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寺庙,树洞中竟藏着唐代碑刻
发布时间:2023-08-09 04:05:17作者:大众学佛网提起碑刻,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汉字。但在福建省闽侯县的雪峰寺,却有一块树腹碑,而且树腹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朽空,但却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丝毫没有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雪峰寺位于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山南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有“南方丛林第一”的美誉。枯木庵在距离雪峰寺东南方大约200米处,因庵内一棵枯木而得名。与热闹的雪峰寺相比,这里却显得过于冷清。虽然寺院现在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枯木庵依旧却那么简陋和冷清。它孤零零地伶立在田间小道旁,在静谧中迎接我们的到来。
唐天佑二年(905年),五代闽王王审知先后捐资90多万缗大兴雪峰寺,枯木庵便趁机修建。
跨进庵门,便见枯木“长”在殿前的石砌长台上。高大的枝梢已经全部折去,树皮也已剥落,只剩下一段光滑的枯木主干,上虽无树梢,但根犹扎地。高约三米多,径围七米左右,中开一窦如门,门高2米,宽近1米,门额呈半圆形。腹内可容10余人,相传义存大师初入山时,就是栖止在这树腹内的。
弥足珍贵的是,枯木内壁左侧刻着3行左读直下的文字,共26字:“维唐天佑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廉主王大王。”这段刻字高1.32米,宽0.44米,字径约13厘米,用笔挺拔遒劲,为唐代流行的柳公权体,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据近人考证,“廉主王大王”即王审知的尊称,庵是为保护枯木而建的,而这段文字就是记录了闽王王审知为这棵枯木建庵的事迹,实际上也是记录下了佛教禅宗的一段重要历史。
据记载,雪峰寺的开山祖师义存,俗姓曾,泉州人,是一位在佛教史上很有影响的高僧。他12岁入莆田玉涧寺,16岁出家。公元843年,唐武宗以佛教“非中国之教,蠹害生灵”为由,下诏废除全国寺院,敇令僧人还俗。义存只好隐身于福州北峰寿山。直到一年后武宗去世,其叔父宣宗继位,又恢复了佛教。
其间义存北游吴楚燕秦等地,得到名师指点而精通禅理。一次在和师兄一道前往湖南德山参拜宣鉴禅师途中,因下雪道路受阻,师兄借机启发义存,鼓励义存应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而佛法则须“从自己胸襟流出”。师兄的话语让他茅塞顿开,暗下决心此生定为传扬禅宗教理而有所作为。
公元865年,进入不惑之年的义存踌躇满志地回到福建,当他来到福州城约160里的象骨山脚下时,已夜幕降临,山夜黑邃,伸手不见五指。空山寂寂,唯有野兽不时发出咆叫的声响。当晚义存只好借宿在一棵枯木的树腹中。
第二天早上义存被美妙动听的鸟语声吵醒,睁开眼时,但见眼前金光一片,远处山头上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此时师兄“在孤峰顶上播扬大教”的话语在耳边回响,他当即决定就留在此地宣扬佛法。于是,在这离清静最近,离尘嚣最远的深山,一个名叫义存的苦行僧,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他播扬大教的宏图宿愿。
此时,闽王王审知刚刚即位不久,正在广纳八方贤才,笃好佛学的他,听说义存在此地开堂播扬佛法大教时,便屈尊踵门来到象骨峰下,见义存慈眉善目,心生欢喜,有意想请他出山到福州坐禅,义存指着面前的枯木说:树靠种子行走,可枯木已为庵,婉言谢绝了闽王的邀请。
当闽王问义存象骨峰有何风景时,义存回答说,山顶暑月犹有白雪。闽王知道劝不动他,于是便赐象骨峰为“雪峰”,敕寺名为“雪峰应天禅院”,开始建造大殿,派人督建法堂、铸造佛像和法具等。为了保护那棵神奇的枯木,王审知又在义存最初栖止的地方,盖了一座“枯木庵”。 枯木内壁题刻前后历1000多年,为后世金石家称为“树腹碑”,被誉为“金石以外的奇珍”。以枯木为名,枯木得以保护,这在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都堪称奇绝。
公元908年,义存圆寂,但义存栖止的枯木庵却留名千史。这座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枯木庵,千百年来,在这个不受惊扰的禅界里,它静静地守着一段枯木,守着义存法师那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