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尊贵第一最

发布时间:2019-12-28 17:05:55作者:大众学佛网

  大众因为人多,往往会被人忽略。比如做大众饭菜,因为人多的原因,往往就不会特别注意质量,其实现在的物质条件下是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大众上课,因为人多的原因,往往就会迁就很多,其实在现在的管理条件下,是可以管理得更好的;比如大众坐车,因为人多的原因,往往就不会去好好保养汽车,其实在现在的汽车情况下,是可以让坐的人更舒适的;比如……

  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大众的本意就是人多,自身也可以算是大众的一份子,有些很有修行的人往往就把自己给忘记了,觉得凑合凑合就可以了。再有,所有的人都好客,而客人往往不是大众,给人一个不喜欢大众的错觉。当然还有领导都不是大众,绝大部分人感觉他们是不能凑合的。再说下去就说不完了……

  如此等等情况很多很多,这都是我们愚痴的表现。因为大众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最尊贵的。你想想,所有的非大众人员是不是都是大众之一部分?他们是不是都是从大众中来的?大众的力量有个比喻叫一只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拗难折。与大众结缘一次,等于与非大众结缘多少次?再说下去也是说不完的比喻……

  大众的尊贵在佛教里面是有充分体现的。比如佛陀要求自己入僧数(就是要求别人把他看成是大众的一员);寺院各种规矩都是以大众作为标准的(详细请参看自己以前的日记《平等普显现、无诤和共住》一文);如果打开古德的训词如《缁门警训》、《禅林宝训》等等书一看,就知道寺院对大众是如何的尊敬的了。

  比如吃的东西,我们有句话叫“未供先尝三香板,私造饮食九铜锤”。意思是没有上供自己就先尝尝(当然做菜的时候尝味道不算)的话就犯戒了,要挨三香板。为个人私自做饭菜就要挨九下铜锤,法身都被吃掉了。供未供的标准就是大众吃了没有,大众没有吃过个人就不能吃。

  在佛教的菩萨戒里面还有一则别请僧戒(主要讲个别请僧的功德很小,按规定轮流请大众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其中就有说:“请五百罗汉僧,不如按规矩请一位凡夫僧”。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老和尚们,个个是不愿意脱离大众的,就算是被皇家请为国师,也总在“乞归林下”回归大众。

\

  自己的师父有一次过堂吃饭,当地的居士为他专门买了一些时蔬,做了一个大众没有的菜放在他碗里。他发现以后把菜全倒入大众菜中搅匀了,才又打回自己的碗中。很明显,师父他不愿意成为小众,希望自己是大众的一份子。因为大众最尊贵啊!

  反过来说,一切的堕落是从把自己孤立于大众之后开始的,社会上如此,寺院中也一样。所以,佛教里面有成就的人都是随众的高手,甚至在他们老得随不了众的时候,也会拼命去适应,现代有这样的人,古代更多。自己身边就见到很多这样的人。

  有一次自己问一个很老的居士(实在是看他身体要吃不消了):“你这拜下去,起不来怎么办?”他很轻松地回答:“我拜下去的时候跟本没有想起来!”这可真把自己搞的目瞪口呆,没有话说了。这比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不要怕死了没有人给你收尸,人人都讨厌尸体,见到以后都会替你处理掉的。”还要利害。

  在寺院还有一条规矩就是常住人员在七十岁以后可以不随众。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你不中用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所以,寺院里面往往老人们随众随得更好,因为他们比我们年轻人更加怕堕落,他们已经看到了深渊就在眼前,是最最好的想挤进大众里面的典范。

  其实,在社会上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大众是最尊贵的。只是我们往往是说说而已,做起来就忘记了,而且在寺院也是如此。自己也是在最近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自己发现自己的福报的最大来源是为大众服务。如果不是细心去观察还可能被忽略掉。

  比如现在写东西,好像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自己发现与很多的人结了善缘。尽管不认识你们或者没有见过面,但是自己把自己的感想与你们分享了,不但结下了善缘,往往还因为你们的回复给自己很多的启发,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了很多的问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监督了自己的行为……

  从而看到了大家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真的就像观世音菩萨说的那样,可以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同时,自己因为得到了很多好友的帮助,发现了自己不足,可以对症下药。根据这些问题,在这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因为自己说的话公开了,更加不能食言而肥,起到了自我监督作用。

  另外一方面,自己知道了如何去做得更好;知道能让大众得到更大的受益;知道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知道如何成为大众的一员;知道……这样一来,让自己可以更轻松地融入僧团,融入社会。不再被个别的人物所拖累,真正实现自己师父说的“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