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佛教

发布时间:2024-10-16 04:01:52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佛教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大家能够聚集在这里,一起研究关於佛教的主题!今天这个讲题《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是同学们提出来的,我就以这个题目跟大家分享个人的一点心得,提供大家作参考。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当然应该关心在这个世纪里,佛教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利益,产生什么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给「佛教」下一个定义:「佛教」到底是什么?现在一般人往往认为「佛教」是宗教。关於这个问题,我在五十年前就提出必须为「佛教」正名。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正确理解「佛教」的定义是很重要的。当时我就提出「佛教」是「佛陀教育」这个定义。从这个定义来看,「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人离苦得乐;苦由迷惑而来,乐由觉悟而来,方法就是讲经教学。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佛教确确实实是教育。

根据汉传佛法的记载,三千多年前北印度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开悟,号「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就开始讲经教学,将自己证悟的真理,传授给世人,帮助世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讲阿含十二年,相当於佛教的小学;讲方等八年,相当於中学;讲般若二十二年,相当於大学;最后讲法华八年,相当於研究所。他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举办过的讲经法会三百多次,一直到七十九岁离开世间为止。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终身从事於教学的职业教师,是伟大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而且由於他的教学是完全免费的,所以他可说是一位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如此,佛教可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那么,「佛教(佛陀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归纳来说,佛教包括「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而且这五种教育都达到了登峰造极。前三种是「普世教育」,也就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是二十一世纪世人普遍欠缺而急需完善的教育。后两种是「高等教育」,是高等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这是在普世教育的基础上,使个人境界更加向上提升的教育,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所必需的。

二十一世纪急需的普世教育

壹、佛教的伦理教育

「伦理」是讲什么?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这叫「伦理」。关系明白了,如何把关系处好,这是「教育」。

佛陀教育里面特别强调「伦理教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无量寿经》上说:「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六祖坛经》上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弗喧。」

《善生经》更将伦理教育的细目逐条分列,以便於奉行——

一、父子关系,子女对待父母:「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针对现代子女不奉养父母、忤逆不敬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敬顺父母的正确作法。

父母对待子女:「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针对现代父母疏於管教、溺爱放纵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教育子女的正确作法。

二、师生关系,弟子对待师长:「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针对现代学生不尊师重道、不依教奉行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亲近师长的正确作法。

师长对待弟子:「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针对现代老师不尽职责、疏於教授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教育学生的正确作法。

三、夫妇关系,丈夫对待妻子:「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针对现代丈夫轻慢妻子、不知体恤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尊重妻子的正确作法。

妻子对待丈夫:「妻复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针对现代妻子不敬丈夫、不贤良柔和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恭敬丈夫的正确作法。

四、亲属关系,人对待亲族:「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针对现代人不体恤亲族、不互相照顾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亲爱照顾亲族的正确作法。

亲族对待人:「亲族亦以五事亲敬於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针对现代亲族之间不相往来、不互助合作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互相照护的正确作法。

五、主仆关系,主人对待仆从:「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针对现代上级不知体恤下属、不照顾下属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宽容体恤的正确作法。

仆从对待主人:「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针对现代下属慵懒傲慢、监守自盗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尽职敬业的正确作法。

六、信仰关系,信众对待宗教师:「檀越(施主)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泛指宗教师)。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针对现代信众不善意承事、不恭敬供养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奉事宗教师的正确作法。

宗教师对待信众:「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针对现代宗教师不勤於讲经教学、不善於教导信众等错误行为,这提供了教授信众的正确作法。

如果大家都有伦理的观念,处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就不会有动乱。每个人爱父母、爱家庭、爱乡党邻里,他会为社会造福,绝对不会破坏社会。所以伦理教育非常重要!

贰、佛教的道德教育

在佛陀教育里面,「道德教育」涵盖的范围很广,在此仅以十善作为代表,加以说明。

一、不杀生:就是不杀害一切动物的生命;积极的方面就是要爱护生命,这是仁爱的表现。

二、不偷盗:就是不窃取他人的财物;积极的方面就是要布施财物,救济贫苦,这是道义的表现。

三、不邪淫:就是不从事正常夫妻以外的性行为;积极的方面是要修行清净的梵行,这是礼节的表现。

四、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积极的方面就是要说真实的言语,这是诚信的表现。

五、不两舌:就是不说挑拨离间的言语;积极的方面就是要促使他人和睦相处,这是和合的表现。

六、不恶口:就是不说骂辱他人的粗犷恶言;积极的方面就是要和言细语,这是柔和的表现。

七、不绮语:就是不说花言巧语;积极的方面就是要说端正实在的言语,这是正直的表现。

八、不贪欲:就是不生起贪爱执著的心;积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清净心,这是理性的表现。

九、不瞋恚:就是不生起愤怒怨恨的心;积极的方面就是要保持仁慈忍耐的心,这是镇定的表现。

十、不邪见:就是不生起偏邪错误的见解;积极的方面就是要生起明了因果法则的正确见解,这是智慧的表现。

三、佛教的因果教育

现在这个时代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但伦理道德的堕落达到谷底,用「伦理」和「道德」来救世间都来不及了,唯有用「因果」来救世间还行得通。虽然很多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但是这方面的道理与事实他听多了、看多了,就不得不信。明了因果法则能够使人提高警觉,不敢以不善的心、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对待他人,否则统统要遭受果报,很可怕!并不是你做了之后就没事了。

如果人懂得伦理道德,他就不好意思为非作歹,因为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但是如果遇到高名厚利美色的诱惑,人往往会屈服於名利财色,於是就昧著良心,干出坏事。相对地,如果人真正懂得因果法则,他就不敢造恶,因为他知道因缘果报决定是真实的。佛在经上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现在造作一些罪业,果报没现前,是什么原因?是过去生中你修的福报还没享完;等到这些福报享完了,你罪业的果报就现前,那时你就会苦不堪言、后悔莫及。

要了解佛教的因果教育,就不能不学习唯识学;唯识学是佛门的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八个识:前六识是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和意识(知觉),这在心理学是属於所谓的「意识」层面。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属於「潜意识」层面。第七识的名字是「末那」,意思是「染污」,它的作用是执著第八识能见的部分为「我」,这个作用使得前六识都被虚妄的「我执」染污,所以它名为「染污」。第八识的名字叫「阿赖耶」,意思是「含藏」,它能够含藏一切法的种子在里面,所以名为「含藏」。

因果法则运作的关键就在於第八识(阿赖耶识)。每个众生一切身、口、意的造作都会留下印象(记录)在第八识里头,称为「种子」,这是比喻犹如是在心田(第八识)里播下种子。这些种子即是「因」,它们具有开花结果的能力,称为「业力」。行善就播下「善种子」,即「善因」,具有善的业力,能够在未来形成善的、快乐的果报;造恶就播下「恶种子」,即「恶因」,具有恶的业力,能够在未来形成恶的、痛苦的果报。

在因果法则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分叫做「缘」。后来所做的身口意行为,对於前面所做而留下的「种子」而言,都叫做「缘」。善行对於善种子而言是顺缘,可以帮助善种子成熟;对於恶种子而言则是逆缘,会抑制恶种子成熟。反之,恶行对於恶种子而言是顺缘,可以帮助恶种子成熟;对於善种子而言则是逆缘,会抑制善种子成熟。於是,虽然善恶业不能互相抵消,但是可以互相影响,所以整个从因到果的过程是相当错综复杂的,里面有许多的因缘在互相影响。

第八识不仅是善恶业种子的储藏所,而且是轮回的主体。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眼识等七个识逐一失去作用,最后只剩下第八识。这时第八识里头过去所种的种子都会争著冒出来。最后,因缘最成熟的一个种子会产生结果,带领整个第八识趋向轮回的下一个旅程。如果这个种子是与「十善」相应的强大善业种子,就使第八识投生到天道;如果是与「五戒」相应的善业种子,就使第八识投生到人道;如果是行善时带著「好胜傲慢心」的善业种子,就投生到阿修罗道(似天而非天的一类众生);如果是与「愚痴心」相应的恶业种子,就投生到畜生道;如果是与「贪爱心」相应的恶业种子,就投生到饿鬼道;如果是与「瞋怒心」相应的恶业种子,就投生到地狱道。

《大宝积经》上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因果法则的最佳写照。众生第八识心田里的善恶业种子,纵然经过非常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消失。一旦遇到足够的助缘来帮助它,就会产生果报,让这个造业的人来承受。

关於六道轮回,以前有很多人认为是迷信。但是近代科学家经过各种实验与研究,发现人确实具有前世今生与来生,也发现有些人前世是畜生。有些实验则是证明确实有鬼道众生和高级神灵存在。这许许多多的佐证都证明六道轮回确实是存在的,也证明佛教的因果法则真实不虚。

明白了自己时时刻刻的行为都会留下记录,日后都会产生报应,人们还敢造恶吗?还敢不努力行善吗?所以因果教育具有强大的防非止恶的功效,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极大的正面功效。因此明朝大德周安士先生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这些话运用於当今二十一世纪,仍然真实不虚,利益无穷。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等教育

四、佛教的科学教育

佛教经典里面记载许多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令现代科学家叹为观止。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说过,他看一杯清水里头有数不尽的虫。科学家一直到十六世纪发明显微镜之后,才知道原来清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细菌。佛经里说,物质分析到最小叫「邻虚尘」,再分下去就空了。又说物质是由心念产生的。量子力学家最近几十年才发现,将物质分析到最小是中微子。再分析下去,物质就不见了,只剩下心念的波动现象。所以他们的结论是:物质只是心念波动所产生的一种相似相续的幻相。这个结论跟佛教的记载完全相符。

四百年前,世人还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著地球转。而早在三千年前,佛陀就把宇宙的组成讲得很清楚。他说,地球绕著更大的天体在运行,而集合一千个这样的天体称为一个「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集合一千「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宇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在《华严经》里,佛陀甚至把这些「大千世界」的形状与组成说得清清楚楚。

最近三十年来,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宇宙奥秘,跟佛教大乘经上讲的一样。佛陀三千年前讲的「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全被量子力学家证明了。又如,宇宙的源起,科学说是大爆炸,佛法里面说不是的,不是爆炸,是「一时顿现」,这个也被现代的科学家证实了。

佛法讲因缘生法,这个科学家也发现了。科学家说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有联系的,他用的名词叫「纠缠」,互相纠缠在一起产生的现象。没有一样东西是单独存在的;无论是物质、或者是精神,都不可能独立。他说单独毫无意义,一定是许多重叠在一起,才有意义出现。这就是佛法讲的「因缘生法」,常说的「四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二、三十年,佛教不是宗教,从宗教里走出来了。它是什么?它是尖端的科学、尖端的哲学,这里头确实有大学问。

五、佛教的哲学教育

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种种的思考与理论,尤其对所谓的「本体论」,更是众说纷纭。

而佛教对於诸如形而上学、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价值论等等这些哲学领域,都有很清晰的论断。佛陀居於圆满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将一切的真理明明白白地宣示出来了,包括宇宙人生的本体。而且更进一步,传授了如何修行才能亲身体证这些真理,这些修行方法体系都原原本本地记载在佛教经典当中。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暂时显现的。它们随著因缘改变而改变,随著因缘分散而消失,变化无常,没有属於自己的永恒不变的实质,因此说它们都是虚妄的。必须具有永远不变的特质,才是佛法所说的「真实」。当一个人真正看清一切现象虚妄不实的本质,放下对这一切假相的执著,他就如如不动,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而能永远守住清净平等觉。所以他不会瞋恨、不会贪恋,不会生起一切烦恼。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众生自己的真心显现的,都是自己的妄识(第八识)变化成的。因此,宇宙的本体就是众生自己的自性,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法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到诸佛如来,下面到地狱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不能分割。外面旁及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跟自己也是一体的。 这就好比大海里面的波浪和水泡,虽然有千差万别的各种形象,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水。如果我们不去看它们的表相,只看它们的本质,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体的。

这又好比作梦。梦中境界里有人、有物、有树木花草、有山河大地,都是从哪来的?都是自己意识变现的,绝对不会有个东西跑到你的梦中去。所以梦中的境界全是自己,是自己的心变现的。离开自心以外,梦中无有一物。我们眼前这个境界就像作梦一样,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他要是醒过来,梦醒了,这些境界全都没有了。六道轮回梦醒了是什么样子?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醒过来了,看到的是四圣这个境界,六道没有了。然而,四圣也还是在梦中;六道轮回是恶梦,四圣法界是美梦,但还是在梦中。这个梦要是破了之后,醒过来,那就成佛了。佛是什么境界?佛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实的,十法界是虚妄的。虚妄的法界没有了,真实的法界就现前了,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同时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同体,同一个自性,不是两个。都是心现识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能生能现的真心只是一个,没有两个,所以叫做「一体」。

经典上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学习,把经典的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把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的言行,才能真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的哲学老师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也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这是佛教的哲学教育带给现代人的最大利益。

二十一世纪佛教的振兴

两千年前佛教传到中国,大乘佛法曾经在中国大放光明,盛极一时。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受到佛教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的薰陶,所以世道人心淳厚,国家长治久安。佛教讲经教学的传承一直延续到一百五十年前,那时大小寺院庵堂都重视讲经教学,把佛陀教育承传下来。但是最近一百五十年来,一方面由於清朝末年开始疏忽了这方面的提倡,另一方面由於长年的战乱与社会动荡,导致今日大乘佛法讲经人才凋零,教学传承岌岌可危。

在今天佛教三大语系当中,南传佛法和藏传佛法的讲经教学制度还维系得很好,不乏师资人才。唯独传到中国汉地的北传大乘佛法,讲经人才严重缺乏。现在中国大乘佛法八个宗派都没有传人。在净土宗,我们这是最后一代了,有没有继起的人很难说。

如果要把大乘佛法兴旺起来,必须采取古代大德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背诵经典,传承哪一宗的人,就要背诵那一宗的主要经典。例如:传承华严宗的人,《华严经》要背熟;传承净土宗的人,「五经一论」要背熟。

学习经教、兴旺佛法是很辛苦的事。不能有名闻利养的心,不要急著在外面到处讲经,这会招来嫉妒障碍。一定要把心安定下来,十年扎根,专精学哪一宗,将来就能够成为那一宗的祖师。

如果是小孩,就要从扎根教育做起。根扎稳了,以后在经教上就没有障碍。所以要学文字学,这是学问的根;还要扎德行的根,要扎儒释道三个根,要在生活中落实,那就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德行、学问要高出常人一筹才行。 小孩要保护好,绝不出名,不宣扬,老实在家读经。每天像刘素云一样,一天学十个小时经,念几个小时佛。

跟我学习的,有两个人相当有成就:刘素云和胡小林。胡小林六年来专读《大乘起信论》,学习如法。刘素云也是在《无量寿经》和念佛上一门深入,二十年薰修,所以也得到很好的成就。因此,无论出家、在家,你必须把书读上三、五千遍,才能自见其义,无师自通。

希望我们大家了解了二十一世纪佛教的情况之后,也能发起兴趣来研究,这将对自己与身边的人产生很好的作用。相信大家学习得愈深,获益就会愈大。

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安康、六时吉祥!敬祝贵校教学日兴,声望日隆!敬祝贵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敬祝世界安定和平、永续大同!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