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永信法师:关于佛教僧人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18 04:02:47作者:大众学佛网
永信法师:关于佛教僧人教育的思考

◎释永信

人类宗教的核心价值,是圣贤人格信仰。其文化功能是社会大众道德建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化社会。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道德社会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印度佛教传入汉地的头一个千年里(汉代到宋代),佛教对中国中古时代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后一个千年里(宋代到民国),佛教更是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谈佛教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信仰的教内教育和作为文化的教外教育。

我们先谈后者。关于作为文化的教外教育,过去很少有人谈过。如上所述,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了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完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工作的一部分,我们是否有必要考虑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学校学生,讲授有关佛教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了解,同时对佛教也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现在有人觉得佛教存在着巫术化的印象,我认为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也是一个原因。这方面我们过去考虑得很少。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佛教是文化;对于佛教信徒来说,佛教是信仰。我仔细体会赵朴初老先生生前所讲的“佛教是文化”,可能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我建议政府的教育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编写针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学校学生的关于佛教文化的知识读物。

现在再谈作为信仰的教内教育。近代太虚大师以人间佛教为基本价值观的僧人教育思想,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他在《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中直截了当地说:“我所希望的僧教育,不是去模仿学作讲经法师而已,必须要学习整个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劳动、淡泊,要能做担水、扛柴、洒扫、应对,以及处世理事、修禅宏法的工作。

”否则,“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以外,把平常的事务都忘记了。……结果不但不能住持佛教,甚至消灭了佛教,堕落了佛教。像这样的教育,还不如没有的好!”太虚大师特别强调僧格教育在僧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是非常有眼界的。我非常认同太虚大师以人间佛教为基本价值观的僧人教育思想,僧人教育应该首先针对僧人群体的基础教育。目前佛学界关于僧人教育的讨论,都过于集中在佛教精英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有些急功近利,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的宗教政策施行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家日益繁荣,政府日益开明,社会环境日益宽松,佛教界应该更加重视僧人群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针对僧人群体的基础教育,包括两个内容:以圣贤(佛陀)人格为榜样的道德素质(僧格)教育和以当代文化知识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宗教本身就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实体。僧人群体的道德素质教育(即僧格教育)是第一位的,不仅要讲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等最基本道德,更要讲对他人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现在大家都在感叹佛教界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但我认为佛教界人才缺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佛教界僧人群体素质普遍较低造成的。如果没有僧人群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那么,培养造就满足目前佛教事业需要的大批佛教精英人才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僧人群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培养造就目前佛教事业所需要的大批佛教精英人才,才有可能。所以,我认为,重视僧人群体素质的普遍提高,努力在提高僧人群体素质的基础教育上加大投入,才是当前佛教教育重心之所在。只有在提高僧人群体素质的基础教育上打下扎实基础,现存的佛学院体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培养造就出更多更优秀的佛教精英人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