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四集) 1998-5
发布时间:2024-09-26 04:04:07作者:大众学佛网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4
请掀开经本《科註》卷中,第一百四十六面,请看经文: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地藏菩萨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了十尊佛之后,又说出这个地方的九尊。末后告诉我们,像他所说的这些佛,数量是无量无边,不可称说。这是教给我们,要称念诸佛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我们偏讚阿弥陀佛,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其实每一尊佛的德号,都是不可思议,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才真正突出佛法裡面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称念任何一尊佛的名号,都有同样的成就。世尊在这么多名号当中,特别跟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这个塬因又何在?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理上虽然是平等的,可是事上有差别,差别都在缘分,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总在遇缘不同」,所以我们成就就不一样。而阿弥陀佛与我们特别有缘分,在菩萨裡面是观世音菩萨,佛裡面是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的缘非常非常之深。有缘而且缘深,感应就很快,非常快速也非常之深,这是世尊特别为我们介绍的塬因之所在。
这九尊佛号,青莲法师在此地有个註解,诸位都可以参考。略说『净月佛』,「净」是清净,「月」是月光,夜晚清净的月光,没有人不喜爱的,特别是我们现在也接近中秋,中秋的月光格外显得清净,所谓秋高气爽。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华严经》上跟我们说法身佛的名号叫毘卢遮那,这是梵语,毘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法身确实是遍一切处。由此可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法身,这是经论裡面常讲「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果你要能够体会到共同一法身,然后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确实是一个自己,是一个整体,这个境界大乘法中叫圆满大觉,他确确实实明瞭、体会得虚空法界是自己,天地万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体。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识心的广遍,作用的广遍,入这个境界之后在虚空法界,法界裡面有过去、有未来,无处不现身,随类现身,这个道理就在此地。他这裡註解也很好,註的是「从真垂应」,真是法身,应就是报身跟应化身;真身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的,应化身有形相,报身也算是应身。我们把它範围说得宽广一点,从体起用,报身是自受用,也与地上菩萨共同受用,应化身是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为他受用,所以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报身。可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一而叁,叁而一。他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此明叁身一体」,净月就比喻叁身一体。
第二尊『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报身如大山一样,王是最大的,山裡面最大的我们常称之须弥山王。通常是讲佛的报身,我们在讚佛偈裡面讚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你们想这个境界,「白毫宛转五须弥」,你去想这个身多大,白毫是眉毛当中的一根毫毛旋转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说他这个人的身相多大?我们地球容纳不下,所以地球要在佛的法相庄严之中,恐怕只是一根毫毛而已,佛能现这个大身,称之为山王佛。这是对佛的讚叹,也显得佛神通能力的殊胜,能现这么大的身。
第叁尊『智胜佛』,「智」是一切种智。佛法裡面跟我们讲智讲叁种,「一切智」,他註解裡面讲,这引用《大品般若》,「萨婆若」就是「一切智」,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声闻、缘觉所证得的。一切智是什么?知空,万法皆空。小乘人懂得这个道理,他明瞭,于是他就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这是一切法之理,它不是事,是理。理是空的。诸位一定要明瞭,这个空不是性空,他是明瞭万事万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净,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理上的真相。「道种智是菩萨智」,「道」是说的理论,「种」是种种,是讲事相,可见得菩萨比二乘是进步太多了。二乘人理事不能圆融,也就是我们在《华严经》上讲,他理事有碍,理事有碍当然事事就更有碍,他在这个境界裡头,所以二乘人所得的理无碍,但是理跟事合起来就有碍了。菩萨的智慧就高了,理事能够圆融,做到理事无碍。在「四无碍」法界裡面,他得到叁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这是道种智,「种」是种种。「一切种智」,这是四无碍全部圆满都证得了,不但是理事无碍,事事都无碍,所以这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菩萨所证的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不二,能够融合在一起就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这个智就殊胜,超过二乘、超过菩萨。所以称「智胜佛」。
第四尊『净名王佛』,「净」是清净,「王」是比喻自在。在古时候只有国王他能够发号施令,一切人民都要听从他的,听从别人的人不自由,发号施令的人自由,所以称之为王。佛经裡面「王」都有自由自在的意思,自己能作主的意思。净名是清净,烦恼断了,清净了,生死了脱,这个得清净了。超越六道轮迴、超越十法界。经上讲「五住二死净尽」,圆满的清净;五住是说烦恼,二死是两种生死,这两种是经上讲的「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从相上说,如果我们说得很粗,粗显一点,大家都能够懂得,我们这个身体,得这个身体,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分段生死,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了解。其实分段生死哪裡说是人一生,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现在一年是一个阶段,这一年过去了,这一年等于死了,来年等于生。再往微细的去观察,月月有生死,每一天都有生死,这种现象都属于分段生死的现象。分段生死讲到极处是剎那生灭,剎那生灭是分段生死,都是从相上来说。
变易生死不是从相上说,实在讲变易没有生死,为什么把变易称为生死?「变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我们以《华严经》上法身大士来说,他们分段生死没有了,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去的人,人人是无量寿,人人都是得金刚不坏身,可是他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从哪裡看出来?四土、叁辈、九品,那就是变易。你从下品转变成中品,从中品转变成上品,这就叫变易,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在《华严经》裡面华藏世界,这些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没有了,但是经上给我们讲,他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每提升一个位次就是一个变易。这个变易需要他自己用功去修,那个修就叫「生死」,修很苦,他要修行、要用功,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变易确实不是生死。因为他要提升他的境界,他要认真努力修学,修学是一桩辛苦事情,我们把它比喻作生死。所以两种生死都尽了、都断了,那是什么地位?如来果地,圆教的佛果。怎么知道?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所以还有一次变易生死,到如来果地上那就完全没有了。所以净名王佛这个名号,我们一看,圆教究竟圆满的佛果,才当得起这个名号。
第五尊『智成就佛』,这个名号的意思是利益众生的,像「净名王佛」这个名号,完全从自利,从断烦恼,断证上来建立的,「智成就」这是就度化众生上来说的。智是智慧,「权实二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为什么说它无知?它不起作用,没有起作用。没有起作用,为什么又叫它做根本智?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不是说没有智慧,如果看到经上讲「般若无知」,以为那是完全没有智慧,那你就错了。无知是真有智慧,智慧没有起作用,是这个意思。他对于万事万法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瞭,可是他自己境界是如如不动,我们所谓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这个状况之下叫无知。当他起作用的时候,起什么作用?教化众生,答覆众生的疑难,这时候展现出来的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叫「权智」,就是佛法裡面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属于智慧的应用,应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可见得就是「无知」的表现,《般若经》上这两句话,我们要明瞭,决定不能够误会。所以「无知」是自受用,「无所不知」是他受用。
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在六道度化一切众生,无论是现什么样的身相,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佛没有身相,法身没有身相,身相是随类现的。不但应化身是随类现的,报身也是随类现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在极乐世界看到的是阿弥陀佛,报身也是随类现的。卢舍那佛是在华藏世界,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度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体会到,报身还是随类现的,那个类是指法身大士。佛给我们讲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从佛名号裡面来看,我们看到这么多佛。释迦牟尼佛专门为我们介绍十方诸佛的名号,诸位也许读过《万佛名经》,世尊跟我们随便说一说,就说了一万两千多尊佛的名号,在虚空法界裡佛的名号说不尽,释迦牟尼佛天天给我们说,说一劫也说不完。这就说明佛的报身也不只一个,随着各个世界差别的状况,为法身大士所现的。如果是为方便土、同居土这些凡夫们所现的,就是应化身。这是智成就如来。
『无上佛』,「无上」是尊称到极处。註解裡面几句话註得很好,「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既无所断,名无上矣」,这个解释得很圆满。等觉菩萨还有断,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可以断,那叫上士,不能叫无上,他还有所断。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没得断了,应当断的统统断乾净,没得断了,这称「无上」,所以无上也是对于究竟佛果的尊称。
『妙声佛』,是讚叹佛的音声圆满微妙,「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微妙,佛说法音声的悦耳那是美妙。这种美妙、微妙从哪裡得来的?从心性裡面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记住、要学习。你心地真诚,你的言词就真诚,你心地清净,你的容貌、音声就清净。由此可知,古人常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一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心微妙,你的相貌、音声也就微妙,你的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音声也显出真善美,音声、容貌是外表,是你自性的流露,你要想相好你的心要好,心不好,要想相好,没这个道理,怎样修饰也是枉然!
佛在经上常常说「相随心转」,不但我们自己身体、容貌是随心转,我们依靠生存的山河大地也随心转。所以心好不但你相貌好,相貌好是有福,这个人有福相,这个地方也有福,「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地也有福了。地怎么会有福?地也随心转。心要是邪恶,你的相也邪恶,你所居住的山河大地也是邪恶,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有很多人说现在地球病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它怎么会病?怎么会反常?你再想想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人性反常。特别是在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到世界各个地区去旅游,我们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发现人心浮躁不安,一丝毫刺激都经不起,稍稍有一点不如意,瞋恨就爆发了,这是反常。所以他自己的音声、容貌、体质就多病,不正常。再影响他居住的环境,环境也不正常,这裡面的道理,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详细报告过。用科学家的说法,它的塬理就是波动,邪知、邪见、邪行,这是很不好的一个波动,这个波动影响物质的世界,影响地球的变化,甚至于影响到地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影响它的轨道、速度,所以地球上就产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连带的关係,科学家还没有能够发现,但是佛在经上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相随心转,境随心转。」
今天有许多人发现病态严重,所以极力唿吁要加强环保意识,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在旁边冷眼旁观,收不到效果。塬因在哪裡?他治标不治本,他不晓得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本的塬因是人心,他不知道。要真正做好环保的工作,先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这才有救,这是治本。本末兼治收的效果就很大,也很快速,很可惜现在科学家,他不知道这根本的塬因。这就是近代人迷于科学技术,迷于经济财富,产生严重的偏见,造成今天整个事态反常的现象。不过佛说得很好,共业裡面还有别业,所以我们想救自己还是有办法,虽然是救自己,也要有真诚帮助别人的心愿,要真干,至于做到多少不必去过问。灾难逼迫在眼前,我们也要效法古时候慈悲心深重的这些行者,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还是要做。不顾自己,要为一切众生,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刚刚讲过两种生死都不是真的,不可以贪生怕死,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为众生造福,自然能感得诸佛如来的加持,诸菩萨善神的拥护,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发心?
说老实话,不在自己有没有智慧能力,那是其次,你能够发真实的心,智慧不足,佛菩萨会加持,能力达不到,有一些护法善神会帮助你。你这个心愿是善的不是自私,是为佛法常住世间,是为众生了生死、出叁界,得度成佛,这个愿心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发这种愿心才能感动诸佛菩萨,与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解同行,自然就加持上了。所谓你的心、你的愿,你思想的波,波的频率跟诸佛思想波频率相同就接通了,这就是佛力加持的道理,所以才能帮助你心想事成。
后面第八尊『满月佛』、『月面佛』,「月面」跟「满月」意思相同,他註解裡头也说这两尊佛大意相同。「满月」,我们中国人农历讲十五的月亮,在天文裡面讲是「望」,朔望,望的月是满月。佛经裡面我们也常常看到,讚佛的偈颂裡面说:「佛面清净如满月。」有人来问我:法师,佛的面圆圆的有什么好看?这没有能够体会到,佛说这一句话的真正的意思,所以是「愿解如来真实义」,非常重要。满月是比喻什么?比喻没有欠缺,你看到佛的相好,你找不出一丝毫的缺点,这不是佛的面孔是圆圆的,那你是完全想错了,这个解释叫望文生义,叁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满是比喻圆满,而没有欠缺的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望文生义往往就错解,错解了他连佛都不学了,因为学佛将来成佛,变成这个样子多难看,他不学佛了。所以必须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这就是圆满而没有欠缺。佛为什么会圆满?为什么会没有欠缺?
佛证得了圆满的自性,所以展现出来的是大圆满,本经一开端就给我们讲大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的。这个经文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来看一看,在我们《科註》的本子卷上第十叁面,是个开端:「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这一句是总说。然后后面给我们讲了十种,「十」是表法的意思,跟《华严经》上讲的「十」是一个意思。「圆满、慈悲、智慧、般若、叁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讚叹」,这是把无尽的法门,也是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美好,没有一样有欠缺,才叫大圆满。我们现在笼统讲,我们的生活、工作,我们每天跟外面的接触,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圆圆满满的在真、善、美、慧之中,这才称得大圆满。就像经上给我们讲的这十种圆满。这十类在我们生活裡头点点滴滴,任何一滴都具足圆满,那才叫做满月,才叫做没有缺陷。佛做到了,菩萨虽然也做,没有佛那么究竟。换句话说,菩萨做到圆满还不能称大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我们对佛菩萨的生活,可以说是很羡慕,非常嚮往,能不能做得到?能。从哪裡做起?从心地上做起。换句话说,你能将这十种圆满,落实到你的心地就行了。
我们净宗修学也提出十条,就我们现在生活环境当中,我们提出「存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个心。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五条相违背,赶紧把它修正过来,修心。这叫从根本修,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在生活当中跟广大群众接触,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们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把握住这四个塬则,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光明云裡头大皈依,我们大皈依是念佛。这样才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将我们凡夫的生活,能够提升到诸佛菩萨的生活。所谓凡夫的生活提升到诸佛菩萨的生活,并不是说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瞭,绝对不是说我们发财、升官,你要这样想你就错了。贫贱依旧过的是贫贱生活,富贵还是过富贵生活,这样到底是什么地方改变?心理上改变、观念上改变,这一个改变之后,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样,你真正懂得贵贱不二,贫富不二,乃至于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生活。
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并不是每一个菩萨示现的都是大富大贵。有很多佛菩萨示现乞丐、示现小工,他们是入不二法门,他们自在得不得了。在佛教史传裡面所记载,诸位一般都知道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化身来的。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个样子?根据书上记载的邋遢不堪,疯疯癫癫,什么样骯脏东西他都吃,毫不讲究卫生。我们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们过佛菩萨生活,他们过一真法界的生活。
在民国初年,也许诸位同修知道有一位金山活佛,他的名号叫妙善,跟现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妙善法师,人家尊称他为金山活佛,他是镇江金山寺。也是疯疯癫癫,一年到头就穿一件破大褂,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洗过澡。很奇怪,他夏天也不热,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么都没有,他过得自在。传记裡面记载,我看的一本《金山活佛传》,是过去在台湾有一位乐观老法师写的。在台湾有两本书讲他这些故事,一个是煮云法师写的,一个是乐观法师写的。煮云法师写的不太可靠,因为煮云法师跟他没见过面,是听说的,煮云法师很难得到处打听,请人家讲他的故事,他就记录下来,写成这一本书。而乐观法师跟妙善法师曾经在一起住过,他们认识很熟,所以乐观法师写的比较可靠。
他说这个人是个很特别的人,在我们现在讲有特异功能,他吃东西很奇怪,骯脏的东西他都吃,人家丢掉当垃圾的他拿来吃,他也不生病,供养他的钞票他都把它吃掉,全都给吃掉了。我们晓得钞票是最骯脏的,多少人手摸过的,他全都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换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气。曾经有一次信徒们逼着他洗一次澡,很难得,好,你逼我,强迫就洗,洗澡的水可以治病,什么样奇奇怪怪病治不好的,喝他那个洗澡水病就好了,很有一点像《济公传》裡面说的济公一样。他们过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他不是过的凡夫生活,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实在讲我们叁天不洗澡浑身难过,他一辈子不洗澡这么自在,我们一个星期不洗澡身上发臭,人家都不敢接近,他身上有香气。所以他的体质跟我们体质不一样,你问为什么不一样?那个心不一样,体质是贴近我们最接近的一个物质、一个现相,相随心转。
所以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了解这些事实,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体就好。好心为众生、为社会就好,为自己就不好。这是佛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要能够体会,要能够依教奉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修一个好心,修一个真诚。《无量寿经》上把修行的纲目写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依照这个纲目去修就好,清净平等觉就是佛心。我们在清净、平等、觉的前面加个真诚,后面加个慈悲,有好处。怕有一些迷惑人,自己以为心很清净、很平等、很觉了,没有慈悲心还是自私自利。还为自己,清净平等觉没有!你自以为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清净平等觉,一定是一片慈悲,我们现在讲爱心,对于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有圆满的爱心,这个爱心就是慈悲。「博爱」两个字也是出在《无量寿经》上的,博爱是平等的爱、清净的爱,我们能够以爱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你才能够得到圆满。末后总结,『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像前面所说的这些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说之不尽。请看下面经文:
【世尊。】
这是地藏菩萨叫着释迦牟尼佛,称『世尊』。
【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现在』是当时在法会的这个时候,『未来』是包括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末法在他们讲是未来。说「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是包括我们在内,这八个字裡面就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在其中。
【若天若人,若男若女。】
这两句是总括六道一切众生。
【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这是缘分,如果有机缘遇到佛法,你这一生当中能念一句名号,功德就不可思议。正如世尊在《法华经》上所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一生当中只念一句,只念了一声南无佛,多生多劫之后,这一句佛号起作用,能够遇佛修行证果。这是一句佛号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裡头,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什么时候遇缘起现行,各人的因缘不一样。虽然说因缘不一样,这裡面还是有个塬理,这个塬理是好善好德,这是我们佛门讲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容易遇到这个机会。善与善感应,恶与恶交感,你会遇到善缘遇到这个机会,何况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你有善根,佛菩萨常常在观察你、关怀你,你的善根成熟,佛菩萨就来帮助你,就是这么个道理。
你念多佛名,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你将来遇得度的机会就更多了。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天天去拜万佛忏。在台湾,其他地方我还不太熟悉,每逢农历过年每一个道场、寺院道场都是拜万佛忏。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好处正如此地所说的。这裡面我们必须要懂得,世尊特别劝勉我们,善根成熟的人专念阿弥陀佛,拜万佛忏是谁拜的?刚刚接触佛法初学的,对于佛法还一无所知,若有若无,信根漂浮不定,没有根,这样的人让他多念几声佛号,有好处。已经有信仰,已经明瞭,就不必要去惹这个麻烦了,你就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叫「诸佛名号」,《无量寿经》上、《弥陀经》上,不常常讲「诸佛名号」,诸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诸佛名号,你就统统都念到了,他是一切诸佛的总名号,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读到这个地方,不要想到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不行,才念一尊佛,我现在赶紧要念万佛,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坏掉了。
所以地藏菩萨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对度罪业极重的众生,平常对于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毫无信仰的,对他们来讲的。我们纵观全经,地藏菩萨度他们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们成佛,为什么?他们距离成佛还有一大段的距离,能够从叁恶道到人天来受报,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再从人天加功用行,到人天之后,这才劝他念佛,劝他专修净土求愿往生,功德就圆满了。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也正是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在此地教导一切天人大众,是「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有困难,当来决定会见佛。
【是众生等。】
这就指念佛名号的这些众生。
【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这一段话许多同修读到之后都未免怀疑,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念几尊佛的名号,就能不堕恶道了吗?念佛的人多,古人常讲,「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堕恶道还挺多?谚语裡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你说那些僧人难道他一生没念过佛吗?不知道念了多少声佛,为什么还堕地狱?那不是跟此地讲,『终不堕恶道』完全相背了吗?关键就在「念」字,口念不行,没有用处。你看这个念字,念字是会意,中国文字充满智慧,你看看这个念字什么意思?「今心」,「今」是现在,你现在心上真有佛,口裡念佛,心裡头没有佛,那有什么用处?那就是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念得再多也枉然。是要你心裡头真正有佛,那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时死时,自得大利』,决定不堕恶道,你心裡头真有,所以不是口上有。口上有,那就讲的是「一歷耳根,永为道种」,现在得不到利益,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心上真有,你现在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这个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你心上真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个意思,「忆」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挂念,常常把佛挂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够这样想,当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学习,能够学个一分、两分,那就是大利益,就不堕恶道。佛的行表现在外面就是六波罗蜜,佛喜欢布施,而我们喜欢悭贪,我们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们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弥陀,心裡面还留恋娑婆世界,还有深重的情执,这就大错特错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若有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这是讲临终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属』,家裡没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个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号,这个病人听到佛号之后,要觉悟、要忏悔才能除五无间罪。假如这个人听到这一声佛号,没有感觉、没有忏悔的意思,为什么?他生平从来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歷耳根,永为道种」,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无间罪业,要不要堕无间地狱?还是要堕落。这个念佛对他有没有好处?有大好处,这个大好处不是在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狱罪业受满之后,再遇到这个殊胜法缘起作用,所以这个好处在后面。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懂得佛法,造极重的罪业,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他,经过这一提醒他就后悔,他真正生惭愧心、忏悔心,断恶修善;他现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么断恶修善?断恶就是善,这一念忏悔就是善,确实可以除五无间罪。如果忏悔力量强,他能生天道,可以帮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来享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明白,然后读了才不至于疑惑,它确实有这个效果。如果是罪业很轻的,罪业当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青莲法师註解裡面,在这一段他註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缘,我们在这裡略略地提一提,特别强调。
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天台十疑论》,这是智者大师的着作,「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智者大师在《传记》裡面,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话等于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没有两样。初心菩萨是初发心的菩萨,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是没有得到无生法忍,这一句实在讲是别教叁贤位的菩萨,在别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没有得无生法忍,在这个地位要常常亲近佛陀。天台大师这一番的开示,就是劝勉我们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才能够不煺转,才能够保住常精进。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学成就,我们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生在弥勒佛没有出世之前,我们见不到佛。幸亏世间还有佛的弟子,这些善知识可以亲近。善知识、好老师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缘遇到了要须常不离,这个很重要。除非你已经开悟,证得无生法忍,那没有关係。像我们在《六祖坛经》裡面看到永嘉大师,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印证完毕他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场住一个晚上,叫「一宿觉」,他行。
我们再看看其他人,有许多人亲近惠能大师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有的亲近一辈子,一直到大师圆寂,才离开这个道场,这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有些见性的人,急着赶快离开?那是示现给我们看,有能力去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紧。有一类的是示现给我们看,劝我们要常常亲近善知识,已经大彻大悟了还要亲近,何况我们没有见性?所以这两种表演代表两种意义。这两种意义要看缘分,如果你有度众生的缘分,你应当去度众,你没有这个缘分,不能离开老师,在老师面前帮助后学,还有初来的,帮助老师等于说给老师当助教,不离开老师。所以两种示现有两种意思。
底下一句是《大智度论》上的话,这说得好,「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这话是佛讲的。具缚凡夫,烦恼没断,你还有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你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在这个境界裡面,虽然有大慈悲心,发愿要生在五浊恶世,去救度一些苦难众生,成不成?不成。「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有什么能力度别人?我们也曾经见到,有一些出家人发心,他不求净土,他发心:我来生还要当法师,我还要到这裡来度众生。我们细细观察这个法师,他名闻利养一样都放不下,还是在争权夺利,那正是《大论》上所讲,他希望来生还到人道裡头当法师,来生能不能生到人道?大有问题。真正来生不失人身,我们根据佛在经典裡面教诲,至少你的五戒十善要能打八十分才行,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不失人身。如果你五戒十善只能打六十分,靠不住,不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的五戒十善有没有八十分的标準,来生得人身才有指望。如果你五戒十善有九十分以上,那你就有决定的把握不失人身。这是我们必须自己要清楚、要明瞭。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自己确实是个生死业障的凡夫,那就要记住大师在此地的教训,小註第二行,末后这一句所说,「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十余年来,未尝暂捨」,这就是求自度。这是个学佛的人,平生所学广学多闻,这时候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晓得你所修学的那些法门,到临命终时都派不上用场,你要觉悟得早,把你所修学的统统捨弃,专修净土求愿往生。我们讲经说法,是把这个功德利益讲清楚、讲明白,劝人捨弃六道、捨弃十法界去作佛,讲经说法的目的在此地,劝人作佛。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这个註解很好,一开头「疑云」,大家听了这个话会有疑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确实是能够叫人怀疑。我们从这个经一直讲到此地,诸位就了解,能够灭罪是你念头转了,罪就灭了。念头不转,那就是「一歷耳根,永为道种」。这是註解裡面,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后这一句,《华严经》上说的。「《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这个利益在此地。换句话说,还是要堕,善知识提醒你,你自己要觉悟、要回头,这时候的觉悟,就是跟着善知识一心称念,这是真忏悔。最后一念你心裡面是佛,没有其他的,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行!这灭罪。如果称念阿弥陀佛,劝他往生,这一生造五无间罪业也能往生,这是大善。为什么一生造极重的罪业,临终念阿弥陀佛还能往生?佛在经上常讲,人死了之后去投胎、去受生,是业力在主宰。业力,你一生造作的有善业、有恶业,哪一个业主宰你去投胎?强者先牵。你阿赖耶识裡头无量无边的业力,哪一个力量最强,牵着你先去投生。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你念阿弥陀佛的力量最强,那不就是先到极乐世界去投生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是善知识、善友来助念,帮你念佛,你不理会,你还是贪图世间的享受,还是放不下恩怨,那就没法子,你就到恶道去了。
人死了以后,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后一念,最后这一念谁能有把握?确实没有把握,所以人临终这是真正大事,你死了以后往哪裡去?你怎么个去法?这是大事。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在一生当中要修善、修福、要积功累德,做这些好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临终的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不颠倒,临终有善知识帮助,这是大福报。如果没有福报的人,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神智不清,这就很麻烦!纵遇到善知识也不行,他神智不清,迷惑颠倒决定堕恶道。所以这是要有条件的,灭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必须具备叁个条件,叁个条件具足,行!跟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第一个条件就是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第二个是遇到善友的提醒,提示他,这第二个条件。第叁个条件,他听到善友的提示,立刻就能忏悔,就能放下一切跟着善友念佛求生,他要具足这叁个条件。善友提示他,他要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坏了,那他的利益不在现前,所谓「一歷耳根,永为道种」,那在以后,这一生当中还是随业流转,很可怕的事。这个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歷,谁都不能够逃过,所以聪明人这一生当中,要为这个时刻打算。我们生前受一些苦难无所谓,时间短,这一刻要是有了差错,你一堕恶道,那个受苦的时间可就长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要在现前生活当中认真去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什么是德?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万不要把造作罪业当作功德,那你地狱是去定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瞭,才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度,这一生当中才不会空过。
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