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35集)

发布时间:2024-11-09 04:05:24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35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七十页第五行,科题「善护三业」,请看经文: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几句话,世尊在大小乘经论当中常说,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但是排列的顺序,都是依身、口、意三业,第一句一般都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地方排列的顺序跟一般不一样,不一样,我们就要能体会到世尊的用意。三业很容易造,特别是口业,所以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千万不要小看口业,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口业给你带来无量的过失,严重的,无间地狱去了。佛法讲的五逆,五逆最后一条是毁谤三宝、破和合僧,最重的。破和合僧,口业占的最多。和合僧团可贵,这个地区有一个和合僧团出现,它得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这个地区没有灾难,你说这个功德多大!和合僧团最低的要求是什么样子?四个出家人,四个人叫一众,就是僧,僧是团体,四个人在一起共修是个小团体,最少的人数,多没有限量,这四个人能遵守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敬如果不持戒是做不到的,这四个出家人一定是清净比丘。

来佛寺出现过,海贤老和尚与海墨几个法师,也是四个法师,很难得。四个人修学不同的法门,一个是参禅的,一个是学教的,学《楞严经》的,他是禅净双修,一个修禅的,老和尚是持名念佛的,四个人在一起,和合僧团,彼此互相尊敬、互相赞叹,没有听到毁谤的。这是海贤老和尚在末法时期,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现在这个僧团里面,四位法师都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求生净土。《无量寿经》本经说得好,在三辈往生末后一段,慈舟法师判作「一心三辈」,这段是什么?不是专修净土的,是修其他法门,将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有信有愿。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讲求功夫,或者是修行的功德,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增高品位,跟《无量寿经》上讲的没有冲突。才知道这个法门广大,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依法不依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门的功夫,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品位。

往生的条件就是真信真愿,我真正相信净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怀疑,我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万德万能,无论我们想修学哪个法门,到极乐世界他都亲自教导我们。我们喜爱《华严》,《华严经》在这个世界修有困难,时间太长,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到极乐世界就容易了,极乐世界无量寿,佛也无量寿,菩萨无量寿,我们往生的人个个都无量寿,有的是时间,再长的时间都不成问题,所以到极乐世界才能完成自己所修的学业。不能不争取,那么争取,这三句是净土宗的戒律,非常重要,说得很简单,一定要非常认真去做。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护口业』下六句,一直到『清净无染』,「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三业哪一个最重要?念头,念头是主宰。念头善,言行哪有不善的道理?念头不善,言行决定有过失,不能不造业。念头重要!净宗用什么来修这个念头,修意业的清净无染?妙极了,它就是一句佛号,教导我们这句佛号一切时一切处不能丢失,不能丢掉。一切时一切处口里头不出声音,心里头有,心上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样东西都没有,善恶念头全没有。一定要记住,心上有念头就是造轮回业,有善念是三善道,有恶念就是三恶道,不能有念头。三善道好不好?不能出轮回就不好。为什么?六道轮回是苦的根本。离苦要离究竟苦,离究竟苦是什么?离开六道轮回你就离究竟苦,永远不再受苦,这个不能不知道。离不开轮回,眼前得一点乐,将来还要受苦报。为什么?咱们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冷静下来去多想想,是善多还是恶多?善是利生,恶是利己,自私自利,哪个念头多?

现在世间风气,真诚恭敬没有了,到处你看到都是虚伪的,虚情假意,你稍稍不小心你就上当。哪些地方?到处都是。真是应了左丘明的一句话,「人弃常则妖兴」。人把五常丢掉了,五常是什么?五常是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中国人的根本,你是个中国人,必须遵守这五个字,一生都不离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礼。现在这个社会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五个字全都没有了,这是什么世界?人都变成妖魔鬼怪了,妖魔鬼怪就是这五样,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不是正常人。

我们这一生,生在这个时代,遇到了佛法,不但遇到佛法,还遇到净宗,遇到了夏莲居的会集本,遇到了黄念祖的集注,这个福报可不得了!不是一生一世稀有难逢,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你怎么会遇到?这个话是彭际清说的。为什么?遇到就得救,遇到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一生到极乐世界就作佛去了,这还得了吗?问题是你肯不肯相信。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太难得了!引经据典,用一百九十三种书会集成这部注解,比夏老有超过,没有不及。夏老会集是五本书,念老会集经论是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是一百一十种,一共是一百九十三种。你看,每一句他都把出处告诉你,在括弧里头,这几句话出自哪里,有凭有据,没有一句话是随便说的。所以我赞叹经,夏莲老会集的经,真经。为什么?一个字都没有改动,全部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真经。集注太难得了,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正知正见。我们有幸遇到,遇到要轻易放过,那这个过失太严重了!天天要想到,把这个机会要抓好,不能让它空过,那就是此地所说的,把我们的意业管好(念头),必须要让它念念都是阿弥陀佛。

失念没关系,失念是忘掉了,不要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这是烦恼习气产生的现象,才知道自己烦恼习气有多重。知道之后(这种烦恼习气是叫我们继续搞六道轮回,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轮回),那我们就得非常认真,把这桩事情当作自己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他的全是小事,可有可无,可以办、可以不办。为利益自己的事情决定不要去干,为什么?决定障碍自己往生。你还要利益,你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你对於娑婆还有留恋,这要不得。为利益众生的可以;为利益众生,做了也不要放在心上,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为什么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干?要报众生恩,现在众生多苦,有机会帮助他离苦得乐,这个事情不能不干。干了等於没干,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这是善业,来生所感的是三善道。这是真正学佛人最基本的一个理念,一定要守住。

所以这里念老说,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自己的念头,这是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这是一段,这一段是注解里头最重要的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由於善护念头是深契中道。中道是二边不住,就是清净无染,跟经题上「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是真正的大菩提心。我们没有能力,我们守不住,不得已就用阿弥陀佛名号来代替,这是净宗无比殊胜的方便,也唯独这个法门专有,其他法门里头没有。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一句咒语,六字大明咒,藏传佛教,跟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到处都是,「唵嘛呢叭咪吽」。老师教我念,我向大师请教这句咒语什么意思,他告诉我:唵,这梵语翻过来的,代表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后面那个吽是意,意业。你把这翻成中国意思就看懂了,身莲花保持意(意业),口业在身里头,身里头包括口业。外国的文法是这么排法的,身莲花保持意;我们中国人的是,保持身意像莲花一样,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说法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净的意思。这句话常常放在心上,帮助你自己回归清净心;再提升,回归平等心,好!所以藏传普遍,不管学哪一派,统统都念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到处都看得到,他们写在墙壁上、写在石头上、写在树上,到处你都能看到。

这个意思也很好,但是不如念阿弥陀佛好。阿弥陀佛的意思你看,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拥护,比六字大明咒要殊胜,往生决定提升品位。蕅益大师说得好,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我们现在没功夫,念念就忘掉了,念念就忘掉了,念个几分钟就忘掉了。如果能念个半小时不忘掉,念一小时不忘掉,念两小时不忘掉,就是能够相续,不失念,这就是功夫,这个功夫都帮助你提升品位。没功夫是下三品,下三品也有上中下三品。所以要能够一天不丢失、两天不丢失,养成这个习惯。为什么会丢失?说老实一句话就是没放下,还有牵肠挂肚,许许多多的事情在缠绕著你,把你这个念头不知不觉转过去了,就这么个原因,所以根本还是在放下。真正放下,我们只走一条路,求生净土,其他的统统不要了。在这个世间学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只把这句佛号放在心上,这叫真正善护意业。

「意业清净,身口随之。於口业云不讥他过」,不会批评人,不会讥刺人,也不会毁谤人。我们把念头回过来只顾自己,就能够不讥他过。一定要自己回头,自己要反省,时时刻刻反省,时时刻刻改正自己的过失,那就是念头。为什么我佛号又丢掉了?看念到什么时候佛号能够相续,能够不丢失。海贤老和尚念佛几十年,从来没有把佛号丢失过,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道理就在此地。想学的东西很多,到极乐世界再学,现在暂时把它都放下。最好能做到不闻不问,那是大福报的人,没有福报的人做不到。只把这句佛号管好,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凭据就拿到了,自己心就安了,就心安理得,自己有把握决定得生。为什么?经上所说的条件我们具足。

底下这句话说得好,「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於意业之不见他过」,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惠能大师说的。这些修行人,他不知道别人过失吗?他知道。他看到别人过失,他不想别人,他回过头来想自己,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欢欢喜喜,阿弥陀佛,还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就对了。海贤老和尚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哪有过失?阿弥陀佛示现一点过失是给我们看的,是叫我们反省,想一想有没有,没有很好,有则改之,他是来提醒我们的。如果能作如是观,三业就清净了;三业清净,戒成就了,戒定慧三学,戒学成就了。戒再多,出不了身口意这三个范围,佛用这三个字统摄一切修行人所说的戒律,这就是持戒念佛。所以「不见他过」这四个字,我们要非常重视。诸佛菩萨做到,海贤老和尚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他过实际上就是自己的过失,不见他过就不见自己过,修行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练。没有那些人表演,我们到哪修行?所以,无论示现善、示现不善的,统统是菩萨大慈大悲来教我一个人,他不是教别人,教我的,我完全要接受,接受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者,一切有情」,这「他」所指的,这一个字里包括一切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范围再缩小点就是一切人。「进言之」,这是进一步说,「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为什么?这个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华严经》上说的,全宇宙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相是自性,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能生能现,这个万法在其中变化,千变万化,刹那刹那不停,那是什么?那是阿赖耶,那是识,唯识所变。识变没有停止的时候,频率很高,我们现在知道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就是一秒钟它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灭,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没有例外的。这个现象,大乘经上佛说八地就见到了,我们修行修到八地的时候你统统看见,不需要用仪器,不需要用数学来引导,从定中就见到了。定中,这种大定没有时间限制,就是没有先后,过去、现在、未来就在当下,超空间、超时间。就在当下,这句话说得好。

看清楚了,「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这几句话完全是明心见性,大菩萨的境界,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一切没有过失,不但没有过失,一切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般若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它有什么过?它有什么染?换句话说,过跟染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妄念里头来的,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妄念,哪有这种事情?你心里有这些妄念,诸法实相永远见不到。为什么?你自己筑了一道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道障碍障碍了自己永远不能见性,念佛永远功夫不能成就,没看破!我们这些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最难度的,妄想、分别、执著特别严重。不如农村里头的老太婆,她没有妄想,每天吃饱了、穿暖了,睡得很舒服,她没有妄念,我们妄念太多了。这个社会,多少人晚上不能睡眠,妄念太多,要吃安眠药,天天都要吃,不吃安眠药他就不能睡觉,必须用麻醉药把他的脑神经麻醉了,他才能休息,你说多可怜!这些是什么?富贵人。

念老这四句话是经上说的,我们要常记得,「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楞严经》上这么说的,「如首楞严」,首楞严这三个字的意思,首楞严是梵语,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四句就是究竟坚固。你看看,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哪来的过失?一切法,实际上存在的时间是多久?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这里头去找过失找不到。我们动一个念头,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一念你能找到吗?一念不存在。不能说不存在,也不能说它存在,你说它存在,它没有,消失掉了;你说它消失掉了,确实有这么回事情。你能说它有过失吗?你能说它有染污吗?它确确实实本自圆成,清净本然。一切万法,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细胞太大了,一个细胞是多少微尘集聚的,佛经上讲极微色,一个细胞是多少极微色,极微色就是现在量子力学家发现的微中子。一个电子的体积等於一百亿个微中子,也就是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大小像一个电子,肉眼看不见。你在这个里面去找它的染污、找它的过失,你能找到吗?找不到,这是真的。他一个不善的念头,不善的一句言语、一种行为,不知道多少微中子集聚,让我们感觉到,太多太多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到怎么会有这么一桩事情?你要细心去观察,它们存在的时间只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我们如果有这么个概念,你就晓得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世尊讲清净本然,本自圆成,这说一切法圆满成就。在哪里?无论从体上讲、从相上讲都讲得通,但是都不可得。都不可得就叫你彻底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菩萨了,为什么?事实真相你完全看到了。「首楞严」是印度话,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究竟坚固是你不能破坏它,为什么?它无所有,它毕竟空。

又如《圆觉经》上说,「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梵行是菩萨行。如果六道凡夫犯了淫怒痴,堕三恶道,修戒定慧生三善道,是不是梵行?统统不是梵行。梵行是什么?前面所讲的,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淫怒痴、戒定慧都不可得,你到哪里去找?性相里头都找不到。相,你想想看,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的生灭,那个淫怒痴哪一个是的,你能找到吗?戒定慧亦如是。所以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总而言之教导我们,大乘佛法,眼在色相上修戒定慧,耳在音声里面修戒定慧。戒定慧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那是自性般若智慧,清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戒定慧,哪来的淫怒痴?这才叫真正的梵行。鼻闻香、舌尝味,身体的觉触,第六意识的分别,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八地以上。所以一切法中修梵行,证圆满的戒定慧三学,没有起心动念。降一等,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不造业,他不造轮回业,不造十法界的业,他与这个没有感应,他与诸佛如来的实报土有感应,稍稍往上提一级,他就到实报土去了。再降一等,小乘阿罗汉,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出十法界,他只是不执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执著。不执著,什么都好,真正做到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愿里随喜功德,他能随喜,自己没有意见、没有成见。他能不能看清楚?能够看清楚,比我们清楚,他知道全是幻化。虽然他没有见到,八地才见到,他没有见到他知道,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知道,没有见到,要登到八地才见到。

「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是假的,烦恼是我们累积那个烦恼习气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真的不可得。它存在的时间,这个烦恼习气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也是在这个频率之下,所以你要想到,这么高的频率里头什么都没有了。「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法法平等,十法界平等,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跟佛平等,为什么?众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这是自性,回归自性。《金刚经》上讲这四句话完全真实,「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真的。八地以上就是究竟佛果上的受用,他全得到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威仪。《大乘义章》第十卷,这几句话,「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什么是律?制是禁止,佛禁止众生造恶,譬如说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是属於律,教我们不要作恶。「行依律戒」,这叫律仪。我们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叫身口意三业行为,所以叫律仪。

「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戒律是什么?防止我们作恶,禁止我们做非法,就是与法相违背的,这个主要就是律法。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这都是属於戒律。遵守戒律这叫律仪,决定不能够违犯,养成一个好习惯。律仪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定,得三昧。我们用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方法来修身口意,此地讲的善护三业,得到的定就称之为念佛三昧;如果我们用天台的止观,那就是法华三昧;我们用《华严经》的止观,五止六观,那就是华严三昧。名称不一样,是你依的方法不一样,三昧是完全相同,三昧就是禅定。换句话说,佛法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禅定,包括念佛也不例外。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得到定就平等,不得定的时候不一样,得定的时候相同。

定的目的是什么?开智慧。诸位要晓得,定是真心,就是自性,目的都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圆满的智慧现前了。这智慧从哪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在外头,这是大乘教上告诉我们的。你向外求一无所得,一定向内,佛法是向内的,称为内明,这个学问称之为内学。我们首先要能相信,不能怀疑。惠能大师的《坛经》给我们做证明,他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一切都是无量。在这个境界里面,佛才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佛法真正的目的就是达到这个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仅是禅宗要求,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求。只要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管用什么方法修成,所以法门平等,没有高下,每个法门都能达到,这个道理要懂。

又《行事钞资持记》里面所记载的,这个是律教里面的必修课程,祖师大德修学的心得,可以给后人做参考资料的,这叫《行事钞》,资是资助,可以帮助大家。这里头说,「通禁制止名律」,律的意思多半是禁止,不准你做的,比丘戒、沙弥律仪属於这一类的;「造作有相名仪」,这叫作持,多半是菩萨戒。菩萨要教化众生,所以菩萨戒的理念、精神跟比丘戒不一样,比丘著重自度,菩萨著重利他。所以称之为律仪。

「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这个三聚,下面有解释。第一个是「摄律仪戒」,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等一切戒的这些戒律,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你统统要遵守。第二种「摄善法戒」,佛没有制定的,「修一切善法」。这一切善法是利益众生的,不一定利益自己。自他两利的当然更要做、更要守;利他,对自己不利的,菩萨也做,菩萨是以慈悲心为主,所以修一切善法。第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饶是丰饶,非常丰富,益是利益。就是对众生有利益,有大利益,有真实利益的,佛没有说,要做,要把它看作戒律。上面讲的三条,「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於(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十戒是沙弥戒,具足戒是比丘戒。

《涅盘经》第三十一卷里面有一句,「戒是一切善法梯橙」。橙是垫脚的,向高处攀援所用的工具。戒律是一切善法的梯橙,就是你用戒律帮助你提升。没有戒律就无法向上提升,所以戒是无上菩提本,道理就在此地。又《璎珞本业经》下卷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现在佛法衰了,衰在什么地方,诸位从这里就看到了,初入三宝没有信,住在道场不持戒,这是佛法的衰相。两百年前寺院庵堂,无论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没有不遵守戒律的,没有不信佛的。现在信佛信得再好,他还是有怀疑,疑根没断,疑情没断,这就是今天佛法衰的原因。我们想求个五比丘,大乘经上所说的,五个比丘在一起修行,修六和敬,这才叫僧团,那个僧跟六和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六和不叫僧团。我们皈依三宝最后一条,「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怎么讲?僧是僧团,四个人以上,最少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我们一般中国人讲三个人,佛法是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四个以上遵守六和敬,遵守戒律,就是戒律上,三皈、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这他们一定遵守,还加个六和,这才叫僧团。这个僧团,大家在一起修一个法门,依止一个老师,如理如法的修行,好!也有不同的,这很少,像海贤老和尚,他们这个道场四位法师,修的法门不一样,两个修净土,一个修教的,《楞严经》,禅净双修,还有一个专门参禅的,四个人在一起住了好几年,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他们实实在在是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现在同是修一个法门都不能包容,都自赞毁他,为什么?抢信徒、拉供养,说我们好,别人都不如我们。这是破戒,这是破和合僧。

经上说得很好,一个僧团出现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应该是几百里范围之内没有灾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个地方。有真佛弟子在此地,修行真有功德,跟大乘经教真正相应,它影响之大,能叫这个大地区化解灾难。我们要相信经上所说的,这是出家人对於地方安定和谐、化解灾难做出最大的贡献,不要花一分钱,也没有多做一桩事情,只是自己认真修行,将功德回向就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修,我们要懂得。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很有这个必要。不能看众生受苦,不愿意看到有灾难,希望能化解,僧团出现,那是最大的力量,肯不肯发心?这一章就是一个六和敬僧团的教诲,是六和敬僧团的章程,这段经文。

《佛祖历代通载》,这里面有几句话,「法要有三」,法是佛法,重要的有三桩事情,「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里面有一句说,「被戒德铠,化度生死」。这句经文,「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这个「被」在此地念披,披在身上。这就是出家人的袈裟,代表什么?代表戒定慧。这才化度生死,这生死就是众生,度自己,也要度一切众生,这是说「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真正的意思。常常想到轮回可怕,怎样才能脱离轮回?末法时期最有把握、最靠得住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其他的方法当然好,但是要根性猛利。我们这样的根性,学了多少年自己要清楚,不是真正的利根,没有真实智慧,走这个路稳当。我年轻的时候,老师介绍净宗法门,我对它尊重,我不学它。到自己八十岁的时候想想不行,为什么?想到自己的生死事大,脱离轮回没希望、没把握,这才回过头来专修净宗,回归到念佛法门,不违背老师的教诲。

此地说到了铠甲,「戒铠於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这是比喻,「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这是用比喻,这个比喻浅显,我们都能懂。真正要入今天的社会,要度众生不容易,太难了!古人没想到,念老也没想到。我们将度众生的这个方法,讲经教学,放到摄影棚里头,跟听众不接触,我们才能保持这个铠甲管用。如果我们是在个大会堂里面讲经,听众几百人、几千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大了。财色名食睡,你有把握能逃避吗?一桩逃不过就堕地狱。所以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好,摄影棚里面没有人,常常是一个人面对著萤幕,自己看自己,自己对著自己讲。跟古人相比,他们有真功夫,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避免外缘,跟外缘尽量的少接触,求什么?清净平等觉,求这一句佛号不丢失,不丢失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样拯济群生,无所畏惧。

第二个意思,庄严的意思。「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真正有大德行、有大智慧,真正开悟了的佛菩萨。大彻大悟就是分证佛,次一等的这大悟。老师过去告诉我,彻悟是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通达,没有障碍,那是大彻大悟;能够通达一个宗派的,与这个宗派有关联的这些经论都能通达,这是大悟;小悟是通达一经一论。由此可知,在今天的社会求小悟就很难,求一个能够不受外面环境影响的不容易找到,社会变了。两百年前,名利这两个字读书人说不出来,难为情,哪里像今天,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摆在口头上,没有感到羞耻,这个多可怕!老祖宗所传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所传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没人学了;不但学的人没有了,讲的人都没有了,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忧虑就这桩事情,没有别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了习主席,看到这个人,他的言行、他的作为,我们感到有救了。没有遇到这个人之前,说老实话,我们对中国前途是抱著悲观,无可奈何,怎么办?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法,有这个看法的人太多太多了,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在国内、在国外,所接触的都有这种忧虑。他出来了,这两年的表现我们欢喜,欢喜的人很多,我接触的外国朋友谈到的时候,大家对他都有信心,这难能可贵。对他有信心的当然追随,赞成他的教诲,在这同一条路上迈进,希望他带给全世界安定和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过到幸福美满。这个地方,庄严义这几句经文,「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这是自利;「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这是利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自行化他的圆满。

我们看下面这段,「前引《圆觉》」,这段补得好,怕人起误会,把这段讲清楚、讲明白,「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这是大菩萨,这不是凡人,一般人做不到。什么人?明心见性的菩萨。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你把淫怒痴代替戒定慧,认为它是一不是二,你决定堕阿鼻地狱。你不能怪佛经,佛经没有过失,没有错,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错了。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典范,《华严经》上是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淫怒痴。善财是什么身分,这个要知道,圆教初住。圆教初住是什么地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人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他到哪去?他不在六道,不但不在六道,他超越十法界了。他要是在娑婆世界,决定往生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这个要知道,不是在这个阶层不可以说,你不要把梵行搞错了。

《华严》五十三参,伐苏蜜多女代表淫欲,甘露火王代表愤怒、瞋恚,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这三个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所以他们真正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他们真知道,为什么?不可得。讲到究竟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不可得,万法是假的,刹那生灭不可得;自性,自性也不可得。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是常寂光,一片光明,在哪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两面都不可得,这才平等平等。淫怒痴放下了,戒定慧也要放下,戒定慧是专门,世尊教我们来对付淫怒痴的,戒断淫,定断瞋恚,慧断愚痴,三毒烦恼,用这个,但是淫怒痴没有了,戒定慧就没用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病好了还要吃药又坏了,又变成病了,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还有淫怒痴的念头,那就必须要守戒定慧。见性的菩萨平等了,我们没见性,没见性不平等,自己要知道。

我们往下看,「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我们看到一个人,海贤老和尚真持戒。现在出家人过失很多,老人家对大家都非常恭敬,满面笑容,没有一句批评的话。除非他来求教,劝他几句;不是他来求教,一句话不说,口里只念阿弥陀佛,做榜样给大家看。这里头一句话说,「不见己是,不道人非」,这两句话太重要了!自己有没有是处?没是处。什么时候自己有是处了?佛号不丢失算是有是处。佛号常常丢失就不能够道人是非,没有资格,你凭什么说?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普贤行还得了?普贤行是菩萨究竟圆满的大行。第一个,「礼敬诸佛」。普贤跟其他菩萨为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的用心是包罗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他礼敬诸佛,这个诸佛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一切万法本来是佛。佛是什么?佛是佛性,自性。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就是真佛,所以他没有一样不礼敬。我们做不到,我们看到佛像礼敬,不是佛像,礼敬的念头就生不起来,不知道这些万法跟诸佛是一体,没有丝毫差别,都是自性圆满显现的。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都是自性所生,都是自性所现;换句话说,统统是诸佛。普贤菩萨的礼敬跟我们不一样。

「称赞如来」。称赞会影响别人,所以不能像前面这句,前面用诸佛,诸佛是平等,如来就有差别。如来从性上说的,诸佛从相上说的,相上平等,那性上?性上就有善恶,我们只能赞善,不能赞恶。非常明显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於淫怒痴这三个人,这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赞叹,表演得非常明显。五十位,每一位善知识都有礼敬、有赞叹,为什么他没有?怕的是菩萨一赞叹,大家认为是好事,那这些六道众生就受害了,个个都走向三途去了,人天福报都得不到。所以如是修行,是普贤行。

「如是知见」,知见重要,「方契中道」。他见到中道就是见到了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法相不可得,你看它存在的时间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一秒钟它已经产生多少变化?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变化,哪一个是它?没有,这是相。性是如如不动,也不可得。性相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定了;性相二边都不缘,这契入中道。中道就是自性,契入是圆满的见性,没有丝毫欠缺,这就是证得妙觉佛果。「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这底下这一科,上面所说的是成就自己,下面我们下次就学到了,「成就众生」、「现生成就」、「无住生心」、「一切无著」,看看他怎么样把他的成就落实在生活,特别是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般若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两句也说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