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概说
发布时间:2019-12-16 10:56:12作者:大众学佛网第七课 道教概说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从道教的发展过程来看,道教与传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文献中,「道教」一词原为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据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兴盛后,为与佛教对举,才因当时诸道皆自称某某道,后来遂被笼统的归隶于「道教」的总教名下。因此道教实则其中包含了各种道法以及据其道而成的各个教,他们或出于儒家、道家、墨家之传,或本于阴阳、炼丹求仙、符咒治病、斋戒祈福、养气炼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个系统,其来源、教主、教义、内涵殊异不等,并非如佛教、耶稣教、回教的一源众流,以一个教主而下衍诸派的方式相传,而是诸道并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庞杂组织系统。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具有组织制度的是兴起于东汉时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等,他们透过忏过、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扬治国之道来传教,在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广大的农民信众。另有讲及炼丹,如魏伯阳总集前人炼丹及养生术撰著《周易参同契》,影响亦颇深远。东晋葛洪则以儒家伦理为前提,搜罗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理论撰著《抱朴子》一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会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及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相继清整教团,广制道戒、斋醮仪范,使道教体制更趋健全。所谓「斋醮」即供斋醮神,为一种祭祷神灵的科仪,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斋」原是祭祷前的洁身净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举行此科仪的目的在调净身心,使与神灵相通,并做为道士自身传经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课,或为他人受符籙证盟、祈福禳灾、超度亡灵等。陆修静在全面总结道教斋仪的基础上,将众斋法分为九斋十二法,斋醮科仪便逐步定型,而且在历经唐、宋诸帝的亲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为各派所共习,即使在明清道教转衰后,符籙斋醮仍流行于民间。
陆修静另一项贡献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据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架构来分类编辑。所谓「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经》,洞玄部收《灵宝经》、洞神部收《三皇经》,每一部又各分为十二类。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录的经典内容各有不同,用来辅助三洞。三洞四辅正代表著当时的七大教派。
此后唐、宋、金、元、明历朝所编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构逐渐增广而成。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统年间所编《正统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文始经》被称为道教的五大经,最受重视。
六朝时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编《真灵位业图》一书,总集所有道教尊神,建造了从天到地七个层次的一套整齐有序的神仙谱系,使神仙信仰更具体系化。后来发展的道教神仙系谱范围更广,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节日,如三清、三元、五腊、玉皇大帝及诸道派祖师圣诞等原因。
道教的发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的长寿成仙、符籙斋醮派的受于天命、延长国祚,深得王公与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一时之间,老子庙、宫观纷纷建立。高祖、太宗曾先后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高宗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则更亲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皇族宗室。并令全国每户必备《老子》一册,道教在玄宗的推动之下,进入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道教内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几乎都受到影响;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为主的炼养法而一转为内养精、气、神的内丹修法,如吕洞宾、锺离权、张紫阳等,为此等思想及内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睐,宋哲宗时,正一(龙虎山)、上清(三茅山)、灵宝(阁皂山)三大道派被封为「经籙三山」。辽金时代,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纷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净明等三个新道派应运而生,他们共同的特色是强调内丹、符籙的融和。尔后符籙各派逐渐合流,归并入「正一道派」(天师道)中。在华北则兴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个新道派,其中全真教因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势大而信众最多,后与正一教并称为道教二大主流。尔后在《老子化胡经》所引起的道经被毁风波后才大幅衰落。
道教流布既久且广,枝末流派不胜枚举,教义并无统一性,唯在殊异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贵生」的主旨,无论是符籙、占验、丹鼎、积善、斋醮的各个教义皆由此主旨所发展。明清之后,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沦为杀牲祭拜的符录斋醮、临丧招魂、除妖作法、风水勘舆等江湖方士等型态,与早期道教所主张净心养性的本质,几乎背道而驰。唯因其「贵生」的主旨,深刻的牵动中国人民的心思,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庞大的遗产,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方针、医药科技、社会生活,乃至风俗民情起过重大的影响。今日,在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乃至日本、欧美已有学者进行学术的研究;希冀透过学术的研讨,能令道教神职人员重视精神内涵的修炼,认识真正发源于本土的道教,不再一味的以符水咒术等做为传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