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的智慧·说修行
发布时间:2023-08-12 04:05:20作者:大众学佛网说修行
⊙「恒顺众生」是否会造成是非不分? 从前有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指使儿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儿子不肯。父亲说:「没关系啊!现在四处寂暗,没有人知道。」儿子说:「你、我,还有月亮都知道啊!怎么能够做这种事呢?」所以,我们要以良知去判断何者应顺,何者不应顺,不可盲目附从。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学佛后,深深体会到好好的用心即是发菩提心,是否正确?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即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处在人间。
⊙为何有人学佛经年,平时对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进,辩才无碍,甚至,对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现前,却难能解脱、自在? 佛教的修养并非全要依靠佛之感应,最主要在培养勇气。佛言:一定业不可转。」以一分坦然的胸怀及因果观,勇于接受随身显现的业报,方是学佛之真谛、目标。佛法乃三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齿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觉香味甘甜、滋味无穷;没有牙齿的,也可含之,而体会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时是否都能彻悟?如果不能,是个人因素?还是佛法不够园融? 你觉得考试成绩好坏,是个人因素,还是老师的因素?
⊙世间真的有因果吗?比如,有一个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诚,但为何他的家庭会不平安,事业也不顺利呢? 你应该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远因近果。佛教中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过去犯了错,现在知道了,就应该真心忏悔,承受过去犯罪的惩罚;要欢喜地接受,时时刻刻起忏悔心,并且要时时刻刻发愿,随分随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总不能刚开始播种,就要求马上能有收获。所以说因果善恶是分明的,佛陀教我们爱人则是爱己,护人则是护己,如能好好的种善因,后来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处都会很平安。 举个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对某个人无理辱骂或骗取他人的财物:今日你在某个地方,看到另一个饥冻病危的人,起了怜悯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骂或被骗取的债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样是不放过你,你若能知过认错,忍受辱骂,则对方恼怒易息,长债短讨。又今日被救助的这个病危饥冻者,等回复了体力,便会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见你,就会感恩图报……。应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们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学佛者,先学好菩萨精神:尤其要学地藏菩萨的大愿,像他以宽大的心胸包容一切众生。如能爱无量的众生,则来生或今日,自然就会有很多拥护的人,自动合力来协助我们的成就事业,这也就是结好缘啊!
⊙「听时恩悟,境来又迷。」应如何克制? 应提起毅力、心志,立「不迁怒,不贰过」之志,有勇气即可精进。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佛教徒都会认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生脱死,为求往生西方,离开三界、脱离六道;其实,学佛如只抱着这种观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学佛了!学佛,是要学不计较、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见解:有了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现代人总是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他们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我们应该要有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才能心境超脱,如果没有这分宽大的胸怀,尽管再怎么信仰、拜佛,还是会堕入魔道。
⊙何谓明心见性? 在凡夫称为「心」,在佛称为「性」,我们现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们出生在人间,培养出来的叫做习气,我们由第六识来分别外面的境界,一直将人性与众生分别,我执我见,而使人心脱离了佛性;其实,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们本来佛性。因此明心见性,套一句现代的语言,即是「启发良知,发挥良能」,我们现在修行学佛,重点即在如何启发自己的良知、开发人们的爱心。
⊙五戎申有妄语戒,但在生意场上,往往非妄语不可,怎么办? 只要不损人利己,有时一句善意、圆融的妄语,也是功德无量啊!
⊙听师父说过:「佛陀也是人,是比我们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圣人。」又说:「宗教是唯一能洗涤、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话都平实易懂,打动人心,让人信受。 我的话语极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运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条人人能够欢喜遵行的道路。 因为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会、人间长存不废。如果把宗教当作学问探究,落入高深、奥秘的说理,而不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则该宗教就无法达到引导、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我说得好,而是彼此有缘;我说的话契合、启发了你内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应的欢喜。
⊙我们是佛学院的学生,请问法师如何修持? 我无法每天深入经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页,过眼的每个人、每句话都是页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须先结好人缘、好好地种好因;能种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先结好人缘。慈济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毫无代价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个人如果能和每个不同个性的人都相处得很圆融,那这个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们应该在很多人的地方适应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萨道啊!
⊙修行是为了圆满别人?还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为自己就无行可修。吃饭是为自己,睡觉是为自己,这些你都会,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众生苦,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闻声救苦。如果只为自己,就不够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脱,怎么有可能把佛法发扬光大? 子路问孔子:「我死了以后会怎样?」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样的,学佛就是学得如何做人,如何让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论理,摸不着、看不到,说归说、做归做,事理无法相应,学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时才能证果? 你来此的感受如何?来的时候是一种心境,来了之后,一番亲见亲闻,与你所想象的必有出入,而现在又是另一种心境。 当初下决心要来见我,那是因、是愿,实际上来了是行、是做,现在的心境感想则是解、是证。 我们天天都有感受,时时都在修因证果,我今天下了一个决心,并且付诸行动,那就是修因证果。
⊙课业与学佛无法兼顾,怎么办? 你们现在应该以课业为重,学佛是培养慈悲心,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呀,学佛是要学得以佛心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时间。
⊙地藏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什么一直度不完,而地狱也没有空过? 众生就是自造「业」,不听话嘛!你看世间的监狱也没有空过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萨度众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听地藏菩萨的话,改过自新!
⊙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是否正确? 这是不正确的。在《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彻本来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是一片胡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而这分福德源自广结善因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尽形寿受持;而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受持,是否属实?应信为实!
⊙一位委员问:「何谓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乃梵文音译:释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静,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浊中能不断付出,但心态很寂静、身动心不动,不为外缘所转。佛的境界是寂静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静即不动。如如佛性永不动摇。但他示现于娑婆世界,身劳心不苦,做任何劳作皆出于欢喜心,他的示现旨在教育佛弟子:应当时时培养慈悲、欢喜的心念。
⊙我受过菩萨戒,但是为了不让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边菜,但又怕影响修持,怎么办? 以一分平常心来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们一定素食!学佛者,持戒不执戒。
⊙我们常说师父的法是宝,为什么碰到自己的缺点就转不过来了? 那些转不过来的,就是他把缺点当钻石紧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给丢了。心本来是放宝藏的,但你们不放宝藏,却到处捡垃圾来当宝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丢掉,就算是钻石在眼前,你也无法捡拾啊,
⊙请问法师如何念佛? 老实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义,念到以佛心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节现前,把是非当笑话,一笑置之。
⊙如一径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报,而失却这一念善根? 福报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报,一是人天的福报。人天福报乃对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计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执着。 如能以佛陀精神来做利益人间的志业,这就是福慧双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风浪,而航线不变,守一而终,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双修、双管齐下,菩萨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来是牺牲奉献,而在行者本身却是一项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愿必成。
⊙师父说,要把爱扩大,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对家人的爱? 尘世之爱,不比佛门之爱更透彻。世间之情,也不比佛门之情更长远。佛陀教我们把爱从家庭推广到普天下众生,多花一些精神来爱别人,并不影响自身家中的亲爱。如《遗教经》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来分火点燃,并不影响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内的光明。」 佛陀教育众生时时随分随力,第一要做的即是尽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尽量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工作,救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慈济十多年来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谓七辈妇? [一]母妇:照顾先生如母亲照顾子女之细微。 [二]妹妇:尊重先生如兄长。 [三]智识妇:提供智慧辅助先生事业。 [四]妇妇:尽妇人之职,做好主妇的天职。 [五]婢妇: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劳任怨。以下雨妇是应该避免的—— [六]恶妇:骄、慢、习性不改之妇人。 [七]夺命妇:不做家务、不守妇道,甚或谋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别吗? 智慧没有分别,分别的是业力。
⊙听说师父以前常在烛光下看经、写字,并且特别喜爱蜡烛。请问蜡烛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当工作繁重而心烦时,我就去看看烛火。慈济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蜡烛之光,时时消耗,却时时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给予。
⊙如何避免人与人间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凡夫,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为何会有左右的分别?因为有中间,才会分左右,每个人都以「我」为中心,就无法避免冲突。但有时左会变成右、右也会变成左,所以,应时时用包容心互相宽恕。
⊙我从不为非作歹,自认是个好人。除了当好人,我还要进一步效法先圣先贤,走上正道。 做个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持续一分好人的涵养与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圣人了。
⊙我于父业中衰时期成长,与弟弟于家道安稳期长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俩有代沟。我自认本身个性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门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误解修行即避开人群,其实修行乃修心养性,端正自身行为,然后再发挥自己修行功夫引导世人。要修心养性即先要了解世间尘事,待尘事领悟透彻,更要发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为何有人一见到师父就欢喜,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教讲因缘,因缘不可思议。 常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对我说:「和师父见面是我最大的心愿。」甚至,有远居国外从未曾谋面的人,却因梦中相见,特地回国来看我。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这是与他们累世结来的好缘吧, 所以,要多多与人结好缘,而不要与人结恶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关系着生生世世、人与人间的相处,怎可结恶缘呢?纵使是别人跟你过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没事了。 平日应该要广结善缘,千万不可与人结恶缘,要给人「好脸色看」,让人见到你就欢喜。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能善终、坏人却能得好报」的情形发生? 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干,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却一再地平步青云,这即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言定业不能转,但对境不生贰心,时时有佛法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观自在。总而言之:人生无常,要为善竞争。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传是非、谈流言,该如何面对? 文殊菩萨修一根法门,即耳根法门,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皆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上长无明车。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升。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 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 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自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坎里。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点没做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 如果是对方错误,我们应该怜悯他、耐心地辅导他。如此便能一团和气,彼此和睦相处,也就不会有计较的事端发生了。
⊙为什么我常觉得心里好沮丧? 是谁让你难过呢?过日子要如脚走路,一提一放,走过就没事了。
⊙听人说,一定要念万遍佛号,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吗? 念佛如果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为何人会有烦恼? 人若心量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则贪、瞋、痴、慢、疑五种心理病态,便从此产生。但总归起来,还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 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别人的心。规劝别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让对方恨你,对恶人我们要包容,也要预防。
⊙要怎么去看待逆境困扰? 不论学问、功夫都要提出坚心决志,有逆境来,应知这正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宝玉是人们都喜欢的,但是要经过琢磨才有价值。花莲的王矿很多,天天任人践踏,一点都不起眼。几年前,泰国一位僧王来花莲,他说,他好喜欢花莲的玉石。我即请人找来一块很大的玉石,一半给他带回去雕成佛像,让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门口,任人践踏,将近二十年了。同样的石头,经过琢磨与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别。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发光啊! 有逆境来,我们应感激、珍惜这分增上缘,感激它的现身说法。时常以一分温和的心情,欢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坚定的心念,来接受层层逆境,以平静的心来转逆境。佛学乃有教无类,心中不平稳时,不妨多接触佛法。
⊙我觉得,活在世间好苦啊!。 人,总是有许多理由叫苦,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平常说鸡蛋,没人说蛋鸡,蛋鸡生下来就被吃掉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谈现在。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把现在的精神用在过去的事,其实是浪费。而未来的事求不得,现在不好好踏实于目前的事,一直求未来是颠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现在。一直以世智辩聪去探讨这些事是没有意义的。
⊙常听人说您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知您如何熬过? 不去想它,也就过了。
⊙师父,我玩股票赚大钱,就拿出来捐给慈济!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个人跟着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么股票跌时,你会感激师父救了你;股票涨时,你又会埋怨师父让你少赚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随着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产生智慧?怎么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这种钱财要能舍得放下,心才能清净!
⊙有人在台北天母发现有人贩卖师父的石雕像,索价三十八万元,这事该如何处理? 不用理会,那是石头,我是肉体。
⊙师父,我家一年来已经遭了三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钱的东西偷光了,不知该怎么办? 你舍不得布施,就有人帮你用嘛!财富乃「五家共有」,何谓五家:贪官、天灾、战争、窃盗、不肖子孙。
⊙师父,有人假借慈济之名做生意,您不会担心吗? 话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开口说话吗?别担心,只要我们一本诚、正、信、实,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身体好时,多造一些福;环境允许时,要多结一些好缘,不要浪费时间,自然会过得很踏实。
⊙为什么常对自己感到无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应是圣化。反观自性,相信我们有与菩萨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发挥真如本性。
⊙我未满三十岁,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龄婆婆,现在我独撑丈夫遗下的事业,在现实逆境中,时常压得透不过气来,想遁入佛门,请问:「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书,多接近善知识,选择自己要学的,去深入追求探访,解行并重。如以清净之心,爱子女、爱众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学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间,如能互助互爱,有爱心、仁心、大恒心,才可渐近圣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圣迹——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于过去,人生道路很漫长,不要回首过去。往前看,向前走,把爱心奉献给婆婆及幼女,虽然辛苦,然而如能熬过此关,必得满堂的喝采和圆满的功德。
⊙师父,我一向身体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体到头来也是一堆废物,若不好好用来成就道业,有什么用?
⊙在偏向功利竞争的环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为「刻意脱离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练」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顾好」,布施予人是爱心,但那仅是外围的一个点;要能照顾好自己的心,才是真「爱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顾好,心就不会为功利、名誉的竞争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顾好,看得失就会很平常,得时心持平静,失去也不在意,保有这种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顾好的人,他能出污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环境所牵动。
⊙我负责行政部门的工作,由于处事细心,要求较严谨,而被人家戏称为「管家婆」,实在不甘心。 处理事务应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够做得你欢喜、他快乐。 对于别人的议论,应该「用耳看,用眼听」的细心体会,检讨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问心无愧则放下它,不去听它。
⊙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保持「欢喜心」,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每个人都爱看温和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着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要随时注意形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欢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间常为某些是非而争执不休,怎么办? 听话要听直接的话,好的捡起来,坏的丢掉。人生有多长?内心存放宝藏的空间有限,为什么不储存好的东西?过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为什么人家都不能谅解我,还要时常骂我呢? 其实碰到这些情况,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对,因为人事的艰难,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对你的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粗石来磨,剑才会锋利;一块璞王也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来毁谤,只要行正、心诚,任人怎么去毁谤,反而更能升华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爱心、信心、宽大的心和人相处,使得人事圆满。与朋友相交,能做到「无我不爱的人:无我不信的人:无我不原谅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各类宗教,感觉到某些宗教给人一股神圣而不可亲近的凛然之感,如一堵高墙。 宗教应像一座桥,把分隔的连结起来,而不是一堵墙,把连结的分隔开来。
⊙很多人对于现实生活,都感到很无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缘,凡事逆来顺受,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学佛者应安处在逆境中,视为增上缘、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机缘;若处于顺缘中,就应及时精进,成就福慧良田。我们应信受因缘果报。
⊙什么叫因果? 因与果,本来就是连环在一起。一棵果树必须先有因,才有这棵树;树长大结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断循环。唯有截断因,就不会产生果。 其实,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为有了「因」,欠缺「缘」,也不成「果」,没有果就没有「报」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气,造诸口业,要如何改正?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来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来顺受,对外来的唠叨也会认为是关心的表示。应时时警惕自己,提防犯错,不可事后再忏悔……谈改正都已迟了一些。
⊙自从学佛以后,我整日什么事都没兴趣做,只想专心念佛。起初先生还答应将努力赚钱,好让我当慈济的荣誉董事,现在却不知何故变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诚,却落到这后果,真是烦恼。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放着不做,这样的念佛,不但佛陀觉得吵,公婆也被妳惹得生气,当然先生也不满意。 妳要认真地将本分事做好,克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做得让公婆、先生欢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现,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个人妳都爱,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对一切所发生的事负责任,积极参与人生。 这是见仁见智的想法,人生本来就应该有自我的信念。不过,人生很有趣,过于投入时,我执我慢就产生了,于是「自大」成为人生最大的毛病,以为世界没有我不行,我能运转世界,一切都应以我为「最」。然而,自我扩大后,心量就被挤小,容纳不下别人来侵占自己的地盘,这在佛教称为「我执、慢心」,就像有人过于负责任,为顾好自己的地盘而变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属……。极少数人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缩小自我,无碍地映入人们的瞳孔、埋藏在人们的心中,如此才能拥有人心,深植人缘,使自己处身在积极奋斗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师父,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到各道场去小住、清修,为什么还是解不开苦闷的情绪? 知识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无法圆融时会挣扎、苦闷,这是因为明理而不实践的缘故。你应该放宽心胸,该做的放手去做,该舍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苦恼中!我
⊙我平常杂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来,怎么办? 要一个人什么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归想,不要管它想什么,只要认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杂念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心不定,如果在杂念中认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烦恼中又多了一个烦恼。
⊙学佛是否有令人「即刻开悟」的法门?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饭,你是不会饱的,即使是佛陀,也无法令人即刻开悟。 学佛修行要脚踏实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为有我才有病、有烦恼,若无我就没病没烦恼了。 其实心病只有贪瞋痴三项,但药却有多种——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要适应不同的根机。人虽有同一本性,但却有三种根机: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虽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断教导他、鞭策他,让他时时保有善法,不令忘记。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时,才能择善固执,不受外界影响。 中品根性的人较麻烦,因为他对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时好像道理都知晓,却不能与人事合在一起运用。这便如海绵本身已有很多污水,无法再吸收净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过去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对教理有所体会后,便能不受外界影响,心能如如不动,认清方向,再也不会有所偏差。 另一类是天资慧性,一旦认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转。大体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从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并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较难走入中道。 总之,要站稳自己的脚步,去践行实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差之毫厘,可就失之千里了。
⊙师父,我们一起到印度去朝圣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离灵山道场啊!
⊙师父,您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今生今世,愿如一叶小舟,于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总要驶到彼岸,才不虚度此生……。人都是从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松懈,应该时时警惕!
⊙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舍」? 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都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师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声,在我感觉上,已经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圣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丽风光。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佛教讲神通,真有神通吗?神通是不是可以改运? 是有神通,但是并不重要。依我做慈济对神通的解释是「精神贯通」即有神通。譬如当初我要开始建慈济医院时,有些人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我们已将天方夜谭变成事实,这是人间的神通。将大家的精神贯通在一起,产生力量,这就是神通。至于,如何以神通来转运?很简单——心开运通;心若不开,即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也拿你没办法。
⊙昨夜骑车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体,心起一念,管它是什么东西,压过去算了。 次日,一向对我摇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对我又叫又追。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众生举足动步,无不是造业,要小心啊!
⊙碰到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这是不对的。「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用「摸」的才能抚平啊!
⊙师父,我已经改变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爱玩、爱睡,又不士吾欢读书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现的都是被污染的行为;你现在所表现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众生颠倒,总是以假为真。
⊙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心中会很痛苦,这样不是增添烦恼吗? 佛陀见到苦难也会流泪啊!为怜悯众生而流泪是「觉有情」的泪;为了自己的欲念而烦恼,则是凡夫迷情。
⊙要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爱心? 爱心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智慧——没有色彩、没有欲念、清清净净,真正的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么办? 凡夫常被因果所转,所以造业、受报不断;而圣人却能以平常心去转业。 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方向盘把稳,任何车种都可以开,当别人能到达平坦道路的同时,你自己也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