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发布时间:2020-01-04 15:12:57作者:大众学佛网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中论的思想是一切大乘思想的共同根机,把中观学好之后,要通达其他的宗派,就比较容易了。

  既然空义的观念很广,涉及到很多的宗派,为什么我特别只谈它和中观以及唯识的关系呢?

  我们晓得,在早期原始佛教的时代固然有“空”这个名词,但使用它的机会事之上并不多。譬如阿含经固然谈到空的概念,有空这个名词,但是不常提到。佛教是从佛灭三百年的部派佛教开始,才逐渐重视“空”的思想;到了佛灭五百年,大乘应运而生的时候,就开始大量的运用空、大量的谈空。

  从印度的历史上来看印度的大乘可以发现,印度的大乘,地位最重耍的还是中观和唯识,一直到中国唐朝武则天的时代,有一位高僧叫“义净三藏”,他是继玄奘大师之后,到印度取经的中国高僧,他在回程时,尚未回到中国就先拜托朋友替他带回一本书,叫做“南海寄归内法传”。在这本“南海寄归内法传”里,开宗明义的就提到:印度人谈大乘不超过两宗,即中观与唯识。那么,我们知道印度的大乘,在我们印象里应该不只是中观和唯识吧?譬如说,后来有比较更浓厚唯心思想的如来藏系统,被印顺导师称为所谓真常唯心论的,不也是一个宗派吗?到了中国我们称它为圆觉宗,太虚大师就把它称为法界圆觉宗。像印度后起的佛教当中,密宗也是独树一帜,而且形成很大的主流,不但谈空,而且谈有。印度的大乘佛教包括有密宗、唯心如来藏的法界圆觉宗,又有唯识、中观,何以义净三藏要特别谈到中观和唯识?那是因为,唐代义净藏去印度的时候,密宗还不兴盛,而如来藏的思想固然在流行,但还没形成很大的主流,最成气候最成主流的还是中观和唯识。

  再稍微看一下我们中国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通常说大乘有八宗,如果说中国佛教的大乘贞有八宗,那也是到了唐未、未初才形成真正八宗的。比如说,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那时候并没有八宗,佛教刚传到中国,最早来到中国翻译佛经的高僧,就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这两个人是真正有历史根据的两位开头人物,在他们之前的人物则多属传说。安世高带进中国来的较属于小乘经典、论典,大都是修禅定、禅观的这些方法;另一位支娄迦谶是最早把空的思想、般若的思想传人中国的人。西晋时候,也有位顶顶有名的高僧叫做竺法护,他也是大量介绍性空、介绍中观思想,可以说竺法护所介绍的经典,大都是初期大乘、中观系统的经论,直到鸠摩罗什还是这样的阶段。在鸠摩罗什之后再来就是南北朝,到了南北朝时候,唯识的经典、论典就渐渐介绍进来了,到了唐朝时候,不只唯识的经论,连如来藏真常唯心论的思想也大量的介绍进来。这些经论被介绍进来的时候,中国人首先接受般若、接受性空,虽然接受般若性空,但是也有调合注,因而产生了天台思想。

\

  天台宗的思想也不纯粹合乎中观,但是天台是立足于中观般若的系统进入中国之后发展出来的。华严宗的思想比较晚出现,是在武则天的时候形成这个宗派的。天台宗出现比较早,天台智者大师是在“宋齐梁陈”的陈要转初唐的时候的人物,一般来说,在天台智者大师之前还有两位高僧,但是是到了智者大师才集其大成,真正形成一个宗派,所以天台宗是在陈末唐初出现的。而华严宗则是唐朝已经进入中唐时期才出现,华严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思想开展出来的。简单的说,中国人接受印度的中观般若而开展出天台,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而开展出华严。那么,华严与天台被称为广大悉备系统,地位是相当高的,这是隋唐佛学博大构深的体系架构。至于像禅宗、律宗、密宗或净土宗都是特别讲修行,由修行形成一个宗派,他们不是很明显的在谈义理,所以现在有人形容他们为“行”门或“解”门,我是不太赞同这样的分类法,但是也不能说这样的分类完全错。

  如此说来,可见要了解中国佛学的博大系统,也不能忽略对中观、唯识的研究。换句话说,如果对中观、唯识有好的认识基础,要了解中国天台和华严等思想就比较容易通达;如果不懂中观、不懂唯识,要研究华严、天台就比较困难,等于有点断章取义、从断代史开始一样。依我个人的体会发现,中观的思想还是大小乘思想的共同根机,所以把中观学好之后,要通达其它的宗、派就比较好懂、好学了。我之所以特别选中观和唯识来谈空,它的重要性有如此;这是进入本题之前,先给各位了解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