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1-22 07:07:02作者:大众学佛网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入浅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

  《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性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阳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阳系、银河系的星系、星团,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恼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

  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性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操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爱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讲消极、讲空的一面,其实整部《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对此,南师很形象地说:"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跳舞……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但是闪一下就没有了。"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是电影,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不取于相,不被外界环境牵着走,即可明心见性,如如不动。

\

  南师讲真正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执着意识。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他都视为平常。佛法中最重要的不执着,就是不执着于"我"的存在--"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说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们都不是佛,都要听我的。没有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里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种生死循环一样,每一个人处在一个社会圈中,无法脱离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而对万物而言,组成万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转化,千万年当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极之法,其就如同今日的心理学一样,以辅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它教人以更广阔的时空观透视大千世界,使人在心理上自立自强,从而战胜现实中的一切苦难。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目睹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发愿令众生离苦得乐,弃王子身份而遍访寻道,于菩提树下证悟,此后才有四十五年讲经,及诸多经典问世。《金刚经》开头第一卷,讲的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自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在阅读经典之后,若真能获得离苦得乐的至法,并自觉帮助他人,令世界上人人清净得乐,开拓出人间净土,那么佛陀的千年夙愿也便终得圆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