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发布时间:2023-04-27 07:12:47作者:大众学佛网宋代禅师石室清珙《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来针去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临济寺这位高僧所作的诗,其实在说佛理。禅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融会了儒家道家精神,奉行出世而入世。世出世间不二,行世间法,即行佛法。历代高僧说佛法,也都与俗事理紧密结合。以事喻理,以理说事。
临济寺许多禅诗包含佛理,也蕴含俗情。既是偈颂,也是俚语。
如此才能更好的弘扬佛法,教导一方乡里。修行不离世俗,说法也不离世俗。这首裁缝诗,若依佛法理解,是在说求道者不应住相,不应住长不应住短。临济寺不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不能像裁缝那样,依对方的长短大小,量体裁衣。佛法认为,眼缘于色,产生的认识是虚妄的。我们不说因为四大皆空,所以一切虚妄。我们每个人判断是、非、长、短的标准,都是由自己的好恶取舍由来。
临济寺这好恶取舍心,就是“我执”,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丢失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本心”。禅宗三祖《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裁缝就必须有分别心,必须拣择,否则就没法给各式各样的人,裁制各式各样的衣服。
临济寺但求道的人却应反其道而行之,无分别、无拣择。那无分别,无拣择的心,便是无住无染的清净心。有求道者整天痴迷不悟于长短拣择中,那就要提醒他,“自家长短几时量”了。自家长短,即自性真心。
临济寺自性真心无长短方圆可论,只是比喻而己。禅宗的价值,在于“悟”。自己不能悟出,整天只会念叨佛怎么说,法怎么说,这叫“法执”。有“法执”就会被“法缚”,若不解缚,永远也不可能悟出,同样不知道自家长短。佛怎么说,法怎么说,也是一种“拣择”。
临济寺裁缝为他人量体裁衣,人有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身材千差万别。做裁缝的自然心有分别。禅宗意旨,明心见性。心如明镜,明镜映像,绝对地无分别心。
临济寺世间一切现象的产生,皆属缘起,无一例外,缘起无分别。而“缘起性空”,缘合则有,缘散则无,无不复归于空,同样地无分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无分别,是本体意义上的无分别,不是死活不分,善恶不辨。
临济寺有分别心,就遮蔽了自性真心。修行是为了得“道”,这个“道”,就是了无分别的真心。被遮蔽了,自然就得不到了。求道禅僧,如果像裁缝一样,有千差万别的分别心,那就至道万难了。
临济寺“至道”,就是禅悟境界。禅宗的无分别心,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本来面目。不像部分宗教,总是要求信徒记住,至高无上的神是如何说的。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依神的旨意去做。禅宗不这样,禅宗要求人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临济寺注释:清珙,字石屋,元代僧人。江苏常熟人。幼年依止兴教崇福寺剃度,受具足戒。首谒高峰妙禅师,苦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者三年,无所发明。妙禅师命往建阳眅依庵信禅师,信禅师痛加征诘。他发愤深究,豁然彻悟。执侍数年,于是获印可,为临济宗南岳下第二十二世传人。
临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