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四讲
发布时间:2019-12-20 11:19:31作者:大众学佛网《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四讲
7月12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四讲,现谨呈如下正文: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证智即是证果。
什么是“住”呢?
《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不著相,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非有,不住亦空亦有。
而‘住\’的意思,就是心里头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果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啊。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娆触”就是现在讲的诱惑。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经得起引诱啊!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轻一点;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们要晓得应该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呢?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于修行、于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
什么叫世务?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是胡闹呢?“愦闹”用现在的话就是胡闹啊!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这绝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是谁说的呢?魔说的啊!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啊!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
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所行下劣”,这个“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所说的,就是他在行为、思想当中所表现的是贪、嗔、痴、慢,而所标榜的,他没有傲慢。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呢?佛在经上把我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胜慢”就是我总比别人强啊!别人总不如我啊!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另外一种叫‘等慢\’。等慢就是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觉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气,这个叫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胜慢,实际上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就是不聪明——听了都不懂啊!听了也记不住啊!“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啊!“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啊!处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的,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菩萨啊!“住于贼行”,这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呢?贼行啊!
贼行是什么意思呢?“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了,所以把烦恼比做贼。我们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被它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啊!你看“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啊!’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这个问得好。他问的意思是这么讲: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呢?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佛的意思是:这个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多,太多了!都是被业障缠覆。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他遇到真善知识,他能够听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了。
或复增长,增长什么?就是前面所说错会了佛的意思,在佛法里修持,或者是持戒清净、戒律精严,业障却增长了。
业障消除的相,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卑下、愈来愈不如别人,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佛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就是后五百岁,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还有再来的,这真是慈悲到极处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业障轻微,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
他在那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乡村、乡镇。“市闬(音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山野”就是市区以外的地方。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
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
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
这是说他的德行。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可以说他聪明智慧,真诚慈悲,多才多艺。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有些示现出家。他表现的,底下这个三句很重要。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
他并不标榜自己,绝对不会作自我宣传,他知道“自隐其德”。“安住头陀”,用现在的话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当清苦,并不表现著很富有,他修学的是真实的功德。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啊!这其中有一句“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现的是舍家为道,“舍家”就是出家的意思。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与法相应,绝不违背佛陀的教诲。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也就是他居住修学的环境很清净。“阿兰若”、“空闲林中”,就是他的环境很幽静。所谓是闹中取静。他能够静下来,能够闲得住。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这个就是教化众生,一定要契机。对于一切众生的思想、见解、爱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说之法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仰,能给大众真实的利益,这也就是讲得契机。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
这是讲智慧开了。咒术、言论悉能了解,这是讲常识丰富。是指世间人所知道的,他都能够知道,他并不是不知道。义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触,他就能了解,叫智慧开了。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
他要不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他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大成就。“陀罗尼”就是抓住佛法的总纲领啊!加上他的智慧辩才,所以这才能说法。
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这是说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本身有这些条件还不够,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这个条件不敌众生的烦恼、不敌众生的邪见,这才知道弘扬正法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下面讲: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
于佛所说修多罗。
就是契经。
祇夜。
就是重颂。
受记。伽陀。
是讽颂,我们也叫做孤起颂。
优陀那。
是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属于优陀那。
因为此地这十二句都是梵语音译,我们把意思说出来。
尼陀那。
就是因缘。
阿波陀那。
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
是本事。
阇多伽。
是本生。
毗佛略。
是方广。
阿浮陀达摩。
是未曾有。
优波提舍。
是论议。
这个十二句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十二分教,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宣说一切佛法,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二类,这十二种的方式。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因为佛力加持,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没有障碍,他得自在了,一接触他就能通达。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为缘,才有这个成就。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这个两行经文,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师承。很重要啊!你的法是从那里得来的?谁传给你的?这个很重要。无师自通,没有这个道理。
“和尚”、“阿阇梨”这两个名称都是老师。“和尚”叫亲教师,跟自己关系最密切,也就是传承的老师。“阿阇梨”是值得我们模仿、效法的老师,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样。闻经、受持是说他的能力,这个能力也要求感应、也要求佛加持。
“当说是言”,这他常常宣说的。“我此法门,从某和尚、某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说明他的师承。
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这是说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萨,看到前面少数菩萨,有师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碍。所以当有出家、在家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
轻是轻视;毁谤。
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这个事情在现在有没有出现呢?
有,我们在国内外,也常常听说,还有人写信告诉我,说某某人(都是很有地位、很有声望的)否定了佛经,认为佛经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什么经是真的呢?《阿含经》是真的。连《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都认为那是龙树菩萨假造的,用来骗人的。这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认为我们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这些事情将来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显著,使一切修学大乘的人信心动摇。这是魔难啊!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
听了人这么说,都起疑心了。
舍之而去。
都不来修学了。
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这是末世的魔难。魔来障道啊!愈是真修行的,就愈会遇到这些灾难。所以佛在前面讲,真正修行人要“自隐其德”、“住头陀行”。尽可能避免这些麻烦。
下面佛就说得很清楚,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
魔所摄持,也就是说被魔控制住了;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彼诸愚人为魔所持”,这个“持”就是控制。
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
特别是指大乘法。
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
专门做破坏正法这些事。
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
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嘱咐,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啊!
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自己要护持自己,也要护持对方啊!不要让人家怀疑、不要让人家嫉妒、不要让人家造恶业。所以自己要尽量把姿势放低,免得遭这些魔难啊!愈是高姿势,愈容易惹是非,这个是必须要明了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诲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知道怎样去做。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
“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人。真的叫谤佛、谤法、谤僧,愚痴无智的菩萨,他们干这些事情。
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这个“当”念破音字,念挡音,就是阻挡的意思。想方法障碍别人得辩才、障碍别人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原则。用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来阻挡。“而于是法,不能信受。”对于大乘深妙的法门不能够接受。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一个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他遇到一个泉水、池塘,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二。这一池的清水,他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还不想喝水的时候,把这个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后,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脏了,不能喝。
这个就是比喻他先破坏佛法,到以后他想学佛法,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了。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
他自己所犯的过失,自己诽谤三宝,他不晓得。
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学佛法,还责怪于三宝。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他们身心清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
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比喻他们想学佛法,反而有障碍。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就跟这个比喻里头所说的,自己糟蹋泉水,到最后自己口渴不能饮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
他诽谤。诽谤怎么样?他还偷偷的来学习,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
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呢?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里头有烦恼,心不清净。换句话,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要说偷听听不懂,会把意思听错了,现场听也听不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能够生欢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难得啊!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听错了。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闻法会把意思错解了,就是因为他有疑惑;对佛法他有成见,因为过去听别人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
因为他有疑,他过去有这个成见,污染了意根,因此读经、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不解如来真实义啊!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这些人讥笑、戏弄、侮辱。
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听到的就更多了。那么这部经传来也很远,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嘛!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翻译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这怎么会有错呢?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将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那么早之前,佛对于我们现在社会里会发生这些现象,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于世尊所说不能不佩服啊!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之好。接著世尊再告诉弥勒菩萨: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能够清楚,并且易于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辩才”,佛有辩才,魔也有辩才。没有辩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无碍辩才。所以佛在此地说了,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这是佛法。另外有四种辩才也是无碍辩才,是诸佛如来所禁止的,决定不许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萨——说法与佛所说的不相应,那我们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这是佛赞叹的,诸佛如来所宣说的。
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
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如果说现前佛给我们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这不是佛说的。佛所说的真实的利益决定能教我们来世、后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个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应”——不是与那个没有利益的相应。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这是决定不会说是与法不相应,决定与法相应。
“法”是指什么呢?
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典,一定跟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应。若有违背,这个辩才就不是佛菩萨所赞叹的。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这一点诸位学佛总要记住,特别与第一句讲的利益相应。
你学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说你学得很好、修得很好,从那个地方看出来呢?你的烦恼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身心就清净。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假如你学佛,学得烦恼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坏了,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我们从成果上来检点、来观察,我们到底是学的佛,还是学的魔呢?
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
“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
这是佛法修学的最后目标——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没有生灭的这个境界。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这以上这四种辩才,是诸佛菩萨所宣说的正法。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这把出家、在家两种菩萨都说了。
欲说法者。
你们要发愿弘法利生,为别人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佛在此地特别嘱咐,说:
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你要牢牢记住佛讲的这四个原则,一定要遵守啊!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这是说听众。
听众应当什么样态度呢?
讲经说法的人,要依据前面四个原则;而作听众的,佛在此地也说了,应当相信、应当要顺从,对于说法的人要尊敬,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因为升座说法,就是代佛讲经啊!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恭敬\’是性德,是真如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用这个来引发起来啊!“作教师想”把他看作老师。“亦于是人听受其法”,向他学习。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这个人依照经教来宣讲,没讲错嘛!句句话都没有离开经义,经文的意义是如来真诚之语,他没有讲错。这是教给我们,在这一个时代说法、听法的态度,连心态都说出来了。我们能够如法修学,就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
这是从反面上来说。的确,在这个时代,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有人诽谤这四种说法: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与烦恼灭尽相应、与涅槃功德相应。
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
“怨”是埋怨,“憎”是憎恨。
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
坏法业,破坏佛法。
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这是经上讲得很清楚的,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些事情,就跟这部经一开端,佛讲的公案没有两样。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如果我们有意、无意诽谤了佛法(谤法罪业很重很重啊!),能够觉悟过来、能够回头,还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啊!毕竟你还有很深厚的善根。所以说“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过去曾经诽谤正法,现在想把这个罪业解脱、解除,免堕地狱;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在中国古老的时候,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我们,所谓‘不迁怒\’啊!佛在此地教我们不迁怒啊!不贰过啊!我们讨厌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说的法是正法,不是邪法,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我也讨厌这个法了;不因这一个人有过失,我们认为他的法也有过失,那这样做就错了。所以‘人\’,我们讨厌他,他有过失、有缺点,我们还要仔细听听他说的法有没有过失;他的法如果是正法,我们可以跟他学,不必学他的做人,我们听他说法,我们跟他学法啦!所以“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这是因怨憎这个人,而诽谤法,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教给我们,如果过去曾经有意、无意诽谤三宝,我们把这个观念改过来,这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啊!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是佛所不许可的,佛决定不赞成的这四种辩才,这四种辩才不是诸佛菩萨所用的,他这四种跟前面四种恰恰相反。
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
第一、他所讲的绝对没有利益。
他这个利益是很浅、很短(时间上讲是很短暂);是很小的利益,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生决定不得利益,那后生就更不必说了。这个就是不与利益相应,而与非利益相应。第二、
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
他跟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一定是相违背的,这就是跟佛说的不一样了。第三、
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
如果你对佛法没有深刻的研究,你不知道他讲的如法不如法,但是这个地方你很容易检查得出来。你跟他修学多烦恼,这个是“烦恼相应”。他们提倡的是增长贪、嗔、痴、慢,而不是断贪、嗔、痴、慢。第四、
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他跟你生死相应,来生还要继续不断搞轮回。这些不是佛说的。这个要记住啊!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上面讲的四种,是佛完全禁止的,绝不是佛说的,也绝不是佛弟子所说的。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
你看佛讲了四句,他只取这一句来,因为这一句最明显、最容易检查。
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这话问得很好,好像跟佛前面所讲的话完全有矛盾啊!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日常常听到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所以不要断烦恼,烦恼就是菩提啊!生死就是涅槃,也不必了生死啊!
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那样的人,佛才跟他讲‘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生死跟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烦恼跟菩提也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这是对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我们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学那些人呢!佛说的没有错,我们不懂佛的意思、不解佛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此地提出这个问题来,非常重要啊!免得我们在末法时期,被这些邪师所迷惑。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佛反过来问弥勒菩萨,告诉他:‘随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
这个佛法里确实有这个讲法,但是底下的话重要了。
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
佛这两句话问得很好!这两句话:
与利益相不相应?
与法相不相应?
相应的是佛说的,不相应的非佛所说。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
就是与利相应。“义利”是正当的利益。
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
像《地藏经》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行!我们听了这个话也发起大慈悲心,跟地藏菩萨一起入地狱。好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这种能力。
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
你看,佛说这种法,是对得法自在这种菩萨设的。如果于法还不自在的,佛决定不说这个法。
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他们表现的烦恼,烦恼还没有过失;为什么?
他的心清净、心很自在啊!换句话说,这一些法身大士是烦恼即菩提,他烦恼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
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他们的境界,他们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