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发布时间:2020-01-17 10:41:24作者:大众学佛网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那么我们有生之年,这个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人做很到位,那跟人相处很融洽,有些道理了。那么你修行,跟这个处不好,跟那个处不好……所以各位,修学佛法呀,如果你的家庭不圆满,你的身心不圆满,也让你起心动念,让你烦恼。还有你的工作、你的事业,老是让你挂碍,让你挂心,不圆满。最后提到这个三圆也不简单,这是大福报大智慧呀。一个人,包括把显教、密教、大乘、小乘都统统融会贯通了,才有圆满可言。自己的观念,再用到做人处世,融通无碍。把人做到位,让大家皆大欢喜,就是你做人非常圆融,做人非常到位了,让家庭圆满,工作圆满,跟你有缘的人都能够心生欢喜,展现的是个圆满相。那你自己的身心,活在现实中,哎呀,好像真的是如珠走盘,处处皆圆,才能够进入到圆通。所以第一步要先做到圆融,圆融以后才能圆满,圆满以后才能圆通无碍,这个很实际的。家庭不圆满,跟道友之间不和谐,有问题,你的做人处世有问题。佛法是让我们在这生命中,里外圆融的,追求是圆融的,追求是圆满的。这是生命中最圆满的,所到之处,给人家温馨,给人祥和,不是跟人制造矛盾。那么我们佛教,说末法时代众生叫斗诤坚固。斗诤坚固,习性刚强,你习性太刚强了,那是……上路的人一定是圆融的,一定啊,给人真的是安详感。这样,这道才有些道理。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清楚。我讲的这是真正的我们准提法核心中的核心。其实所有法门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
字字光明灿烂,代表老实持咒,念的很贴心,念的很实际,念到自己非常安详,很欢喜,念到全身都松放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入法界最好的最先进的导航系统,导进无相法界、无尽法界的,最重要的,二十五圆通,他是首席领航者。所以,念的清清楚楚,听的清清楚楚,慢慢、慢慢的身心不断转化,不断转化,转化到有一天,水到渠成。不是靠打七,打七非常有限。要靠自己平常的认真。随时何处不道场?行住坐卧都是道场。你的工作场所也就是你的道场。你要到哪里找道场?
【音乐4:37】
各位两条腿,酸胀麻痛,不要把自己逼那么苦。能忍则忍,忍到个时候,也不要太过分的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一个礼拜之内我要成佛,你发疯了,着魔了。实在忍不下,就双盘变单盘,单盘变散盘,疼得太厉害了,来个菩萨坐,都好。再不行,长伸两脚卧。两腿一伸,不太雅观就是了。要给自己呀,宽松一点。当然你这个修行要成功,要成就的,这种意志力都要超人的。如果有高血压,小心一点,不要太勉强。如果你太勉强,高血压急剧上升,那不得了。
功夫是渐渐的,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古人的名言,“勇猛心易发”,三两天内,精进得不得了。过几天以后就泄气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皮塌塌了。长远心就是那样的,很平实,很平凡的。能够细水长流,这个才有些道理。我们台湾的俚语,吃的太快呀,会打破碗。看起来很平淡,也很平凡,平淡中有不平凡。这个靠的住。
普贤菩萨行愿品,不管显教、密教都很推崇。普贤行愿,入佛道的一个总关键。普贤十大愿起不来,你跟菩提大道还遥远的很。普贤十大愿不但可以自我把关,也可以,虽然不敢轻易的来衡量别人,但是它也是一个辨证到底是真善知识还是假善知识的一个依据。普贤十大愿这是个透明透视的X光,一照,这是一面照妖镜。照妖镜底下,无以遁形,跑不掉的。我们参学参学,也不要盲目的攀缘,盲目的一窝蜂的。通常,所谓的善知识,一定要经过岁月的洗涤,经过时空的历练。第一个传承很要紧,他在这个传承下,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这传承已经经过时间、空间的考验了。如果有一个人,在一年两年内忽然间冒出来,要小心啊,要小心。
那么我们的修行上路不上路,刚才讲了,普贤十大愿就是照妖镜。一照,清清楚楚。修行上路的人一定是彬彬有礼,对所有人都是很尊重的,所谓礼敬诸佛,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礼敬未来佛。未来佛包括我们在座所有人。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对上对下,对跟自己差不多的,都是非常尊重。在家里,这是我的媳妇,这是我的孙子,一样很尊重。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家庭一派祥和,祥和之气。如果你认为我是老大,你们都听我的,不听,要倒霉。不能用命令式的,人际关系就是那样自然。所有人都是未来佛,包括自己家里的人。对人,对一些众生、畜生,一样是不敢踢它呀﹑打它,你说我家的狗可以打它……这是我们自己的修养,也是我们德行的涵养。这是很自然的,诚于中,形于外,自然流露出来的,流露出什么﹖平等心,清净心。心是平等的,叫做慈眼视众生。以慈悲的眼睛,看一些众生,毕竟平等平等,不敢有丝毫的轻慢。内心一恭敬了,清净心就出现了。所以礼敬诸佛是一种平等心,对上对下,内心非常平衡,非常平和,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一个人的修为到了,修养到了,散发出来的慈悲喜舍,一定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恭敬心的反面,就是轻慢心,瞧不起所有人。他有一丝一毫的贡高我慢,紧跟着他的口业也不清净了,一定都是说别人的长短的。真正修行人只看自己,不看外在。自己起心动念,哎呀,怎么这么脏,这么龌龊,惭愧忏悔都来不及了。一个真正有道的,口业清净。
称赞如来,称赞过去如来,简单。称赞现在的一些善知识,你把他当作现在佛,也还可以,但也不一定做得到。如果你见地、心量是歪的、偏的,你的口业就一定是不清净的。那么对未来佛,他明明有很多的问题、颠倒,你怎么赞叹﹖以这个鼓励代替责备。鼓励,鼓励在菩萨四摄法里叫做爱语(菩萨四摄法﹕爱语,布施,利行,同事)。多说鼓励的话,赞美的话,不是把人讲得一文不值。你的知见有问题了,你内心充满了嗔恨心,那是无明,你的凡夫境界。到佛菩萨境界,对人一向都是尊重的、恭敬的,对人讲出来的话都是鼓励的。就是打棒子,也是一种真实语,也是从你的智慧中流露出来。从智慧中,从慈悲心里头流露出来。这样,我们的口业才会清净,态度才会谦卑。我们普贤十大愿等于十面镜子一样。尤其是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心,一分佛法。你如果没有恭敬心,充满了轻慢心,充满了贡高我慢,那你跟大道太遥远了。普贤十大愿第一个大愿你就过不了关了,后面的更不用谈了。没有恭敬心,那当然什么话都讲得出来了,心不平,气不和。礼敬诸佛做到了,这样的修养做到了,后面的很轻易的过关了。礼敬诸佛有这么重要。这就是说佛法在恭敬中求,没有恭敬心,就没有佛法。恭敬心对治我们的慢心,五毒里头的慢心;一有恭敬心,你的嗔恨心就起不来了,也是对治嗔恨心;一有恭敬心,你少些颠倒,可以对治我们的痴心;一有恭敬心,疑心也化解了。站在生命中的制高点,整个都看清楚了。所以礼敬诸佛涵盖面非常广,我们的恭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为什么口业不清净?总觉得,我对你错。所以永远在人我是非里头打滚。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到位了,觉照力很强,自己的念头不对马上已经看到了,不让自己的念头有一丝一毫的恶念、邪念,这样的修行人,处处反省,反省自己,语言上不敢有任何闪失。看到一些圣贤,啊,太伟大了。嘴巴里讲出来的话,充满了赞叹。对一些不太如理如法的,唉,本来就不容易呀,修行太不容易了。不是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真是难啊,所以不忍心给他太重的压力,以这鼓励代替责备,给他充满了希望。那当然了,充满了,众生都喜欢听好话。菩萨四摄法,为什么第一个爱语呀?爱语就是说鼓励的话。一听着舒服,哎呀,总算有人了解我啦,一下子他把心掏出来,你就很容易跟他打成一片了。爱语是为利行,对他有帮助的,一点不会做假。为什么能够讲到他的心上去呀﹖同事,以他的立场为立场,以他的需要为需要。哎呀,讲到我心里头去啦,感激得痛哭流涕。这样人际关系才会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原来是很多矛盾﹑原来是很对立的,透过你的智慧,你的慈悲心,总算跟人家……讲到他的心地上去,这太重要了。菩萨四摄法,布施,不管财施﹑法施、无畏布施,一个人,肯出钱出力的,基本上他障碍会比较少。一个人小气小量,小气巴啦的,坑吝的不得了,这个人他的心胸不会大,他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各位,称赞如来,每一句讲出来的话,给人家无限的希望,不是给人家,到处给人家泼冷水。在《维摩诘经》上面,有两个破戒比丘。被这优玻璃尊者,优玻璃尊者贱民出身的,他执这个僧团的律,非常的严谨。讲讲这两个比丘,人生没有任何希望了。这两个破戒比丘,运气还算真不错,遇到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说,哎哟,优玻璃尊者你怎么可以这么讲,你这样是断人慧命的。经过维摩诘居士这样一开示,两个比丘读《华严经》,把一些罪恶感,把人生的新希望、新理想重新建立起来,有那么重要。菩萨永远给众生希望的,不是把人讲的一文不值。你想爬起来,把别人踩下去你才站的起来,那是笨蛋傻瓜,没有智慧呀。开口便错,出口伤人,跟道不相应。
所以一个礼敬诸佛,一个称赞如来,里头就有太多的消息啦。散发出这个大德,对佛法理解真不真、假不假,还是说的多做的少,还是做的多说的少,言语是我们的内心的现量境界呀,逃不了。不会辨别,那是你笨蛋,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生个儿子会打洞,你是臭味相投。修行人如果不能明辨正邪,不能明辨是非善恶,你修什么道?明明告诉我们,四依四不依,有的经典是佛陀方便说。你说佛讲的,跟菩萨罗汉讲的,你要依谁呀﹖当然依佛。这叫依经不依论。依佛讲的那才正确。你说哪个大师、哪个祖师讲的,我们说佛怎么讲的,那当然以佛的言论是我们的圣言量。所以叫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哪一部经典是究竟了义的,哪一部经典是方便说的,我们能够分辨出来吗﹖第三个,依智不依识。依我们的智慧,千万不要依我们的情绪。识,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颠倒的这种妄识。所以叫依智,用智慧,不是按照我们的情,我们的分别心,靠不住的。最后一个,依法不依人。只有法对了,就应该去参学。一旦这法对了,他这人还错到哪里去呢﹖不至于错到哪去。四依四不依,那也是另外一面的照妖镜。这是我们佛陀金口所宣。
总而言之,修行,诚于中,形于外,每句话,都是从他清净心的现量境界涌现出来,充满了慈悲喜舍,充满了祥和。这嘛,才有些道理。在《瑜伽菩萨戒本》,我们民国的有名的大师,太虚大师,他的座右铭,因为他生在清末民初,整个佛教非常的低迷,也非常的混乱。他等于效法百丈禅师,所以他第一句话,志,志气的志,“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希望把出家人,在这个一个新时代里头,要有一些新观念、新作为、新的规矩。他第一句话,他的座右铭,他的愿望,志向,志气,“志在整理僧伽制度”。第二句话,“行在瑜伽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本》,这是太虚大师非常推崇的,我们南老师也非常推崇的。过去他在讲《瑜伽菩萨戒本》,诵戒时候吓的大家的魂都掉了。南老师,像X光一样,每一个人在他跟前逃不掉。他说啊,我是个当小偷出身的,当小偷出身的当警察,所以这个小偷在干什么,已经当过小偷的再当警察,太清楚了,它这是比喻。这是我们众生的这习性,起心动念,在想什么,太清楚了。
为什么《瑜伽菩萨戒本》那么重要﹖他对佛教戒律的开,开就是方便,开方便,打开﹔遮,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没有什么方便好讲的,叫遮。该遮的时候懂得遮,该开的时候懂得开,这叫持戒。该开的时候你不懂得开,该遮的时候你不懂得遮,这叫犯戒,简单就这么讲。这个戒律纲要非常简要的。《瑜伽菩萨戒本》第一条是自赞毁他,我们凡夫呢,一定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那犯了菩萨戒第一条。那么你是个真正的修行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问题。唉,惭愧都来不及呀。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惭愧心,充满了忏悔心,才能够跟大道相应。
【音乐25:14】
我们轻轻的几句话,文字上可以稍微,状况可以稍微的自我修正一下。比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行深行不了,我们来个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做不到那样的气派,照见五蕴渐空,渐得度一切苦厄,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转化。我们一般基本上不是那个上根利智的。所以,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业力那么粗重,尤其是报身很难转化,不是那么简单的。单单自己的身心问题就一大堆,修为已经感到够惭愧了,想到这么艰难,所以对人,对一切,一个心性宽厚的,自然做到严于律己,对自己是要严的。对别人是要宽的,宽厚、宽松的,宽以待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一个心胸、气量、气度。我们一般人恰恰相反,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很马虎。所以严于律己,对自己非常严厉,对自己要求不敢放松,把自己的毛病看得很清楚,相对的看一切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老鸦一般黑,既然来到娑婆世界,业力就差不多,不敢自吹自擂。这是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一个心情。对别人是宽厚宽松的。这个不但是修养,乃至一个人的心性,一个人的智慧,给别人很大空间,也就是给自己很大空间,眼睛看到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那是修学佛法什么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