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发布时间:2023-08-11 04:06:51作者:大众学佛网
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按:「六门教授习定论」是吕澄先生最为推崇的修禅定的印度论书之一。笔者一方面是因为读世亲的「无量寿经忧婆提舍」,即「往生论」,为进一步了解五念门之中,第三与四门中,止与观的关系,而阅读本论。「往生论」第三、四门说:「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透过「六门教授习定论」的解说,可以看到世亲指出,止与观是一体的两个呈现,从这即可以清楚地理解「往生论」中的意思。详如拙著「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的诠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中所述。第二方面是因为读李老师语录,见李老师说:修习禅定的人,可以多读禅典,增进修定的意乐(大意如此),而将此译出,希望可以帮助有意习定者。本论的六门,是依修定者的动机、须要具备的资粮、什么是定心、实际修定的方法与过程,修定的成果,都有扼要的说明。对于已经经常在修习禅定的佛教徒来说,可以有很好的反省与检视的帮助。壹、前言:总标大纲(六门)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 写本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所有的众生,能够修练「世间定」和「出世间定」,而快速地舍离各式各样的烦恼。 求脱者,积集, 于住勤修习, 得三圆满已, 有依,修定人。 释曰:此初一颂总标六门。言「求脱者」,谓是求解脱人。「积集」者,谓能积集胜行资粮。「于住勤修习」者,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问:云何修习?谓:「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有依」谓是三定:一有寻有伺定、二无寻唯伺定、三无寻无伺定。「修定人」者,谓能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若人能于解脱起愿乐心,复曾积集解脱资粮,心依于定,有师资等三,而为依止,有依修习。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总标。 解释:第一个偈颂标举了本书全部的六个方面。所谓「求脱者」,就是「寻求解脱的人」。「积集」,就是说这人「能够积集修行的资粮」。「于住勤修习」,就是说,这人修练到「能够把心安住于对象」;因为他的心能够不散乱、不动摇,所以叫作「定」。怎样修练呢?就是「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这两句说的。也就是:「圆满」有三种: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有依」就是三种定境:一是「有寻有伺定」,二是「无寻唯伺定」,三是「无寻无伺定」。「修定人」指的是这人就已经能够修练止和观。 总的来说就是:如果有人能够对「解脱」发起愿乐心,又能积集解脱的资粮,在师资、所缘、作意三方面都圆满的情况下,修习「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和「无寻无伺定」三种定境,那么他就能因为修定的缘故,而得到世间的各种福乐,还有殊胜的圆满佛果。本书要循这样的次序来叙述修定的方法。这就是它的总纲。 贰、六门的分别解释 释第一门「求解脱者」:修习禅定的人(声闻、缘觉和菩萨)『意乐圆满』 于三乘乐脱, 名求解脱人; 二种障全除, 斯名为解脱。 应知执受识, 是二障体性; 惑种、一切种, 由能缚二人。 已除烦恼障, 习气未蠲除, 此谓声闻乘; 余唯佛能断。 若彼惑虽无, 作仪如有惑, 是习气前生; 若除便异此。 释曰:此之四颂释「求解脱者」。谓于声闻乘等有差别故,于三乘中,心乐解脱,名求解脱。云何「解脱」?「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脱?「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执受」者是依止义,谓是烦恼、所知二障体性。此复云何?「惑种」即是烦恼障自性。「一切种」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种」者。即是二障种子。「能缚二人」--烦恼障种子能缚声闻,一切种子能缚菩萨;由与声闻、菩萨为系缚故。云何此二解脱差别?谓声闻人,习气未除,断烦恼障,而证解脱,唯佛世尊能总除故。云何习气?「彼惑虽无所作,形仪如有惑」者,是名习气。此中应言:若惑虽无,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仪如有惑」者,即是于因说果名故。「彼」谓声闻独觉。未知此是谁之习气?谓是前生所有串习之事,尚有余气;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名为习气。若能除断,与此不同。应云:若彼习皆无,不作仪如惑。 解释:这四个偈颂解释什么是「寻求解脱的人」。在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等三种不同的教法中,心中向往解脱的人,就是「寻求解脱的人」。「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二种障碍全部都除去,这样叫作「解脱」。什么是这二种障碍?偈颂说:「要知道,『执受识』就是这二种障碍的体性。」「识」就是阿赖耶识;「执受」就是「依止」的意思;这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二种障碍的体性。这些又是什么呢?答:「惑种」就是「烦恼障」的自性,「一切种」就是「所知障」的自性。「能缚二人」的意思是说,「烦恼障种子」能系缚声闻人,「一切种子」能系缚菩萨;因为它们分别对于声闻人、菩萨能作为系缚。什么是这两种解脱的差别?就是说,声闻人,没有除去「习气」,只要断除「烦恼障」,就能证得其解脱;唯有佛世尊才能够连同「烦恼障」和「习气」一起全部断除。什么是「习气」?就是那样的烦恼虽然在心中没有生起,但是外表上看起来却像是有烦恼似的,这叫作「习气」。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表象上看起来仍然像是有烦恼的;这里说「作仪如有惑」,就是针对其因(没有烦恼)而说其果(像是有烦恼),所以这样说。偈颂中的「彼」,指的是声闻人和缘觉人。不知道这习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前世所熟习的事,到了今生仍然有留下来的影响力;现在虽然烦恼断除了,但是似乎仍然遗留于外在行为的表相上,这就叫作「习气」。如果连同习气都能断除,就会不一样。而应该是:如果连习气也没有了,在行为的表相上就不会看起来像是有烦恼的样子。 释第二门「积集胜行资粮」:修习禅定准备(闻法得乐)『依处圆满』 种植诸善根, 无疑,除热恼, 于法流清净, 是名为积集。 能持乐听法, 善除其二见, 但闻心喜足, 是四事应知。 释曰:此之二颂释「积集」义。如经中说:「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诸见热恼,已正蠲除,心之盖缠,能正降伏。」依此文义,故说初颂。云何「积集所有善根」?谓能持正法故;以此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云何「无疑」?谓乐听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灭。云何「除热恼」?谓除二见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