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莫做画中人,神秀与慧能的心性之争

发布时间:2023-04-22 07:13:36作者:大众学佛网
莫做画中人,神秀与慧能的心性之争

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有两个优秀的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坛经》记载,五祖弘忍选择下一代佛法传人,令神秀与慧能各做一偈,当然,这首偈不是这么好做的,需要明心见性。

什么是明心见性,就是将自己的佛法理解融汇到自己的偈语中,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心有千千言,融汇为几句表达出来,很难。

神秀作: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位第六代候选人的确是佛法修行大家,但五祖弘忍最终选择了慧能成为禅宗六祖。

在境界上,神秀和慧能哪一个更高,自然是慧能的。

禅语有云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以这句禅语来映照,神秀的偈语处于第二层境界——见山不是山。

慧能的偈语处于第三层境界——见山还是山。

神秀说,修行当应勤勉,时时拂拭,以得明心见性。慧能说,修行就是修心,我的心让尘埃无着落点,哪一粒尘埃又能沾染我的心呢?

我们不拘泥于佛教修行,在哲学的高度上讲,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哪一种境界更容易达到呢,自然是神秀的。

苏东坡有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是一位有哲思的大词人,在《题西林壁》中,他描述了一种困于山中,难见全貌的状态,即见山是山。我们处于山中,看到这座山头,便以为这是山的样子,看到那座山头,便以为那是山的样子,而山脉之雄伟、高昂却是难以见到。

中国的艺术创作都讲究境界,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理解融汇其中,外人见到,却是见仁见智,理解到的境界层次却不同,就好像苏轼与佛印牛粪的故事,佛印看苏轼是佛,苏轼看佛印是牛粪,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他人的境界,而是自己的境界。

柳宗元有一首著名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我们第一眼读诗,这诗境界很高,将人一下子拽入一个孤寂,万籁俱寂的环境中,不愧是千古名诗,但有的人也许能看到垂钓人内心的悠然,自在,江上任漂流,而苏东坡来读,也许就会看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站在画外,看到了人生的须臾,世事的无常。

而以上的我们、有些人、苏东坡的举例,恰恰对应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境界。有些人会问,见山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一最高,一最低,到底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画中人和画外人的区别罢了!

最后说回神秀与六祖慧能,神秀境界的确比慧能禅师低,但依然很高,我们赞叹六祖慧能,也要赞叹神秀,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神秀禅师的境界比较容易达到,做人当时时勤勉,日日拂拭,尘埃易惹,不但易惹佛家修行人,也易惹世间奔波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