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发布时间:2023-08-16 04:06:28作者: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付嘱品第十

付嘱就是临终交待,这是最后一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有一天,大师把他的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和其他的徒众不同,我灭度以后,你们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禅师。我现在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失本宗顿教法门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说法时,应先举述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如有出没就会落于两边,说一切法不要背离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问法,说话都要双句相对,彼此来去相互为因,最后两边的对待全部去除,更没有其他可着之处。

大家都会玩概念,立标准,拿自己的标准来指责别人的标准,往往都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最好的,人家的标准是错的;接纳了一种新的标准,又把另一种标准给丢了。这里是说,不被任何一种标准卡住,也不否认任何一种标准,统统都要超越。

“来”和“去”,互为因果,说左是因的时候,右就是果;说右是因的时候,左就是果。这两者都要谈到,这样法就圆融了。否则,会成为一个新的标准把别人卡住,要再次破除和超越。

“二法尽除”,就是左的或者右的都要除掉它,除到完全超越,不留一切法,不立一切见,不立一切法,不立一切标准。不立一切标准,是不是也成了标准呢?那就再超越它。

佛法以中道为根本,凡是离于中道的对待法,不管你说空说有,讲色讲心,都不是究竟的。因为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皆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生灭有无。

唐朝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论道,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拉高了嗓子在啼叫。无住禅师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回答道:“听到了。”

后来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又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照实回答道:“听不到了。”

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地说道:“我现在还听到乌鸦的啼声。”

杜相国听后,惊奇不已,问道:“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声音了,为什么你说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声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世间诸法,皆为对待之法。如上下、去来、有无、生灭、大小、内外、你我、是非、善恶、好坏等,都不是究竟的。六祖大师要弟子们明白对待法,就是要弟子们能从对待法里取一个中道义。因为,唯有中道才能超越。

世间上的人往往不能过中道的生活,终日在对待法上起种种分别,时而这般,时而那般,因此烦恼、纷争不已。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能够离开偏执的两边,甚至善恶一起蠲除,一起放下。对于世间上的对待法,如果你能通达,能够超越它,就能够超越自己,超越对待。如此,自能任性逍遥,随缘自在地过生活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这些概念,都是指我们的感知系统。五阴、六尘、六门,这是三科法门。再就是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尘,就是像尘土一样,并非真实,是个虚假现象。众生成佛都是从十八界起修的,顺藤摸瓜,就路还家,回归本性。十八界外加地、水、火、风、空、根、识,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五个。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圆通章》指的就是从十八界加地、水、火、风、空、根、识而悟道,就是二十五圆通。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能含容万法,所以叫作含藏识;如果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由转识生起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对外接触六尘,就这样,十八界都是从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产生十八正。如果表现出恶用,就是众生用;如果表现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哪里来呢?由自性而来。相互对待的诸法,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天和地相对,日和月相对,明和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五对相对法。

我们的自性在众生来说叫藏识,说识的时候就是众生,说智的时候就是圣贤,就是悟道了。我们现在是用识感知这个世界,就有错觉,就感知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烦恼。我们调整感觉,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只需要转错觉为正觉,叫转识成智。当你转识成智的时候,你没有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给你的感觉却已经变了。所以,修行真正的证量是把错觉调整到正觉上,把我们凡夫的感觉调整到佛菩萨的感觉上。怎么能够调整它呢?就看经典中如何描述的佛菩萨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境界,正常境界。我们现在就是非正常境界。调整回去就可以了,那是可借鉴可临摹的,只需要调整过去。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起思量,思量就是分别它,这时候就是转识。我们起了分别的时候,分别见就从我们的六识产生。出六门,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延伸出去。见六尘,就是把外面的错觉收摄回来见到六尘,六尘就是外在的错误信息。

“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而这一切都是自性的力量在显现。作为凡夫可能没有感觉到自性在起作用,但是自性一直是在起作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已知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向如来藏祈请订做出来的。如来藏,具有无边的幻化力,而我们的妄心带着分别去感知、去思考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就被造作幻化扭曲了。

我们眼前见闻觉知的世界,都是从我们自性起用而显现的,你想要什么就来什么。每个人仔细想想,自己这一生,基本上都是你想什么,想着想着那个事就来了。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着想着那种生活就出现了,真正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自性是没有邪正的,“自性若邪”,指的是自性被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叫若邪,不要想成自性是邪。是我们错误理解了,所以我们现在的眼前就出现了错觉。自性若正,我们自性所产生的感觉是正确的,是正觉,于是眼前显现的就是实报庄严的佛国境界。我们理解错了,就会显现五浊恶世的凡夫境界。是你感觉的问题,理解的问题。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什么叫用?就是作用。体、相、用,这是来表述一个事物的。就像以这个桌子为体,它的相就是上面平的下面四条腿;用就是作用,可以拿它作讲桌,也可以在上面吃饭喝茶。体、相、用,我们一般说体和用。自性是体,所谓的恶用就是错用,错用的时候就是众生用,就是众生境界。我们对自性的妙用善用就是佛用,佛用就是实报庄严土。同样是佛性在显现这一切,用佛心去体悟和感知它,就是实报庄严土的极乐世界;用凡夫的心去体悟和感知它,就是五浊恶世。所以,叫“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这是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六祖说,此三十六对法如果懂得如何运用,就能使道贯穿于一切经法,而且出入不落于两边。真如自性随缘起用,和人言谈时,对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执著一切相,在内要能即空而不执著空。如果完全著相,就会助长邪见;如果完全著空,就会增长无明。执著空见的人,有的诽谤佛经,肯定地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因为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说“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又见到别人在说法,就诽谤别人所说著在文字。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还罢了,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如果外著于相,而造作有为法来寻求真道;或者到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历经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见性。只许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碍。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如果能够悟解,并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了。

如果一个弘法的人光执著于相,作种种的法想求得真实的实相,求得真实的见性,或者广立道场,或者建很多寺院,或者开多少讲堂,说有无之过患,甚至嫉恶如仇,这一类的。“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我曾经就卡在这上面,到哪里讲课,都要大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那时候在民间普及佛法,老讲这个,累劫不能见性,是需要超越的。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作为道次第,讲孝敬父母、夫妻和睦这一类的,更能够让众生感觉到佛法的可亲可敬,从而进入修学,趋入上乘。但是,不要把那个当成永恒,不要把那个当成是根本,要再次超越。如果仅仅是光靠多建寺院,多印书,多放生来想见性,门都没有。佛性是从内向外显现的,而不是你在那里造作出的。所以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真实的修行,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他的智慧的生起不是靠外面积累进来的,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向外显现的,佛陀也是如此。佛陀在六年的苦行中,遍访各种外道不得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独自悟道,道从他的心性中显现,佛性完全从他心性中释放,于是他成了佛陀。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成为大海。

基督也是这样。基督传记中讲到,耶稣在河边见到约翰在施洗,于是基督就到他面前,去求得施洗,约翰给他施洗的时候圣灵降临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拥有了上帝所有的慈悲博爱。传记中说圣灵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其实是说圣灵从他的心性中显现。他自此之后,就有了无边的博爱,自称是上帝之子。其实,当心性显现的时候,任何人都是上帝之子。这个上帝我们可以理解为佛性,我们说这个桌子也是佛性显现的。作为我们来说,当佛性从我们心性显现的时候,我们就是如来的佛子!佛是法王,我们就是法王子!当佛性从我们心性中显现,就好比是来到我们身上降临,是降临还是显现,其实是一个概念,两种说法。

我们再来看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怎么悟道的呢?当时的中东各部落混战,互相征战、杀戮,穆罕默德对杀戮非常厌倦。他从小就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喜欢在山洞里独自体悟,在山洞里静坐的时候,心中有种声音产生,说:“宣说,宣说!”他当时害怕了,怎么有这样的声音,吓得跑回家。跑到他妻子怀里说:“我害怕,到底是什么声音,我可不想当巫师,是什么魔来缠着我?”这时候,他去见了他的叔叔,他叔叔是一个证道之人,他叔叔说:“上帝选择了你,希望你来宣道!”于是,他就知道不是魔,这是上帝的声音从他心性中显现,于是他就脱口而出,记录下来就是《古兰经》。你看他不是从外面来的,他是从心性显现的。

中国的孔子,孔子的老师好几个,包括老子等都曾经教导过他,但他有个根本的老师是周公。周公和他相差几百年,周公当时也是封于鲁国一带。孔子从小对周公就心生膜拜,他每次都效仿周公祭祀祖先,每次祭祀他都祈请周公在他梦里显现,他经常会梦见周公,他所学的礼乐之法都是周公在梦中给他教授的。到后来他年事已高,为了写《春秋》,很忙碌,同时又为《周易》写大传,他有时候惭愧地跟弟子们说:“好惭愧,我已经好几天没梦到周公了。”

我们再看王阳明,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一代大德,他悟得了孔颜心法。他梦到孔子颜回在他梦中教授他,孔子和颜回的心法在他心性中显现,所以叫悟得孔颜心法。佛教讲究佛的心法,王阳明其实就把佛教禅宗的很多证悟思想纳入到儒家了。他当时曾经斟酌过:我是现出家相当和尚呢,还是现在家相传播儒学?当时抓阄抓了个传播儒学,于是他就传播心性儒学。

因此,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一切贤圣所传播的法看似有所不同,其实都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诸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他所宣讲的都有共通之处。我们要成佛,不是把外面的书籍苦读死背,都纳进来,而是要借助书籍、光盘这些教导来诱发我们自性的智慧显现。自性的智慧不显现,外面学的再多也只是个知识。知识对于解决烦恼没有任何作用,只有自性智慧才能够解脱烦恼。外面学来的东西那是容易增加烦恼的,容易增加分别、判断、攻击,强化贪瞋痴等这些错误思想。所以,智慧要从自性中显现。这里讲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他做成个学问家了,佛学是修行的,是了生死的,是证悟自性的。不能做成知识家、学问家。但是,你也不要听了之后百物不思,就那么发呆,那也不行。那就把道性也卡住了,所以佛法是活泼泼,不离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

六祖说:大家要按照我所说的这样,不要被任何的道性,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不要被一些性相卡住我们的道用,让我们的自性真实的从我们的自心中显现。但是,你也千万别认为,好像一听说不需要修,你就生了邪念:那咱就不修了吧?可不能这样想。你要依法修行,还要不被修行的相给卡住。你们要是真能明白了,依据我所说的去用,依所说的去行,依所说的去作,就是不失本宗的深广内涵,不失本宗的不共特色。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对待法的相互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假如有人问:“什么叫作暗?”就回答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回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今后传法,要依照这种方法转相教导传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六祖大师举出三十六对法,就是告诉弟子们,要从对待法里超越出来,才能契合中道实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对法。如此,两边相因,而随即离却两边,就能开显无所著的中道义,而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

佛陀成道后,初转*轮时,即为五比丘揭示说: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

所以,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义,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义,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义,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义。我们要远离苦乐二边,才能入中道义。

如有人问,什么是暗?回答说,明是因,暗是缘,明的没有了,暗就显现,以明来显暗,以暗来显明,这两者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你说的“明”,是建立于因为有“暗”,所以才有“明”。这个明指的是和暗相对的状态,但是同时我们对于明和暗还要再超越,不要把明和暗对立起来。这两者还是要圆融无碍的,再上升到中道义。这就是透过现象说本质,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样,你直接说本质他听不懂,你在现象上否定再否定。这就叫否定之否定,然后告诉他实相。所以,看禅宗说话,有时候跟抬扛似的,有时候绕口令似的,有时候你不知道他说什么,其实都是破相。我们看禅宗的公案,为什么看不懂呢?就是你离了当场,他有个文化背景的。有些禅宗公案中拿出了祖师的两句话来,在这之前他有别的交流,有别的因缘,你可能不知道,你所有的材料不足的时候,你就看不懂他说什么,但他有个基本宗旨就是破相,破众生执著的那个假相。

就像小孩走路,他不会走,你就给他个挪步车子,他推着就能学走路。但你不能老让他推着小车子,将来你还得再把车子夺回去,他就会走了。你给他个拐棍,他拄着能走了,如果不甩掉拐棍,拐棍又成了他的障碍了,所以夺掉拐棍,这就叫边立边破。不让他被任何一个相卡住,就叫道人,卡住就叫凡人。

平常心就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极烦恼;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乐极生悲。不偏于苦乐二边,自有一个超越苦乐的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也不可过于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无生趣。如果我们能以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则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

六祖所说,就是教授大家,一是自己体悟,二是能把佛法说得圆融,为众生破相而不为众生建立名相。同时,我们自己修学的时候,大家要记住一点,要把自己自性的智慧调显出来。最快的方法借助外面的经书、光盘来诱导自性智慧的显现。

在我的体验中,上师瑜伽和本尊瑜伽是最快的修法。什么是上师瑜伽、本尊瑜伽呢?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和谐、统一、一致等涵义。上师和本尊其实是不二的。本尊,我们一般是指某一位佛菩萨,但这个佛菩萨往往我们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头,而没有亲自见过他本人,我们只是见过他的一些假像显相。上师,就是我们认可的比较接近的,对他有信心的善知识,我们称作上师,他和本尊是不二的。上师的所有能量都是来源于本尊和三宝,但是我们直接和本尊、三宝沟通的时候,感觉不明显,往往找不到感觉。我们就借助上师的假相来显发本尊的能量。在修行中,对上师的至诚恭敬能够显现我们自性的智慧。

美国有种NLP教练技术,是做企业培训,企业顾问,专门培训教练的。也是用上师入心法的这种方式,完全就是佛教的大瑜伽教法。你想成为哪一个导师,你就看这个导师的光盘,看这个导师的著作,理解他,临摹他,你临摹他说话的语气、手势、动作,观想他和你合二为一,他的灵魂你的身体,于是你再上去讲课的时候,你和他就不二了,叫NLP教练技术。其实,大瑜伽法是超越宗教的,在世出世间都是可以应用的。

在佛教中如何来表诠的呢?叫“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的心里有佛,你就成了佛。心作心是,诸佛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从心里想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学进来的。你要从外面学,是有限的;而从心中显现,是无限的。

这是六祖教导门人,我们也要祈请六祖从我们心性中显现,让我们拥有智慧,自觉觉他,广利有情。无论是古往今来的一切贤圣,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一切圣人,他们的悟道都是从心性显现的。我们大家也是用种种的方法去显现,哪几种方法显现最快呢?

1.称赞。你要想成为哪一位本尊,给自己建立一个梦想板,建立一个目标。像我们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要成佛就叫阿弥陀佛,也要建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好,我们就向阿弥陀佛迈进,我们随时随地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赞叹阿弥陀佛,一说到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就心生欢喜,无限的赞美。

2.礼敬。我们要拜阿弥陀佛。无论拜哪个佛菩萨的像,无论拜哪个圣贤善知识的像,我们嘴里都念着“南无阿弥陀佛”,都观想着一切贤圣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拜爹拜娘,爹娘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世间也是阿弥陀佛的显现。于是,这样强烈地去思维、礼拜、礼敬。

3.供养。我们的一切功德供养阿弥陀佛。我们大家都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就是供养阿弥陀佛,让极乐世界越来越庄严的意思。所以,我们做任何好事,我们做饭也要双十合掌,先念供养阿弥陀佛,供养十方诸佛。然后,我们所做的好事,一切荣誉归于阿弥陀佛,买的新楼供养阿弥陀佛,买的新车供养阿弥陀佛,一切供养阿弥陀佛,都是阿弥陀佛的,我也是阿弥陀佛的,连我也供养阿弥陀佛。如此去供养阿弥陀佛。

4.作意。就是思维,要观想阿弥陀佛。没事就想他,想他的音容相貌,想他的一言一行,想他充满着微笑,放着无限的光明,想他利益众生,慈悲众生,想他和蔼可亲,想他用手摸我的头顶,抚摸我。你要去想到作意,想着和阿弥陀佛一起共进晚餐,一起游戏江湖。想着阿弥陀佛永远与我同在,这叫作意。

5.观像。《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首先,我们观看阿弥陀佛的像,看阿弥陀佛的发髻、手、耳朵,经常看阿弥陀佛庄严相好。画家讲,胸有成竹能画竹子。我们心中有佛,我们的一切就会和佛一样显现。相由心生,我们的貌相都会和阿弥陀佛越来越接近。如此去起修,我们和阿弥陀佛的本尊瑜伽就会建立起来。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也就是后来改元的延和七月时,命门下弟子到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终于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众,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如果有什么疑问,须趁早发问,我当为你们解答,消除你们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法海等人听了这话,都伤心地流泪悲泣,只有神会神情如常不动,也没有流泪哭泣。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神会当时还是个小和尚,非常年轻,神会的前世是张别驾。《坛经·自序品》讲到,神秀上人写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尽皆赞叹,都在念诵。六祖惠能那时还没有出家,只是个净人,被安排舂米,就像民工一样。他说,我也有个偈子,能不能帮我写一下?当时张别驾笑话他,说,你也要写个偈子,真是甚为稀有。六祖就呵斥他说:“上上人有没意智,下下人有上上智,若轻于初学,有无边罪过。”张别驾是江州别驾,江州就是九江,别驾相当于九江市的副市长,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高干了。这个人有极大的善根,六祖当时穿得破破烂烂,是寺院里的一个义工,如此指责呵斥张别驾,张别驾立刻忏悔说:“好好,我给你写,我给你写,如果你悟道了,一定记得要度我。”六祖就念了个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给他写在墙上了,大家都非常惊讶。当时张别驾已是长者,去世后转世回来,又到了六祖的门下,就是神会。当时神会刚到寺院的时候,是个小和尚,六祖非常喜欢他,前边曾经介绍。

六祖要圆寂的时候,别的法师一听老和尚要走,都哭得稀里哗啦的,“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大师说:“神会小师却能懂得善与不善平等,不为毁谤或赞誉所动摇,不生悲哀或快乐的情绪。其他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你们这几年在山中都修的什么道?你们现在悲伤涕泣,是为谁担忧呢?如果是忧虑不知道我的去处,我自己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伤涕泣,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要去哪里,就不应该悲伤涕泣了。法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去来,你们都坐下来,我为你们说一首偈,叫作真假动静偈。你们诵得此偈,就能与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会失却宗门的宗旨。”

其实,六祖门下的人很多,都证量很高。这是说那些人都已经到各地弘法去了,留在身边的这些弟子,“余者不得”,是指留在这里的其他人,你们在山中修道这么多年,你们修的什么?修到哪里去了?

六祖说,你们在这里哭哭啼啼的,哭谁呢,哭你们自己,还是哭我?你要是哭我,你担心我不知道去哪里,我自己知道去哪里。我要是不知道我去哪里,我怎么会提前预报给你们我要往生呢?你们哭哭啼啼,大概都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你们要知道我去哪里,你们才不会哭呢。那么,要去哪里呢?如果从现象说,就是去佛国净土,但是从究竟地说,六祖是即身成佛的,他直接入于常寂光土,直接与法性合二为一。常寂光遍满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融摄在六祖的心性中。

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向六祖祈祷智慧的时候,六祖都会现于我们身边,加持我们,令我们生起无上的智慧。所以说,他老人家完全融入常寂光,融入整个法界,他与我们是同在的。众人不知,就会哭哭啼啼。六祖说,你们要知道我去哪里,你们就不会哭了。

法性是指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我们的如来藏海,没有生灭以及去来的概念。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法界,这个法界的真实面目没有什么来、去、生起、灭掉,没有这一切。你们坐好,我要给你们说一首偈子。这个偈子叫真假动静偈。

你们大家回去,好好诵念这个偈子,好好修持这个偈子,就和我的心是相同的。我们知道六祖的心是完全证得了佛心,我们和六祖的心相通,就是和佛的心相通。所以六祖说,按照这个偈子修习,就可证得与佛的同心,与佛的同性,与佛的同在。你们依照这个修行,就不会失去了禅宗的真正内涵,禅宗的无上密意。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所有的徒众都一齐向六祖作礼,请大师说偈。偈语是这样说的: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著生死见。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一切都没有真,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这个世界,“一切”是指我们所看到的,它都不是真实现象,它只是一个假相的幻化。佛教不说它没有,是说它幻有,说它假有。不要把你所见的,这个见不只是看到的意思,它指的是见闻觉知听到的现象界。你不要把现象当成真实的。

你要是认为这些是真的,在现象上用功夫,你不会有什么成果。这就是指我们的修行了,你在现象上用功是不行的,要从心性上去体悟。这个外在的生灭世界,你无论怎么运作,你做不出个什么东西的。因为,它是生灭的幻有。就像梦里,你无论在梦里构建一个什么城堡,构建一个什么殿堂,都不能成就道业的。你要了知这一切都是幻化的,是从哪里幻化的呢?你顺着幻化的境相顺藤摸瓜,去参去悟,抱着一句语言或者盯住一个显现点去起修,深深地进入,就能够体悟到究竟的空性状态。空性就在这种假相中,不要认为假相没了它才有空性,不,空性就融摄在这种假相之中。你对任何一个假相,你使劲地去顺藤摸瓜,你摸到它的根,它的根就是空生万有。所以说,你如果仅仅停留在末端,而不是顺藤摸那个瓜,仅仅停留在这个现象上,你见到的都是假相。如果我们用假相衡量、验证假相,就会更执著假相实有,轮回就更坚固。这个真是真理的意思,也指我们的证量,也指我们的空性究竟了义,包含着多重涵义。我们大家知道,单纯在现象上用功夫,不能够成就道业。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如果我们当作真实的来看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自心真正认识到那个真,就是我们的妙明实性。你若了知了实性的时候,你再看这些生灭的现象,就明了是幻化不实、刹那生灭的假相了。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我们大多数都卡在现象上,不了知实相。而实相和现象是什么关系呢?就如手心和手背。我们在谈到实相的时候,从来不否定假相的存在,但它的存在是一个假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称为业力幻化的世界,诸佛是他的智慧所显现的妙明世界。因此,同样的状态下,在佛称作是真空妙有,而我们就称作真空假有,或者称为真空业有。真空和业有这两者是不互相排斥的,就像《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如果众生不知道有个真的东西,不知道有个空性的本质,而只存在于假相,就卡在轮回中了。

凡夫和外道有这么几种状态。凡夫认为假相是真的,抱着假相不放,执迷于假相,在假相中生存,这是凡夫。外道是什么呢?外道就是抱着没有,什么都没有,顽空。执著于顽空,认为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灭了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这都是顽空,断灭见。这两者都是不对的。而真正的佛法的内涵如何表述呢?真空中它显现万有,而万有的本质是真空。我们对待这两者要圆融,不可否定任何一个,不可以卡在任何一个。我们所说的真空的状态,此时此刻那种真空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中,从我们的心性也能看到它的迹象,只是有时候不大关注。比如说,无常就是空性的粗相,万事都是无常的。就像这张桌子,一万年后可能就没有了。因此,它目前短暂的有就称为假有,这只是从现象的粗相来说。更细微的相是,这个状态只是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这个房间只是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色受想行识的感觉所形成的。就像我们睡觉在梦里,梦里那个境界也是色受想行识感觉所产生的,并非是实有。在梦里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个好梦,但你一定要知道有个醒的状态。“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两者都不具有冲突和排斥。不要一说空的,就什么也不干了,咱什么也不干了,反正是空,那叫顽空,那是不对的。所以,历代祖师证悟之后怎么修行呢?原来这样,还是这样,该吃的吃,该喝的喝,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忙活什么忙活什么,但是他的心已经不再卡在这里了,不再被假相所苦了。以假有作为究竟,以妙有观照真实,遵循大众的价值观,和谐自他关系,他就超越了。

当我们证悟之后,福报因缘具足,实报庄严的境界就开始显现了。对于未证悟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惩罚,活着就是痛苦,谁活着谁就难受;对于证悟的人来说,生命对他就是恩赐,他活一天就享用一天,享用安乐的庄严报土。同样看待这个世界,人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因证量不同,福报差异,同处于一个世间,但是,觉受是相差非常大的。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所谓的有情,就是指我们有灵性神识的生命;所谓无情,就是没有神识的。像桌子称作无情,人、动物就称作有情。这就叫情与无情。一个有情的众生,他要修行,他要求解脱,他不是修不动。六祖就明确提出了,否定了让人没事就老修不动行。修不动,当然他不是否定打坐的功德,是否定把打坐当成了根本。你不要修成了不动的东西,无情是不动的,情是动的。你要把自己修的不动的话,同无情有什么两样?

六祖在经典中,对修行人迷恋打坐,是有呵斥的。因为,过去古人曾经相当一段时间迷恋打坐,包括道教中也有打坐的,像陈抟一打坐几十年,六祖是呵斥的。你坐在那不动有什么用呢?你像个无情似的,你想还是不想?你要是想的话,与走着想有什么区别?你如果不想,不想那你跟个石头有什么区别?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身体在动,佛性不动;假相在动,实相不动。身体动而心性平和,这就是心性不动。万事万物在动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但是,它的本有的体性是不动的。所以,你要找“真”,那个不动的体性、自性、佛性、如来藏。“不动是不动”,就是有的是不动的,你不要把自己修成那种不动。真要是修成了石头的话,“无情无佛种”,你就成了无情物,也没有佛的种性。佛种就是内在的觉性,唤醒内在的觉性,你就成就道业。

佛教中有很多人是相当迷恋一打坐好几天没动静的,这是很荒唐的。那不是混天熬日子吗?六祖认为是不对的。你打坐没关系,但你的觉性是要灵敏的,觉性是要生起的。不是说让自己进入昏沉,类似睡眠状态,那是外道禅。像真正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人,根本一动不动,连形体都没有了,但是无量劫之后,他一动念头,又成了凡夫了,又再轮回。所以,打坐不是根本。

“能善分别相”,什么叫善分别?善分别,不是世俗的凡夫的分别见,凡夫分别是好坏对错,而善分别是分别让我们进入实相的路径。因为,修行要有解悟,见地上先不能错。善分别,不是业分别。“第一义不动”,在佛教中的第一义谛就是空性见,也叫清净见。

我们要把我们的心安住于我们的第一义空性上,即是真如妙用。真如,就是我们的佛性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动作,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真如在起妙用,都是起佛性。就像关注这个心,你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掉到情节里面,就被它所牵动,就是凡夫。你跳出来,你了知是电影,知道是电影的幻相,你就看得很娱乐,还不会掉在里面被它牵动得揪心。

我们把心安在妙明真心上,如如不动的自性上的时候,再看世间的万般假相,你就不会被它所勾牵、拖累。这种状态即是真如用,真如就是佛性的妙用。

在这里我要告诉这些学道的人,要努力地用自己的甚深思维,努力地去明了无上的妙法,去思考。不要在大乘的法门中去走生死的智慧,生死智是什么?就是人天乘。了生死的智慧就是解脱法。生死的智慧就是在世间挣个钱,当个官,这一类的事,就是世间的名利。六祖告诉学道的人,千万别错用其心,你是个修道的人,你的目标是成佛,不是为了轮回的光彩一些。

六祖告诉门人,你们今后到外面去弘扬佛法,有相应的,大家就一起探讨探讨无上的法义;如果实在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就是:阿弥陀佛,好好好,就这样吧!不要和他谈的太多,因为无上乘的法,密乘的法不是人人都能接纳的。你要是随便找个人,给他说无上乘的法,他会起毁谤,甚至起恐惧,甚至会造成众生的更多的苦难。因为,他毁谤正法,毁谤无上乘密法的时候,他会遭受果报的。六祖也是悲悯心,免得弟子们过于热情地弘扬无上乘密法。因为,无上乘的法只能跟上根利器的人讲,对下下根器的人就是讲道次第,先结善缘,慢慢起修,渐渐入道。

此宗,就是禅宗心地法门了。无诤,是不辩论不争论的。你要是跟人辩论,哪个高哪个低,哪个对哪个错,辩论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禅宗的真实的道义。

大圆满的见地就是这样,不辩论原则,如是如是。你是如此,我也如此,它就是如此,不需要改变任何,只改变感觉就可以了。大圆满的见地就是不诤论。当你诤论的时候,就会排斥。我们要让自己的见地从心性中生起。同样,对待众生,教化众生的时候,你要诱导他,让他的见地从他心性中生起,你不要给他灌输概念。有的人说:“师父,你讲得真好!”其实他说讲得好的时候,只是他感觉符合他的思想才叫好,是否真好他并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他感觉讲得不好,讲得不好只是说不符合他的观念。每个人都是:讲的内容符合“我”的法执的时候,我就认为是好的;不符合“我”的法执的时候,就是不好的。

弘扬无上乘,不要给别人强行灌输,尤其他不愿意接受,你强行让他接受的时候,他可能慑于你的面子,或者某种压力,装作接纳的样子。但在他心里起对抗,他会因为对抗了无上乘的法,自此之后令他的轮回更艰苦,更难出离。所以,不要拿无上乘的法跟人辩论。包括我们自己,跟普通人探讨,还是探讨责任心,使命感,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就说这些,多了不用。你说他听不懂的,听不懂就会起对抗。六祖告诉门人,不要出去和别人诤论,你只要诤论就失去了禅宗的道义了。禅宗是什么状态?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如是如是!大圆满的见地也是,一切都是圆满的,你诤论什么?所以,不要诤论。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执就是法执、我执。你执著和别人诤论,诤论高低对错。你的自性就显现了生生灭灭的轮回,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一起向六祖顶礼,并且都体会大师心意,人人收摄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执。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间,法海上座于是再礼拜大师,请问道:“和尚灭度以后,衣法将要传给什么人呢?”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祖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大师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今天所说,记录流通,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守护此经,转相传授,度化一切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作正法。我现在只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纯熟了,决定不再存有疑虑,足以胜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据达摩祖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该再传。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一花开展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人人各自清净心意,听我说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须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的心念,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然平静,清虚圆融澹泊,这就叫作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如果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叫作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好像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果实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

什么是三昧呢?二谛融通三昧印。印是印证印可。二谛融通,二谛是真谛和俗谛。真谛是空性,俗谛是现象,我们现在吃喝拉撒过日子,就是俗谛。真谛是空性的状态,你要了知万般假相背后的真实相。这两者你能圆融,就是三昧。

极乐世界的相好庄严,其实就是一相三昧。极乐世界那种修行自在,就是一行三昧。极乐世界其实就是三昧境界。境界和世界是没有区别的。你具有了三昧的境界,就能感受世界的极乐状态。你到了极乐世界,自然能获得三昧的境界。所以说,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修行净土法门这两者都可以同时起修的,此时此刻就可以起修。能证到三昧很好,证不到也没关系,证不到你往生净土品位也会增高。你证一点,你心性就舒坦一点。要去求证三昧。

还有一种修三昧最快的方法,大家可以去尝试尝试,就是明确告诉自己:我是佛性之化身。在心中提醒,我是佛性之化身,我应该如何对待万般事物呢?我对待众生就会随缘教化,去利益,去慈悲。随众生的善缘而让他递进。当然要有一点,就是要保持永远的谦卑。有的人说,哦,成佛了!是不是我得先显显本事,看人多的时候我飞到楼上去,我震惊他们一下。那叫贪名逐利,那叫什么成佛呢?!成佛了就没那个东西了,成佛了就是一个慈悲的长者,看谁都是好孩子,都很乖,每个孩子都要进步,都要成长。成佛了只有满腔的慈悲,没有显摆的妄心,显摆的心不是佛的境界。作我是佛性之化身想。

修净土法门,善导大师告诉弟子修净土怎么修呢,作已得生想。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不要想着我死后去极乐世界,而说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我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人了,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这就是极乐世界。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状态,其实也是在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像《观无量寿佛经》就是修念佛三昧,也得修观佛三昧。观佛三昧就是一相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是修三昧法的。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我现在所说的法,譬如及时雨,普遍润泽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们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种子,遇到这及时雨的滋润,都能发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决定能够获证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藏诸种子,普获法雨皆发萌。顿悟华情行持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众生心中本自具有菩提种子,我们称为佛性。佛性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善知识的教导,这个种子只能永远在那里埋藏。善知识的教导就像下雨一样,雨水湿润就开始发芽。众生听闻了这个教法,认可了这个教法,接纳了这个教法,也借助这个教法来显现自己的智慧,就好像开花,慢慢开下去就一定能够结出殊胜的妙果,就能够成道成佛。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涵义:六祖没说,你没有法我给你一个法,或者你没有种子我给你一个种子,没有。而是说,你本来有个种子,我讲的法像下的毛毛雨,诱发你自己的善根增长,成就佛果。这就是修行的真实涵义,我们大家一定要了知。没有一个“佛果”是别人给的,如果别人能给我们一个“佛果”的话,释迦牟尼佛早就给咱们了。成佛必须要从我们自心中显现,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打个比方说,我们身体受伤了,输血,身体会排斥这些血液,输进来的血排斥的力量也很强大。像我们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也会互相排斥,同样我法二执抱准了自我,这时候如果有法进来,就会排斥,不能够完全接纳。因此,真正地接纳它,要借助外面的法诱导,让妙法从自己的心中生起来,才能殊胜妙用。

我们看古圣先贤的修行成道,以及神话传说中成道,大多数都是善根具足,在外缘的接引下从他自性中、从他自心中产生的能量。这样是最可靠的。我们任何人的修行,也要记住是这样。

我们现在读经、听法、看光盘,它的目的是为了诱发我们内在的菩提种子生根发芽,长出花果。我们接纳这个教法,这个教法的显现就好像是开花,只要你不断让这朵花开下去,将来就结果。

让大家修上师瑜伽,或者本尊瑜伽,这种修法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我们听闻来的教法,我们会分别判断,分别这个法对不对,好不好,我喜欢不喜欢,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裁判心态。因为,我们有“我执”,有“我执”就会相伴“法执”,有“法执”就会对接纳来的信息去评判。其实从根源上来说,外面一切信息都是我们自性显现的,自性化现而出又回归到我们心性中,从心性中,就是从我们的藏识,透过末那识,到达意识,然后展现到外面,外面的六根六识收摄回来又成了六尘。收摄回来再回归自性,自性再绽放出去,这叫流通。所有的世界都是自性显现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是自性显现的,我们认为外在的事物是实在的,不知道是自性显现的。所以,我们会对外面的事物产生排斥。排斥是种本能,是法执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只要是众生凡夫都会有这种能量,排斥和挑剔新鲜信息。符合我的习气的我就判断它为好,不符合我习气的就判断它不好。如此,就会障碍我们接纳教法和显现智慧。长时熏修或许可以解决法执,但却旷日持久,虚费时日,遥遥无期。

六祖告诉大家,所讲的一切法,以及将来我们模仿六祖向外传播法,要记住的是,借助这个法去诱导他自我的善根、觉性的显现,而不是强加给他一个觉性,谁也加不进去。因为,他会对抗,会排斥,要引导他,让他自己去显现。改变他的价值观,自然的行为就改变。同样,你把他的善根显发出来的时候,他自己主观就会精进、修行、用功。

“心地含诸种”,我们的心田中是包含着诸佛的佛性种子的。“普雨悉皆萌”,只要遇到雨之后他就开始发芽。“顿悟华情已”,只要他接纳了这个教法,显现了这个教法,他的花就开始开放。“菩提果自成”,将来必定成就无上的道业。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心也是这样只有一种。佛道清净,没有什么可以执著。你们切勿偏着“看静”和偏落 “空心”,自心本来清净,原本无可执取和舍弃。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这时,徒众都向六祖顶礼而后退出。

六祖说,“其法无二”,法是一切现象一切事物,它的本质是不二的,没什么分别的。众生的心也是这样。烦恼心也好,妄心也好,它的体性都是佛性显现的,都是来源于佛性的,大家要了知。我们不知道有个妙明真心的时候,就是妄心。当你了知都是妙明真心显现的时候,一切也就都无二无别了。

“其道清净,亦无诸相。”真理本来清净,超越于诸般的幻相。大家一定要“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慎勿观静”,就是不要贪静,很多人贪著于静,贪著于定。“及空其心”,六祖不让大家把心搞得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而是让大家妙然绽放,活泼泼的妙用。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你不必取舍你眼前的一切。大家明白了,就好好去努力。

我们的世界里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因此,我们不必取舍好和坏,对和错。凡夫在意识、潜意识这里,他都会分别一个好坏对错,好的我就保留,坏的我就舍弃。而到了妙明真心这里,知道我的境界中,我的见闻觉知中,所显现的一切都是妙明真心显现的,都是吉祥光明的,我不必舍弃什么。这和密宗大圆满无上瑜伽的修法是一样的。

我们大多修行人总期望借助“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而密宗大圆满的无上瑜伽和禅宗的心地法门同一概念,就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去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献!

天地万物就是诸佛的身密,一切音声都是诸佛的语密,你生起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是诸佛的意密。“贪、瞋、痴”同为佛性之喜乐、忿怒、寂静本尊。你不要取舍什么,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是诸佛的境界;你的世界,就是诸佛的坛城;你的境界,就是诸佛的境界。佛能做到的你完全能做到,只是你不知道,从而感觉不到。所以,你只需要去调试感觉。这种修法,藏传佛教有完整的修学次第。文革法难后的汉地禅宗,大师远去,青黄不接,传承断代,尤其像禅宗的棒喝直指,几成绝响。因此,我们要警惕禅宗修学中,或茫然失措,不知所以;或鹦鹉学舌,说食不饱;或盲修瞎练,拼命玩腿。

所以,我们也应打破门户之见,敞开心量,接纳大圆满和大手印的道次第和观修法,结合汉地祖师的开示,求得证悟,以继承和传承佛陀无上禅意心法。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对门下弟子说:“我要回新州去,你们赶快去准备船只!”大家坚决哀请挽留,六祖说:“诸佛随缘应化出世,尚且还要示现涅槃。有来必定有去,这是正常的道理。我这肉身骸骨,也应该有所归宿。”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大众说:“师父!您现在去了新州,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六祖说:“叶落归根,生来本无法可说。”大家又问:“正法眼藏传给了什么人?”六祖说:“有道的人得我法,无心的人自宗通。”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门人又问:“自从佛祖应现以来,不知一共传授了几代?愿请垂恩开示!”

六祖说:“应化世间的古佛,已经无数无量,无法计算了。现在只以七佛为始来说:过去庄严劫时,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时,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所说的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众人信受,个别而退。

这是禅宗法脉流程,清净的法流是如此传下来的。惠能大师是三十三祖。六祖说,以上的祖师都是一代代把法传到今天,今后你们要把禅宗的教法,诸佛心印传承下去,千万不要令正法断绝了,变异了。

佛法的传播是一代代传的,到今天禅宗,法脉是越传越稀少,一是上根利器的人少,咱们在这里谈一谈也只是结个善缘,结个善根,希望能够唤醒我们的清净自性。但是,我们大家都不是上根利器的人,像六祖一闻即可开悟,我们都不是那样的人,我们要用功夫。让自己的心性,让自己的佛性完全显现,不要把教法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虽然我们说我们的根器不好,但我们要努力,让我们能够完整地继承佛陀和祖师们的教法。祖师为了把佛法传播到中土,九死一生,受尽了苦难。

禅宗西天初祖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菩提达摩大师是印度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他的父亲名字叫作香至。达摩大师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中土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公元487—593年),本名叫作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阳东人。在幼年时代,对于儒家学说以及文学书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出家以后,更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义。后寻踪参礼达摩大师而至少林寺。大师静坐,修行禅观。神光求法心切,每日早晚亲侍左右,执役服劳,请求开示佛教要义。经过了很久的时光,大师总是自顾自的参禅用功,一句话都不开口,使神光心如火烧一样,急得要命。这种情景,正是古人说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医,如饥思美食,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又如经中说的:“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神光就不顾一切,精进勇猛为法忘躯,迫不及待寻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时,神光大师心中,一念求法精诚,就跪在达摩大师面前。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经积得很高,围绕着神光的身体,已经达到腰间。可是,达摩大师依旧是无动于衷,一句话也不开导。此时,神光大师心急智生,就拔出随身佩带的持戒修身用的戒刀,毅然地把自己左臂砍了下来,血流遍地,白雪染成殷红的鲜血一般。神光的精诚之心,断臂求法的精神,感动了达摩大师的悲心。他就开口问道:“仁者,你为什么把左臂砍了下来呀?”神光说:“求大师与我安心!”达摩就伸出一只手来,厉声对神光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正在达摩伸手时刻,回光返照,悟彻一心本源,随口就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

这就是说,找来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么地方?真心他是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拿得出来呢!神光既然彻底悟到真心,所以达摩大师说我把你的心已经安好了,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达摩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给神光,又为他起了法名,叫作慧可。同时又把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一部共有四卷传给慧可大师。《楞伽经》是我佛称性而谈的法要,就是我佛如来心地法门,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特别是对于如来禅学理论讲得十分透彻,达摩大师在传法与慧可大师时,又说了四句偈子:“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可大师当下就一肩担荷,承受达摩大师的法灯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达摩大师在中国以祖师禅教化众生,也就是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上法门。这就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界线。达摩大师在中国弘扬圣教,以禅学接引有缘众生。大事已毕,所作已办,于梁朝大通九年十月十五日,在禹门千圣寺,安祥端坐,示现灭度。

三祖僧璨大师(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齐时代,原来是一位虔诚信仰佛教的居士。当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见到二祖慧可大师,就恭敬地请问说:“弟子罪业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来恳求和尚慈悲为我如法忏悔业障。”二祖回答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大师当下回光返照,忽然领悟说:“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你忏罪竟。”同时,慧可大师又开导说:“汝一定要依佛法僧三宝安住,如法修持。”经过问答之后,二祖知道僧璨知见正确、悟理甚深,是个佛门法器,对他十分重视,为他剃度出家,取个法名叫作僧璨。从此以后,他所患之病也就逐渐地好起来。僧璨大师为了感师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执侍巾瓶,做侍者达二年之久。后来,慧可大师才把正法眼藏与衣钵传给僧璨大师,为禅宗第三祖,并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来无二,平等一如”的真理。僧璨大师得法之后,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扬禅宗,曾经往来在太湖司空山地方,著有《信心铭》,长达六百言之多,流传后世,普度众生。

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615年),俗姓司马,蕲州人,在做沙弥的时候,就久仰僧璨大师的威望。有一次见到三祖,就请求开示说,愿和尚慈悲,乞赐我一种解脱法门,三祖说:“什么人来缠缚你?”答曰:“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既然无人缚你,还要求什么解脱呢!”道信于言下大悟。感师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师门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有一天,三祖就提出一个玄机妙理来试他,通过勘验之后,知他机缘已经成熟,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道信大师,为禅宗第四代祖师。又把《信心铭》所讲理论开示道信大师。大意是:我们的虚妄身相非是真实,生灭诸法,本来无我,我们要知道即妄了真,这样才能够得证本觉法源。四祖在隋炀帝大业年中,就居住庐山东林寺,有十多年之久,后来又到湖北黄梅县西北双峰寺,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大阐宗风。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想是: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流。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大道虚旷,绝思绝虑等。四祖的禅学理论,是继承初祖的禅学法义,而且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五祖弘忍大师(公元602—675年),湖北黄梅人。据传说,他前生在破头山是做一个栽花行者。有一天,见到四祖说:“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闻?”道信大师说:“你年龄已经很大了,纵能得闻佛法,也不能广弘法化,如果你转过身,这样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弘忍拜辞而去,后来转世,当年幼的时候,就去参礼四祖。道信大师就问弘忍说:“你姓什么?”答曰:“我姓佛。”四祖又说:“这样看来,你是没有姓了嘛?”弘忍说:“性空故所以无姓。”道信大师听到这里,知道他是法门龙象,就度他出家,并且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弘忍大师,为禅宗第五代祖师。五祖得法以后,就往破头山安住,后来又到黄梅县东山寺弘扬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与传法弟子弘忍大师,先后同住东山寺,大阐宗风,所以大家把他们师徒二人,称为东山法门。达摩大师的禅学传到五祖弘忍时代已经形成了宗派的时代。由于黄梅弘忍大师,大弘法化,深得大众信仰和崇拜,当时门下弟子有一千多人,这样就演变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佛教教团组织,并以弘忍法师为法正和尚。在弘忍门下有一位首座和尚,名叫神秀,辅助五祖弘扬禅学。从五祖起,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发展需要,就以《金刚经》般若实相,真空妙理,教授弟子,接引众生。

禅宗思想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着历史过程。从初祖达摩大师到六祖惠能大师为止,就是衣钵相传,正法眼藏,心心相印。正是达摩大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也是古人所说的“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指西天印度的二十八祖,二三指东土中国的六位祖师。这就是从印度一直到中国的禅宗法系的发展史,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源流。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尽管我们对于祖师的证悟境界高山仰止,不能完全的领悟,但是我们领悟一点,我们的心量就会大一点,领悟一点,就会解脱一点。我们要对这部经,对祖师要心生感恩,对教法作稀有难得之想。历代祖师往下传播教法都是命若悬丝,如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也是九死一生。这次我去敦煌,看了戈壁滩,对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那种大无畏的舍身精神,真的是感慨万千,五体投地的膜拜。那个戈壁大漠,咱开着个越野车都感觉无路可走,一片迷茫,要水没水,要树没树,要人没人。当年玄奘法师自己偷渡出境,骑着一匹瘦马去取经,古道西风瘦马,九死一生,穿越沙漠,千辛万苦,取回佛经。这种精神,我们扪心自比,真是惭愧至死,愧对历代祖师的浩瀚厚德。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修学。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问:“以后有没有事难?”六祖说:“我灭度后约五六年时,应当会有一个人来偷取我的头。听我预记:取头顶戴如养亲,为了口腹代人行,遇到满字的事难,州县当官是杨柳。”

六祖说,在我圆寂后五六年,会有个人来割我的头,他为什么要割我的头呢,他是想用我的头来换钱养活他的家人,挣碗饭吃。这个时候地方官员是姓杨的。这是作的授记预言。后来果然如此,六祖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供奉在塔里。门人因为听说有人要来割头,就在脖子这里包了块铁皮,圈上,贴金。果然五六年后,守塔的人听到塔里面“吱、吱、吱、吱”的声音,在锯六祖的头,就把那人给抓住了。原来,六祖的名声传播到了朝鲜。朝鲜有个国王以及当地的僧人非常仰慕六祖,就想把六祖的真身请到他那里去供奉。花钱雇了当地的一个人说:“我给你钱,你把六祖的真身给我偷过来。”这个人到那一看,六祖的真身那么大,不好偷,他就想把六祖的头偷了去给他们供着吧。就像现在的人不是偷佛头的嘛,也有许多人把石佛像的头砸了去,买卖供奉。

这个人偷六祖真身是为了挣碗饭吃的,所以这里说“头上养亲”,用我这个头来养他家里的人,“口里须餐”就是挣碗饭吃。这个人被抓住之后,就送到了当地官府,门人也跟官府说了当时六祖有这个预言,官府的人念这个人偷六祖的头也没有什么坏意,只是想偷去供奉,就打了二十大板,也就释放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又说:“我灭后七十年,将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同时兴盛佛法教化,建立我的宗派,修建佛寺,昌隆法嗣。”这也是个预言,有人说是预言黄檗希运禅师和相国裴休居士。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大师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初三当天,在新州国恩寺用过斋饭,告诉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法海说:“和尚留下什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藉以得见佛性呢?”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着!后代的迷人如果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识得众生,即使历经万劫,想要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

六祖讲:你们这些后代的迷惑的人,你要知道哪是你的佛性呢?你眼前这些众生就是你的佛性显现,就是你的佛性幻化出来的信息。你识的众生,他都是佛性显现的,你要想看到佛性,佛性不是见闻觉知,能看到的,能摸到的,但他的影子却是能看到的,这个显现就是他的影子。就像你想知道有没有电,你就看灯,灯亮了,这就是有电。能亮这个灯的就是电在作用。同样你看佛性,就从众生上看,就从眼前的见闻觉知上看。这就是佛性的影现。因为,佛性无形无相,就像电,电也无形无相,电灯亮了就是有电。你想去找电,如果不从灯上去找,你万劫找不到。佛性也无形无相,不能见闻觉知看到,但是一切众生和万般现象就是它的影像,通过看众生影像而知,这就是佛性在起妙用。

眼前的众生以及自我这个众生,都是佛性显现。这一切都包含在我们的第八意识中,我们的佛性中,我们的如来藏中。这就叫见自心佛性。外面的众生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外面这些众生的显像就是我们自心的佛性显现。

大家要知道,你要想见佛,你就从众生上去体悟。“只为众生迷佛”,众生一直把佛想象成:是不是得会飞,是不是放光?有很多说拍照我们拍到真佛了,看到云彩长得像个佛的样子,就说我们拍像拍到真佛了。那是个云彩,那叫真佛吗?现在大家迷于那个佛。一说到佛,大家想到神仙,有的人甚至认为做梦梦到的那个是真佛,看到的这些显现不是真佛。六祖说,这是大家误解了,“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佛并没有迷惑你们,是你们自己迷惑了,要去体悟。

你要自性明了了,你眼前的这些众生也都是佛的化身,佛的显现。你如果不了解自性的显现,你现在就是众生。你本来是佛,但现在也是众生。所以,一念悟一念佛,念念悟念念佛。一念迷是众生,念念迷就是轮回众生。有人说:“师父,你见过佛了没有?”我说:“我时时见佛。”他问:“佛是什么样子?”我说:“眼前这一切不就是嘛!”他说:“不是,我说那个真的。”我说:“这就是真的。”他说:“我说的那个佛是出现在前边,站在你前边的。”真出来的那个形象就是幻相、错觉,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佛的化身是万有周遍的。我们说,这山河大地、芸芸众生的一切就是佛的化身显现。既然一切都是佛的化身显现,桌子也是佛的化身显现,杯子也是佛的化身显现,我们身边的父母、家人、眷属、乃至我们的仇人都是佛性显现。所以,大家要了知情与无情都是佛性显现。

众生是佛,是从化身佛的角度来说的;阿弥陀佛放光现瑞,慈悲无量,是从报身佛角度来说的;四大皆空,不生不灭,是从法身佛角度来说的。我们有时候会把化身、报身、法身,混乱在一起。搞不清到底是从哪个角度表述的,就感觉看不懂,难以自圆其说。

《金刚经》中“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是讲化身佛;“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讲报身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讲法身佛。同一部经中,描述化身穿衣吃饭,报身五眼六通,法身空性无相。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你们心里如果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里面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时候,魔王住心房,正见的时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见三毒同时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见,三毒心自然去除,这时魔王就如实变成真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觉醒)因。本是从化身而生清净法性,清净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净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淫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净性身。性中各自远离五欲,见自清净本性剎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然悟到自性,就是亲见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见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见到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总是大痴人。现在已经留下顿教法门,要救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实在是太愚迷了。

这一首偈语就是说,佛不在他方国土,就是自己的“心”,所谓“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有一首诗偈说:“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个“自在”的清闲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风飘送,到处随缘安住。

说到“见性”,二乘的声闻人见到自己的本性,如同晚上看月亮;如果是大乘的菩萨见到自己的本性,则如白天见太阳。有一首诗说:“方稽沩山水牯牛,吾人尽是一绳头。洛阳芳草春风岸,高卧和鸣得自由。”

如果你知道自己“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使如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那也是与佛无二;即使与树木花草为伍,那也是逍遥自在。所以,大地山河,只要你的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

六祖大师的“顿教”禅法,从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们不要忘失自己,教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谁是佛?原来不是别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担”,我们的本性就是佛!

纽舒龙德是藏传佛教近代最伟大的禅师之一,曾经亲近他的老师贝珠仁波切达十八年之久。那段时间,他们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纽舒龙德研究和修行极为努力,业障净除,功德累积,他已经准备认证心性了,却还没有得到最后的法。有一天晚上,贝珠仁波切终于要传法给他。当时他们住在佐钦寺上方,高山的闭关房。夜色很美,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偶尔从山脚下的佛寺传来狗吠声,划破天际。

贝珠仁波切仰卧在地上正在修大圆满法。他把纽舒龙德叫来:你说过你不懂心要吗?

纽舒龙德从声音中猜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期望的点点头。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知道的,贝珠仁波切淡淡地说,又加了一句:我的孩子,过来躺在这里。纽舒龙德挨着他躺了下来。于是,贝珠仁波切问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吗?看到。你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吗?听到。你听到我正在对你讲什么吗?听到。好极了,大圆满就是这样,如此而已。

纽舒龙德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里笃定地开悟了。我已经从它是和它不是的枷锁解脱出来。我体悟到本初的智慧,空性和本有觉察力的纯然统一。我被他的加持引到这个体悟来,正如伟大的印度上师撒惹哈所说:

上师的话已经进入他的心里,他看到真理如观手掌中的宝珠。

在那个当下,一切都各得其所;纽舒龙德多年来的学习、净化和修行终于瓜熟蒂落。他证得了心性。贝珠仁波切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神秘或不可思议;事实上,这些话再平常不过了。但话语之外,传达了别的东西。他所透露的正是万事万物的圆满本性,也是大圆满法的真义。当下他就透过自己证悟的力量和加持,引领纽舒龙德直接进入实相境界中。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六祖说完此偈,告诉大众说:“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俗人一样地悲伤涕泣,接受人吊祭慰问时,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的正法。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因为,恐怕你们心里迷惑,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使你们能得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我所说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时一样。如果违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间,对你们也是没有什么益处。”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静止不动不修善,悠闲自在不造恶,断绝见闻心安静,心无拘束无所著。

就是不用忙活着去折腾,妄起分别,不用忙活善恶的分别见。把你的心收摄回来,安心在自性上。道法自然,任运天然,行云流水,饥来吃饭困来眠。该来的来,该去的去。

就这样,保持觉醒,受用这生命中的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了呢?

弟子:无论我如何做,我都是“佛性之显现”!

开悟是觉识,不是改变现象。当你所需要的安全感,不再借助外在的名闻利养时,焦虑和恐惧会自然消失;证悟是觉受,不是玩弄神通。当你所需要的喜悦感,可以完全从内在自给自足时,你就获得解脱和幸福。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这就是‘根道果’之法。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六祖说完了偈语,端坐到三更时分,忽然告诉弟子说:“我去了。”剎那间示寂了。当时异香充满室内,天空白虹连属地面,树木也变成了白色,飞禽走兽都发出了哀鸣。十一月,广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门下的出家、在家弟子,争相要迎请六祖的真身去供养,无法决定该往何处。于是,就焚香祷告说:“香烟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师的归宿。”当时香烟一直飘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众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龛,以及五祖传下的衣钵,都由新州国恩寺迁回曹溪宝林寺供奉。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龛,弟子方辩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这时弟子们忆起六祖曾经说过“取头”的预记,于是先用铁片和漆布围护六祖的颈部,然后送入塔内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时,塔内忽然出现一道白光,直冲天上,经过了三天以后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迹报告给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纪念六祖的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惠能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时受五祖传衣,三十九岁时披剃受戒,说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其他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数了。达摩祖师所传以为凭信的祖衣,唐中宗御赐的磨衲宝钵,以及方辩所塑的六祖法相,连同大师所用的道具等,永远作为宝林寺的镇寺之宝。流传《法宝坛经》,用以显扬顿教禅门的宗旨,兴隆三宝,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这样,我们大家把这部《六祖法宝坛经》就基本学完了。我们大家所学,就目前来看,还只是一些概念性的,还需要去切实体悟观修,以期尽快让我们回归自性,显发本有的自性宝藏,感受本具的清净光明。

好,我们共修三皈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弟子众等,往昔以来,种种恶行,无量无边;贪心瞋恨,愚痴无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作乱,顶撞父母,不敬师长,不教子女;不信因果,毁谤三宝,种种恶业,累积如山。今在佛前,至诚忏悔。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