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1集

发布时间:2024-08-13 04:01:37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1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六六页:

钞【同相者,若约五教,则一者立事就义门。】

『五教』就是五门,这一段还是继续说明三宝,也就是解释经文「念佛念法念僧」。前面介绍过别相三宝,与别相相对的就是同相。同相里面,因为莲池大师《疏钞》是依贤首宗教义来解释,贤首判教判五教:小、始、终、顿、圆。五教都有同相三宝,我们先看第一,第一这是小教,『立事就义门』,小教偏重在事相上。

演【三十二相,丈六金身,事相佛也。立此事相,以就觉义。以释迦苦行成道,说法度人,自觉觉他,故名佛宝。】

佛不在世了,我们所供养的佛像,这就是三宝当中的佛宝。供养佛像,用意是启发我们自己的智慧。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见到佛像就要提醒自己的觉心、觉行,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会被世间一些幻假所迷。世间法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所以苦,佛菩萨说「可怜悯者」,很可怜!为什么说他可怜?被世间法迷了,迷在这个假法当中,忘了真实。真实,实在讲受用不尽,真如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华严经》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讲毗卢遮那如来的果报,毗卢遮那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本人。我们本来的福报就是那么大,现在搞得这样惨兮兮的,怎么回事情?迷了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福德全都失掉,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许多念佛的同修,我在外国遇到,他们很精进,见到我都问佛法,回到台湾来的时候,人见不到,佛也不学、经也不听,听说都到股票市场去了,被这些东西迷了。迷失了自性,这怎么得了!这就是经典里面常讲「可怜悯者」,这些人可怜!

你家里供佛像,常常见到佛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迷,觉而不迷,是这个意思。想想释迦牟尼佛,人家是名闻利养样样都不缺,迷人天天想得到、想争取,觉悟的人把这些东西舍得干干净净,世间的荣华富贵舍得干干净净,苦行成道,这是做给我们看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他精神生活圆满,实在讲,这种苦与乐是我们肉眼凡夫所见的,我们觉得吃粗茶淡饭这个日子很苦;佛菩萨眼睛看到你们每天吃这些大鱼大肉很苦、很可怜,为什么?每天都跟众生结冤仇,这个债愈来愈重,你哪一辈子能还清?你仔细去冷眼观察一下,到底谁的生活自在?谁的生活苦?所以苦、乐不是绝对的标准。我们看修行人生活很苦,修行人看世俗人很苦、很可怜。所以要晓得,佛菩萨的生活是真实的,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法的。再看底下一段讲法宝:

演【四阿含等,不谈实相,唯说苦空,此事相法也。立此事相,以就轨持义。以四谛之法,亦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故名法宝。】

这一段是小乘的三宝。法宝是什么?《阿含经》;《阿含经》分为四大类,所以称为四阿含。这四大类是不是按内容分的,是按长短分的。这个经很长、分量很多,我们叫它做《长阿含》,就是长部的,文字比较多的;第二种是短篇,文字不多,二、三千字以下,称作《中阿含》,中部的;还有很短的,不超过一千字,几百字的,有时候只有几十个字它就是一部经,称作《杂阿含》;《增一阿含》,佛说了一桩,然后又说了一桩、再说一桩,一步一步进一步的说,多半从一说到十,一条一条来说的。《阿含经》有这四种。佛在初机教学讲得很浅,不谈大乘实相的道理。小乘经是以「三法印」印定,三法印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佛给我们讲这些,这些容易懂,也容易接受,为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亲身所感受的。唯说苦空、无常、无我,此事相法也,这是很浅的佛法。

「以就轨持义」,轨持是三宝里法宝的含义。「法」,梵文是达摩,达摩翻成中文是轨持。轨是轨道的意思,循著这个轨道去走,决定没有错误,好像火车有铁轨、轨道。「轨」也就是法则,我们今天讲原则,「持」是保持,你能保持这个原则就不会错,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佛在《四阿含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你以这个为原则去修学就不会错误。这是轨持义。

「以四谛之法」,四谛是通大小乘的,小教的四谛是生灭四谛,这是讲得很浅,也非常容易懂。「亦能轨生物解」,轨跟轨持是一个意思,就是原则,能用这个原则使一切众生理解。「物」,它不说人,物比人的范围大;如果说是能生能解,六道当中除了人道之外,还有天道、畜生、饿鬼、阿修罗,他们也能听得懂佛法,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法这个说法,实在讲我们肉眼凡夫只听、只看到什么?我们有不少人在那里听,如果你有天眼,你在这个讲堂不但看到有很多人,这里头还有很多鬼神,你肉眼看不到。通常出家、在家这些大德讲经都有鬼神来听,何况佛菩萨!所以他用这个「物」好,六道一切有情众生全都包括了,如果佛讲经,菩萨也来听,九法界的众生全都用这个字代表了。所以是轨生物解,依照佛所讲的原则都能够理解。

「任持自性」,任是自然,佛法无论是深说、浅说,终极的目标都是在明心见性,这个地方任持自性不当作明心见性讲,这个当作这法、任何一法都有它的体性,它能够保持这个体性不失去,这叫做任持自性。像这一本书,能保持这一本书的样子,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它不会改变,这叫任持自性,这书本也是一法。房子建筑好了,也能保持一段时间,它也不会改变;桌、椅、板凳任何一法都能任持自性,是这个意思。这是讲的法宝,统统是从事相上说的。

演【剃发染衣,六和无诤,此事相僧也。】

第三讲到僧宝,僧宝是出家人。佛的制度出家一定要剃发、穿染色衣。实在讲,我们今天出家人穿的衣与佛的制度完全违背,纵然做出这个形象也是一种纪念的意义,本来的制作方法已经不存在了。古时候去托钵,人家供养你这一餐饭容易,供养一件衣不容易!现在科技发达,纺织从手工进入到机械化,得一件衣容易,从前纺织好多天才能织一匹布。出家人衣服都是捡人家丢弃的。别人穿坏的衣服丢了不要,出家人把它捡来,破烂的就剪掉不要,留当中可以用的这一块,慢慢累积多了把它缝补起来,缝成一块大的。我们今天讲出家人搭的衣,七衣、五衣,五衣就比较大块一点的,二十五衣那就很碎的剪下来缝制起来。它的料子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新旧也不一样,穿起来就很难看,佛用什么方法?染色,把它染一染,穿染色衣。

现在都是整匹买来的,你们看到哪个出家人衣服去染过?没有,没有染衣。现在虽然作搭衣,二十五条衣、七衣、五衣,整块新布买来把它剪碎再缝起来。实在讲佛当年在世决定不会把它剪碎,它那个剪碎是捡人家一块一块不要的布,这样子缝起来,不是整匹布拿去剪碎。现在我们是买整匹布把它剪碎,再把它一块一块缝起来,这叫多事,这个意义确实统统失掉。所以现在有一些作搭衣的,整块布在上面把它钉成格子作纪念,我觉得这个有道理;整个剪碎再缝,虽然很像从前佛的那个衣,但是没有道理,因为佛那个布是外面捡来的,一块一块不一样,决定不是整匹的。如果是整匹的布,我相信佛绝对不会把它剪碎。佛的生活很简单,不会自己找自己麻烦,这些事我们都应该要知道。

现在我们物质生活享受超过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每天吃饭要出去托钵,要走好几里路,我们现在吃东西现成的,衣食住行比过去这些古代高僧大德富裕得多。可是我们的道行比人家差得太多,人家身心清净,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警惕我们,应当要生惭愧心、应当要认真努力。我们绝对不是要叫大家恢复到从前那种清苦的生活,不是的;因为如果我们要过佛陀当时那个时候的生活,我告诉诸位,你自己修行可能成就,你虽然成就了,佛法也灭掉了。佛法怎么会灭掉?世间人一看到学佛那么苦,佛不能学,只有傻瓜才学佛!大家都不学佛,佛法就灭掉了。自己要成就,又要佛法普遍能弘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得要赶得上时代,让大家看到,这个佛法我们还可以学,不至於排斥、不至於畏惧。虽然能跟上时代,不要太奢侈,这样就好。大乘佛法讲中道,不像小乘,小乘的确是偏在一边,小乘苦行的多。

「六和无诤」,一定要修六和敬。诸位要知道,如果不和,你这个心就不平,中国八德里面讲的和平,和是因,平是果。心平之后然后才等,等什么?等於佛,佛心是平等的,我们心平了跟佛就差不多。大经题目叫「平等觉经」,你看多重要,平等就觉了,觉就平等,和是平的前方便,由此可知,觉才和,和就是觉,不和就是不觉。诸位要晓得,和、平等、觉,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与任何人要和,与任何事都要和,和里面就没有争、和里面就没有界限,有界限必定有争执。所以,这是学佛的最初方便。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还没有讲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方法之前,先给我们讲「三福

」,由此可知,三福是学佛最初下手之处。三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条就具足了六和,所以六和非常的重要。我们自己修学有没有成就,正法能不能久住在世间,关键都在六和上。

为什么僧团不容易建立?四个人同一条心、同一个愿的都找不到。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这就是分别执著。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执著,不肯舍弃,所以大家相处在一块不和。因为六和它的根本是「见和同解」,只要这个做到,其余五条容易。现在我们仔细想真难,不要说四个人,两个人同心都不容易,两个人各人各坚持自己的主张,你想两个人都不能和,还去找四个人和,到哪去找去?找不到!这真正是悲哀的事。

只要有一个僧团出现,这个地方决定不遭难,可惜的这个地方没有人肯牺牲、没有人肯把自己的执著舍弃。僧团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也一样,只要是四个人在一起共修,能真正遵守六和敬,在家人也是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太难太难!真正不容易。我们只深深盼望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的人有福。近代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给自己起个名字叫「常惭愧僧」,他惭愧的是什么?他老人家一生自己的修持可以说圆圆满满,我们找一点缺陷都找不到,他所惭愧的就是不能建立一个僧团,找不到四个人同心同德。

我们虽然是学佛,可是起心动念,念头一起来第一个是自己,这就跟人家不能合作。第一个念头都是为自己,自私自利,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我们今天第一个念头起来是为自己,这就没法子和。佛菩萨容易和,因为他们第一个念头都是为救度一切众生。由此可知,小乘教,到什么时候才真正和合建立?初果须陀洹,身见破了,不会再为自身设想,和合就容易。我们今天念念都想到自己、念念要保护自己、念念要为自己,「见和同解」是决定不能建立的。今天这个六和敬,我们也只是读一读,对它仰慕而已,能做得到吗?

演【立此事相,以就和合义,以虽不达实相,与理和合,而在众无争,互相爱敬,六和为侣,如水乳合,故名僧宝。乃小教之三宝也。】

小教住持三宝里面,僧宝就相当的可贵,非常难得;没有六和,他这个道场再大、人数再多,不是僧团。如果都能修六和敬,这个地方再小,人再少,四个人叫一众,四个人以上修六和敬,这个了不起,这是值得尊敬的。

钞【二者会事归理门。】

前面是单就事来说的,小教三宝;这一条是大乘始教。

演【会事归理者,非三十二相之佛为佛。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以如理为佛宝。】

大乘跟小乘完全不一样,小乘统统著相,大乘一开始离一切相,不执著了,不再著相,著相就不能入实相。小乘法里面,世尊不讲实相,大乘里面佛给我们讲实相。他这里引用《金刚经》的经文。始教,以如理为佛宝,理是什么?自性觉。你要是著相,著相是迷、著相是不觉;不著相,你才能体会到真理、真实之理,这个理体就是佛宝。可是大乘开始就不容易,尤其他引用《金刚经》上这一句话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的意思很深,诸法是一切法,「如」是什么?如是一样的、不二的意思,也就是说万法一如,法法不二。我们看一切都有差别、都不一样,为什么佛说一切法是一如、是不二?佛从理上看,我们从事上看。从事上看,每一个法都不一样,要是从理上看,理上是一样的。贤首国师过去对顺宗皇帝说法,有一篇叫《金狮子章》,他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这个比喻来说的。我们凡夫著相,你到银楼里面看金器,每一个花样都不一样,几万种;你要是不著相,看到黄金统统一样,几万种全是黄金,不要执著那个样子,你就看金,那全部都一样。著相就没有一样是相同,不著相是样样都相同。

《楞严经》对於这个事实的真相讲得非常透彻,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法界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的,所以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心净则土净,我们用这句话仔细来观察现前这个世界,看大家的心里,四十年前台湾刚刚光复不久,台湾这个社会非常安定、非常的可爱,为什么?大家心里平静、不争,脑子里没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社会安定。今天我们看看这个社会,每个人拼命去抢名闻利养。今天这个社会这样动乱,怎么来的?人心造成的。每一个去争的人都说:我要替老百姓谋福利。他不谋福利,我们还平安,个个人都要替我们造福,就打得天翻地覆。所以读读佛经,佛讲的话的确一点都没错!我们不争,我们这心很安;如果你要争,你今天去竞选,你心里一天到晚七上八下。所以,心清净重要。

大乘始教是从体上去观察,万法一如,诸法如义,这就是如来。你能够看一切法都不二,你就见佛,见佛你就成佛;你要不成佛,你怎么能见佛!所以佛见一切众生统统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由此可知,境界不是真的,是假的,随心所变,《华严》里面讲「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执著。十法界是我们分别执著所现的相。现的这些相不是真实的,是幻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执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佛,著相!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要想见性,在一切相里头分别执著是见不到性的。但是在一切现相里头不分别、不执著,这一切现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诸法如义,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所以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这是以见性为佛宝,真如本性是佛宝。

演【法者,非以文字为法。经云:有法可说,名为谤法;无法可说,是为说法;所谓无说无闻,是名真说般若。此以如理名法宝。】

大乘始教,始教也是空宗,它是以自性为佛宝,以契入自性为法宝,用什么方法契入自性?依照文字是不能契入自性的,文字是经典,但是诸位要晓得,也不能离开文字。中国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是禅宗教学的宗旨,也是教学的指导原则。你们看看《卍续藏》,禅宗的文字最多,禅宗历代祖师语录占二分之一,任何一宗都不比上禅宗的文字多,它不立文字,文字比别人家多得多。诸位要知道,不立文字是讲不执著文字。也不执著言说,言说有没有?有!不执著。正所谓听经要会归自性,会归自性就是不执著。你要是执著,与自性就相违背,为什么?因为自性里头一法不立,自性就是清净心。你一有分别、一有执著,心就不清净,心里头就要落灰尘,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由此可知,大乘教学跟小乘确实不一样,小乘是教你分别执著,大乘是离一切分别执著。但是大乘修学确实快速,不是小乘能比的,境界高超,身心清净。大乘虽然在中国分为八个宗派,修学的方法各宗各派都不相同,但是它的原理是相同的,因为它的目标相同,目标都是见性。原理相同,方法、手段不相同,这些我们统统要知道。不知道,我们在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现在学佛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了解。大乘目标在见性,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六祖见性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是他五句里头第一句,第一句是最重要的。你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把本性失掉,怎么失掉?就是心不清净。你要是明白这个原理,我们如何才能再见性?心清净就见性;心不清净,你不可能见性。

读经能不能见性?读经不执著就见性,读经要是分别经里头的意思就不能见性。你分别经里头的意思,那就是此地所说的,你认为佛有法可说,叫谤法,完全用你自己的意思在猜佛的意思。佛有没有意思?实在讲,佛没有意思,是你在猜。佛说法就像我们敲磬一样,磬敲下去它马上就响,你听到这个声音,你在这里研究声音的波段多长、音声多好听、振动的时间多久,这是虚妄分别。那个磬在响的时候,它有这么多分别吗?没有。所以佛说经有没有意思?没意思。佛说经他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断绝你的疑惑、断绝你的妄想;你要是疑惑、妄想都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佛法是跟你相对建立的,我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有佛法,我没有妄想执著就没有佛法。要懂得这个,这是事实真相。我永远执著有佛、有法,好了!你永远是对立的,永远不能见性;你的成就,成就再高,也不过是小教里面佛菩萨而已。

小教里头也有佛、也有菩萨,天台叫藏头佛,那个佛是没见性的,那个佛叫十法界的佛,十法界。大乘法是十法界以上的,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什么?没法子说,它叫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十法界佛是假的、菩萨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真里面有没有佛菩萨?没有,无佛也无菩萨。无佛无众生,一真!一真里什么都没有,它怎么能建立呢?你给它立一法,就错了,一法不能立。由此可知,大乘比小乘的确高得太多。大乘的修学,要从清净心下手。

在这一代,佛门没有高僧大德出现,比不上从前,从前的确代代总有几个人,我们这一代没有,往后看更悲哀,原因在什么地方?观念上错误。因为现在科技发达,经典工具得来很容易,这些东西实在讲把这一代学佛的年轻人害死了。从前这些东西缺乏,缺乏有好处,他得到一部经很不容易,他一生可能就死心塌地学这一部经。现在《大藏经》很轻易就得到,他一开口就发个大心,我要阅藏,阅藏时候看前面不晓得后头,看到后头前头忘光,一面看一面在胡思乱想,这个没用处的。

在过去,入佛门五年学戒,学什么戒?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诫,这是在大乘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遵守的。老师教你的方法,教你你要用这个方法用多少年功,学生真听话,几年工夫用下去之后,他真的就成就。如果我们细细去看禅宗语录,禅宗祖师传法怎么传的?就是教给你一个修行方法,教给你去修多少年;他修成功,豁然开悟,求老师给他印证,老师这一印证就传法给他,传而无传,无传而传!如果老师天天在那里教你,那完了,教的是什么?你所吸收的、你所接受的是知识;知识是你意识心里面的东西,与真如本性不相干。这种教学法,实在讲断绝众生的法身慧命。

佛学院近年来才有,中国古时候没有佛学院,没有佛学院能够出真正的人才,有了佛学院把众生的法身慧命统统给堵死了,为什么?他天天教你用心意识,天天教你去研究,用意识心。殊不知大乘佛法是离心意识的,怎么能用意识心!你看《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你就晓得它是始教,大乘开始,起信。《起信论》教给我们闻法,提供三个原则: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应,不是教你著相!我们今天读经,研究这个经这一句怎么讲法,这一段什么意思,这三个条件统统违背,为什么?著了文字相、著了言说相、又著了心缘相,心缘相就是自己去研究,胡思乱想。

古时候教下的教学,不是从听经下手。教下是五年不准进讲堂,没有资格进讲堂,不准听经的;先读经,念五年。念五年是什么?训练你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换句话说,拿念经这个方法来修定。不念经就打妄想!每天把这个经从头念一遍,从前人选的经很长,为什么?时间长,每天至少有五、六个小时不打妄想,心是定的。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修定,禅宗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修定,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定,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样,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修到心清净,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用这个方法,目的就是断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恢复到清净心。心地清净就见性,这一见性就豁然贯通,禅宗里面讲豁然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一切法通达。要不要教?不要教。不要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通达,为什么?因为佛所讲的一切经都是自性清净心的流露。我们这个心清净跟他的心一样,他所流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就是我自性流出来的,那哪有不懂?还要研究吗?不要研究了。

六祖大师心清净,《法华经》他没念过,法达禅师念给他听,《法华经》一共是二十八品,念到第三品,六祖说:不要念了,我统统知道了。人家本事多大,不必念了,这经全部知道。再给他讲解,法达一听就开悟,凭什么?清净心。现在这一代学佛的人,不晓得修清净心的重要,把研究经典当作重要的一桩事情,这叫本末颠倒,这是可怜悯。可是我们劝他,他不相信,急功好利,犯这个毛病犯得很大。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就是平等觉,这个实在重要。所以佛法经典要体悟,不能研究。体悟就是用清净心,体会,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不要通过思惟,无须研究,这是你自性觉悟,自性起用。一通过思惟,就落到第六意识,落到第六意识就是邪知邪见。

清凉大师讲,佛经念得愈多,「增长邪见」;不念,「增长无明」。这个意思就是说:念还是要念,要懂得方法、诀窍。清凉是华严宗的祖师,属於教下的,教下是天天叫人念经,但是念经不求解义,用念经这个方法修清净心,这就对了。所以念经的时候,既离邪见又离无明。经文从头到尾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这是破无明;虽然念下去,心地清净,没有一个妄念,这是不落在邪见;不落邪见又不落无明,这就是修中道,读经的秘诀在此地。所以读经是修定,读经是修清净心,读经是与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相应,跟他们心心相应。这里头功德是无量无边,你要会读;不会读那就坏了,就把它变成世间法去研究了。

「无法可说,是为说法。所谓无说无闻,是名真说般若。」无说无闻,「无」不是没有,他真的有说、也有听,他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是完全会归到自性,般若智慧现前。实在讲,讲堂里面讲经跟读经的义趣是相当的,诸位在这里听经要是运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讲的三个原则,那这一个半钟点你们在修行,修什么?修般若,真正的般若。你们在这个地方听经,不执著言说相,不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著心缘相,你在这里一个半钟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叫听而无听。这样听的时候,有的时候意思忽然往上涌,那是你的悟处,你并没有分别;听经跟读经都有悟处,不是我们自己想的,意思自然起来,起来也不要管它,也不要把它当作一回事情,还是把它忘掉,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它偶尔起个小水泡、起个波浪,不理它,照样恢复清净心,这就对。这叫道场,这真正用功!这是真说般若、真听般若、真闻般若。始教是以这个为法宝。

演【僧者,非以剃发为僧。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乃至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亦以如理为僧宝。始教之三宝也。】

大乘佛法里面讲僧宝,不一定是剃了头发示现这个样子叫僧宝。换句话说,你与真如理不相应,不能叫僧宝。与真如理相应,六和就圆满,为什么?六和是性德,见了性的人这六和是自然流露出来。众生不跟他和,他跟众生和;众生跟他划界限,他不与众生划界限,他和了。就好像水泡裂开,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别人划界限,好比在海水里起个小水泡,这个水泡就是界限,没有水泡的人能容纳他,他不能容纳大海。十法界对他不一定能和,他对十法界统统都和,这是真正的僧宝。

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佛所讲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因为众生有分别执著而说的、而建立的,圣人著不著相?他证须陀洹果,他会不会以为我证了初果?如果他要以为他自己证初果,他决定没有证,为什么?著相。须陀洹,身见破了。「我证得须陀洹」,换句话说,我这个身见还在,没破。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大乘法里面,初住菩萨以上,我、法两种执著都断了,哪里还有菩萨、佛、众生!这些是凡夫的知见,他完全没有。

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随顺我们凡夫的见解,建立这些差别的名相。虽建立这些差别现相,他有没有?他没有,所以他是无说而说。你们以为有这么多阶级,他那里没有阶级;因为没有阶级,所以叫一真。圆初住以上都是一真法界,没有阶级、没有分别执著;可是他程度上确实还是有浅深,虽有浅深,决定没有执著,所以他那个法界叫一真,在十法界之上。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把这些分别执著逐渐看淡,对於我们契入一真就来得容易。所以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分别执著是愈淡愈好,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就愈接近;说个再浅显的话,与清净心接近,心就会愈清净。这是始教之三宝。

这是五教,我们今天讲的这两段,看出大、小乘显然不相同,一个是空,一个是有。下面这三种逐渐到圆融,圆融才得大自在,《华严》是融通无碍,净土也是融通无碍,在五门里面是最殊胜的一门。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