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

发布时间:2023-08-14 04:05:30作者:大众学佛网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

忏悔品第六

忏悔,梵文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那个时候,惠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学者、庶民都云集到山中来听闻佛法,于是登上法座,告诉大众说:“来,各位善知识!有关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须要从自性的觉悟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都能清净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见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这样才算不虚来此曹溪一回。大家既然都是远道而来,能够共同在此聚会,都是大家有缘。现在请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再传授‘无相忏悔’。”大众依言,各自胡跪。

六祖说,一切法不离于自性。我们都要从自己的心境上起修,修正自己的言行,见证自己的法身,修自己的道,成自己的佛,一切要从自己身上起修。很多修行人往往心关注在别人身上,看别人,修别人,却忽略了修自己。我们做企业也是,遇到问题了,我们往往都是先批评人家,批评国家腐败——国家腐败和你发财不发财根本没关系!无论哪个时代,金子会发光,英雄藏不住。不管什么样的政府,是英雄都藏不住。所以,你不要埋怨政府腐败,也不要埋怨员工不忠诚,更不要埋怨客户不友好。根源都要从你自心上找问题,这时候你才能改变。你从外边找问题,你就杀尽天下人,你也解决不了问题。要从自心上找问题,修行也是从自性上起修,从自我上改变。

道文法师曾经问真观禅师:“《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都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如何成佛呢?”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自己成佛,树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着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要我们自己证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

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千经万论,诠释自性,万千法门,归于自性。

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异名。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略举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以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佛陀对于“自性”的表述,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即空即有,有时说非空非有。这都是针对不同根机和次第的众生,从佛性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体、相、用”三个角度,或分别诠释,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说清我手中这个杯子,需要分别表述出“材质、形状、作用”,这就是体相用。

就像学习一部经,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于是,一部经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对自性的表述总结为:中观唯识唯心见,法报化身自显现,心佛众生无差别,体空相明用周遍。

体空:法身,中观空性见(清净明觉,般若智慧),三法印之“涅槃寂静”。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树菩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相明:报身,唯识瑜伽(苦乐觉知,转识成智),三法印之“诸行无常”。

《维摩诘所说经》: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来藏(情与无情,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问临济义玄:“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如虚云大师开悟偈也是从“体、相、用”来表述自性: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体空),春到花香处处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来(用周遍)。

大乘三大学派“中观、瑜伽、如来藏”三位一体,不二法门,为佛性实相之“体、相、用”。大乘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学上各有侧重,如:天台宗和三论宗侧重中观学派;法相宗、密宗、净土宗和律宗侧重瑜伽学派;禅宗、华严宗侧重如来藏学派。

众生的“第八识藏识(佛性)、第七识末那识(习性)、第六识意识(理性)”,诸佛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法身、报身、化身”,又说“心、佛、众生”,实相之“空分、明分、显分”,天台之“空、中、假”,禅宗之“破初关,见自性,证化身;破重关,证自性,证报身;破生死牢关,透自性,证法身。”这都是从佛性实相之“体、相、用”三分表述的。对此,心理学家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婆罗门为“梵天、毗湿奴、湿婆神”;道教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家为“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基督教为“圣灵、圣父、圣子”。修证高度和认识水平截然不同,但方向却是有其相似性。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第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惠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过失、罪恶,没有嫉贤妒能的心理,没有悭贪瞋忿的念头,没有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叫作戒香。

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经云:戒住则法住。在佛教里,依在家与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以及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无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杀生而护生,自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能灵敏。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用、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他的智能、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重婚、拐骗,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等,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够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远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胜于花香。

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境相的时候,自心不会散乱,这就叫作定香。

定就是要我们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主张,不轻易受世间的五欲尘劳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应做到:一、不为境转:就是不能任由境界所转。二、不为物动:就是不被世间的财富、金钱所动摇。三、不为情惑:就是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诱惑。四、不为势吓:就是不惧威武,不受势力胁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进止;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没有障碍,时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恶业,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长上,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就叫作慧香。

其实,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为悟,也就是要证悟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佛性,佛性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正如宝矿里即使有再多的黄金、白玉、钻石等财宝,如果不经开采,则永远也不会出土。智能的宝藏不经开发,一样不会现前。所以,要想有智能,就必须有三个次第:一、从听闻佛法而能获得智能;二、从思考研究而能获得智能;三、从修行实践而能获得智能。这就是慧香。

第四是解脱香,就是心不攀缘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碍,这就叫作解脱香。

世间上的人,往往受到名闻利养、人情世故、亲情眷属、男女情爱、人我是非、我执邪见等束缚,而不能自由解脱。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解脱,才能自在。

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

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脱香。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应多方参学,听经闻法,以认识自心,通达佛法义理;待人要谦虚和善,不妄自分别人我,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这就叫作解脱知见香。

解脱知见香就是要我们在解脱的认知上、知见上、观念上,也就是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别、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脱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宝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宝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宝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宝珠是什么颜色?”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没有东西,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佛陀真实地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颜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颜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别。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别。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来熏修自心,千万不能离心而向外寻求。现在我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灭除三世罪业,使身口意三业得到究竟清净。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一、戒,谓如来身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

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

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

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

如果以我们的本体,那个如如不动的佛性作为参照物,这一切都是幻相假相。如果你在幻相中以幻相作为参照物,它是实有的。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吧?就比如说你坐在车上,你以树为参照物,车在前进;如果你坐在车里面,以你眼前的人作为参照物,你感觉车也没有动,眼前的人也没有动。参照物也就是我们的关注点。如果一个修行人,时刻把关注点放在自性上,就能看破假相,放下幻相,离开悟成佛就不远了。如果你把心完全扎根在假相上,迷恋幻相,认贼作父,以假乱真,开悟成佛就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你现在此时在假相中,你再以假相为参照物,两个都是假的,你就无法判断真假,也就以假为真,错起执著。所以,祖师教我们要回到自性中去,以自性来评判衡量这一切时,一切都是无常的、幻化的,就会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说到空性和假相问题,初学者难以理解。就像你的梦,没有醒的时候梦中现象是存在的,完完全全是有的,醒了你却发现梦中人事物都空了。所以,佛陀说真空假有,或者真空妙有,就是它虽空而不是没有的空,虽有而不是真有,这才是世界的真实形态。我们现在就在假有中生活,假有中纠结,如果我们遇到假有的生灭问题,你要时刻了知有个真的不生灭的本体在那里,你就不执著了。你忘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时,就会被假相卡住,就看不清假相的构造,就陷入执著纠结。这就是以自性为参照物。

我们真正的修行人要以空性如来藏为参照物,而不要追逐假相。以假作假的参照就难以体悟诸佛境界。在执迷幻相时,烦恼就是真烦恼,苦就是真苦,病就是真病,难受就是真难受,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要想到自性,一定要找到我们有一个如如不动的自性、本来面目。

六祖讲到了“五分法身香”,要从自性中去熏修,要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究,不要向外面去找,向外面去找不到的。所以,这里又为大众传授无相忏悔,无相忏悔能够灭三世罪,令三业清净。三业是身语意,身体的造作,语言的造作和思想的造作,称作三业。我们现在的三业是假相上的贪著、烦恼,要找到自性三业,它本自清净。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有一位瑞岩禅师,他每天早上起来,总要先叫自己:“主人公!主人公!”然后自己回答:“有!有!”然后说:“你要醒一醒!你不要给人欺瞒!”自己又再答:“我要醒一醒!我不给人欺瞒!”所以,有一首诗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心外求法,哪里能求到自己的根本呢?

白云守端禅师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久久不能开悟,杨岐禅师很是挂念,想方便开导。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禅师:“喂!你过去拜师父学道,你的师父是谁?”

“我的师父是柴陵郁禅师。”

“柴陵郁和尚是开悟的禅师,你知道他怎么样开悟的吗?”

“我的老师有一次过桥的时候,跌了一跤,就觉悟了。”

“跌一跤,怎么觉悟呢?你怎么证明他觉悟的呢?”

“他跌了一跤以后,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禅师听了之后,便发出呵呵的怪笑声走了。守端禅师却因方会老师的一笑,辗转反侧,整夜失眠。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到法堂请示方会禅师:“老师!为什么您一听我说柴陵郁禅师的诗偈便发笑不已?我有说错了什么吗?”

杨岐禅师道:“你这个家伙!真没出息!你看我们寺院前面的广场上,经常有走江湖的在那里变把戏,弄个猴子在那里跳来跳去的,他们卖力表演,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哈哈一笑。你这么没有用,我跟你一笑,你竟然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得你比玩猴把戏的人都不如,你还能参禅悟道吗?”

白云守端禅师一听,若有所悟地愣在那里。老师又说:“不必想,不必分别,懂就懂了,悟就悟了。”

于是,老成守道的白云守端禅师,经过老师这样的方便权巧,一笑也能把他笑开悟了。

梦窗禅师因为在梦中梦见自己踢中了砖瓦,因此开悟了。他也有一首诗说:“多年绝地灭晴天,听得重重碍影物,一一眼中踢砖瓦,等闲踢中虚空物。”

此外,佛光禅师听到打板的声音,他开悟了。中峰明本禅师看到清泉流水潺潺流动,他也开悟了。玄沙师备禅师走路,经过一个山沟,一个不小心,踢中了一个石块,打到了自己的脚背,“喔!好痛啊!”他这一痛,痛得开悟了。所以,过去很多的禅师,听到打板的声音,开悟了;饭碗跌破地上,开悟了;一听钟声,开悟了;一听鼓声,开悟了。但是,今天我们不要说听到钟声、鼓声、板声,我们不能开悟,就是打雷,我们也不能开悟。过去有一位天然禅师,他就是听到打雷开悟的。

有位香严智闲禅师,在沩山禅师处参学,久久不开悟。沩山禅师一见智闲禅师就说:“听说你在先师百丈处,闻一知十,闻十知百,聪明伶俐,很了不起。不过,我现在有一个问题问你:未出娘胎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请试说一句看看,我为你印证。”

智闲禅师茫然不知应对,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请禅师替我解说!”

沩山禅师道:“我说,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香严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因此便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以后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香严禅师于是辞别沩山禅师,到南阳慧忠国师昔日住过的地方禁足潜修。有一天,在除草的时候,无意中抛掷一块瓦砾,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叩”,因而豁然大悟!所以,他就说了一首偈语: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悟道的偈语一说,传到沩山禅师那里,沩山禅师还不放心,就派另外的一个弟子仰山禅师,来考试智闲禅师。他说:“我听说师弟你悟道了,不过有时候光从字面上去知解是不算的,你如何从心地法门体悟自性,请道一句。”

智闲禅师就说:“过去穷,我还有立锥之地;现在穷,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仰山禅师把这个话回去禀告沩山禅师,沩山禅师一听,说:“啊!他是真的悟道了!”

禅,是一个机缘,是累积多少年的修行,到了那么一刻,众缘具备才能开悟。

南宋的时候,有一位张九成,听到蛙声一叫,开悟了。于是,写下一首诗偈:“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听到蛙叫,可以开悟;看到花开,可以开悟;看到花落,也能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大彻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崇奉佛教,尝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之法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一次参访晦堂祖心禅师,闻到花香,开悟了。晦堂禅师就问他:“你有闻到香味吗?”

“好香喔!”

禅师说:“我何尝隐瞒你什么吗?”

意思是说:“你看,这么好的禅、道,不都给你了吗?”其实,这不是晦堂禅师给黄山谷的,是黄山谷自己的机缘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尝跟随鸟窠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侍者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一看,这个徒弟跟随我十六年,忽然要走了,就问:“你要到哪里去啊?”

侍者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道林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他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侍者当下廓然大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布毛侍者因一根布毛而觉悟,我们现在别说一根布毛不能觉悟,就是拿一件毛毯给你看,你也不见得能觉悟。布毛侍者他是经过十六年的功夫,到了那么一刻,才悟道的。又如佛陀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开悟成道。我们现在即使天天看天上的星星、月亮,甚至天天看太阳,也不能开悟。因为,佛陀是经过多少的苦行、多少的修持,慢慢的累积,到了那么一刻,因缘成熟,一下就悟道了。

近代的太虚大师,他曾在普陀山闭关。某夜,闻前寺开大静钟声而进入禅定,直到隔天清晨听到钟声才出定,但他以为还是昨天晚上的开大静。太虚大师经过了这次悟道的体验,从此真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所谓“见性成佛”,这是每个人的自家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本具,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痴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善知识!大家一起随我念道:“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骄诳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骄诳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恶业以及嫉妒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善知识!以上所宣说的就叫作无相忏悔。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由我们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则罪业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种观照“实相无相”,觉悟“罪性本空”的忏悔法门,称为“无生门忏悔”,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无相忏悔”。

在《大般涅槃经》第十九与二十卷中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也是以此因缘,佛为韦提希夫人讲说《观无量寿佛经》,开显净业三福和十六观法。阿阇世自立为王之后不久,心生后悔懊恼,全身发热,由发热而全身生疮,臭秽不可闻。自认此身已受到害父的花报,地狱的果报也将不远了。他的母后韦提希,用种种药为他治疗,疮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他告诉母后说:“这疮病是从心理产生的,不是四大之身病,凡夫众生想治好它,那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的六位大臣,也都前来慰问:“大王,您为何那么忧愁?那么憔悴?脸色又那么不愉快?是身体痛苦呢?还是心理痛苦?”

阿阇世王回答说:“我现在的身心怎能不痛苦呢?我的父王是无辜的,我却将他杀害。我曾经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听闻到这样的话:世上有五种人,不能脱离地狱罪报,就是造了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我造了五逆罪之一的杀父,我现在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罪,如何叫我身心能不痛苦呢?又没有良医能够医治我身心的痛苦。”

这六位大臣各是当时印度有名的学者,也就是佛教所称的六师外道的弟子。于是,他们六人就各各地介绍自己的老师,能为大王解除身心的痛苦,并对自己老师的学说略加说明;同时,劝说阿阇世要皈依他们的老师。王回答:“如果有人能够确实地除灭我的罪,我会皈依。”

最后,印度当时有名的医生耆婆,前往拜见阿阇世王。耆婆是佛教徒,他向阿阇世王介绍了佛陀所说,忏悔能灭罪的道理。

“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且有惭愧。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亦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耆婆并为阿阇世王大概介绍了佛陀的身世、学说,然后劝阿阇世王往见佛陀,唯有佛陀能究竟的解除他身心痛苦,和使他不堕入地狱。但阿阇世王却自惭形秽,又是极恶之人,怕去了佛陀也不愿接见、开示,因此不愿去。后来,经过其父频婆娑罗显灵出声告以:佛陀将入灭,若不速去,就将见不到佛了,除佛能相救,使他不堕地狱之外,再也无人能救他。阿阇世王受到其父的警策之后,才决定往见佛陀。

于是,佛陀为阿阇世详细地解说灭罪的理观。先告诉阿阇世王,要先观身,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能够如此观想,就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就能得到正观。然后,再次第的观心——了解妄念的生相、住相、灭相……如此,就不会再作恶。阿阇世听了之后,就陈述他的心得:从小以来就是未曾对身体作二十种的观想,才会造恶,由于造恶才会害怕死后堕入三恶道。但是,自己已经造了重恶,杀害了父母,现在再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已经没有用了。

“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然)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阴)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

‘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可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别应无罪。

‘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已)过去故;现在,(于)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色若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王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更敕左右而杀之,其仙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云何有报?频婆娑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

这真是一段非常精彩,充满了智慧结晶的破罪理观。

佛陀告诉阿阇世王,所有的一切法,无论是从它的本体或现象上来说,都是无常的,不能决定某种法一定会怎样。所以,阿阇世王认为杀了父亲,就一定会堕入地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接着,佛陀详细地分析了世俗所谓的“父”是什么?不过是指一个人的五阴身体。但五阴中广分之,有十二入、十八界,当中,哪一个是父?要不然,身体是五阴——五种东西。试问:其中,哪一个是父?如果一个是父,其他四个就必须不是父了,反之亦然。如果说五阴中的色和四个非色的受、想、行、识合起来才叫作父,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色——物质是不可能和非物质的东西合在一起的,它们性质不同。

同时,色有十种,但色的体性却是空而无常——不常住的。既然如此,色又如何可杀害?……

另外,色——物质身体的存在,有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过去的、现在的,都不可能杀害。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如何杀害?现在呢?因为,色是无常的,又是念念生灭,更不可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到未来,也不可能杀。杀的意义是:障碍了一件东西存在到未来,才叫作杀。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单是从杀害色身上来看,都没有办法肯定,是否真正的杀了色身?既然杀害了色身与否,是不定的,那么,罪报也就不一定。如何说一定会堕入地狱呢?

然后,佛陀再告诉阿阇世王,因果是不爽的,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哪来果呢?父王频婆娑罗能够为国王,甚至被杀害,都有他的前因在。所以,父王的为王与被害,不过是受其往昔所造因的报应而已。你又何必认为自己一定会下地狱呢?

后来,佛陀又告诉阿阇世王,众生有四种的狂惑:一是因贪而发狂;二是因药而发狂;三是因咒力而发狂;四是因自己过去所造业的因缘而发狂。佛陀说:他的弟子中,如果有因这四种狂而造恶,就是造了再大的业,我也不会说他犯戒;他也不会堕入三恶道。只要他以后回复本来的心,就不可说他有犯戒。

“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有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有罪?”

佛陀接着告诉阿阇世王:凡夫愚痴,总是把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不是真实的:

“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最后,佛陀再说:

“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是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佛陀在开示时,阿阇世王便随理而观照、而契入,等佛开示完了,便说出他的领悟:

“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

“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

于是,佛陀赞叹阿阇世王终能破坏恶心;而阿阇世王的重罪,也即时微薄。末后,他说了段偈颂以表对佛和法的赞叹,其中有“无因亦无果,无生及无灭,是名大涅槃,闻者破诸结”,更是究竟真谛之言。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什么叫作忏?什么叫作悔?所谓忏,就是忏除以前所犯的过失,从前所造的一切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完全忏除尽净,今后永不再起,这就叫作忏。所谓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过失,从今以后,所有的一切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现在已经觉悟,完全永远断除,更不再造作,这就叫作悔。所以,称为忏悔。凡夫愚迷,只知道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业,而不知道悔改以后的过失。因为不知悔改的原故,所以从前的罪业未能灭除,往后的过失又频频生起。既然以前的罪业不能灭除,后来的过失又再生起,如何能称为忏悔呢?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现在已经忏悔清净,再与大家一起发四弘誓愿,大家都应用心谛听: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自心的烦恼无边,我誓愿断尽;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四弘誓愿所说“自心众生”和“自性众生”是一个意思。我们眼前的所有众生无非是自心的念头所映现的,都不离于自心。所以,我们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

学佛的人,是最容易有这种认知和体悟的。你学佛前,几乎没见过几个学佛的;你学佛之初,也发现身边学佛的人不多,但是有;学佛越投入,你会发现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今天你发现,前邻后邻,老同学、老同事尽是学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你对学佛用心多了。心中的念头和眼前的众生,是不二的,就如同电脑硬盘中的数据和显示屏的图像是不二法门一样。所以,面前的人就是你的念头映现出来的。一个赌徒能映现出赌伴,吸毒的能映现出毒友,喜欢旅游的能映现出驴友,喝酒的映现出酒友,打牌的能映现出牌友,学佛的自然面前就映现出佛友同修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由内心映现出外在现象是很明显的。

你做什么生意,就映现出什么相应的人,叫映现。这是你自性中的东西,你是什么样的心,就看眼前是什么样的境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状态,那就看你眼前的人,那些都是你的心。好人多,说明你现在变好人,如果全是坏人,你真得反省反省了。你看到全是好色的,那你就是个色鬼;你看到的全都是善男信女,说明你已经归入善男信女的行列了;你看到的都是菩萨,恭喜你,成菩萨了;你看“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你成佛了。如果你成佛了,一定要记得拉兄弟们一把!

所以,你对眼前所有人的评判一定是在评判你自己。这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不是外面的人烦恼你,是你借着外面的事来折腾自己。不是那个事烦恼你,是你对那个事的看法烦恼你。所以,自己的烦恼一定是自己心里出来的,不是外面来的。烦恼是由内心产生的,是心里向外显发,而不是由外面向内侵入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同样一件事情,你自己的看法一改变,立刻就可以转烦恼为欢喜。比如,你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路边上有个人用力推了你一把,摔倒后的你爬起来就发火:怎么回事?我怎么得罪你了,你摔了我一跤!?定神一看,原来有辆车失控了撞过来,这人推你是救了你。你摔了一跤,但躲过一场大难。你立刻烦恼转成感恩了:谢谢你,救命恩人!所以,不是外在的现象产生烦恼,而是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产生感恩或者烦恼的感觉。如果你刚买了一辆新车,停在商场门口,你买东西出来,看到一个人倒车,眼看着给你倒上了,你的心里哎呦一声:你怎么倒的车,你怎么开的车,我新买的车!——哦,不是我的车,我的车在另一边停着呢,立刻就不心疼了。由此你就想:是他开着车倒到车上疼呢?还是认为那是“我的车”才疼呢?仔细思考观照,疼与不疼就在一念之间,认为是我的就疼,人家的就不疼,所以烦恼一定不是外边来的。烦恼是情绪问题,情绪一定是在心里生成的,所以不从内心解决,外相无法解决。也就是说,你看不是撞着你的车了,你就不烦恼了,认为那不是我的,这件事解决了你就不烦恼了,但还会发生其他的事等着你去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没有调整好,你调整好了内心,外面天下爱发生什么事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烦恼。所以,把你的心理素质调整到最强大的时候,没有事情可干扰你,这时你走到哪里都是自在洒脱。

你认为我得解决了这件事才不烦恼,而这个世界的事是永远解决不完的。你仔细想一想,你小时候作业这么多,你想我要是长大了就行了,考上大学就行了,考上大学了还是烦恼;我找上工作就行了,找上工作还是烦恼;我买上房子就行了,买上房子还是烦恼;我结了婚就行了,结了婚还是烦恼,打得不可开交;等我有自己的事业了,就不烦恼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就不烦恼吗?还是烦恼。你不断改变你的环境,你身边的人也在变,事也在变,你的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也在变,你的资产在变,年龄在变,你发现烦恼根本没变。烦恼还是那个烦恼,小时候怕老师检查作业的烦恼和现在怕税务局来查账的烦恼根本没有区别。烦恼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穿了个马甲,还是那个烦恼。所以说,要想解决烦恼,你在外面的世界是搞不定的,唯有从自己内心中,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这时候,他外面爱谁是谁,你都是自在的。天无绝人之路,没有过不去的事,你心量广大,都好好好是是是,怎么都行,所以心地就自在洒脱,就从烦恼堆里跳出来。你这么折腾外面的事,根本就折腾不完。所以,一定要拿出时间来调和调和自己的心性,让它变得平和,保持住平和,就没有事情能够触动了你。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譬如,有人担心脚被荆棘刺伤,而想以牛皮铺满大地,以免行走时的忧患。

智者问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么?

他说:避免脚被刺伤。

智者教导他:不必如此,只需将一块牛皮垫在鞋底,就能永远不受伤,何需用这么多牛皮铺满大地?

仔细观察你的内心,使你产生烦恼的,其实不是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是你对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看法,也就是你所执著的某种知见。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心的映现,芸芸众生,都是自我念头的信息反射:心不净则国土不净,心不安则天下不安。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里发现这些看似不如法的事,我们正好“借事修行,借人修心,返观内照,扫尘除垢”。

同样,凡夫处处结怨,手持刀剑想杀尽遍满大地的怨家。菩萨见后深生悲悯,便告诉他:只要以安忍为革履防护你的心,何需持刀杀尽所有怨敌?这就是安忍波罗蜜。

对于安忍波罗蜜,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曾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陀当时在印度传播佛法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在有为法上建立一套独立的体系,而是接纳了婆罗门的很多工具来用。就像我们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婆罗门教的,佛陀在传播教法中,借用了当时的现成工具,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佛法。如果他要在中国传法的话,完全可能会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来说佛法,这是佛陀的慈悲智慧。如果他完全重新建立,一是普及很难;再就会起对抗。他借用现成有为法的工具,在原基础上升华为佛法的解脱,就容易被接受。

佛教传到西藏,就和苯教适当融合;传到中国,和儒家适当融合。在造像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不一样:藏传佛教的造像千姿百态,有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喜乐相等;在汉地则是很儒雅;在南传佛教,主修二乘,都是以一种苦行僧的、偏瘦一点的状态呈现。这是根据三地本土文化的底蕴不一样,方便示现,应机说法。佛教如上善若水——进到圆杯子里,它就示现圆;进到方杯子里,它就示现方;得寒结冰,遇热蒸腾,入地渗漏,纳川为海。……这就是佛陀教法。

佛陀讲法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一个养牛的人,我也想亲近三宝修行,我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说:“你的牛怎么养呢?”这人说:“我养牛,就是为了让它产奶多、繁殖好,我给它喝干净的水;不让它们有恐惧,躲开狼群虎豹对它们的恐吓;定期给它们洗刷皮毛;让它们吃洁净的草。”佛陀说:“佛教的教法也是如此修行:你要远离不善的东西,保持清净的东西;远离产生恐惧和灾难的因缘;要听受善知识的教导。”佛陀说:“佛教的修行,和你放牛是一样的。你放好你的牛,把放牛的办法用到求解脱上,你就解脱了。”

还有人问:“我是个驯马的,我想跟着佛陀学习,我应该怎么做呢?”佛陀说:“你是怎么驯马的呢?”这人说:“我驯马时,遇到有种马呢,我摸摸它的毛发,摸一摸它的毛,马就驯好了;有一种,我拿出鞭子亮一亮,它看到鞭子就老实了,就驯好了;还有一种,我用鞭子抽它两下,不要抽得太狠,仅仅触及它的皮层,它就乖了、听话了;还有一种,我要把鞭子实实在在地抽在它身上,它就变好了;再一种呢,抽在身上不管用,要把它捆起来,打得它骨断筋离,再把它养好,它就听话了,就驯好了。”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有的众生,我跟他说一说佛陀的教法,他就信受了,就能获得解脱;有的我要给他讲因果、讲地狱,他就能信受;有的要看着他受尽苦难,才可以度……”佛陀说:“我的教法和你的驯马是一样的。你遵循这种方式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遇到一个弹琴的人,也想亲近三宝,佛陀就说:“你怎么教授弟子弹琴呢?”这个人说:“我教授弟子弹琴,首先要把琴调好,不能太紧,太紧一弹容易断;也不能太松,太松弹不出声音。所以,第一我要先把琴弦调好,要不紧不松。”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修行要不紧不松,保持中道,就能够解脱。”

佛陀对国王、将军、医生、农民,也是如此引导。佛陀从不推翻你现有的工作:“你现在工作不行,跟着我来修行。”佛陀不这样。佛陀都是:你现在干什么工作?好!你现在的工作,你觉得怎么出成绩?好!这个方法用到修行上,就解脱了。

佛陀在印度的传教过程,从不推翻,任运升华。后人因智慧不够,面对八万四千法门,有的无所适从,有的诤论纷纷,其实都是佛陀教我们,立足你现有的职业、现有的生活状态、现有的生活模式,只要保持一颗解脱的心,把你所创造财富、事业、名誉的机缘、方法,用到求解脱上,人人得解脱,人人能成佛。

这就是立足当下。无上瑜伽就是如此,“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不离当下,具足解脱。

瑜伽的概念就是相应:

第一是相应法,与本尊的相应法;

第二是和谐,建立与本尊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第三是一致,也叫统一,完全一致。这就是瑜伽的三层基本含义。

我、本尊、天地万物一体不二,同为如来藏之显现。此时此刻的我,置身于清净光明坛城。佛经所描述的菩萨品质、境界、国土皆为我之当下境界。贪瞋痴分别为喜乐、忿怒、寂静本尊之显现。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我们成佛,也是成自性之佛,而自性本来就是佛。所以你要解决的,就是让自己这一世知道你就是佛,你和佛没有区别,这就叫修行。我们此时此刻,不知道自己是佛,当我们修到知道我原来真的就是佛,这个过程有五十二个阶位,五十二个阶段去启信起修。所以,并不是改变眼前的世界,而是改变我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对真理的把握,显发自性智慧。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原来我真的就和十方诸佛没有区别和差异,这就叫成佛。成佛不是把我们修的耳朵垂又长又大,不是,是修到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佛了,就叫成佛。所以,其实是从自性、自心上去起修的。

因为,你本身就是诸佛的化身,你周边的一切就是诸佛的坛城,你的语言,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等于是佛的语言。它具有无边的力量,说出的话会成真。过年的时候,老人都是让我们说好话,说过年的话,不许我们说不好的话。这里面是有道理,有内涵的。过去的古圣先贤,也用很多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实相。

其中就有“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这是个阿拉伯故事,但说的是一个叫阿拉丁的中国小孩。他捡到一个灯,擦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灯神。灯神说:“你的愿望就是对我的命令。”

用这个来比喻什么呢?这个灯比喻为我们的末那识——第七识,第七识把我们的佛性给包起来了,让我们佛性的光芒无法透显。当我们擦拭它的时候,把末那识擦拭的保持平和,佛性的光芒就照射出来。我们说的每一句话,直接跟佛性沟通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佛的幻化力,无边的幻化力。它用这个比喻讲擦拭心性。

佛教说“魔王波旬”,说的是谁呢?就是说我们的第七意识。他代表了“贪、瞋、痴”三种感觉,由于我们的法执造成的“贪、瞋、痴”。而这种“贪、瞋、痴”会左右我们的意识,左右我们的思路,会让我们照着“贪、瞋、痴”的方向去做。但尽管他是起“贪、瞋、痴”的,但是推动他“贪、瞋、痴”能量的,仍然是佛性。

就像放电影,电影胶片就好像我们所说的第七意识,胶片要打到屏幕上产生视觉光影,屏幕就像我们眼前的世界。灯光照在胶片上,胶片上的图案显示到屏幕上,电影就出现了。电影就是我们的外在世界,胶片就是我们的第七意识,而产生光的能量,就是佛性。

因此我们知道,无论胶片怎么运作,出现什么样的图案,把我们的世界搞成什么样的世界,它仍然是本具的光明。只是由于末那识的影响,让我们产生了错觉。现在进入密乘的时候,就是方便为究竟,当下即坛城,当下即解脱。

我们小的时候听到一些鬼故事,一些神话,导致我们晚上睡觉做噩梦。如果一个人晚上梦中有恶人追杀,就会很紧张;梦见恶狗、猛兽、蛇,就会很害怕;有时候梦见鬼会吓得哆嗦,汗流浃背醒过来。……

在密乘中,为了解除我们这种恐惧感,就直指心性告诉我们:你梦中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佛的化身。而且这是实话!我们误认为他是鬼怪坏人。所以,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中,就选用了几种造像:一种是忿怒造像;一种是寂静造像;一种是喜乐造像。

藏传佛教的造像和汉地的不一样。佛教进入汉地,是和儒家文化相结合的,儒家文化以庄重、儒雅为内涵,所以我们的佛菩萨造像非常儒雅,像很有内涵的文人似的。佛教进入西藏,西藏过去是苯教盛行,苯教带有民间巫术的色彩,但他们也有大圆满见的见地。他们的民族生活质朴,没有太多束缚。因此,就有忿怒相和喜乐相的造像,视觉冲击力很强,表法形式很犀利,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由于古印度版图很大,城邦部落很多,佛陀到哪里讲法,也是根据当地的状态,不会否定当地的本土文化来建立一个新文化。如果否定当地文化,就会起冲突,会被人赶出来的。所以,佛陀到哪里讲法,你这个国土具有什么样的民间文化,就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到佛教的解脱高度。哪一个都是这样,但是都有一个核心——趋向解脱。只有这个核心内涵不变,其他表现形式经常随缘变化。

当我们了解其内涵的时候,就不再起派别之争。派别的争论往往是学者的争论。真正的修道者,只要你趋向解脱,不要去争论哪种形式。哪种形式能令我们解脱,我们就用哪种形式。这就是单刀直入,应机说法。

“忿怒相”如妖魔鬼怪,青面獠牙,有的牙龇在外面、有的头上长角、有的牛头、有的马面、有的浑身漆黑并踩着死尸,手里拿着骷髅头。……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看似妖魔鬼怪,其实都是佛的化身。我们在汉地梦见妖魔鬼怪,认为是不吉祥的梦;但如果在西藏做了相同的梦,就会很欢喜:“哎呀,太高兴了!我昨晚梦见忿怒相的佛了!”你看,至于梦里他是什么根本无关紧要,你感觉他是什么却很重要。

此处,大家好好参究:他是什么不重要,你感觉他是什么很重要——你感觉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在梦里,当梦中看到鬼来了,你就说:“我礼拜佛!”他即刻就成为佛陀。因为,他没有自性,梦中的景象都是佛性经心意识造作的能量显现,他没有独立的自性,他的本性也是诸佛。

所以,我们看山河大地的本性,也是佛!我手上这串念珠没有自己的本性,但它有着和我们相同的佛性,这个杯子也是。那我说这串念珠是诸佛的显现,有的人也把它观想成佛,这个大珠是阿弥陀佛;这条绳线是观世音菩萨,代表以慈悲心贯穿整个的生命历程,那就成佛了。所以,“山河大地是如来”,一切显现都是佛,因为他们都是从佛性中显现的。

就像你看的那部电影,你说是电、是光,哪一个都没有错,都是光学、电学;当你见到恐怖的、恶的东西,你要想到那是忿怒相的佛。当你看到坏人,你就想:“忿怒相的佛来了!”那个人再坏,对你却坏不起来,因为他是由你“唯识所变”,你的世界的一切都是由你来定位的!你的意念就是佛的意密,你的语言就是佛的音密,说这个人坏,你说着说着他就成了坏人。

在学校里做了个实验,老师说:“这部分都是学习好、智商高的好孩子。”指着另一边孩子说:“这一部分孩子都不好。”过一段时间,这部分孩子学习退步,考试就不行了。当你说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是好孩子,聪明能干!”他就越来越聪明能干。你要说:“唉!败家子,完了!毁了!……”孩子就越来越毁了。

所以,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你对这个灯神、这个宇宙、对着自性下的命令。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营造,所以不要乱说话!不要乱动念头!要动就动光明的念头,要说就说美好的、祝福的语言。

还有喜乐相和寂静相,分别代表贪和痴。在密乘中,这个世间没有坏事,贪、瞋、痴,这三者都是源自佛性。修行过程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我们起贪心时,我们是喜乐本尊;起愤怒时,就是在修忿怒本尊;当我们安静时,就是修寂静本尊。

所以,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贪、瞋、痴都成为道用,没坏事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全体是佛的光明!所以,密乘是直指心性,中阴文武百尊灌顶就是明示这种显现。

我们要觉知,所有我们生命中、梦境中出现的一切男人,都是勇父;所有的女人都是空行母。勇父和空行母就是男菩萨和女菩萨。在密乘中,无论梦见男人女人或者怪兽,都是对我的加持。无论梦中示现什么形象,像金刚亥母示现的就是浑身赤红,裸体,龇牙,手中拿着盛着人血的头颅和钺刀,随时把人切开。不明白的人会恐惧:“梦见鬼了,厉鬼啊!”但是在密乘中则是解脱之相。憨山大师曾梦见文殊菩萨示现为金刚亥母入梦,赐以颅脑和人血,饮食后心性大开,豁然悟道。所以,梦中的贪瞋痴,也都可以转化为解脱的加持。

印光大师说:“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明白了祖师的密意,你再看别人,就不会再以好人、坏人来区分,谁对、谁错来判别,真正进入无分别的状态。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对这个世间充满着感恩和敬畏。

因为,所有女人都是空行母,你不要对她有毁谤、瞋恨和不满,你对空行母瞋恨怎么能行呢?空行母就是女菩萨,勇夫就是男菩萨。无论是男菩萨还是女菩萨,你都要心生感恩,一定是来加持你的!如果他的行为表现得很好,那是在给你说法;若他故意表现得很坏,是在给你说戒。总之,他都是在教你成佛。

天地万物都是在围绕你一个人成佛而运作的。除了你没有外人!其他人都是佛性的化身。所以,你就知道在极乐世界,这些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它们不是因为恶业转生到这里的,它们没有自性,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做来的,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三恶道。

同样,你此时此刻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他们都是佛性显发的。都是为了正法宣流,为了令你开启智慧而显发的。你就明白印光祖师所说“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境界。祖师以浅显的语言,说甚深的密法。

当我们开始致力于参究法理的时候,心中就能开启自性意伏藏。你听了这个课,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回去看经书,完全不一样了。每一部经典说的“当下”,都是我当下的境界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然后你再看里面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针对我而说,不是给别人说的,都是佛陀为我宣说。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善知识!大家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么说,就不是我惠能来度你们了。善知识!心中众生,就是所谓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种种不善的心,都是心中的众生,大家应该自性自度,这才叫作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众生,用正见来度。既然有了正见,就能运用般若智慧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各各自性自度。邪见来时用正见度,执迷来时用觉悟度,愚痴来时用智慧度,恶念来时用善念度,这样来度心中的众生,就叫作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运用自性般若的智慧来去除虚妄分别的思想心。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必须见自本性,常常实践正法,这就叫作真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既然常能心存谦卑实践正法,又能远离迷妄而又不执著于觉悟,内心常生般若智慧,真妄俱除,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悟道成佛。能够时时念念修行这四弘誓愿,这就是发心立愿的法门!

这是对前面四弘誓愿的进一步讲解。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善知识!现在已经发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就是福慧具足的至尊;归依正,就是远离尘欲的至尊;归依净,就是众生敬重的至尊。从今以后,应当称觉者为本师,再也不去归依其他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的佛法僧三宝来为自己证明。奉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性三宝:所谓佛,就是觉者;所谓法,就是正;所谓僧,就是清净。自心归依觉,则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远离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都无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原故,就没有人我、高傲、贪爱等执著,所以叫作远离尘欲的至尊。自心归依净,在一切尘劳爱欲的境界中,自性都不被染著,所以叫作众生敬重的至尊。如果能如此修行,就是自性归依。

说到归依三宝,三宝也有好几种。有住持三宝、最初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我们现在归依的住持三宝,佛像是佛宝,经书是法宝,僧团是僧宝。化相三宝就是最初三宝,也就是最初成道的佛陀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的真理是法宝,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的阿罗汉是僧宝。

另外,还有理体三宝,佛宝是指佛的法身,也就是空性品质,万物之源;法宝是报身,是从法身所显现的庄严无比的觉受品质;僧宝是应身,是应化世间万有的显现品质。其实,法身、报身、应身,在理体上是一体的,法、报、应(化)身,叫作自性三宝。意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三宝的功能,不一定出家人才有三宝,或者佛陀才有三宝。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里,都具足有三宝的功德。比方说,我们自性的法身,就是佛宝;我们自性的真理,就是法宝;我们自性的清净,就是僧宝。所谓归依三宝者,其实就是归依自己,因为自己的自性里面就有佛法僧三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一般凡夫不能理解无相归依,所以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归依戒;如果说归依佛,佛在哪里呢?如果见不到佛,凭借什么来作为自己归依的对象呢?所以说归依佛反成为虚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善知识!你们要自己去体会观察,不要错用了心意!经文上分明是说自归依佛,并不说归依他佛。不归依自性佛,就没有所归依处。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你们必须各自归依自性三宝。向内要善调自己的心性,向外要恭敬尊重他人,这就是自归依。

三宝的功德巍巍,难可具说。根据经典譬喻,佛如良医,善疗众生病;法如药方,能除众生苦;僧如看护,常解众生恼。三宝的重要,譬若阳光、空气、清水,这是人生三件宝,佛法僧则为出世的三宝,都是众生得度的因缘,缺一不可。三宝又如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泽,归依三宝,就像为自己的人生建设一座电力公司,成立一家自来水厂,开发一亩肥沃良田。归依三宝能令我们认识自性,开发内心的宝藏。归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不归依,则无缘受用。

有一个寺院,住持和尚忽然生病了,没有办法和各方问道者讲话,就拜托他的师弟说:“你代替我去论道。”

师弟说:“师兄啊!你拿我开玩笑,我是一个苦行僧,我哪里会说佛法?哪里能跟人论道呢?”

师兄说:“也没办法,你就出去讲几句客气话好了。”

师弟不得已,坐上宝座。论道的人来了,看到一位大和尚,立刻就问:“什么是佛?”

苦行僧心想:佛的历史我也不懂,佛是觉者,自觉觉了什么?觉他觉了什么?觉满满了什么?我都不能回答,怎么办?不自觉就往东面看看,往西面看看。

来人说:“好啊,这讲得好啊!”怎么讲得好?什么是佛?东面看看,西面看看,表示法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无处不是佛。于是再问:“什么是法?”

苦行僧很难回答,又随意向天看看,向地看看。来人说:“好啊!我懂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法?就是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平等就是佛法。”

接著又问:“什么是僧?”

苦行僧一想:你问这么多,我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眼睛一闭,不睬你。

来人一看:啊!回答得高啊!所谓僧者,原来就是庄严仪表、慈悲心肠,眼睛一闭,那个样子就是僧啊!于是说道:“你这佛法僧三宝回答得好,我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在家信徒要种福田,要布施,要结缘,什么叫作福田呢?”

苦行僧一听,心想:唉呀!你的问题这么多,算了,我向你投降了,你不必讲了。就把两只手举起来。

问道的人更感动了,他说:“原来种福田不是用嘴巴说的,是要用双手去服务、去工作、去实践,这才是福田啊!”

所以,什么是佛法僧?有时候,讲的人不知道,听的人也不一定能体会,原来,佛法僧当下即是。

因此,有时候我们为了发掘自己的自性三宝,不得不在形相上有个所谓归依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但是,不要忘记,最终还是要归依自己的自性三宝,这才是“无相三归依”。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既然已经归依自性三宝了,现在请各位再专心谛听!我为你们再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你们都能够见到自性三身,明白地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请大都跟随我念:“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色身犹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一般,所以不足以归依。刚才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只因自己的心性被无明所迷惑,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佛,却看不见自性身中本来就具有的三身佛。你们听我说法,能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出生,并不是从外面可以寻得的。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什么叫作清净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无染,一切万法都由自性而生。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恶事,会产生恶的行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会产生善的行为。如此所有一切善恶诸法在自性中,就好像天空本来常清,日月本来常明,只因为被浮云遮蔽而形成上明下暗的现象;忽然一阵风来,把浮云吹散,天空自然上下全明,森罗万象都会清楚地显现出来。世人心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好像那天空的浮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智就像是太阳,慧就像是月亮,智慧常如日月光明朗照,但是如果向外滞着尘境,就会被妄念的浮云遮盖自性,智慧就不得明朗。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真理,自能除去心中的迷执妄念,而内外光明澄彻,在自性中,万法自然一一显现。见性的人也是如此。这就叫清净法身佛。

我们每个人智慧其实都像日月一样长时挂在空中,但是由于我们被浮云假相所转,就产生了烦恼黑暗。烦恼来源于哪里呢?不是说拥有或者失去让我们烦恼,而是攀比让我们产生的烦恼。我们会对没有的东西假想它的好,有的东西我们就感觉不到它的好。所以,我们就开始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抱怨,对没有的东西却产生向往。其实,静下心来,你就发现所谓的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要调整感觉,因此你的目标不要放在没有的东西上,你老放在没有的东西上,养成习惯后你就会有了你就不爱,只爱没有的东西,而没有的你又怎么去获得幸福感呢?所以,只爱没有的形成习惯性后,就成了法执,就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就是有的你就不喜欢,你只喜欢没有的。所以,你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停地奔波,有的你又不喜欢了,接着再为下一个没有的去着急。于是,你这一生就会完全陷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你只爱没有的东西,有的又不去运用它,享用它,感恩他。这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明了佛性所展现给我们的世界是最美好的,我们要找到它的最美好点就是成佛,就是觉。我们现在没有找到它的幸福点美好点,只找到它的烦恼点,而且我们拿一个没有的目标来评判它,于是就感觉到没有的是美好的,它是不好的。于是,你就曲解它,攻击它,抱怨它。不停地这样的时候,烦恼就在这里产生了,这时你就感觉不到这种美好。

现在我们闻受了善知识的教导,得到了诸佛的加持,我们静下心来,对没有的东西先放在一边,对有的东西去运用它,享用它,这时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好。就像拨云见日,朗朗清平,所以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我们就了知了原来在我们自性中具足万法,一切现象都是自性显发,这就叫明心见性。见性之人,亦复如是,真正见到自己本性的人,就很解脱很享受,这就是清净法身。当下就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此名清净法身佛。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因此,闻思修的作用是让我们觉知每件事的本然清净。藉由本尊阿弥陀佛身的加持,我们将领悟整个宇宙就是本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藉由阿弥陀佛语的加持,我们将领悟宇宙中的一切音声,水声、火声、风声、野兽吼叫声、人声等,都是六字圣号的回声;藉由阿弥陀佛意的加持,我们将体悟一切念头都是觉性的展现;藉由阿弥陀佛身、语、意的共同加持,我们将了悟在实相中,身、语、意不是三个分别的存在,而是阿弥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

我、阿弥陀佛,及天地万物所示现的各种形相,不管是在报身或化身的层次,皆是从法身的基础而产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识的造作,在其本性中含摄了一切佛果的证悟功德。它是无始以来即与我们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过止、观的禅修来悟得。“止”能使混乱的心平静下来,而“观”则展开甚深了悟和光明觉知。当止、观无别地融合为一时,即是法身的证悟。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己本有的自性,就是归依真佛。所谓自归依,就是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一切时中所有不善的行为;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好坏是非,这就是自归依。常须怀抱谦下之心,普遍对人恭敬,这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通达无碍,这就叫作自归依。

一个真正明白了法性的人,要对我们自心中所有的不良情绪全部转化,用感恩心来替代。

我们要忏悔我们做得不对,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不够,不要评判别人。我们要恭敬于一切,要恭敬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山河大地、草木泉石,因为都是从佛性来的。因为它,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美好。我们走在路上,不要埋怨这么多人真讨厌,如果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就你一个人走会很恐惧的。有这么多人才会让你感觉很繁华,这些人都在忙,为什么忙呢?都在为我们今天讲课而忙。就像我们往这走的时候,交警在执勤,感谢他们让交通井然有序,我们才无障碍地来到这里;感恩工人在做工,清洁工、电梯员、保安,感恩所有的人,乃至为我们中午吃饭而忙活在餐厅里的人员,我们发现为了我们听课,他们都非常敬业,我们要心生感恩,不要抱怨,不要说三道四,攻击他们,批判他们,说他们不好。都要把这些改变过来。我们带着感恩心,我们一上车看到的人,在心里说:我爱您,感谢您!对每个人的第一感觉先在心里告诉他:我感恩您!这时你再和他交往您发现很亲切。起床,看到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太太、自己的孩子,就想:我爱您,我感恩你们,是你们让我有家的温暖;走出来,看到保安就想:感恩您,是您让我昨天晚上能安然入眠;看到阳光:我感恩您,是您照亮了一切。带着这种感恩心,会随时随地很幸福,当下就能够见性通达,更无滞碍,就不会被这些事情卡住和烦恼。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什么叫作圆满报身呢?譬如,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善与恶虽然不同,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这无二之性,就叫作实性。在实性中,善恶无染,这就叫作圆满报身佛。自性若起一念之恶,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念念之间自见本性,不失正念,这就叫作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什么叫作千百亿化身呢?如果不思量万法,自性本来就如晴空;如果对万法有了一念的思量,就叫作变化。思量恶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地狱的境界;思量善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天堂的境界;生起毒害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龙蛇的境界;生起慈悲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菩萨的境界;自性流露智慧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上界诸天的境界;自性迷执愚痴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下方三途的境界。自性的变化非常多,愚迷的人不能省察觉悟,念念生起恶心,所以经常在恶道中行走。如果能回转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慧,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善知识!法身本来人人具足,念念得见自性,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上思量万法,发智起用,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性功德,就是真归依。皮肉就是色身,色身譬若住宅,不可说是归依。只要能了悟自性中本具三身,就是认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我有一首无相颂,如果能读诵受持,就能使你们累劫多生以来因迷惑所造的罪业在言下顿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说修福就是修道。布施供养虽能得无边福,原来是由心中三恶造作。如果想以修福来灭罪业,来世即使有福罪业还在。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缘,各自在自性中行真忏悔。倘能顿悟大乘真忏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无罪。学道能够经常观照自性,就和十方诸佛等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我的祖师只传顿教法门,普愿大家见性同证佛体。如果想要未来获得法身,必须离诸法相心中如洗。努力自见性不要空蹉跎,否则后念忽断此生休矣。若想觉悟大乘见自本性,虔诚恭敬合掌至心请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大家都应该读诵记取这首无相颂,并且依照此颂修行,如果听了以后能够立即见性,虽然离我有千里之遥,也如同常在我的身边一样;如果听了以后不能有所觉悟,即使就在对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远来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大众听闻六祖大师的说法,无不心领神会,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