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56集)
发布时间:2024-10-29 04:02:37作者:大众学佛网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五十六页,第三行看起:
念老的注解,「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说,第二个字「说」字,说是喜悦。为什么说喜悦?世尊的期盼、愿望缘成熟了,所以无比的欢喜。佛期望的什么?期望众生得度的缘成熟,佛可以来帮助他,可以来成就他。这个得度的缘成熟的样子是什么?对佛所说的经教能诚信而没有怀疑,能理解,能接受,能依教奉行,这就是缘成熟了。佛决定不会舍弃他,大乘教里头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真正具足信、愿,肯依教奉行,佛不会舍弃你,佛一定现身帮助你。这是悦所怀的意思。
「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佛经上用金口,金在五金里头,就是金银铜铁锡,其他的四种都容易氧化,唯独金不会氧化,始终保持它的颜色。这是被人们称之为宝,七宝当中第一个就是金。金表不变、表真实,佛的话是真话,决定没有妄语,决定不欺骗众生,所以称为金口。宣是宣说。不是余人,除佛之外,佛的弟子也讲经,这个经不是弟子说的,也不是仙人说的,也不是变化人说的,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特别是这部经。为什么?这部经是真正畅佛本怀,你看,「佛以度生为愿」。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间?凡夫出现在这个世间是业力,前世行善,身语意三业都善,感得的果报是天人,上品的善生天,中品生到人道。所以凡夫是业力。佛,业消尽了,消得干干净净,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称为法身,圆满的法身。实报土的菩萨也是证得法身,还没有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住在报土。如果业障消干净,确实没有了,实报土就不见了,常寂光现前,他就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叫究竟圆满。
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是念头,没有起心动念的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换句话说,它什么都没有,所以叫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常寂光。这三个字都是形容,常是形容不生不灭,它没有生灭,叫常;寂,它从来没有染污、没有动摇,这叫寂;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光明遍照的意思。它具足这些条件,称之为法身,法身是一切法的本体,也就是一切法是依它而显现的,没有它,一切法就没有了。它是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之所依,这个体是一个,一切法都是从它生的。所以,一切法的关系说明白了是一体,一切诸佛跟我们是一体,一切众生跟我们也是一体,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所有现象跟我们自己都是一体,这才是事实真相。
惠能大师,这是中国唐代禅宗第六祖,他开悟的时候,描绘自性是什么样子,他明心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自性的本来面目。第一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是清净的,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第一个清净。第二句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没有生灭的,除了自性之外,都有生灭的现象。今天量子力学家发现,整个宇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波动现象,如果这个波动停止了,宇宙就没有了。这个波动,佛法称为念头、心想,一切法从心想生,色由心生,境随心转,这都是佛经上的话。所以本性不生不灭,这是真正的自己。有生灭的,身体,有生灭的念头都是假的,有生灭的念头是妄心,有生灭的身体是妄相、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学佛,首先对於这桩事情要相信,不能怀疑。修行证果证什么?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清楚、明白了,你看到了,这就叫证果。其实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只是迷了没觉察到,觉悟之后明白了,明白自然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圆满菩提,《华严经》称为妙觉如来,就是在这个层次上,称为妙觉如来。
能大师的五句话我们把它讲全了,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它一样不缺,本来就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释迦牟尼佛有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智慧德相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所以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像佛一样的智慧,无所不知;一样的德能,无所不能;一样的相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大乘经里面佛跟我们说的。所以,不能向外求,佛教给我们,一切都向自性当中求。学佛求什么?求明心见性,只要一见性就本自具足,智慧、神通、道力、相好、光明统统具足,外面求不到,要向内求。第四句说「本无动摇」,自性是不动的,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有现象,这三种现象: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全是波动,都是动的,只有自性不动。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我们把屏幕比喻作自性,屏幕上现的画面就是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是波动,在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屏幕没动。画面好比是法界虚空界,屏幕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本性本无动摇,它不动。我们要见性就见到这个不动的,动中见不动就恍然大悟了。动不碍不动,不动也不妨碍动摇,不妨,彼此都不妨碍。
自性本自空寂,所以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现象虽然它动,动的频率多高?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的时间,它的波动频率多少次?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那一秒钟可以弹几次?弹得快的可以弹七次,乘七,三七二十一,那就是二千一百兆,一秒钟,一秒钟里头波动的频率是二千一百兆。一个念头,就是一次的振动,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我们有没有感觉?一秒钟里头二千一百兆分之一,也就是一秒钟它波动的次数是二千一百兆次,这里头的一次,你有没有感觉?这个事情在哪里?就在眼前。我们从早到晚就面对著这个境界,毫无所知。这是事实真相,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就这个样子。所以它可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在这里得到,错了,这是妄想,这生烦恼了。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存在也是在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钟它的波动的次数二千一百兆,完全不知道。
佛告诉我们,谁知道?大乘经上佛说八地以上。这就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多少人看见?八地以上的人全看到。佛没有科学仪器,怎么知道的?禅定里头见到的,心清净到极处,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知道,这八地菩萨。禅定,我们讲级别,一共《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二个,五十二个等级。八地是什么等级?五十二个等级最上面的五个等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到顶了。最上面的五个等级那些菩萨们统统知道,不是佛一个人看到的,很多人看到了,这是宇宙真相。所以相,假的,根本就不存在。这么快的频率产生的现象,每个频率是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从来没有重复的,各个都是独立的,没有重复的,所以这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第二个念头出现的相跟第一个不一样,不是,所以佛叫相似相续相。这个念头不断,你看,前念灭、后念生。念头一断就成佛,现象就没有了,现象还存在,说明念头没断。但是你要晓得,念头是假的,所以对於这一切念头要放下,不能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控制的念头,甚至於不能分别、不能执著。佛教我们对现相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完全对了,为什么?相是幻相,空的,不是真的。
自性、本体呢?本体是真空,没有现象,所以统统不能执著。也就是说,起心动念就迷了,就错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你能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称你作佛陀。佛在哪里?各各都是佛,只要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堕落变成六道凡夫?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根本烦恼。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人叫阿罗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都有叫六道凡夫,全是自己。佛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希望我们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见到常寂光,你见到宇宙的本体了。这个方法,法身菩萨能证得,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证得。为什么要执著?为什么不肯放下?
财色名利全是假的,你要是执著,坚固的执著,就是三恶道,轻微的执著这是三善道,不执著就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轮回是假的,是一场梦,梦醒了,痕迹都找不到。这是第一种梦,还有第二种梦,第二什么?十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在这里头,他还要经过一次醒过来,真的醒过来,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轻微的梦境;六道轮回,深重的梦境,不容易醒过来。真正醒过来,十法界、六道全没有了,了无痕迹。这就是告诉我们,六道、十法界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它?完全觉了它是假的,它是一场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用梦做比喻讲得最多,常常说,这是个梦境,可别当真。梦境,你可以享受,不可以执著,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当真,你在这个里面就得大自在了。
来佛寺的海贤法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活了一百一十二岁,二十岁出家,出家之后这九十二年,他的生活先是小乘,再是大乘,再是一佛乘。小乘就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大乘,提升到菩萨,一心不乱,这事一心;再向上提升,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一句佛号。行吗?行。佛号帮助你什么?帮助你放下,让我们的心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成功了。他念到这个阶层是在什么时候?
我细心看他的光碟,估计应该在四十岁左右他就到这个境界了。他常常见佛,跟阿弥陀佛是老朋友。佛对他很欣赏,说他修得好,修得什么很好?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而且是即相离相,就在相中离相。什么相中?生活的相中,不执著生活的相,不分别生活的相;工作当中,他是农耕,不著耕作的相;念佛不著念佛的相。即一切相,离一切相,他在这个境界里头,这是什么境界?这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所以他每天快乐,任何场合你见到他,他都笑咪咪的,欢喜。常常跟人说,他说我看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好,没有一样不欢喜。这是什么?平等心看世界,觉悟的心看世界。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於没有起心动念,他在这妄相里面看到真相,真相就是诸佛所证的境界;换句话说,他已经到诸佛所证境界,实报庄严土。
佛很慈悲,赞叹他修得好,即相离相,修得好,要他表法,多住几年,做个好样子给念佛人看看,让念佛人都跟你学习。活到一百一十二岁,这么长的寿命,我估计后面至少三、四十年是阿弥陀佛把它延长的。佛要他表法,最后表法什么时候圆满?圆满了佛就接他走了,接他到极乐世界去,就等著这一本书的出现。这本书的出现,有四个居士带著这本书到山上去看老和尚,老和尚不认识字,问他这什么书?人家告诉他,这个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他一听到这个书的名字,特别高兴,大概是阿弥陀佛告诉他,遇到这本书我就接你往生了。所以他非常高兴,穿袍搭衣,拿著这本书,叫大家给他照相,第三天就走了。
这本书表什么意思?给净土宗,给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做证明,证明会集本是真的不是假的,要他来做证明;第二个,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是真的,没有错误;第三个,证明我们这一帮人,这十几将近二十年就依照这个法门修行,这个路没有走错。不管什么人反对,不要去理他,你只放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决定得生净土,表这个法。这个法就表法圆满,三天之后就走了,自在往生。往生的当天还干了一天工作,菜园拔草、浇水、整地,从早干到晚。天黑了,几个同修叫老和尚,可以收工了,天黑了。老和尚回答说,快了,马上就好了,做好了以后我就不做了。那天晚上往生了,他不做了,你看多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约好了,阿弥陀佛跟他约好了,晚上来接他。因为有些法师跟他说过,你往生的时候我们来助念,他告诉人,我不要助念,助念不牢靠,靠不住,我自己念佛往生,不需要人助念。真的,半夜自己念佛走的。老人几十年念佛从来没有敲引磬,这天晚上敲引磬。敲引磬,自己敲引磬自己念佛,一个人念到半夜,大家都睡觉了,什么时候走的没人知道,到第二天早晨起来,老和尚走了。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记住。
佛就一个愿望,度众生成佛道。净宗信愿持名是佛度众生第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不相信,再给你讲别的法门。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只要能信,佛绝对不讲第二个法门,这个道理要懂。佛不希望你麻烦,不希望你浪费时间,希望你快快成佛,我们不著急他著急,他怎么会给我们添麻烦?是我们自己找来的麻烦,对这个不相信,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这个事就麻烦了。佛还是给你讲,讲《华严》、讲《楞严》、讲《法华》,一生讲了四十九年。讲那么多的经论,那是什么?对净土法门念佛往生有怀疑的人,对他们讲的;没有怀疑的人,不必。像海贤老和尚,人老实、听话、真干,师父看到这样根性的人,什么话都没有,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你看他真老实,一句弥陀念九十二年,没有放下过,没有拐弯,没有改变,成功了。
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本书是最圆满的、最详细的,从头到尾读了,如果信心还生不起来,黄念祖老居士是个帮助,这个注解非常好的帮助。把经、注解读完,读一遍不够。我的标准,我早年在台中学经教,我的标准是读三十遍,才能把味道念出来。古人是读书千遍,我把它缩成三十遍,三十遍都做不到,你要想了解它很难。所以印志法师把他师父海贤老人这个光碟事迹送到香港来给我,我看了很受感动,我就连著看三十遍,我知道他所表的意思,能理解。所以我劝同学,要把这一片光碟、这个小册子的文字看作《大乘无量寿经》的总结。《无量寿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海贤老和尚完全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他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感应无比殊胜,多次见佛,这他自己说的。多次求佛带他到极乐世界,佛不带他去,佛赞叹他,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表法给大家看看,给学佛人做个好样子。是为这个理由,一直等到这本书的出现。佛对於我们现前状况,社会状况、净土宗念佛人的状况,佛知道,知道得清清楚楚。用海贤这个方法来做个总结,让大家觉悟,让大家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信愿持名决定得生净土。一定要发心,不为外面一切境界风所动,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今众生机熟」,众生的根机成熟了,「堪受净土大法」,对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信愿持名往生不怀疑,能接受了,佛就宣讲。「究竟解脱」,这个净土大法究竟解脱,这是一句,究竟是彻底圆满。「故今乐说」,这个乐是喜欢,非常喜欢,「以畅本怀」,佛的心愿达到了。经题「佛说」两个字。
第三段「大乘」,这是比喻,这个字念古字念胜,就是车辆。在从前马车、牛车,用牲口来拉的车都叫乘。这个文字是个象形字,就像一辆车,你看旁边坐的两个人,当中是车轮,就像一个车,这是比喻。「乘以运载为义」,这是运输工具。「此经所示」,这部经上佛教导我们的,为我们所开示的,「能念之心,本来是佛」。这句话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我们乘这辆车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这叫大乘。大乘是比喻,我们看念老后面这个解释,说得详细。
「别於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大乘对小乘讲的,大乘是普度众生,小乘是自度,达到自度他就圆满了,没有发心去度众生。「《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摩诃衍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大乘,「於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这个二乘就是声闻、缘觉,大乘是菩萨,发菩提心要度化众生,这叫大乘。「诸佛大人乘是乘」,上面这个乘字是动词,乘车,下面这个乘是车,是交通工具,乘这个车,这个车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这个与是给与,「故名为大」。
佛为我们说这部经,这部经就像个大车、大船。古时候最大的车,马车,马车运载人,人数也有限。古时候交通工具运载人最多的是船,所以经上也常常用船做比喻,叫法船,船可以运载几十个人,古时候这个帆船,叫法船。都是这个意思,都是比喻大乘,利益人多。佛能灭除众生大苦,众生大苦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了。物质文明虽然不断在进步、在提升,可是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可怜,富而不乐,贵而不安,这心情多痛苦。不能跟古人比,古人真的是富而乐,贵而安,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我们把精神教育疏忽了。
现在学校多,从幼儿园到大学,没有听说哪个学校教学生孝顺父母,现在不讲了。教学生友爱兄弟,教学生落实仁义礼智信,这种教育没有了。所以现在学校学生,大学生出来,能做事不会做人。结果怎么样?企业老板都不愿意雇用他,他大学毕业就失业了。这是现在的社会问题,古时候没有。古时候教育跟现在是相反的,古时候教育第一个是教你做人,人都不会做还能做事吗?所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现在教育颠倒了,只教做事,不教做人,这就造成社会的混乱,造成地球上的灾变。现在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有少部分人觉悟,觉醒了,这怎么办?虽然觉悟了,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办好。
汤恩比博士虽然建议中国人有办法,他在一九七0年代在访问日本的时候谈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就是现在,现在二十一世纪,「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他开出个药方,但是没有人相信,他是英国人,连英国人也不相信。我两次访问伦敦,专门去访问英国的汉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跟伦敦大学。我跟他们的汉学系的学生、教授们交流,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是你们英国人,世界闻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说的两句话,你们赞不赞成?没有一个赞成,都不说话,对著我笑。我反过来问他,我说,难道汤恩比博士的话讲错了吗?他们还是对我笑,一句话不说。逼著我再赞叹他们几句,说你们真聪明,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是不是这个态度?大家就笑开了,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为什么不赞成?有怀疑,这个怀疑我说我能够体会到,我能了解。他说中国东西这么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为什么中国人不要了?我说我要是英国人我也值得怀疑,为什么中国人不要?中国人要学我们的,要学西洋的,自己东西他不要了。不敢反对,是他的名气太大、声望太高了,不敢反对,反对怕别人批评你。是不是这种心态?这个对了。
然后我跟他说,如果你们把这个问题来问我,我说我回答的,汤恩比博士说得一点都不错,完全正确。至於中国人为什么不要了?那是近代史,中国人不要了,把这个东西丢掉,也不过就是一百二、三十年而已,一百五十年以前的中国人没有放弃,要,他天天真学。不过是最近这一百二、三十年的事情,这个要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历史你就明白了。对於中国文化历史了解得深,汤恩比博士是第一人,在中国都找不到。他对於中国有信心,虽然中国人现在不要了,中国人吃苦头,苦头吃够了会想到老祖宗。为什么?毕竟是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他的根太深了,一时的错误他会回头。所以把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将来这个世界永续安定和平的希望全寄托在中国人身上。
我们也感到纳闷,为这桩事情也很担心,这几十年我们常常放在心上,想著怎么办。现在看到一线光明了,看到中国出现习主席,我看他的做法,看他在欧洲访问的几十场的讲演,每一场都提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汤恩比要是活著听到,可开心了,梦想兑现了。我们在民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的文化瑰宝,典籍要保存下去,这就是《四库全书》。这个东西失传了,完了,那真的没办法。典籍现在翻印了,《四库全书》有几百套了,应该有四、五百套,不会失传了,可是谁能够去读?谁能够来给我们讲解?这个问题出现在面前。所以我们就想著,欧洲有汉学院,亚洲没有,我们要办汉学院培养老师,能够读《四库全书》的老师,要培养这种人。他们培养出来之后,请他们出来讲。讲什么?救急,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真正救国家、救世界的,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如果能培养几十个老师,真正搞通了、搞明白了,讲清楚、讲透彻,让人人都接受这个教育,汤恩比的愿望达到了,确实能够化解所有冲突,带给社会永续安定和谐。这桩事情我相信很快就能实现。
前几年我得到这部书,《群书治要》、《国学治要》,这两部书我得到了如获至宝,为什么?中国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没有这两部书,《四库全书》那么大的分量,从哪里下手?这是大问题。《治要》找到了我觉得那是祖宗保佑,这个书失传了。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印过两版,分量应该不多,因为知道这个书的人很少,在中国失传一千年,被日本人带走了。嘉庆做皇帝,日本对中国皇上送礼,就是进贡,里面有这套书。但是那个时候送到中国来,中国人不重视,什么原因?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的盛世,那个盛况超过贞观,所以对唐太宗并不重视。到清朝亡国,民国初年一些学者发现了,这是一部好东西,照日本的版本原版印过一次,以后《国学丛书》里头铅字排版印过一次,大概分量都是一千本。
所以这一百年当中,中国社会的战乱,这些东西都消失了。我找了二、三年,没有消息,讲经的时候说出来,没想到听众替我找到了。我一收到这个书,翻一翻,这个本子还没有人看过,没有折叠的痕迹。纸很脆了,一百年了,纸很脆,再不翻新,翻的时候纸会破掉,字好,一个字都没有伤到。赶紧翻印,印一万套,分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去收藏,这书就不会再失传,这个书真正能救全世界。
这都是讲的大乘,真能帮助众生消灭大苦,与大利益事,给与这一个时代的人,全世界的人,最大利益,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些诸大士之所乘,故名大乘。这几位菩萨都是中国人心目当中最尊敬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大势至菩萨接引我们、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教我们以平等心、以慈悲心待人接物,他们都是大乘。「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尤其是《大乘无量寿经》,这部经确确实实能尽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在这部经里头。能尽一切诸法的边际,能尽一切诸法的底源,这就是把说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出《大乘无量寿经》。换句话说,《大乘无量寿经》这部经,圆圆满满包含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都在这一部里头。学这一部,就是把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法学尽,统在里面了,同时也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也学尽了。这个法多殊胜!
所以我在晚年,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再不走冤枉路,《华严》也放下了。这个经包含《华严》,《华严》跟这个经是同部,古大德所说的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今天的时节因缘我们感觉到时间不多,要赶快,不能耽误,直截了当我们取这部经,代替《华严》、《法华》、诸大乘经论。
我们再看下面,「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释迦牟尼自己说的,摩诃衍就是大乘,大乘教义没有数量、没有边际,所以称为大,「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又《宝积经》上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宝积》是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佛也曾经说过《无量寿经》。所以这十二种译本里头有《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会,唐朝时候翻译的。说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这叫大乘。
「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专门指大菩萨。大菩萨是什么地位?明心见性,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才算是大菩萨。他们在哪里修行?一般都在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法身如来)、卢舍那佛(报身如来),他们在那里修,是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修净土法门的,他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在实报庄严土。但是极乐世界特别,特别在哪里?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不平等,好像现在学校读书分班的,小乘跟小乘在一起,大乘跟大乘在一起,学华严的跟华严在一起,学法华的跟法华在一起,它是有等级的,极乐世界没有。
那经上有说,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有,名字上有,实际上没有。为什么实际上没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文里头有宣布,十方世界念佛求往生的人,到达极乐世界之后,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愿可不得了!这一愿什么?没有证得阿惟越致的,统统提升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什么?就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这不是他自己修行功夫到这个境界,不是的,阿弥陀佛加持他。加持是真加持得上,不是假的,他就真正有阿惟越致菩萨的智慧、神通、道力,他真起作用。
所以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看头一个,阿弥陀佛设想得非常周到。我们这个世界,人身相不平等,有人长得好,有人长得差一点,有人身体强壮,有人身体衰弱,有个高的,有个矮的,这什么?这不公平。身体健康、相貌好的容易起傲慢,不好的他有自卑感,这不是叫人生烦恼吗?所以阿弥陀佛第一个愿,四十八愿第五愿,就是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体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也是什么样子。真平等,相貌是一样的,身高是一样的,相好是一样的,智慧是一样的,神通是一样的,样样享受都是一样。这是除了极乐世界之外,任何一个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没有妄语,阿弥陀佛说话算话,不欺骗我们。什么世界都不是平等的,只有阿弥陀佛平等,阿弥陀佛是以他为标准,十方世界是以每个人修行功夫、造业善恶为标准,那就不平等了。
所以此地的大乘也不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大乘,它有特别的味道在里头,「诸佛如来之所行」,这个大乘。「又此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这解释这个大字,是极乐世界当体之名,极乐世界大,大到什么程度?下面这几句给我们说明了,常遍为义,常是没有生灭,这叫常,有生有灭叫无常,不生不灭。遍是周遍法界,佛经上常说遍法界虚空界,极乐世界多大?遍法界虚空界。一点都不错,它是法性土,这就是它不一样的地方,不但它的实报庄严土是法性土,它的方便有余土也是法性土,它的凡圣同居土还是法性土。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只有法性没有阿赖耶,八识没有,虽有四土之名,这个名跟十方世界名一样,实际全是法性身、法性土。往生到极乐世界乘著莲花去的,莲花就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你坐在莲花里面,时间很短就到极乐世界,在莲花里面转八识成四智。当你坐上莲花就把八识放下了,四智菩提就出现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识没有了,识是生灭的;性,性是不生不灭。所以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那个相跟阿弥陀佛的相完全一样。
我们背后这是极乐世界变相图,画画的人把阿弥陀佛的像特别画大一点,其实不是的,阿弥陀佛跟每个往生的人相都一样。这是人画的,特别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的恭敬,把他们三位画得大一点,要知道实际上是平等的。到那个地方得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环境是法性土,虽有四土,平等。所以到那个地方,像经上所说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这些都是等觉菩萨,你都看到,都在一起,时时刻刻都见面。不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隔别,不是同一个阶层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听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进步快。烦恼习气在那个环境里头自然就消失了,为什么?生不起来,没有生烦恼的环境。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了,不必要刻意去断烦恼、去学法门,都不需要刻意。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化身无量无边,去干什么?去接引十方世界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佛的化身去接。极乐世界每个菩萨,就是每个人,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他们也化身无量无边,他化身干什么?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去供佛、去闻法。你就知道,到极乐世界去学佛法,谁教你?诸佛如来教我。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亲自教我,在十方诸佛刹土,你都能够有能力去见佛,佛亲自教你。极乐世界学习一天,我们这个世界学无量劫都比不上,你就晓得极乐世界成就多殊胜!这能不去吗?去很容易,不麻烦,只要自己真信,记住,不能有丝毫怀疑;真正发愿,我这一生没有别的想法,就想见阿弥陀佛,就想跟阿弥陀佛学习,要有这种恳切的愿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要想回到这个世间来很容易,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回来。再回来是菩萨身分,再回来你是法性身,你跟诸佛一样,这些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想听什么佛法,你就给他讲什么法。佛现身没有一定的身,佛说法也无有定法,来现身,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真自在。
所以这个大,大是赞叹、赞美,常遍为义。下面给我们说明什么是常、什么是遍。「体无边涯」,中国古人讲的大而无外,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发心,发什么心?真心。真心多大?没有边际。真心就是自性本体,佛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小的人不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心量一定要大,度众生要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不是我这一个地区,不是我这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不是的,全宇宙里头所有星球里的众生我统统要度他,要发这个大心。「绝诸对待」,对待就是相对,相对这个念头要断掉,没有相对的,有对待就不平等,没有对待就平等了,这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一定要晓得,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没有对待,没有你跟我,是一体,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横该十方,竖通三世」,横是讲的空间,十方是一体,竖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一体,十方三世是一体,没有分别。「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这就是自性,有没有在自性之先的?没有。「唯此先於诸法」,只有自性是先於诸法,为什么?它能生诸法,诸法是它所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大的意思。
如傅大士偈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性。有一个物,它先於天地,为什么?它能生天地、能生万法,它没有形状。自性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但是它能生这三种现象。这个地方用了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字用得好,有、无在此地是一个意思,有不能执著,无当然也不能执著。有是什么?有自性,自性非物质、非精神、非自然,你看不到它,你听不到它,你摸不到它,这是能生的本体,自性。它没有形状,它是清净寂灭的,它能生天地、能生万物。所以,这两句话是形容自性本体。「故强名为大」,不得已勉强用一个字来代表它,就用大字。「如《涅盘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为什么说它大?只有它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它不变不易,它没有改变,不会变易,永恒的,这叫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这都是经上形容大这些文字。
「今此经中大乘二字」,正是比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第一义谛」。净土宗修行证果,理是什么?道理,道理就是这两句话,净宗之所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本来是佛,迷了变成凡夫,现在我们返迷归觉,就作佛了。只要把迷放下,觉就现前,不要再去找觉,找觉就又迷了,只要放下迷惑,那就是觉。明暗是一体两面,有明,暗就没有了,有暗,明就没有了。佛是明的这一面,迷是暗的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现了,不要再去找明。所以说放下就是!
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在什么时候放下?在什么场所放下?修行人第一步,在六根门头放下。眼见色的地方放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耳听音声的时候放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鼻在闻香的时候放下;舌在尝味的时候,在你吃饭、吃东西的时候放下;起心动念在想像当中放下。这真修行,真功夫。什么是佛?佛眼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佛听声音听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也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叫做佛,这就是回归自性。这叫真用功,真会用功,完全回归到清净平等觉。你能这样修,你的心永远是清净、永远是平等、永远是觉而不迷,这就是经题上教导我们净宗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心净,外面环境统清净,为什么?不染污了。
我们接著看下文,「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用什么修?用这个修,用心去修。「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是佛。即心即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这不就变成一体?「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证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自他确实是一体,但是自他有宛然。不二、宛然是一,你要能够在这里证实、证得,就契入佛的境界了。有没有修、有没有证?有,虽然有修、有证,不执著修证的痕迹。为什么?执著修证的痕迹,变成凡夫了,为什么?你有起心动念,你又有分别执著,凡圣差别就在这里。所以超情,情就是分别,见就是执著。
大也是不得已说的,为什么?哪有名字可说!连老子都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教学的时候是方便,如果契入真实,这个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见到真实。「故经题中,以大乘为喻」,以大乘做比喻,「以明全经要旨」。大乘是智慧,大乘是般若,全经就是在般若当中流出来的,全经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理论、方法。通常我们讲大乘表智慧,无量寿表德行,庄严表相好,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就是下面讲的,清净、平等、觉。只要你的心清净、平等、觉,你一定会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无量寿庄严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如来智慧,大乘是智慧,德,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智慧德相,说尽了。这部经说的什么?就说这个。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五十六集) 2014/6/7 档名:02-04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