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发布时间:2020-02-08 10:55:10作者:大众学佛网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

  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实,不关注众生的疾苦,不努力实现生命的和谐与幸福,就无从建设生态文明。

\

  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感受性,能感苦乐。生于苦海是众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有受皆苦,无可乐者。释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学道,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了生命的痛苦,其中不仅包括人的痛苦,也包括其他众生的痛苦。

  从关注人自身到六道众生,从关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运,这是佛教道德伦理的根本特征,即从人类伦理提升到了生命伦理。人类伦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以维护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生命伦理则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观念为基础,将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循环流转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其他生命。这种代表人类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命伦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精神,从而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物类各别,生命的多姿多彩,是生态美的重要体现。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会感知苦乐,都有生有死,因此都会避苦求乐,贪生畏死,其本质是平等一致的,其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区分什么高级生命与低级生命,更不应把人类视为所谓最高级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主宰或管理者。

  基督教有一个说法,认为道是上帝赋予人“管理”其他生命的权利。这种说法在现代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抨击,因为它使人类伤害其他生命的罪行合法化,破坏了生命的尊严和生态的平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管理”最终意味着破坏!在一种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中,没有真正的爱与和睦相处。

  其实,谁也没有这个“管理”的权利,即使上帝也没有。但因为在基督教的观念里是有等级的,他们讲上帝中心,区分神与人的等级。这个等级是永远不能打破的,神永远不会堕落成人,人也永远不可能上升为神,人与神之间有绝对的距离和差异。由此衍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不平等,在上位者总对在下位者具有支配、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权力。人类的自私和傲慢,使他们总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所谓高级动物,从而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这是生态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实现生命的平等与和谐相处,则是建立生命伦理和生态文明的核心和前提。只有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有效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公平、公正的生态秩序。

  二、贪欲的批判与三教的态度

  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每个生命、每个物种的生存权利,才能保证生命的多样性和整个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在生命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富有特色的物种,每个物种都展现了生命的神妙与可贵,都是值得惊叹的奇迹,都为整个生态的发展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维护生态系统的多元统一,必须要尊重每一个物种,慎用“害虫”这个人造名词。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对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的破坏性而言,除了人类自身之外,没有一个物种称得上“害虫”。我们没有权利把任何一个物种贴上这个标签,然后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消灭它;更不应该站在人类自身利益的立场上残酷对待其他物种。这样做事实上也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维护生命系统的多元统一,就必须减少生命本能中的贪欲,因为贪欲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所谓贪欲,就是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体现在对贪欲的控制能力上,贪欲越少,道德越高;贪欲越多,道德越低。在控制与消除贪欲方面,佛教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宗教。

  人的贪欲有很多,要之不外食、色两个方面。孔子曾说“食色,性也”,便有人误认为孔子是在肯定人类的本能,其实孔子的原意是说“食色,动物性也”,即这是动物的本能,而非人性的特色。孔子肯定的是颜回的“安贫乐道”,是子夏的“贤贤易色”。人性的本质不在于沉溺于本能,而在于对本能的战胜;只有战胜本能,才能成立人性。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动物只能听任本能的支配,而人则可以控制、克服本能。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的本能,才能建立人的道德礼仪,由此才能体现人性的尊严,使人成为人。

  佛教在自我克制方面比儒家有更大的优势。它不追求饮食的享乐,以进食为疗治饥疮,强调素食、不非时食,甚至强调日惟一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佛教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节制和节俭,体现了佛教崇高的道德追求和坚韧的自我克制能力。

  佛教在对色欲的控制方面更是十分严格。出家人完全禁绝男女关系,与动物的本能彻底决裂,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道德魅力,这也是佛教最大的吸引力。在当代各大宗教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戒律是最严格的,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因此佛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是将宗教的本质表现得最充分的宗教。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分析,以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新教伦理培育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个体系。但是,现在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反映出现代人们已经远离,甚至是背弃了新教伦理的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造成了财富的积累,它使劳动合法,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倡导节俭,将多余的财富变为资本,投入再生产,导致了生产的扩大。但是,在生产、技术、社会进步的同时,在人的尊严与自由提高的同时,它也导致人的放任,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各种各样的所谓解放,比如生产力解放、性解放,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资本主义在过分强调人的自由、解放的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把人性本具的那种贪欲释放出来了,把邪恶释放出来了。在一个丧失了外在的道德礼仪和内在的自我克制的世界里,人的存在状态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坏,几乎失去了人之为人的道德依据。中国宋代的儒者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有道理的。人只有有了道德,才能活,这个道德比饮食还重要。

  三、金融危机与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

  贪欲是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会失望、怨恨,心中忧愤。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要求也随水涨船高,社会发展赶不上人欲的增长。然而对于贪欲的危害很多人认识不足,甚至还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各式各样的广告都在鼓励人们消费,都在诱人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力负担的东西。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事实上就是贪欲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刺激、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诱骗人们不断膨胀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费,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高速运转。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已经宣告了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这种模式鼓励人们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这同时也是过度消费,借贷消费,虽然一时换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如今这一虚假繁荣的汽球已经被吹破了,但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危机表面上是经济危机,其实是文化危机,是贪欲至上思想的破产。

  这种模式首先是使人物化,使人成为被动的消费工具,成为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机器。这种模式制造了很多人们根本不应该有的需求,甚至是完全对人有害的需求,例如烟草、毒品、酒类、游戏等,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资本家的血腥的利润。这类产业越繁荣,人类的灾难就越深重。

  这种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满足人的过分的欲求,森林不断被砍伐,环境不断被污染,物种不断被灭绝。最为严重的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在融化,海面在上升,自然环境的不正常变化已经严重威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经济发展越快,环境破坏越严重。经济增长的数字,都是以人们的贪欲为基础,又以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为代价。佛教讲三界如火宅,这种火主要就是欲望之火,欲火烧坏了人的身心,还烧坏了生命的家园。

  人类有自杀的权利,可以以自己的贪婪和愚蠢来自我毁灭,但是没有毁坏地球的权利,没有让其他生命陪葬的权利。万恶贪为本,百善忍为先,现在应当是控制贪欲,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需求的时候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决不能走美国的路子,因为那样做既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要想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认真吸取佛教的生命伦理,以生命伦理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四、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我认为美国人最傻,是全世界的“费奴”——消费奴隶。美国人拼命赚钱,拼命花钱。他花钱让别人赚,他花没了向别人借,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危机爆发。郑渊洁开玩笑说“月光族”是“民族英雄”。当代社会即使是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但那种畸形的超前消费方式也是危害性的、不可取的。人们消费得越多,对环境和其他生命的危害越大,对自己的健康也没有好处。因此我想在此呼吁一种“低成本健康生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即一种尽量减少耗能,尽量减少对其他生命的干预和破坏的生活、消费方式,比如素食,一日两餐过午不食,安步当车,衣着朴素,不穿“名贵”毛皮衣物,早睡早起充分利用自然光源,节水节电,等等。这些事情都很细小,但从一个人做起,到一批人做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我相信这种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最终能够造成一个绿色的社会,绿色的地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