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既然《心经》中说“五蕴皆空”,为何众生还要有五蕴?

发布时间:2023-10-18 04:05:49作者:大众学佛网
既然《心经》中说“五蕴皆空”,为何众生还要有五蕴?

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独家稿件

《心经》也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经典和心髓。尽管只有一卷,全文260余字,却高度概括了般若部经典,言简而意深。正因为经文的简洁,方便世人诵持的同时,许多义理却不容易掌握,譬如经中讲“五蕴皆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五蕴都是空的,为何众生还要有五蕴呢?

在小编看来,五蕴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尽管经文中讲它是虚妄不实的,但不可否认五蕴是众生接触外境,了解娑婆世界的途径。也正因如此,众生才会把它当做真实的“我”,进而产生我见与我执。

那么,五蕴各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来说,色蕴,通常意义上即色身,而色身又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佛经中认为,众生能够感知外界,五根触及五尘是必要条件。那么,反过来说,色蕴的作用,就是与外界接触的通道。

接下来是受蕴,佛门中将众生的感受,粗略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起初众生会执著于色身,把它当做是真实的自己,而随着阅历的增加,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便不再执著于色蕴,转而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当做真实的自己。譬如古代文人,多追求青史留名,其实都是执著于受蕴,所以说受蕴的功能,即感受外界。

再看想蕴,许多才开始学佛的善信,在读到经文中关于起心动念的章句后,认为既然心念即是错,那么不起心动念,是不是就没有想蕴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想蕴有语言文字的形式,也存在没有语言文字的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都起到了了知外界的作用。

接下来是行蕴,接触过“十二因缘”的善信,想必对这个名相并不陌生,因为十二因缘中也包括“行”。不过,二者之间的含义并不相同。行蕴,即指众生的决断力。譬如你看到小编莲荷写的这段文字,经过思索后,判断说的对还是错。所以,行蕴的功能在于决断。

五蕴最后一位是识蕴,它也不同于十二因缘中的识,此处的识蕴,意为分别心,它起到了分别六尘的功能。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众生假如少了五蕴,就变成了对外界没有感知和分别能力的石头,当然也就不能被称作“有情众生”。而菩萨的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没有五蕴,即非有情,更无从觉悟。

行文至此,小编颇为感慨,我们平日里学佛,面对五花八门的名相,还有各种光怪陆离的解释,对于该依止哪种说法,常常无从下手。最后选择一种自认合理的法门,修持下来,却被人告知并不如法,白白浪费光阴不说,还损伤慧根。

所以学佛修禅,不应该只是修“口头禅”,把诵经当作是差使。众生皆知晓《心经》的殊胜,不对经文做如理作意的探究,在小编看来并无功德利益可言。除了每日诵多少部《心经》,还要多多思索,用智慧的思维,去分辨经文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从短短的经文中,悟出佛法的智慧!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