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轻松学佛法摘要:修持篇 三

发布时间:2023-03-26 09:21:53作者:大众学佛网
轻松学佛法摘要:修持篇 三

供养的佛像要当真佛来看待

「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对佛的真诚恭敬,怎样表显出来?在礼拜。身礼佛,口赞佛,称念就是赞佛,发愿求生,相续不断,这是修净土的功课。

那么礼拜一定会供养佛像,供佛像非常重要,是我们心念集中的处所。佛像要慎重去选择,选择一尊佛像之后,希望这一生都不改变,我天天看它,天天想它,要把它看作真佛来看待。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跟你天天所看到的相是一模一样的。

要知道佛没有相,佛的相怎么现的?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说的,众生想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我们不管是画的像,是雕塑的像,你天天想它,天天看它,到临命终时他真的来了,非常亲切。如果他来的相跟我们供的像不一样,我们会怀疑,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实际上佛相没有真假,就是你心里天天想的样子,他就现前,这个对于我们帮助很大。

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家里供的是塑像,出去旅行携带不方便,照相,那照相就是这一个像的分身,它也能分无量身。我们处处都供养,就供养这一尊像。我供养一尊是白瓷的,后面我用蓝底,这个佛像供养几十年了,有三、四十年了,这佛像,所以非常熟悉。走到任何地方,我们都把这个佛像供起来,我们供照片,携带方便。每天要礼拜,礼拜是一种运动,尤其中年以上的人,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正确,你愈拜会愈欢喜,愈拜信心愈足,所以这个是礼拜门。

修净土,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亲近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去?愈快愈好。可是我们要听佛的教诲,佛让我们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我们也不推辞。佛现在带我们去,我就跟他去。一切佛做主张,佛为我们安排,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一切顺从佛安排,这就好,比什么都好。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7集2013/10/14

把现实的世界看成是电视的画面

「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这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放下,奢摩他就是放下。下面毗婆舍那就是看破,看破放下。你不放下,心就不清净,这叫真功夫。记得很多很多不是功夫,放下是真功夫,看破是真功夫。

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到如来地就彻底放下了,彻底看破了,彻底看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彻底放下丝毫障碍都没有了,心里没有一丝毫杂念。

如实修奢摩他,真放下,身心世界,一丝毫不染着。像我们看电视,你面对着电视你看它,它里面很多人事物,也显示有金银财宝,你想不想要它的?不想。为什么?拿不到,假的,不是真的。那么现实的世界,你能都把它看成是电视的画面,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它生灭的速度,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根本就不存在。普朗克研究的结论,总结,整个世界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他说的这跟佛经上讲的相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可以看,可以听,六根可以接触它,你别打妄想。什么妄想?我想拥有它,我想得到它,这都是妄想。这就造业了,身没有造业,念头造业了,意造业了,意造业,身跟口就连带造业。

不是真的,全是假的。换句话,佛教给我们别当真,这就是真实教诲。帮助众生是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不要攀缘,随缘,随缘不造业,攀缘造业。攀,没有这个缘,我要制造个缘,制造缘造业。随缘消旧业,攀缘就有灾难,所以要放得干干净净。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表法。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表法,放得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是这个意思。实质上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事上没关系,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所以他那个表演那是教学,教学的方法,让人看到了有所启示,有所感触,然后再深一步,有所觉悟。全是手段,手段用得非常高明,我们不能不佩服。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7集2013/10/14

怨亲平等,这是修行功夫

「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念佛人要有这个心量。我自己同生极乐世界,这个人跟我有怨,我不喜欢他,最好他别去,如果有这个念头,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你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慈悲心,你不能慈悲。这个人害过我,伤害过我,这个人跟我有仇,我怎么可以让他到极乐世界去,那你们两个冤冤相报,在六道轮回,去不了。

要把那些冤仇一笔勾销,若无其事,我们同一个自性,我们现在同是阿弥陀佛弟子,我们两个要吵架,阿弥陀佛会把我们两个开除掉,所以决定不可以。

要「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证无上觉,是名回向门」,把自己的功德善根回向这些冤亲债主。

我天天回向,我那里供的很多牌位,很多的人来陷害我的、毁谤我的、陷害我的、障碍我的,我都给他供牌位。有对我有恩德的,报恩的。冤亲债主供牌位,不是报怨,是希望阿弥陀佛加持他们,让他们觉悟,让他们回头,大家念佛同生极乐国。怨亲平等,这就是修行功夫,没有怨恨。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7集2013/10/14

提起跟放下要同时

布袋和尚当年在世,这是真有其人,《高僧传》上有,就称他作布袋和尚,因为他的法名没人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也没人知道,年岁多大,都没有记载。宋朝宋高宗的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这一带游化,他居无定所。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说了真走了,这就不是假的了,所以中国弥勒菩萨都造他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像。

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佛法是什么?他也不说话,他把他的布袋放下,放在地上,两个手表示的是,两手松开。这人家一看晓得,这放下。这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在身上走了,一句话不说。这什么意思?放得下,提得起。这就是佛法,放得下是自己,身心世界世法佛法一尘不染,这叫放下;提得起是什么?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建立佛法,普度众生,这叫提得起。

那你必须要知道,提起还是放下,提起跟放下同时,没有先后,就在一念之间。一念智慧,放下了,一念慈悲,提起了,智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慈悲的理体就是智慧,是一不是二。大道至简至易,中国人称为《易经》。佛法是究竟的大道、登峰至极的大道,所以教我们念念无染,我们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9集2013/10/17

化解恩怨是消业障

端正身心,统统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人最难相处,这个里头搅和着过去生生世世的习气,恩恩怨怨。这些都从妄心生的,都是自己迷惑颠倒,现在明白了,要把这些结解开。冤家遇到了,我们忍受一点,把它化解掉,不要排斥。排斥,来生还有,排斥不掉的,遇到缘就起现行,为什么?自作的,自作自受。

再不喜欢的人、再不喜欢的事要忍受,希望我们遇到了,解除了,以后不再有了。这叫修行,这叫消业障,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让我们很快很顺利就化解了,我们的身心才真正能端正,端正的标准,明心见性。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9集2013/10/17

断恶修善的根本,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

凡夫烦恼虽然多,总离不开贪瞋痴慢疑五大类,再加上一个错误的看法,六个根本烦恼,法相宗《百法》里面所说的。六个根本烦恼都得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学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经论要多读,多读,你对于许许多多人事物的看法就不会看错。

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首先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这是断恶修善的根本,那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想自己,贪瞋痴慢疑就跟着起来了。想什么?想阿弥陀佛圆满的善行。无有一善不归阿弥陀佛,我们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具备了众善,一样都不会缺少。

在生活方面多替别人着想,这是好事,多关心别人,多照顾别人,自己决定不吃亏。这是什么?这是修福,这是累积功德。念念都为自己着想的人,这个人没有功德,很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动念多半都是损人利己。我们要把这个念头放弃,要回转过来,常常想到别人,如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需要智慧,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9集2013/10/17

持戒能得佛力加持

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的,不是假的,有意无意做一桩好事,这个好事有大利益,谁得大利益?社会得大利益,人民得大利益,国家得大利益,世界得大利益。这个事情你要是做了,那个福报可想而知,福报不在人间,人间没这么大福报的人,到天上去了。

大则为天王,欲界天主、色界天主。天有二十八层,所以天主很多。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忉利天主,有一个,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单位世界,一个中千世界,再乘一千,一千乘一千,一个大千世界,再乘一千,大千世界,十亿,所以玉皇大帝很多。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是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个单位世界,就有十亿个忉利天主。这是讲人天福报。

如果你把人天福报放弃了,你修行,这一些功德帮助你提升,你能证得四果罗汉,能证得三贤菩萨,功德帮助你证得果位。念佛往生的人,这是最幸运的人,我们讲命最好的,遇到阿弥陀佛,必定增高品位,四土三辈九品。

所以对于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有贪心,要落实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虽然有很多相同的,但是戒跟善有差别,戒得佛力加持,与性德相应;世间善得不到佛力加持,与性德有差别。修十善的人有善神护佑,可是持五戒的人,戒经上说得很清楚,真正持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全持,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冤亲债主不敢找你麻烦,妖魔鬼怪不能近你的身,有这么大的利益!

那受戒到哪里受?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受就行了,自己真正发愿受持,这个不是假的。一般大众受戒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还比不上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受持。受了之后要认真去做,在生活当中决定不能够毁犯,不能破戒。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9集2013/10/17

三皈依是成佛之道

三皈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早晚课要念三皈依。我们学习经教之前也要念三皈依,念念不忘我们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三皈依是成佛之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它相应,是这个意思。怎么落实?十善、五戒。出家的,沙弥律仪,至少了,比丘戒、菩萨戒不容易做到。

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落实。学大乘的,落实六和敬,落实戒定慧三学,落实菩萨六波罗蜜,最高的,落实普贤菩萨的十愿,真干。一切经教所讲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无微不至,纲领只有这几条,完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菩萨,叫行菩萨道。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落实,所以佛土功德庄严,功是功夫,德是受用。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1集2013/10/18

布施是菩萨第一德

大乘佛法里头,第一个就是修布施,布施是菩萨第一德,布施就是牺牲奉献,财布施、法布施。财布施里面能够把内财布施,内财包括什么?我们的智慧是内财,我们的精力是内财,我们的身体是内财。身外之物那叫外财。

内财功德比外财大,外财再多,算不了什么。内财是什么?我还尽心尽力想着你,尽心尽力我来帮助你完成这个事业,参与这个事业,这内财布施。外财布施的,人家钱送到了,他不到这来,他不参与。那个也是净施,净施是什么?不问你怎么用法,那叫净施。

为什么?那各有各的因果,你用得正,你得的是正因正果;你用错了,用得不正,违背因果,果报自己承当。布施的人没有果报,布施的人有功德,没有果报。理事、因果讲得最透彻的,确实是大乘经。这一部《无量寿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是大乘经的精华,稀有难逢。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1集2013/10/26

佛法要行中道

四天王是古印度宗教里面的神,佛把他们请来做护法神。怎么做法?加给他教学的意思,他就变成护法了。东南西北这四个神明,东方加给他一个名号,叫持国天王。持国两个字,这是教学,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国家的护法神。

那对人呢?是我个人的护法神;对家呢?是我家的护法神;对我这个地区,是我这个城市的护法神。用什么护法?持国,就是保持这个地区安定和谐。用什么方法?你看他手上拿的是琵琶,琵琶是弦乐器,绝对不是说这个天王喜欢弹琵琶,不是的,表法,用琵琶代表中道,中国人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弦乐器弦紧了它会断掉,松了弹不响,一定要调到恰到好处,音色才美。

这就是讲,做人做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到中道,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过分了会出事情,不及也出事情,表中,中就和,才能成就事业。佛法给他这么一解释,就变成教学了,只有好的教学才真正能护法,这里头没有迷信。

你能够行中道,心放在中,中就是不偏不邪。中国人讲忠心,精忠报国,你看心里面是什么?是中,不偏不邪,要中要正。这是什么?这真心。有偏有邪是妄心,为什么?他有自私自利,他有我在里头,我就是私心,就离不开名闻利养,离不开争权夺利,那就造罪业了。那个果报是在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一切苦的根本。

佛陀的教育,宗旨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还叫众生受苦,这是什么?跟佛法的教诲完全相违背。佛知道苦从哪里来的,苦从对事实真相迷惑颠倒。第一个迷惑颠倒,不知道宇宙跟自己什么关系,一体,不知道是一体,不知道是一个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生的。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1集2013/10/26

冤亲债主是我们的大善知识

冤亲债主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为什么?没有他,我们怎么知道自己那种怨恨断掉了。他现前,我们没有怨恨,证明什么?我的境界提升了,他来给我做见证。

这个人是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对他一丝毫怨恨都没有了,证明什么?我这个功夫成就了,他来考验。如果我对他生起怨恨,证明我的功夫没有,我所修行的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他常常出现,常常来考我,真的丝毫怨恨没有了,还感恩。如果生起怨恨,这是一般正常现象,这叫冤冤相报。你怨恨他,你报复他,不会报复恰到好处,总要加几分;他将来再报复你又要加几分,就是一世比一世严重,一世比一世麻烦,到最后统统入地狱,这有什么好处?不知道是一体,不知道是假的。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1集2013/10/26

生活就是修行处所

真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修行处所,在大乘教,菩萨学处在哪里?从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你所见的、所听的、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不外乎四大类,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在这四种里头修行。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顺境、善缘是最容易生起情执的,完全用智慧,不用感情,所以你能够用清净心平等心来对待;逆境、恶缘容易生起怨恨,逆境、恶缘里头不生瞋恚,这功夫,这是真修行。

如果大家要问我,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在五祖道场那八个月,五祖忍和尚派给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最后衣钵传给他了,凭什么?凭惠能大师修行功夫圆满了。他修的什么?他修的是上上禅。禅是什么意思?禅是如如不动。在舂米、破柴,见一切人、事、物,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还是恶缘,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上上禅。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0集2013/10/25

把各种障难看作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考试

我们把各种障难、障碍,这里头有毁谤,有侮辱,有曲解,甚至于有一些陷害,我们都认为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考试,我们要关关通过。顺境不生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我们欢喜接受,放下万缘。他障碍的,名闻利养,我们名闻利养不要,他就障碍不了了。

他们所障碍的世间世缘,世缘我们也不要,我们随缘,我们不攀缘。我们自己没有一桩事情是我想做,没有,随缘,大家想,我随喜,这个自在。佛度众生也是随缘,我们怎么可以攀缘?攀缘是找麻烦,所以要学佛的随缘妙用,《华严经》上说的。

所以闻法欢喜接受,依教修行,将来决定得到清净处。清净处就是极乐世界,我们对这个有充分的信心,没有丝毫怀疑,自己有信心决定得生。信心从哪里来的?我们把这个世间放下了。这个世间放不下,那是障碍,未必能去得成,你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我也常说,留恋里头最难舍的是亲情,父母跟儿女的亲情。

儿女跟父母现在未必有亲情,小时候有亲情,长大了亲情没有了。你看小孩三、四岁,听到还孝养孝顺父母,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孝顺你们,听了很欢喜。长大了未必,长大他变了,他不是从前那个心了,他变了。这些我们知道,他说话,小孩说的不算数,大人说的也未必可靠。谁的话说了算数?佛菩萨的话说算数,决定不是假的,决定不欺骗我们。如果我们不相信,过在我们自己,佛菩萨没过错,没过失。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9集2013/10/24

学佛菩萨就是学做好人

好人当中的好人是佛菩萨,学佛菩萨就是学做好人。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净业三福它的范围非常广大,虽然是在《观经》上讲的,《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学佛从这下手,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奉事师长是敬,孝养父母是孝,孝、敬这两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是根,敬是本。像一棵树一样,根要深,像一棵树。这样一棵树,根在地上你看不见,这上面这个主,这叫本,这叫本,才有枝叶,才有干,有枝,有条,有梢,有树叶、花果。根本要是没有了,这棵树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死的,不是活的。

学佛从哪里学起?就从这个根本学起。怎样尽孝,怎样修敬?孝用父母做代表,敬用老师做代表,用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把敬老师的心敬爱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法。那具体落实,前面这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我们真正能把《弟子规》做到了,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

所以我称它作三个根,儒释道的三个根,儒家的根《弟子规》、道的根《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必须从这里落实,要真正做到,你学做人,学做好人,学作佛,做佛的弟子,你真的有根有本。如果这个四句十六个字做不到,你学儒是假的,学道也是假的,学佛还是假的,为什么?没有根。有根有本,就能够生长,能够茁壮,开花结果,根本太重要了。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9集2013/10/24

永远不沾名闻利养

名利心现前,那就走上魔道了,那就不是佛道了,搞名闻利养去了。永远不沾名闻利养,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国王大臣皈依的人很多,佛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偶尔有缘,他们来礼请讲经,佛有时候答应他,到他们的宫殿、庭院,他们的别墅,住一段时期,讲一、二部经,这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讲完就离开了,依旧是云游。

佛入灭的时候在旷野,不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面,这是表演给我们看,表演真正把物质生活放下了。随缘度日,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都不受干扰,不妨碍他的清净心、平等心,这个好!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9集2013/10/24

利益别人才真正利益自己

现在这个社会,一些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造业。实际上他是真错了,干损人的事情怎么会利己?没这个道理。利益别人才真正利益自己,伤害别人怎么可能利益自己?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句话参透,损人决定不利己,利己一定要利人。利益众生,你自己才能得到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真正善知识,看我们年轻的人命不好,所谓命不好,命中没有富贵,没有富是没有财富,没有贵是没有地位,而且还短命,寿命不长,老师教我。这三种病都是过去生中带来的。

世间富贵人,具有财富的,前生财布施多,喜欢布施,这一生得大富;前生肯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今生得大贵,在社会上做大官,有很高的地位,能利益一切众生;过去生中喜欢放生,爱惜生命,照顾贫穷,这一生得健康长寿,所以三种布施是因,三种果报一定得到,布施财,一定得大富,布施法,一定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一定得健康长寿,有因有果。

不种因,哪来的果?欺骗别人,掠夺别人,想尽方法把别人所有的变成自己的,这什么?这偷盗。无论用什么手段,不正当的手段,你所得来的,都叫偷盗。哪有致富的道理?不可能。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看到佛所讲的,跟现实的里面都能够对照,那这就是真理,就不是假的。

我们要走正道,跟佛学习。佛劝我们布施,我们尽心尽力布施,就是圆满功德。财布施得财富,得到的财富再布施,不要去积财,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的财源源源不断而来,不要去想这些,自然来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要把文殊之大智,从我们自己身上,起普贤的大行。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6集2013/10/21

妄想杂念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

修道的人万缘放下,粗衣淡饭,生活很简单,生活很容易,一天只一餐,够了。一餐不是苦行,一餐是快乐,为什么?他消耗得少。一般这个世间人,他烦恼多,妄念多,他消耗量大。消耗,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我大概是在五、六年的时候感觉到。我跟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那一年我三十一岁,老人七十岁,他每天吃一餐,一生是这样的。他告诉我,他三十多岁学佛,学佛没有多久,他就吃一餐。他的工作量,五个人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他就够了,而且吃得很少。

我跟他学经教,我也学他吃一餐,因为我一学佛,我晚餐就断了,我一天吃两餐,所以到台中去是第六年,我说我早餐断掉不难。我断掉了八个月,我跟老师报告,我说老师,我说我日中一食八个月了。他问我身体感觉怎么样,我说很正常,没有问题。他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为什么?不求人,生活很简单,一点点,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跟老师提出来,我说我根据这个经验的看法,应该是能量的消耗,人饮食补充是能量消耗,能量消耗在哪里?应该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杂念。老师说,一点不错,工作量再大,他很单纯,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那李老师就这个。到台中跟他见面,一定一个星期之前排时间,要不然他确实没有时间见你,他工作量太大。这就是与劳心、与劳力都没有关系,就是妄想杂念。妄想杂念少的人补充就少,不需要那么多,你说你一天吃一餐,省两餐饭的时间,多自在,那一餐饭很麻烦的。

李老师九十五岁,还一个人照顾自己,不接受人照顾。九十五岁那一年,才接受两个同学,姐弟两个人照顾他,才接受。九十五岁以前都是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那一餐饭自己烧,不是别人烧给他的。所以饮食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这个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比什么都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这个,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看人,个个都是好人,看事,样样都是好事,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说你多自在、多快乐。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2013/10/20

入佛门头一个,要把人我这个概念放下

凡夫妄认,认错了,以为实实在在有一个自主自宰的人,「能常主宰是名人我」。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自主自宰的人?没有。告诉你,也可以告诉你真有,也可以告诉你没有,没有跟真有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千万不要把他想做是一个个体的人,没有这个事情。

所以入佛门难,入佛门头一个,要把人我这个概念放下,这是执着的源头,有这个执着就是六道凡夫,没有这个执着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破了人我,菩萨破了法我,破了法我,能见性;破了人我,还有法执,不能见性。这是第一关,破了人我,六道轮回没有了,六道里面这些苦、这些业全都没有了。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7集2013/10/22

用身体做好榜样给众生看

我们知道了人无我了,身体要不要?要。要干什么?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知道身是我,执着身是我,要搞我的名闻利养,一切都要为我;现在知道这个不是我了,我用这个身体修种种法,教化众生,我要做出好的榜样来给众生看,不一样了。

迷的时候自私自利;悟的时候大公无私,这个身体要为苦难众生造福,要帮助他们断恶修善,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不相同了。所以叫你做佛菩萨,那就是你知道二空,但是你并没有把空放下,心里放下了,理上放下了,事没放下。知道理跟事不妨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理事圆融,不偏在一边,这真正觉悟。

现在众生这么苦,怎么帮他?帮他,他不相信,他不接受,那怎么办?只有做出样子来给他看,他就相信;没有做出样子他不相信,所以要做好样子。我们接触的人很多,特别在国际上活动,参加国际这些会议,与会的这些会友都是专家学者,他们不相信。可是由于这个事实,他不能不相信的,那就是什么?我们这个样子。我们跟他在一起,他一听说我八十多岁了,非常惊讶,马上第二个问题来了,法师你怎么保养身体的?这就是度众生。

如果我们学佛,一个个像生病的样子,人家一看,佛不能学,统统是学佛学坏了。我们学佛身体健康,形象比他好,他就来问了,为什么你?你用什么方法?我们很简单,第一个心要清净,不要胡思乱想;第二个,素食。其他的没有,什么补品我都不要。很多人送我这些补品,我都做礼物送人了,从来不用这些东西。清净心能养身、养心,所以就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

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平等觉?用信愿持名。在所有法门里头,我只选择这一门,这一门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八个字,专念阿弥陀佛,专念《无量寿经》,专学黄念老的集注,其他的可以不要了。那那么多东西你要不要学?要学,现在不学,到极乐世界才学。现在我就学这个,学这个可以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我有无量寿,法门无量慢慢学,有的是寿命,有的是时间。不要在这里把时间糟蹋掉了,在这个地方时间短,要集中力量搞这一门,这一门决定到极乐世界。你想想这重不重要?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7集2013/10/22

信愿持名是菩萨道

「菩萨道者,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它这个括号说,「(即六度),名为菩萨道,亦即菩萨行」。我在这个地方把「即六度」改成信愿持名。六度是菩萨道的通途,普通的道路。信愿持名是菩萨道的捷径,最近的一条直路,比六度来得快,比六度稳当,比六度果殊胜,超过六度很多。我们信愿持名是菩萨道,信愿持名是菩萨行,所以我们专讲这部经、专弘这部经、专修这部经,一句佛号圆满包括六度。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6集2013/10/21

如何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是平等的。平等供养是什么?看他需要,他需要多,供养多一点;他需要少,供养少一点,这是标准。供养不是平等的,需要不一样。他不需要的时候,就不需要供养了。但是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财物有多少分量,不等,法供养要平等。

但是法供养也要看接受的人智慧程度,他是菩萨,以大乘供养;他是声闻缘觉,用小乘供养;他是人天,用伦理、道德、因果供养,不一样,法要契机,他才得受用。这些统统是真实智慧,是本。在作用的时候是权智,就是后得智,差别智。根本智也叫实智,实实在在。后得智,善巧方便,就是活用,它不是呆板的,叫差别智,叫权智,权巧方便,对人、对事、对物。

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在地球现前这个阶段,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布施供养。从总的来说,一切众生迫切需要的是破迷开悟。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科学跟哲学都是研究这一门的学问,把宇宙的奥祕,把它解开,让我们的想法、看法得到正确、纯正,对于人、事、物没看错,没有看偏,没有看邪,正知正见,这个重要。佛陀的教育就干这桩事情,帮助我们认识宇宙。

讲得最详细、最有系统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给我们讲宇宙,就是佛法里面的天文学;世界成就,专门讲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心是定的,你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为什么?都清楚了,都明白了,心就定了。定生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你才能行普贤行,普贤行是法身菩萨所修的,法身菩萨所表现的。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6集2013/10/21

三福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

三福是世尊对于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做最高的指导原则,必须要遵守。所以末后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两句话说得很重,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修行人要想成佛,都要遵守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你不会成就。

第一条,人天福报,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所以第一条人天福报。第二条,小乘福报,声闻、缘觉。像读书一样,你进学校,先上小学,上中学,再上大学。第三条是佛教的大学,菩萨法,第二是声闻缘觉,第三是菩萨,菩萨是大学,循序渐进,不能够躐等的。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2013/10/20

佛的根本大戒是十善

佛的根本大戒是十善,十善要常常记在心上。不杀生,不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不害,怎么可以害人。这个人害我,我能不能害他?不可以。为什么?他无知,所以他害我。我明白了,觉悟了,我不能害他;我要害他,我跟他是一样的,我也迷惑颠倒,才会冤冤相报。

我要是觉悟的,他是迷惑的,我有怜悯他,怎么可能害他?他害我,我知道,为什么?是他愚痴,是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了解事实真相,明白,他决定不会有害人之心,他决定不会害我,迷悟不同。迷造的这些不正常的事情应该的,要原谅他。我们觉悟了,不原谅他,那你的佛白学了。

不偷盗,不能占人丝毫便宜,别人的便宜都不可以占,公共的便宜更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不能占。为什么?占国家的便宜,将来还债还不完,中国有十几亿人,纳税人都是你的债主,你怎么还法?所以《地藏经》上佛说,五逆十恶,佛都有办法救你,盗僧物,佛不能救你,就是出家人东西,你偷盗它,不能救你。为什么?他是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的僧物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出家人共有的,你这个债永远还不清,道理在此地。因为它比国家大,我们国家才十几亿人,你生生世世还慢慢还可以还得清,那出家人是遍法界虚空界,连他方国土都算在其中,你怎么能还得清?所以你明白道理,晓得事实真相,不敢动。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2013/10/20

不放下、不证悟,不是学佛

六祖惠能证悟了,一定要五祖给他做证明。他听《金刚经》,五祖讲《金刚经》,讲得不多,古人的言语都非常缓慢、柔和、温雅,不像现在人说话这么快,速度这么快。这就是说,五祖讲《金刚经》分量并不很多,顶多四分之一,《金刚经》只有五千多字,应该是讲到差不多一千多字,并不很长,惠能大师就把他的证悟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这几句话说出,五祖就说行了,不必再说了,给他印证,你确实开悟了,说得一点都不错,衣钵就给他了,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这个时候他是居士,他没有出家,年龄只有二十四岁,怎么证得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清楚、明了,这是智慧;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放下,把根本无明放下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彻底放下了,就成佛了。

大乘经里面我们听得很多,我们完全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能帮助我们证悟,怎么帮助?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赶紧放下就证悟了。解悟是看破,看破要真放下那就是证悟;没有放下的是解悟。要放,别执着,放下是证悟,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知道不肯做,是什么?无始无明习气太重了。如果不放下、不证悟,对我们没有好处。

所谓好处利益那是常识,是佛学,有进步,不是学佛,对了生死出三界,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干。放下,放下那对于往生大帮助,这一放下跟阿弥陀佛就通了,现在讲热线就通了,我们起心动念佛知道,知道肯定就加持,这个不容易。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5集2013/10/21

回归到性本善就叫成佛

净业三福是佛陀对全人类、对一切法的提出的总纲领,三条。三皈是对于学佛的,你入佛门了,你依佛为老师,这是老师对弟子的教学的总纲领,要让我们念念不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偈子里头,皈依佛陀,皈依达摩,皈依僧伽,这三个名词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从梵文音译过来的。

佛陀是什么意思?佛陀是觉悟的意思,这个要知道,佛陀是个人,他是个觉悟的人。但是重要的不是人,是觉悟,他是个觉悟的人,我们也要做一个觉悟的人,意思在此地。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是讲自性觉,跟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是一个意思。《三字经》里头写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本善就是佛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意思,我们要回归到性本善,就叫成佛了。

所以中国的老祖宗也非常了不起,人性本善提出来,是在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前,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就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之高深博大。所以佛教一传到中国来,这一拍即合,志同道合,马上就接受。佛法学习的纲领,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这是佛教带到中国来的,儒跟道全部接受,统统用这个教学的理念来培养学生,世世代代都有圣贤君子出世,那是成绩,人才辈出。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2013/10/20

佛法是求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是学知识,要叫你多读、多记;中国人不主张这个,中国古人有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这就是不重视记,不重视多闻,广学多闻不重视。中国人重视一门深入,重视清净心,重视平等心。

一部书,像现在读经,有很多同学想学净土法门,从哪里入门?读经。怎么个读法?先把《无量寿经》念熟。念熟之后,从头到尾念一遍半个小时,一天念多少遍?念三十遍。换句话说,念三十遍,就是一部书,念十五个小时。念十五个小时,这是什么?这是持戒。你修这个方法,这就是持戒,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清净心。

你念这部经,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念漏掉,保持你的清净心,用这个方法保持,让你的心里头不要有妄想杂念进去,那就是修定,念书修定。定久了之后豁然大悟,这一开悟,你跟惠能一样,所有经典全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法全通了,无论什么人问你什么事,你没有一样不知道的。

这就是智慧,比知识高明多了。但是这种方法现在人不相信了,那就没有办法了。你要是用现在方法学这些东西,你一生的时间不够用,你学一辈子学不完,这样通了,那样不通,隔行如隔山。中国的方法就是一通一切通,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完全不一样。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2013/10/20

身为苦本

现在人的思想他想错了,这个错误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本就是看错了,把这身体当作自己,所以佛有一句话说「身为苦本」,这一个错误麻烦可大了,生生世世你吃尽苦头,很冤枉,就为这个错误。所以佛第一句话告诉我们,身不是我。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第一堂课,念就是观念,四种正确的观念,而不是错误的,四念处是真实智慧。

第一个「观身不净」,细心去观察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染污,不干净。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干净,天天在这里想着怎么样去化妆、去美容。不管怎么化妆,不管怎样美容,还是不干净,毛细孔排出来的、七窍所流出来的,哪一样是干净的东西?我们在这个虚幻假身,它不是我,关注得太多,浪费我们的精神、时间也太多了,不值得。真正什么是我,不知道。佛教我们头一个,把这桩事情搞清楚。

小乘初果须陀洹,他能破身见,知道身不是我了,放下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身有生死,我没有生死,这个要搞清楚,有生有灭的不是我,我不生不灭。

六祖惠能大师,中国唐朝时候的人,他开悟了,开悟说了五句话那是什么?那五句话说的是我,他真正把我找到了,真我找到了,假我放下了,不再执着了,用这个假我来教化众生,把它做为教化众生的一种工具,这就对了。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05集2013/11/08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关键在自己

佛法东西真的能帮助社会,能帮助每一个人一生成就,关键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肯不肯学。所以选择法门,七菩提分摆在第一条。选择之后,能不能成功就在精进。精就是精纯,纯一不杂,进就是决定不后退,所以精这个意思就是一门深入,进就是长期的薰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是进。

怎么落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看看老祖宗的话多简单,四句就解决了。现在哪个学校肯这么干?真正肯这么干的,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这是大事业,这不是小事业,救国家、救民族、救全世界。

我现在老了,精神、体力不够用了,干什么都不行了,可这些门道我懂得一点,还是要做实验。我跟李老师学讲经,那就是实验。李老师教学,他就教一样,决定不许可同一个时段学两样东西,这是他决定不同意的。

入门,这进他的门,三个条件,必须要遵守,不能遵守就另请高明,你到别地方去。第一个条件,你在入他门之前所学的、所读的、所听到的一律作废,不承认。我在这个之前,只有两个人教我,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李老师不承认,进门从头学起,这头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只能听他一个人讲经教学,任何出家的高僧大德、在家的居士长者他们讲经教学不可以去听,他们讲的东西不能去看,这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从今天起,你所看的文字,无论是佛法是世间法,都要经过他同意,他没有同意的不能看。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好像老师目中无人,很跋扈,但是冷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接受了,因为介绍我跟老师见面的,一个是忏云法师,一个朱镜宙老居士,这两个都不是普通人,所以接受了,我就留下来了。

三个月之后,我跟老师讲,我真接受了,为什么?心清净了,心清净就生智慧。为什么?不能听,不能看,心就清净了,这是收心的方法。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到半年了,就没有问题了,知道这方法好。可是我们还是禁不起诱惑,图书馆收藏的东西很丰富,有的时候还是去翻翻看看,老师给我,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奉行,顶多只做一半。老师教得一点都不错,我们自己的成就,百分之百的顺从,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百分之五十的顺从,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就,就这么个道理。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的。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05集2013/11/08

精进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没有退转。精就是一门深入,进就是长时薰修,不退转。

对一般知识分子来说,落实在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什么道理?感应。跟谁感应?跟诸佛如来感应。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能怀疑,诸佛菩萨就是自己的真心。心真诚到极处,跟诸佛菩萨就应,同一个体了,诸佛菩萨全就加持了。

真心像光,光光互入。你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自然通达,没有学过的经教,你一接触就明了,一听就懂,一看就懂。这是什么?智慧现前了。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

那为什么以前智慧不现前?以前有障碍,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七情。这些东西,把你的自性智慧、德相统统障碍住了。

你能把这些东西放下,用什么方法放下?用读诵,读诵是手段。为什么?不读诵就会打妄想,就有杂念,读经的时候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读只要读一部,不要读太多,太多了会生杂念。

一部念熟,熟透了,杂念就没有了,再继续不断努力,慢慢就得三昧。三昧是什么?得定了,用我们的经题来讲,就是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平等心,生智慧,你读的东西全明白了,没有学的东西也全明白了,一听就会,一看就会,这就叫真实利益。

这部经上讲的三个真实,真实之际,那是本体,那是真心,真心现前,真实智慧现前了,真实之利,是将你的真实之际、真实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应用在对人对事对物,那真实利益,佛菩萨度世。佛菩萨所说的我们只要相信,如法修行,决定能得到像佛菩萨一样的受用。

文章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04集2013/11/7

舍从哪里学起?

要学舍,从哪里学起?先舍身外财物,看到别人有需要的,你能帮助他。如果这个需要是大众的,那赶快帮助他,根本就不要考虑。

这是「若舍所见念着之境」,念着是什么?你很喜欢、很爱它,这个居住的环境、这个道场,人家要,你能不能给他?他要,他做得比我更好,我赶快给他;他要去做得不如法,但是在事实上,有环境逼着我们不能不给他。

譬如这个道场,在法律上说主权是他的,他有权,我们没有权,他要让我们走,我们要赶快走。如果到法庭里面去打官司解决,这不如法,这是释迦牟尼佛不许可的。我们遇到过。所以方方面面都要看得清楚,做出最好的决断。

不要怕舍,因果律上说,这因果的定律,愈舍愈多,舍财,你得的财富更多。六十二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就依教奉行,行了六十二年,给大家做证明,真的愈舍愈多,愈多愈舍。

将来走的时候,一文钱带不去,到那个时候不舍也得要舍,那就毫无意义了。为什么不在我现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我舍去做好事?这就对了。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不要吝法,吝法得的果报是愚痴,没智慧。要欢喜法布施,一丝毫都不吝啬,不保留。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无论是法、是财物、是人事环境,必须要舍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要放下。「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这叫舍的意思。真舍得干净。

文章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04集2013/11/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