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福德是有,功德则是没有,不要执迷有相的做功德

发布时间:2023-05-21 07:09:08作者:大众学佛网
福德是有,功德则是没有,不要执迷有相的做功德

《金刚经》中这一段,佛问须菩提倘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布施的因缘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是的,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须菩提,假如你认为真会有一个实际的福德的话,如来便不认为你的福德多;如果你不认为福德实有,那么如来才说你获得的就福德非常多。

著相修福的人虽然可以获得很大的福报,但不能灭罪,更不能出生死,这是什么原因呢?贪嗔痴慢疑不能消除。就像新闻里那个猥亵九岁女童的案子,虽然当事人是身价千亿的大老板,也经常捐款捐物搞慈善,可内心的恶念却没法捐掉,最终善不能抵恶,还是要遭受果报。若一个人能悟得一切都是梦幻空华,既不执迷善也不去造恶,心中没有造作的因,自然不会承受未来的果。

禅宗关于达摩和梁武帝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摩祖师和梁武帝见面后,相互以礼闻讯,便开始交谈。梁武帝笑着问达摩道:“朕这一生,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法,有多大的功德?”梁武帝本以为达摩会夸赞自己功德无量,却不想达摩的回答刚开始就令他失望。达摩答道:“其实无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种人天善根而已。好比人的影子,又如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有。”梁武帝追问道:“试问如何做才是有功德呢?”达摩说道:“真实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可寻。这种功德,非世间的有为之法所能达到的。”

梁武帝问了关于功德的问题之后,便继续问达摩道:“请问大师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是什么呢?”达摩答道:“本一同性,其实无圣无贤。”对于达摩所说的无相根本佛法,执于有相法的梁武帝,又无法理解,更不可能认同。

梁武帝内心已经不太高兴了,有些气愤地问达摩第三个问题:“试问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呢?”达摩只是淡淡地回答:“这个人我也不认识。”梁武帝对于达摩的回答,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以为达摩其实不通佛法;于是扔下“话不投机”四字,请人送走达摩大师。后来,梁武帝在他的师父志公禅师面前提起与达摩的交谈。志公禅师听后,大为吃惊,以为达摩大师乃是观音入世,弘扬佛法而来。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的解释后,也十分震惊,又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梁武帝连忙请人再去请来达摩大师,想诚心供养大师。可是,请达摩大师的士兵刚来到江边,大师便一苇渡江而去。

梁武帝虽然信佛多年,但并未契入佛法真谛,而是浮于表面的有相之法中。当他以为自己的布施、供僧、建寺有极大功德的时候,功德已经没有了。功德是什么?

达摩说功德是本体空寂,也就是说功德是无,功德是回归到本性,通达空性的力量。你越接近空性,功德就越大。你的智慧力量越强。显然,梁武帝不明空性,凡事皆有所求,那他的布施、供养就成了人天福报,下辈子投身好的去处,可是依然在轮回里不停歇。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如果你认为你的布施将有福报功德,再通俗点说,如果你觉得你的付出应该有回报,那你的福德并不大。反过来,如果你布施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此举会有福报功德,也就是你根本没想过要回报,这才会有极大的福报和功德。因此,你如果是想要回报,哪怕起了这一念,哪怕是潜意识里起了一念,那么你的布施就是一种交换,你的境界不过尔尔,不用自以为多么善良无私。当然,你确实能换来同等的回馈,但不是无法估量的福德。你说那我还要不要放生,寺院的功德箱还捐不捐钱?看你当时的一念,如果你觉得并无众生可救,也不存在救众生的这个“我”,也并没有救众生的这件事。恭喜你,你的福德比那个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还要大。同理,你捐钱,给了就行了,这件事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极大的福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