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释义
发布时间:2020-02-26 16:47:56作者:大众学佛网巴利文Sattha(梵文sastr)译作「大师」,在阿含经中出现八十多次,大部分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有四次是外道称他们的导师(长身婆罗门〔杂阿含93经〕、种德婆罗门〔长阿含经卷十五〕、究罗檀头婆罗门〔长阿含经卷十五〕、萨遮尼健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第十经〕);一次佛陀称一外道仙人善眼(中阿含130经);一次天人称帝释憍尸迦(杂阿含505经);一次佛陀称波罗提木叉戒与妙法为大师(大般涅槃经)。
《本事经》(卷七)对「大师」的定义是:「有三种大师,若出现于世,能利益安乐天人等世间,一者谓如来,二无学弟子,三有学弟子,具净戒多闻。如是三大师,天人等应供,能宣说正法,广开甘露门,令无量众生,永尽诸有结,解脱生死苦,证常乐涅槃。」(大正藏第17册、第697页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也说:「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大正藏第30册、第759页中)但大部分的古典论书,若单提到「大师」即称谓佛陀之词。
佛陀的十个名号之一「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指诸天神及人类的伟大导师,这个称呼较少听闻到被用来称呼个人,而「大师」之雅称,原是一般通用的名词,不只用于称呼宗教界的导师,甚至也用于称呼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
「大师」在中国古书中,指乐官之长(见《孟子》〈梁惠王〉、《周礼》〈春官大师〉);也用于称大部队(《易》〈同人〉);也用对于学者的尊称(《史记》121伏生传)。在中国似乎较少用「大师」对佛陀的称呼,倒是有皇帝给大和尚的敕赐,也有用于一般的尊称(不一定有大名望者)。在《十诵律》制订:「若比丘言我是大师,说大师事法,得兰、夷罪。」这是处罚出家人自己抬举自己的过失。若是别人称呼自己则无犯罪。「大师」在现代的佛学名词中,又降低了它的神圣地位,如作:「道德学问足以做人类模范的人。」(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余金城:《佛学辞典》、孙继之原著‧白牧补订:《佛学小辞海》)
——摘自《嘉义新雨杂志》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