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早期佛教的分歧是什么产生的呢?

发布时间:2023-10-16 04:02:44作者:大众学佛网
早期佛教的分歧是什么产生的呢?

昌乐法师讲述《妙法莲华经下卷》第5课

我们把佛教新形态的内容做一个稍微的总结。上面我们讲了几点,大家在学修的过程当中,要去仔细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佛教到底是哪个层面的佛教?我们讲这段佛教新形态,主要是跟大家讲,对教主的理解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所以对教主理解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佛教主要是两个角色,尽管两个角色当中还有很大的分别。

特别是早期有生老病死的作为人的佛陀,所展示出来的法义,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六根、六尘基础之上的这个佛教是早期佛教,是容易做到,在身上能够体现所谓戒定慧阶梯式的,一步一个台阶的佛教。而由法华为代表的佛陀观是从有生老病死的人间的佛陀的佛教,升华到了常住不灭的佛教。

经文当中说,只是生老病死的佛教,只是佛陀的报身,法身是常住不灭。以后有空我们会再讨论一下佛的三身,法身是常住不灭的。于是常住不灭的佛教、常住不灭的佛陀一旦被提出来之后。

它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同的佛陀观,有不同的拥趸者、不同的弟子和人群,于是两种人群应该如何相处?或者说,对我们学习来讲,两种佛教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考量如何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简单来讲,不同的佛陀展示出来不同的佛陀观,不同的人会赞成不同的佛陀。你的信仰取决于你对佛陀的理解,或者说你看到的佛教的现象,你要去分析它背后的佛陀观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方法论,这是第一。

第二,从平等教义的角度开显出来的不同的法义。早期的平等是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正在、终将会面临生老病死。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借这个生老病死去悟到所谓的解脱而般涅槃。也是因为所谓的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觉悟。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由我们这个世间的释迦牟尼佛成佛而推而广之到,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佛应该很多。

所以在《法华经》当中,弟子们没有听到佛亲口说过《法华经》,有些人不相信他,《法华经》当中就由多宝如来告诉大家说,我可以为大家作证,《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话的意思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又有了多宝佛。《弥陀经》当中还有十方有十佛,每一方又有很多佛,很多佛其实是在平等法义的基础之上的。

早期的平等法义,是每个人都会死亡,每个人都在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无常。而到了后期的平等法,则没有注重在无常上面,反而注重在恒常上面,每个人都能成佛。而佛是恒常不变的,是注重在恒常上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不一样。这是平等法义的不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