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读经、听经到底要不要思考?

发布时间:2020-01-06 11:35:28作者:大众学佛网

  印光大師教我們:读经方法。。。念佛需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不假思索;读经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一边看一边琢磨意思,这样益处不大,妄想情见倒增长很多。古大德抄写《法华经》专心一意,只顾写经,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天已经黑了还抄个不停,侍者过来好奇的问:先生,天已经黑透了,您怎么还能写经啊?他听了,眼前立刻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其实所谓光明与黑暗的区别,都是众生的妄见和凡情。当他专心写经时,妄想分别停止,一切执着统统放下,完全不分别天已经黑了,也不计较天黑了就会没有光,没有光就不能写字。等到被人一提醒,什么光明黑暗,顿时分别心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修行用功的关键在于专心,不去用情想分别。倘若不用妄想,哪里还有邪见;邪见没有,就是正智。这样读经,和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专心致志。专心用功的时间长了,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明代雪峤圆信禅师,目不识丁,中年出家,刻苦参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久而久之终于大彻大悟,随口说出的话无不妙契禅机。你看他不识字又不能写,修行时间长了居然也能读书写字。这种利益,都是从不起分别中来。读经就应当这样。读经要从头到尾一直读下去,无论文字意思,一概不用分别心。能这样读经,上根之人,便能悟我空法空,证实相法;根机差的,也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所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指的就是这种读经方法,所以叫做“但看”。能这样看,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使人明心见性;假如边看边思考分别,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说的什么,那都是用凡情妄想,胡乱猜测,无法暗合道妙,领悟佛经的宗旨,更谈不上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如果要研究经文义理,或翻阅注疏,应当另外安排一个时间专门研究。学佛人在没有开智慧前,还是以阅经为主,略带研究就好。否则只顾研究,哪怕研究到感觉如同拨云见日,开门见山一样,仍然只是文字知见,对自己的生死大事一点用都没有,大限到来,平时研究经典的见解,此时完全派不上用场。如果不照以上所说的方法读经,只怕宿世的业力引起种种邪见,此人反而拨无因果,杀盗淫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他还以为自己是大乘行人,一切无碍,援引六祖说的“心平何劳持戒”的名言,狂妄地认为一切戒律,破而不破才是真持戒,如此修行,难以得到真正的受用。应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大乘经典如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可以专门读诵一经,也可以这几部经轮流读诵。。。

  听了这段开示,周孟由居士提问说:所谓不起分别,无论文字义理,一概不加理会,是否只要竭诚恭敬,将每个字认对,音读准,像老太婆念经那样?弟子以前总有顾虑,总觉得按照这样不分别、不理会意思的方法读经,恐怕难有心得,不能生起法喜。我每次读《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都是口里诵念经文,心中系想极乐庄严、普贤慈悲,胸中充满法喜。然而又担心这样读法是否落入凡情妄想、思维计量中?大师回答说,对于那些文字义理一目了然的经文,不妨就让自己读得清楚了义,只要不特地动念头思考就可以了,不是说读经时明明懂意思也不行。。。周孟由居士想起一件事:我曾见过一位师父,也识字但不解经文的意思,持诵法华经时,欢喜的表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能不能生起法喜,与懂不懂意思没有直接的关系,真能怀着恭敬慈悲的心,不起分别,一直读下去,自然获得实际利益,增长法喜。”周孟由表示自己今后也要这样读经,回向菩提。大师又告诉他:古人还注重听经,因为听经的时候,心不能起分别。比如,一人出声诵经,另一人在旁边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力图听得清楚分明。听经的人心神专注,不敢向外攀缘一切声色。倘若稍微打岔,听到的内容就有脱漏,文义不能贯通。诵经的人有经文可看,即使心不能十分专注,也能诵得清楚;而听经的人依靠音声,一旦分心,便不能连贯起来。认真听经的功德与恭敬诵经的人相等;倘若诵经者缺乏恭敬,他的功德就比不上听经的人。。。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答念佛居士问、净土法门说要。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