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楞严经·卷七|前言,说说明心见性(01)

发布时间:2023-09-06 04:06:02作者:大众学佛网
楞严经·卷七|前言,说说明心见性(01)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楞严前三卷讲的是修行人必须要知道的二种根本:妄心和真心。妄心是无始生死根本,其以攀缘心为自性;真心是无始菩提涅槃,其本来就是能生诸缘的清净体,但众生生出诸缘后,却遗失了这个自性本来的净明。

在此基础上,佛陀提出了发菩提心的二决定义,修行人必须由此来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是明真心、见自性的正修行。此二决定义是:第一,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如果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是不可能求到不生不灭的佛果的。第二,决定弃捐诸有为相,要详细审查烦恼根本,从无始劫以来,发业润生中,是谁作谁受的。

而明心见性的修行,一定是“六解一亡”的解缚修行,譬如说耳根圆通法门。

第七卷讲的是建立楞严道场和诵楞严神咒的功德利益。如果没有前六卷的内容作为基础,这一卷,乃至后面几卷的内容,就很难体会得明白。因为只有站在不生不灭的真性高度,方能看到世间万相如何在结缚中自生,在解缚中自灭。如果依然困于“庐山”的眼前相见中,如何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要想不困于“庐山”相见,就要修行。这里面有助修和正修。这将是第七卷即将读到的内容。

有读者问:我相信《楞严经》真实不虚,只是想这些境界没有切身体会难道就能理解吗?作者是不是明心见性了?

我想说的是,《楞严经》本来就是讲自性的事,这些自性中事,何曾远离过你、我等一切众生?不过说的都是真心本性自家事而已,本来就应该是能理解和体会的。但是,凡夫由于知见的颠倒,以向外攀援的妄心为真心,故而天天在家却不见家,梦中山河大地、风土人情再是热闹,也不过是做梦人睡在家中的梦中产物而已。

《楞严经》就好比是一本真心本性的说明书,它不过是唤醒梦中人,将外驰如野马般的梦心收回,不要困在梦境中冤枉轮回。待梦中醒来,自然就会发现,外在的一切现象,不过都是自心的产物而已。

常常都见到有人问“明心见性”的事情,其实,无为法中,哪里会有一个“明心见性”的相?“明心见性”如果有相,则就不是“明心见性”了。前面谈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区别。有为法是有相有得,为束缚在相中的凡夫知见;无为法无相无得,为从相上解脱的觉悟者。所以,别问我“明心见性”这类的问题,因为“明心见性”不可思议,实在无相可得。

曾看见有些人著文,根据某某禅师的一首诗,说明该禅师“明心见性”了,这种以相缘相的因缘法,不过是戏论法而已。同样的,根据边读边聊《楞严经》系列文章,来推论作者是否明心见性了,也不过是一种以相缘相戏论的思维模式而已。

以妄论真真亦妄。“明心见性”若是可论可议,就是文字语言相的“明心见性”,是思维意识相的“明心见性”,既然有相可循,必然囿于相见,不得自在圆满。这种有为法的“明心见性”,并非是佛陀所说的“明心见性”。

佛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说的“明心见性”,是无为法的明心见性。在无为法中,“明心见性”的解脱真人超越语言、意识,无迹可寻,如此,便是真的“明心见性”,如此而修,便是相上解脱,为解缚的修行。

(当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