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柯博士:迷乱或明澈:宗教经验的初步分疏
发布时间:2023-08-11 04:05:57作者:大众学佛网
温金柯博士:迷乱或明澈:宗教经验的初步分疏
本文尝试从宗教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宗教经验的性质,了解宗教经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察考修练在宗教经验之获得中具有何种意义。 二、从威廉.詹姆斯的研究开始 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卫.特雷西(David Tracy)在《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中,为尝试形构宗教对话的准则,首先采取的策略是「重访詹姆斯( William James)」。并且指出「学术界突然全面冒起了对詹姆斯的崭新兴趣」,而他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詹姆斯的关注是普世性的,而且钟爱经验本身的分殊性。认为他那种对于生命中多元而一致的感悟,与特雷西自己提出的宗教诠释方法「类比的想象(analogical imagination)」是一致的。认为这样的方法「可以肯定真际中那种不寻常的多元中的一元,而不会将所有的真际约化为『差不多的相似』。」[1]在这里,笔者也准备以詹姆斯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作出发点。 (一)密契经验及其意识状态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1842-1910) 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的研究》一书中,把个人的宗教经验置于宗教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因循习俗而遵守宗教仪式的人,其所有的宗教生活是「二手的」。「研究这种二手的宗教生活,对我们没有多少益处。我们要寻找的毋宁是那些原创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一大堆暗示的情感与模仿的行为树立模范。」[2] 他在这本书中,引述了大量以第一人称作报导的宗教经验。而所谓「宗教经验」,詹姆斯强调它与「密契的意识状态」相关。他说:「个人的宗教经验是以密契的意识状态(mystical 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为其根基与中心。」[3]而所谓「密契的」经验,他以四个特性加以界定,即:不可言说(「它的内容无法以适当的语言来表达」)、知悟性(「它们是洞见、启示,虽然无法言传,但充满意义和重要性,通常对于未来还带着一种奇特的权威感」)、顷现性(「神秘状态无法维持很久。当经验消退时,只剩下模糊的记忆;但当它再度发生,却可以被认出来」)和被动性(「虽然密契状态的来临可以经由预备性的刻意操作刻意激发,但当这种特别的意识来临,密契主义者会觉得自己的意志好像中止一样,而且有时候真切地觉得好像有个更高的力量将他握住」)。[4]这些界定大抵能够说明宗教经验的特性。能够明确的指出密契经验的特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省他的理论。 前述「宗教经验」的定义中,除了「密契的状态」之外,就是「意识」了。詹姆斯强调宗教经验的意识状态与「阈下意识」有关。他说:「在宗教里,我们有一部份的人类本性与意识之外或是阈下意识(subliminal)的领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5]据他的解释,所谓「阈下意识」指的是:如果把「人格」分为两个区块,它不同于「完全清晰明澈的意识状态」,而为「其余部份」:「它是一切潜伏事物的居所,也是一切未被记录或未被观察之事物的储藏所。」[6]他说:「这是我的结论:在有深刻宗教生活的人身上,通向此区域的大门似乎不寻常的敞开;无论如何,借着进入那个门所得到的经验对于宗教历史的塑造,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7] 詹姆斯在这里所说的「阈下意识」的范围相当的广泛,他所举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我们所有暂时不活动之记忆这类事物,它还储存着我们所有模糊推动着的激情、冲动、喜好、厌恶和偏见。我们的直觉、假设、幻想、迷信、信仰以及所有一般非理性的作用,都由它而来。它是我们梦的来源,而且很明显,梦也会回到它的区域。任何我们会有的神秘经验,以及我们的自动化现象,无论是知觉还是动作的,都由它生;如果我们有催眠或是类似催眠的状态,我们在其中的生活也是由它来;如果我们有心电感应的能力,那超越常态的知识状态也是由此而来。这个区域也是培养宗教生活的多数泉源。」[8] 在这么宽泛的范围里,说有深刻宗教生活的人,通向此区域的大门不寻常的敞开,似乎有点不着边际。而且把「心电感应的能力、超越常态的知识状态」与「幻想、迷信、梦、偏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有明显的不宜,应该加以区别。 詹姆斯的另一本着作《心理学原则》,也指出「在日常生活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有另一个「阈下意识的自我」之意识层次的存在」。并且认为阈下意识的自我有许多层次,「其较低的层次的表现包括遗忘的记忆、梦境、根深蒂固的知觉习惯,以及带来心理疾病的扭曲认知。」而阈下意识的较高层次,「却是创造力与洞察的来源,天才的灵感、特异的感通能力,或是神秘者合一经验所带来的超越认知功能的知识,都是这个意识状态的表现。」[9]但是像这样,以高低不同层次,对于阈下意识加以区分,存在着可能的问题。因为前者和后者如果只是层次高低的阈下意识,就意味着两者是并存的,不相干扰;但是显然前者和和后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被认为是较高的阈下意识的那些内容如果增长的话,「遗忘的记忆、梦境、根深蒂固的知觉习惯,以及带来心理疾病的扭曲认知」应该会减少或消减才是。因此,阈下意识或许不应该只被视为互不影响的高低层次的存在状态,而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人格」这个概念包含着「整体」的意思。而且这一「整体」是包含着阈下意识与所谓「日常清醒意识状态」的整体。 (二)阈下意识的混同及其澄清 詹姆斯对于与宗教经验相关的阈下意识的描述,存在明显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分成几个侧面来讨论。 首先从他把明显具有不同性质的意识状态,同样归为同一类,即所谓「阈下意识」,而只将它们区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对照著名宗教史学者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对于印度修练传统《瑜伽经》的分析。伊利亚德在是《不死与自由──瑜伽实践的西方诠释》中,说《瑜伽经》的作者波颠阇利(Patanjali)根据三种经验,而把与它们相应的「意识状态」分为三类,即:(1)与梦、幻觉、知觉错误、混淆等等相应的「错误和幻觉」。(2)与非内行者、不实践瑜伽者所感受的、知觉的、思想到的事物相应的「日常心理的总和」。(3)只有内行者才能达到的,由瑜伽技术所导致的灵学经验。第一种从逻辑的立场来看,就是虚假的;第二种虽然就逻辑而言是正确的,但就形上学的立场来看是错误的;惟有第三种才是真实的。[10] 这样的区分,比起詹姆斯的分类较佳的理由在于:虽然两种分类法同样都把平常人的日常意识状态视为一类,但是却把错误虚妄的意识状态与真实不虚的意识状态清楚的区分出来,并提出其判准。 除此之外,《瑜伽经》对于意识状态的分类,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詹姆士把平常人的日常意识「完全清晰明澈的意识状态」,这就意味着在这之外的「阈下意识」并不是「完全清晰明澈的意识状态」,但是显然詹姆斯认为高层的阈下意识中有「心电感应的能力、超越常态的知识状态」,应该也具有「完全清晰明澈」的性质,并且詹姆斯界定的密契经验的四个特性中,尽管它是「不可言说」的,但却也是「知悟性」的。换句话说,尽管它不同于平常人的日常意识状态,但也明显具有「完全清晰明澈」的性质。由此可见,詹姆斯以「阈下意识」(非清晰明澈的意识)来指称密契经验,可能犯了矛盾之误。 这样的讨论使我们分辨出两种具有「完全清晰明澈」的性质,但显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一种是「不可言说」的,另一种是「可言说的」。后者即是平常人的日常意识,而前者是瑜伽修练者所经验到的,或即密契经验的特性。 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的研究》一书的第三章「不可见的实在」中,透过许多例证试图说明「我们的心灵机制内存在着一种对于当前某种实在的知觉,这种知觉比我们特定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更广泛、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