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河南林州-淇河民俗“冲河灯”

发布时间:2023-08-10 04:04:01作者:大众学佛网
河南林州:淇河民俗“冲河灯”

薛帅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之夜,在淇河沿岸不少村庄,都有放河灯的民俗活动。近些年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放河灯的节俗就“闹”的更为红火。放河灯,是元宵节最隆重的一项活动。现在五龙镇河头村和荷花村以及其他村庄都还传承着这项活动。

河头村的村民在元宵之夜,万民空巷拥向淇河边观放河灯,俗称“冲河灯”,这也算是在春节结束之前的最大的活动了,村民们对此非常的热心和重视,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河头村各个交通要道都会堵的水泄不通,来自各地的观灯者络绎不绝。

一过正月初十,心灵手巧的人们就开始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河灯了。河灯的大小、式样没有什么定制,主要是制作者根据灵感和创意而完成的,因而河灯的制作工艺各显神通,丰富多彩,融合了纸扎、竹编、木艺、糊裱、彩绘、剪纸等各种造型艺术,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高招儿。

等到吃过饺子,夜幕降临,玉蟾初升时,村民们带着孩子抱着自己制作的河灯到河边投放处,将河灯中的蜡烛点燃,刹那间,一盏盏、一朵朵,千姿百态的河灯,美轮美奂、五彩纷呈展现在你的面前:有纸糊的房子形状的,有酒盒制作的,有泡沫盒五色纸制作的,有直接用灯笼制作的,单是“荷花灯“就能数上几十种色彩和造型,让你美不胜收。

随着村民们祭祀河神后的一阵阵鞭炮炸响,投放河便开始了。村民们依次将自家的河灯稳稳投放到月光下的淇河中。

顿时,平静的水面变成五彩的游龙,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的河灯,金灿灿、亮晶晶的灯头、火苗闪烁着,摇曳着,悠闲地顺着河水飘流而下,五颜六色,流光溢彩,带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祈盼,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奔流向前。这时,水中的千灯万盏、岸上的灯笼火把、天上的星光月色,凌空绽放的烟花爆竹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与围观在淇河两岸兴高采烈、欢声笑语的民众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盛世其乐融融的民俗画卷。

放河灯,是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放河灯的习俗由何而产生?最早是由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化而来的。

“盂兰盆会”起源于古印度,后来成为汉传佛教寺院的一大节日。“盂兰”是梵文,意思是“倒悬”。

古时,人们为了追荐亡亲,要用“盆”器盛装食物供佛供僧,所以又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节”,意为解救亡亲“倒悬”的一个盛会。

京剧中有一出老戏叫“目莲救母”,取材于《佛说盂兰盆经》: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用天眼看见他的母亲活着时诋毁佛、法、僧,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中,终日不休地受着各种苦难,如处倒悬,惨不忍睹。目莲倍感凄惨,请求佛祖为母解除倒悬之苦。释迦牟尼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众僧安居寺院坐禅修行结束时,在盆中盛上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你的母亲即可解脱倒悬,享受快乐。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寺院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活动——盂兰盆会。

举办“盂兰盆会”大开斋宴,供养僧众的盛大活动,是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由南朝梁武帝首倡并力行的。梁武帝崇释佛教,倡导办水陆法场,令僧人在放生池燃放河灯以祭祀亡灵。到宋代时,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各地要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宋代以后直到明清,盂兰盆会其供佛养僧的本义已逐渐淡漠,而演化为超度亡灵,祭祀祖先的仪式,形式上又出现了为荐亡而大放河灯,焚法船,铙吹歌舞,搬演杂剧,使这种习俗加上了娱乐色彩,成为一种僧俗共举的民间节日。

五龙镇放河灯主要是祭祀河神的,放河灯之前都要到河边焚香祈祷河神保佑平安,然后燃放鞭炮烟花。

如今,放河灯已远远超脱了昔日的迷信和宗教色彩,成为广大民众庆贺新春,欢度元宵佳节的一项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了。

每年放河灯都有放孔明灯的,虽然满怀热情的许下了心愿,但是这是存在着安全隐患的,为了安全最好还是不要放孔明灯的好。

来源:林州民协五龙分会,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