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发布时间:2020-03-10 15:49:38作者:大众学佛网l本地分——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译文
已经说完非三摩呬多地。
什么是有心地?什么是无心地?指此二境界应当知晓都是通由五个方面明确它们的相状:第一、从众境界心想有无方面加以确立,第二、从心想颠倒混乱与否方面加以确立,第三、从心想产生与否方面加以确立,第四、从精神境界的阶位差别方面加以确立,第五、从最高理义范畴方面加以确立。
从众境界心想有无方面加以确立,指的是,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这四种境界都始终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了无想定、无想生和灭尽定以外,其他的始终是有心地;不管是无想定、无想生,还是灭尽定,都是无心地。
从心想颠倒混乱与否方面加以确立,指的是在四种颠倒上呈现出心想的颠倒,称作乱心;如果在四种颠倒上心想不颠倒,称作不乱心。此中说的乱心也称作无心,因为此人的本性损坏丧失,如同在世间的人们见到心性迷狂混乱的人就说此人是无心人,这是因为迷狂混乱的心已丧失了本性。在此方面中,众颠倒混乱的心,称作无心地;不是颠倒混乱的心,称作有心地。
从心想产生与否方面加以确立,指的是由于八种原因,心想或者产生,或者不产生,指有此八种原因即人的感受根体己破坏、对象境界不呈现面前、心想缺乏入众定趋向、未能获得心想产生的条件、心想产生中受到其他原因的障碍、已伏断现行心想、永远除掉了种种心想的种子、心想已经生过谢去,心想不能产生;与这八种原因相违悖,心想才能产生。其中如果具有产生的原因条件,心想就能产生,称作有心地;如果遇上使心想不能产生的原因条件,心想就不能产生,称作无心地。
从精神境界的阶位差别方面加以确立,指的是除六种阶位外,应当知晓其他阶位的称作有心境界。哪些属于这六种阶位?指处在睡眠深重第六识已不能运行的阶位、处在闷绝即死第六识已不能运行的阶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无余依涅槃位,如此六种阶位,称作无心地。
从最高理义范畴方面加以确立,指的是唯有无余依涅槃的范畴中的,是无心地。什么缘故?因为在这范畴中,阿赖耶识也永远寂灭。其他的众阶位,由于七种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已灭,所以称作无心地;但是阿赖耶识未永远灭尽,所以从最高理义范畴上说它们仍然不是无心地。
原典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①第八第九
已说非三摩呬多地。
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②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③,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④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⑤故。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⑥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⑦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⑧、无心闷绝位⑨、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⑩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⑾,转识⑿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注释
①有心无心二地:此二地是本论根据修行人内在的思想心念的状态的不同拟立的,有具体思想心念的运行就称为有心境界,无具体思想心念的运行或思想心念颠倒混乱称为无心境界。此二地内容仅占本论卷十三中间小部分。
②一向:全、专、偏、始终。
③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减尽定: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等,即除第四静虑以上的部分;即实指第三静虑以下的部分,包括第二、三静虑。无想定,定心专注无想,厌背种种想。无想生,即生于无想处,即生于无想天处及无色界。灭尽定:入定灭尽一切心想。
④四颠倒:即将无常倒视为常,将苦倒视为乐,将无我倒视为有我,将不净倒视为净。
⑤狂乱心失本性:狂乱的心想使人本性丧失。佛家认为人心性本净。
⑥未得:末得生缘,即未能生成的条件。
⑦已生:已生过,即生成了的已经谢灭。
⑧无心睡眠位:处在睡眠深重,第六识已不能运行的阶段或地步。
⑨无心闷绝位:处在闷绝即死,第六识已不能运行的阶段或地步。
⑩无余依涅槃:身心都寂灭的涅槃。无余依,不依托有漏法,即阿罗汉厌身灭智。
⑾所余诸位:指前文六位中除无余依涅槃界位之外的五位。
⑿转识:即前七识。唯识家认为阿赖耶识是本体识,其他各识依本体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