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胜鬘经》导读

发布时间:2020-01-06 14:31:35作者:大众学佛网

《胜鬘经》导读

  《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简称《胜鬘经》,有汉文和藏文两类译本,经题详略不一。

  一、《胜鬘经》一卷,北凉昙无谶在玄始年间(412~428)译,见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早佚,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列入阙本。

  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三年(436)译,今存。

  三、《胜鬘夫人会》一卷,唐菩提流志于神龙二年到先天二年间(706~713)

  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今存。藏文译本一种,二卷,胜友、善帝觉、智军合译,也编入《大宝积经》里,今存。在现存译本中,汉地最流行的是刘宋译本。此本的译文简当,且为历代学者讲说、章疏所据而受到重视。本经自从唐译本编入《大宝积经》以来,以后各录的入藏目都列入宝积部,其实本经所详义理,还是涅盘部一类的,按其内容应该列入涅盘部。

  本经叙述胜鬘夫人由于父波斯匿王,母末利夫人的引导,闻法见佛而生信解,得到授记,即于佛前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本经后分特分别标出全经所详的十四义和总结,后世遂据以划分为十五章段。前三章叙述胜鬘夫人皈依、受戒、发愿的经过。第四章详说摄持正法,总摄一切愿行。而本经所谓“正法”,系专指涅盘一乘法。第五章说关于一乘法的修证。从第六章到第十二章,解释三乘必归于佛乘而为一乘所摄,于此详说入于一乘之道。第十三章说入一乘道之因。于此解释佛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密意是指的“如来藏心”。第十四章说净信为本,仍指归于涅盘。第十五章总论以上文义作结。

  本经反复说明如来藏是出世正因,多就《大法鼓经》意而加以发挥。关于如来藏之说,《楞伽经》里也有专章阐述。并说胜鬘夫人宣说如来藏、藏识、如来境界云云,可见《楞伽经》与本经的关系及教义上互相阐发的共同之处。

  本经传入中国,以刘宋译本弘传较盛,最初注释本经的是刘宋竺道猷。他于经出之后就反复披寻,撰《注解》五卷。其后道慈从他问学,依注删节为《要解》二卷。这两种都早佚。梁代有慧超《注》、僧馥《注》、僧璩《文旨》、法珍《义疏》、法瑗《注》、慧通《义疏》及梁武帝《别释》等,也都佚。当时北地有道辨《注》、慧光《注释》、僧苑《疏记》、昙延《疏》及灵佑《疏》等,也都佚。现存敦煌出土的北魏正始元年(504)写本《义记》及延昌四年(515)写本照法师《疏》残本各一卷。隋代有慧远的《义记》二卷,今存上卷;吉藏《宝窟》三卷,今存。唐代有窥基《述记》二卷,明空《义疏私钞》六卷,今存;另有元晓《疏》、道伦《疏》各二卷,靖迈《疏》、攀法师《义记》各一卷,都佚。唐代以后,本经讲习衰歇,未见有续出的注疏。

  ◎附录:印顺《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悬论〉(摘录)

  叙大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华》、《涅盘》、《楞伽》等经的要义,本经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时代,流通极广。

  (一)平等义,(二)究竟义,(三)摄受义。

  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句话,是极深刻、极伟大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不简别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在六道中轮转的其他众生,无论如何,也终于会有修学佛法的能力,达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说这些众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为一切众生的,所以佛法极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虽是为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类为本;其他众生,要到人的地位,才能发心修学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圆觉经序〉说︰佛法是遍为一切众生的;然其真能发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简别什么人的,约本经作三点来说︰

  (1)出家与在家︰佛法有出家与在家的两类。有以为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众是特别重要的。其实,约大乘平等义说,学佛成佛以及弘扬正法,救度众生,在家与出家,是平等平等的。像本经的胜鬘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说非常深奥、圆满、究竟的法门。若说大小乘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小乘以出家者为重,大乘以现居士身为多。维摩居士,中国的学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样的方便度众生呀!考现存的大乘经,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萨为主的,说法者不少是在家菩萨,而且也大多为在家者说。向来学佛者,总觉得出家胜过在家,然从真正的大乘说,胜过出家众的在家众,多得很。有一次,文殊与迦叶同行,文殊请迦叶前行说,你是具戒、证果了;迦叶转请文殊先行说,你早已发菩提心领导众生了︰结果是文殊先行。发菩提心的大乘学者,虽是在家众,也是被尊敬的。

  从佛教的史实上看︰晋时法显去印度时,见到华氏城的佛教,多亏了一位在家居士罗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时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从长寿婆罗门学中观;次到中印度,跟胜军论师学瑜伽。近代中国,如杨仁山居士等,对佛教的贡献及影响,就很大。小乘说,出家得证阿罗汉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说,一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现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适应印度的时代文明而权巧示现的,不是佛的真实相。如佛的真实身──毗卢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众为重,而说出家与在家平等,为大乘平等的特征之一。

  (2)男子与女人︰现在人都在说,男女是平等的,不知佛法原就主张男女平等的。以小乘说,比丘得证阿罗汉果,比丘尼同样得证阿罗汉果。以大乘说,修功德、智慧,断烦恼,自利利人,男女是一样的。如《宝积经》中的〈胜鬘会〉、〈妙慧童女会〉、〈恒河上优婆夷会〉等;《大集经》中的〈宝女品〉;《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中,有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师子嚬呻比丘尼等;《法华经》的龙女;《维摩诘经》的天女等。大乘佛教中的女性,是从来与男众平等的。但过去,佛教受了世间重男轻女的影响,女众仍不免有相形见绌之处。这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说,男女平等而且都应荷担佛法的!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圆寂后,佛就将她的舍利对大众说︰要说大丈夫,她就是大丈夫了。因大丈夫所能做的,她都做到了。这可见大丈夫,不是专拘形迹的,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当作的,不论是男是女,都是大丈夫。经中每说女子闻佛说法,即转女身为男身;《法华经》中的龙女转为丈夫身成佛,这不都显示这一番深义吗?本经是极深奥圆满的一乘大教,而由胜鬘夫人说法,开显了男女平等的真义。

  (3)老年与少年︰在形式上,传统的声闻僧团,是重年老上座的,因而佛教养成重老的习惯,说什么‘和尚老,就是宝。’其实,佛教所重的上座,是胜义上座,即能证真而解脱的;那怕是年轻比丘或沙弥,如解脱生死,就是上座。其次,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三藏的大德法师。有福德上座,他的福缘殊胜,得信众信仰,能因他而得财力,修寺、塑像等,为佛法服务。这三类,胜义上座是专精禅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三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劳僧事的杰出者。此外,还有生年上座,即指出家多年的老比丘,这只是由于衰朽龙钟,而得他人哀愍推许而已。其实,老有何用?释迦佛成佛时,才三十五岁,七八十岁的老外道,还要归依佛呢!大乘经中,充满青年信众;许多童男童女,都是发大乘心的,《华严经》的善财童子,《般若经》的常啼菩萨,都是修学大乘法的好榜样。罗什三藏受学中观论时,不过才十几岁。《佛藏经》说︰老上座们斗诤分散为五部;唯有‘年少比丘多有利根’,住持了佛法。‘沙弥虽小不可轻’,小乘经本有此意,到大乘佛法中,才充分的开展出来。胜鬘夫人,为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爱女,年纪极轻,宏通大乘法教,引导七岁以上的童男童女,都信修佛法。从青年夫人的弘扬大法,一切青年的修学佛法来看,显示了大乘佛法的青年老年平等,决不拣别少年而有所轻视的。

  上约人说,此约法说。大乘佛法说平等,不是但求平等,甚至普遍降低,而是要求普遍的进展、提高、扩大,而到达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法说的究竟平等,就是成佛。人人都可到达这一地步,所以是极平等而又最究竟。本经从〈一乘章〉到〈自性清净章〉,都发挥这佛乘的究竟圆满义。佛法中有声闻、缘觉,但这是方便说的,不是究竟真实。究竟圆满处,唯是如来──即是一切众生皆得成佛的佛;如来才是究竟。这可从如来功德、如来境智、如来因依三点去说。

  (1)如来功德︰佛的果德是究竟圆满的,不是小乘可比。所证的涅盘,如来是无余涅盘,小乘是少分的涅盘。所断的烦恼,佛是断尽五住,二乘只断除了前四住的烦恼。所离的生死苦,佛是永离二种死,二乘只离去了分段生死苦。所修的道,佛是一切道,因此而得过恒沙的一切佛法,得第一义智,二乘只是修少分道,得初圣谛智。不论从那方面看,惟如来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2)境智︰境是佛所悟证的──谛,是一灭谛,即诸法实相;智是悟证实相的佛的第一义智──平等大慧。智所悟的实相、境所发的实慧,都是究竟圆满的。通常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即此一灭谛与第一义智。依《佛地经论》说︰佛果功德,就是以四智菩提,圆成实性,五法为体。所以从佛的无量无边功德中,统摄为智与境,都超越二乘,圆满究竟。

  (3)因依︰如来的能证智与所证理,一般的说来,要到如来才究竟。其实,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变;智慧与无边功德,也是不离于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如来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灭谛;而为功德胜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来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从如来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来究竟所依的如来藏。如长江大河,一直往上推,可以发现到它的发源处。人人有如来藏,只要能本着如来藏中的称性功德智能,引发出来,就是如来。如来是究竟的;由于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所以一切众生平等,一切终于要成佛而后已。这一思想,在真常妙有不空的大乘经中,发挥到极点。

  这从人法的相关说。受是领受、接受;摄是摄取、摄属。摄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领受佛法;使佛法属于行者,成为自己的佛法,达到自己与佛法的合一。所以摄受正法,在修学佛法的立场说,极为重要。如不能摄受佛法为自己,说平等,说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众生本有功德智慧的根源,但还是凡夫,具足又有什么用?原因在不能摄受佛法,不能使佛法与自己的身心合一,未能从身心中去实践、体验。世间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弥勒与释迦,都是从精进勇猛中修学佛法而成。必须使佛法从自己的身心中实现出来,这才能因一切众生平等具有究竟的如来藏,而完成究竟的如来功德。

\

  摄受正法,也应分三义说,即信、愿、行三者。通常以为念佛,须具足信、愿、行;其实,凡是佛法,都要有此三者。‘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以信为依止而起愿欲的求得心;有了愿求心,就能精进的去实行。但此中最要者,为信,真常妙有的大乘法,信是特别重要的。如有人能了解佛法,但不依着做去,这就证明他信得不切。如真能信得佛法,信得佛的功德、智慧的伟大,信得佛法的救度众生的功用,信得人生确为众苦所逼迫,不会不从信起愿,从愿去实行的。信心是学佛的初步,如胜鬘夫人一闻佛的无量功德,就欲见佛;见佛即归依生信。紧接着,就是发誓愿,修正行,一切都从信心中来。等到说明如来藏为‘大乘道因’,即广为劝信。极究竟的如来乘,惟有极切的诚信心,才能摄受、成就。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智论》说︰‘信如手’,手是拿东西的。要得佛法,就应从信下手。佛法的无边智慧、功德宝,如有信心,就可尽量取得(摄受);否则,即是入宝山而空手回。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从平等到究竟,关键就在摄受正法。摄受正法,以信为初门;有信而后立大愿,修大行,本经中都是有所说明的,这即是从叹佛功德到摄受正法章。

  平等、究竟、摄受──三个意义,为本经的核心、精要,特先为略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