经可以独立的去做电的实验,但是大卫却处处去阻碍他,总是把他摁在一个只是助手的这么个位置,不让他独立的工作,限制他的才华。后来法拉第就靠自己努力,终於发现了通电的线圈在磁场里面可以自己转动这个实验成果,然后他发表了论文,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结果大卫心里就很不高兴,而且还发表一篇论文说,这个实验其实是他另外一个同事早就已经看到的,换句话说,法拉第他这个实验是一种剽窃,就给法拉第戴上黑帽子。当时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们的不平,就纷纷联名要推选法拉第做为皇家科学学会的成员,他当时还不是成员,只是大卫的助手。结果大家都很赏识法拉第,结果投票选举,只有一票反对,这一票就是他的老师大卫投的。法拉第后来真正做了成员以后,也受到他老师处处的限制,一直等到大卫去世以后,法拉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发电机的研制实验。所以这使整个科学的发现进展晚了十年之多。
所以你看老师嫉妒学生,虽然嫉妒他,对於这个学生来讲,确实给他心理上有打击,实在讲,损害他事小,损害人类事大。这个大卫他由於这样嫉妒,他五十岁就去世了,短命。本来五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但是他福享完了,这个福被他的嫉妒心给破掉了,所以他变成短命,他的成就就没有那么高,所以他的名声倒不如他自己学生法拉第那么高。这是科学技术,你看嫉妒都会产生这样的果报,如果是正法,如果是嫉妒去障碍正法的流通,那个果报那种惨烈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讲到这个故事,这是在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没出世之前,有两位说法比丘,两位出家人,法师,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结果有一群持戒比丘,这些比丘他们是持戒很精严,但是心里烦恼放不下,见到了这两个说法比丘法缘殊胜,大家供养得多,名闻利养很充足,那群持戒比丘心里就不平,生起嫉妒心,於是就编造了一种谣言,说这两个说法比丘破戒,这样子听法的人对法师失去了信心,结果因此断掉了法身慧命。那持戒比丘最后,他们这一群,总共五百人,一起干的这个恶业,那一生结束以后就堕到阿鼻地狱。从阿鼻地狱出来又到等活地狱,然后黑绳地狱等等,在不同的地狱里面辗转受生,受尽苦报,总共按人间的年头数算,一千八百万年,罪才受满。然后从地狱里出来,投胎做人,也是什么?身盲无目,六根不具,残疾,残疾人。还有余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又回到人间来,这才遇到佛法,而且还有一些余报,当生不能成就。到了末法时期又来到人间,这个罪报算是都受满了。受满了之后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时期,末法时代,说不定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就在这里面学佛、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最后佛预言统统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这个罪报那真的是漫长,你看就是当时因为嫉妒心,嫉妒说法的法师,编造谣言毁谤,对这两个法师来讲没有什么损害,因为法师不求名闻利养,有缘就做,就为众生说法,没缘,没缘就走了。所以对法师而言对他们损失不大,这个结罪是对那些听法的众生来结罪的,本来听法的众生可能就在那一世统统都能够觉悟,甚至能够了脱生死,可是这么一障碍,法缘断了,慧命也跟著中断,所以这些众生不能够在那一生得度。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就大了,所以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些比丘当时听到佛跟他们讲这宿世的因缘,痛哭流涕,知道自己嫉妒心,太不对了。嫉妒心,以为能伤害别人,其实根本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最后伤害自己,伤害不了那两位说法的法师,只能伤害那些信众,而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所以他是在这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会上向世尊忏悔,发愿改过,永远不看人过失,永远敬重说法的人,永远不能够以自己修行有一技之长生傲慢,永远不能够看到别人比我在哪一方面要好就生嫉妒。所以佛听到他们的忏悔,赞叹他们,给他们授记,将来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言之,如果心里面有嫉妒烦恼、有傲慢心,傲慢和嫉妒是连在一起的,有这些烦恼的话,往生就成了大障碍。所以佛反覆强调放下三重障,贪欲、傲慢、嫉妒,这三者也是连在一起。你看这群比丘为什么毁谤?根本在於贪欲,贪图名闻利养、贪图别人恭敬,自己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他就生嫉妒,自己持戒精严生傲慢,毁谤别人不持戒,这三者都是连在一起。所以文昌帝君在此地为我们讲,「勿妒人之技能」。确实这个虽然是语言很简练,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因果、事实真相那是极深极广,我们要认真的依教奉行。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